我和夫人都70岁,女儿40岁,在国外工作,我们该如何养老?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中国的老人最可怜,有出息有成就的子女不是在国外就是在外地,尤如失独,没有出息的就啃老,养了儿子还要养孙子,而且心该情愿。其实人老了,第一要管好自己,第二要照顾身边的老伴,儿女再好再孝顺也不可能陪父母,想通一点儿女自有儿女福,如何把晚年生活过好是我们每个老年人必须认真考虑的头等大事。


国光31096215


人们进入了一个误区,总希望儿女出人头第,远走它国风光无限,可怜天下父母心,倾其所有,而如今年老了,只有老伴相依为命,跟无子女家庭又有什么两样?我有个同事的女儿,远嫁澳大利亚,如今只能一年一聚,平时以泪洗面,有苦难言,腿摔断了,都不敢和女儿说,只有默默承受。我姐姐的儿子,海归博士,远在上海工作安家,可怜老夫妻俩重病缠身,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只有自己坚持,一年到头,很难团聚,年轻时要面子,今天的苦果只有自己吞下,这跟失独家庭又有什么两样?我的女儿坚持在本地上大学,在本地工作,虽没有他们风光,有出息,但我们子孫绕膝,其乐融融,互相关照,天伦之乐,无比欣慰。所以说,儿女有出息,肯努力,在哪里都一样,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尽量安排在身边,不要图一时风光,面子,而把自己临老置于孤苦怜叮的窘境,一但有一方驾鹤西去,更是孤家寡人,孤灯鬼影,有的人死在家里,都无人知哓,何必呢?何苦呢?人无远虑,必有还忧。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全家在一起,互为关爱,眷顾,平安,健康,和偕,幸福,此生无憾。


绿水青山204656091


70岁,就不存在养老了吧。毕竟都习惯了,是这个理,两个人相互扶持,所谓老来伴,就是如此吧。

我外婆外公80多岁了,也是自己种点菜,养点鸡鸭鹅,在老家。

多年前,我外公查出肺癌,我外婆就给我说,老头要是没了,她就遭罪了,吃水都没办法。现在他们是引的山泉水,要是管子堵了,或者开了口,或者没水来,都是我外公去后山捯饬半天。也就弄好了。

我时常想,他们吵吵闹闹这么几十年,老了,他们彼此依靠。我外婆,勤俭持家,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哪里该收起来,哪里该拾掇出来,哪天该种菜,哪天该施肥,都是她一个人记挂着。小时候,她家里重男轻女,没读书文化少,但是特别懂礼,关键家务打理的有条有序的。就是嘴巴多,话多,经常吵吵我外公,也不是骂,反正就叨叨。我从小时候,就觉得我外公不是凡人。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外婆叨叨叨,叨半天,他一个字不说,有时候还笑嘻嘻的。当然也有例外,就是打牌,输了。甭管输了几十块,几百块,就心情不好,我外婆一叨叨,他就哐哐哐,干啥都哐哐哐。但是也不说话。使劲干活。喂猪,圈鸡鸭,烧火煮饭等。说到打牌,他也特别规律。要是那天,外公提了猪肉回来,那天就是准赢了钱,多多少少,都在肉里。

在家里,我外公就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外婆说,该种苦瓜了,行,赶场买种子去。外婆说,藤藤菜该淋尿了,得勒,吃了饭,没等收碗,他就已经去挑担子了。外婆说,闲着没事干,去弄几头羊来养着,没几天,就拉回来两头。过了两年,两头羊,变十几头了,外婆闲烦,又说,把这该死的羊卖了,拉都拉不动。嘿,没几天,该死的羊就给发卖了。

童年的回忆,犹如昨天。我那时候小,不懂。总是害怕外婆叨叨。我以为外婆很讨厌外公,很烦外公。后来,有一次,外公上坡收拾树枝枝做柴火,一个下午没回来。外婆很着急,她拉着我,一同上坡找外公。(外婆胆小,她信佛鬼神)我看她心急如焚的样子。我似乎明白了。外婆不讨厌外公,她爱着外公。他们彼此依靠。他们是家人。家人,彼此依靠。


lyy云朵儿


与我们的情况很相似。我俩是老三届高中知青,孩子年过不惑,在美国工作。

放飞孩子,是正确的决策。养老问题,未雨绸缪。我们早就做好打算并且实行了多年。退休十年来,住在儿子家,每年回去两三个月。过几年跑不动了,或者有一个看看难以自理了,就回到国内,要么住家里,让弟弟妹妹及其孩子们帮点忙,要么就住养老院去,我们算过,自己的退休金差不多够中档养老院的,有缺额自然有儿子填补。上海的自住房就留给他回国访友时小住。关键是货币。[呲牙]儿子现在每年就在我们身上花费了两三万美元,(他补贴标准是绝不低于我们的退休金)支持我们养老没问题。!~孩子是动员我们在美国终老的,但我们不愿意,因为最后那几年会极大地牵制孩子的精力,远不如我们在国内终老,最后把骨灰朝大海里一撒,不留痕迹。[呲牙]也省得孩子扫墓了。


牛小歪


你们和你们的女儿都已经这个年纪了,估计你们也去不了,女儿也回不来,如果这样的话,在你们老两口身体健康的时候,还是给自己养老做做准备吧。

可以在自己的经济能力的范围内考察一下相关的养老院,并不是让你两个人去住,而是看一看心里多少有个数,即便是一人发生意外,另外一个人进养老院的话也不会手足无措。

在你居住地找一个介绍家政服务比较靠谱的机构,预约家政服务。你可能会说你俩现在用不着家政服务。但是我想从现在开始习惯吧,老人都是不习惯家里有一个外人,因为自己任何事情都做得来,但是我想在70岁的年龄应该有个家政服务,先从钟点工开始。即让你习惯有外人在家,也让家政服务能帮你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同时也让你和家政服务员在相处的过程当中互相习惯。避免再老一些,离不开家政服务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和家政服务人员相处。

对于家庭内的东西做到断,舍,离,你不用的,不需要的东西,如果能丢弃的话,果断丢弃。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简单一些,容易一些,方便一些。即便是以后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的话,想拿什么东西,也容易找到。

在家中增添或者更换一些对老年人方便的日常用品。

如卫生间的把手,洗澡用的防滑坐凳,以免洗澡时滑倒。

为自己安装一套智能化的坐便器,既能缓解老年人的便秘,也能在洗屁股的时候容易一些,即使以后行动不便,这个坐便器对保持外阴的卫生有很大的作用,也有益于照护者对你的卫生护理。

烧开水用的电水壶,避免用煤气炉烧开水,以免发生意外。

让专业人员把煤气报警器修好,说不定哪一会儿就会用着。

趁着腿脚还好,可以到处走走,既找一些可以当做大食堂的快餐饭店,也可以找一些可以改善改善伙食,偶尔下个馆子的饭店。两人在家中不愿做饭时,还可以出来改善一下伙食。

如果附近有你的好友,可以将家中的钥匙放在好友那里一把,以防哪天忘记带钥匙,省得着急。

如果你家中有报箱或者牛奶箱的话,可以订一份报纸或者坚持订牛奶。哪天家中出现意外,牛奶没人拿别人能进行急救帮忙。

走路小心,预防摔倒。老人最怕的是摔倒骨折,摔倒骨折会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机体体能的下降,并且在康复的过程当中,有时会影响到神经系统造成智力下降。

养成定期与孩子打电话沟通的习惯,既不要天天报喜讯,也不要天天吐苦水。前者容易让孩子感觉爸妈身体健壮如牛,后者容易让孩子烦了,再也不愿接电话。

两个人不许打架,要互相包容,如果一个人发现另外一个人精神状态不好,或者性情有所变化,特别不可理喻时,有可能是老年性痴呆的前兆,应该去神经科看看。

可以买一辆老年代步车,这样可以走得远一些,但不要开得太快。

外出逛街不要吝啬坐车打的,怎么方便怎么来。

真要到了老年性痴呆,卧床不起或者不能自理的地步,即便是卖房卖地,倾家荡产也要去一个比较好的养老院。女儿不能天天守在身边,就让她在养老院的费用上补贴你俩吧。这是她应该做的。

就想到这些,希望对你有用。


高芹医生


这个问题是我提出,抛砖引玉。有这么多朋友参与进来,说明大家关心此情况。

我和爱人准备80岁前在家养老。如今注重锻练、按时吃药、家务自理(这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练)看小说,去年我20万字以上的小说看了104本。

去年夫人手骨骨折,在学生们帮助下。60天就基本恢复,这种事当然不会和女儿说。全好了才告诉她,希望她对哥哥姐姐多些感谢之心。

我们生活得很快乐,每周和女儿通一次电话。从99年她去北京读书,巳21年了。周三通话半小时以上。

孩子是我们生养的。她应当孝顺关心我们,否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自食其果,没什么好说的。可这孩子,自力更生在北京买的房,没化我们一分钱,并在十年前践行自己初二时许的愿,给我们买了房。我们自己有能力买房,但一样欣然接受。

现在她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工作,我们不应该支持吗?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事业。她对我们的养育有回馈义务,同样对国家的培养不也应有报国之心?这不是在讲大道理,我在课堂上就这样教学生,也这样建议家长的。

中国在发展,老年人的养老同样会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心。我想:应该是个人努力安排,国家不断完善政策。

我们的明天会美好的。老年朋友们,珍惜每一天、享受每一天、争取与这美好世界共存到百岁!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今天股市筑顶,无事聊天。我也小70了,好在发妻小七八岁,正精力旺盛如广场舞大妈。女儿欧洲留学,海归携程,又远嫁美国。我们一家都搞旅游的,我16岁大串联时独自一人走遍25个省,职业又旅游局,老婆开旅行社,女儿留学旅游系。所以,眼界决定了人生观。四个前辈又升天了,更悟道了。最近圣诞假期,我俩刚维京游轮多瑙河之旅回来,女婿女儿德国意大利度假,亲家也云贵川大巡游归来。我说女儿结婚了,就两家变成三家了。三家生活努力保持同一水准。每年一起旅行一次,交女儿策划实施。平时各归各,天天炒股(30年啦),天天游泳(10年啦),保持头脑清楚,手脚轻捷。至于老之将至,只求钱财花在山水旅行上,不要花在医院病床上。到时一把轻灰洒在平生最钟情的山水间,成为一道风景。后代春花秋月时,权当旅游一次,岂不快哉!


西湖一茶人


子女问题,是养老的最大问题。而子女出国做事,不便回国为父母养老,是这个“最大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二十年前,因为参与一位孩子教育咨询,与孩子家庭有了你来我往的交往。那年的春天,阳光温暖,这一家子喜气洋洋,父亲对我说:儿子舅舅在美国晋级中产,有条件和能力做担保,让外侄留学美国甚至还可以获得绿卡。…哦,美国,这真是喜从天降,太有面子了。

在做决定去美国之前,他们邀请了我,想聊聊。可能对此的看法我有所不同,我谈到,去美国或者加拿大或者北欧(瑞典…)…在当时,几乎是有钱就可以任性,没那么荣耀。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去了后,它的消极因素应该认真考虑。

我不是闭关锁国的老学究,我坚定支持走出去,学进来的开放精神。但出去是为了什么?是求学?挣钱?还是发展?还是创业?等等等等,要想清楚。我的意思是,对大多数出国者而言,当基本完成初心后,该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取舍?不应该、也不要被虚荣所累。

在中华圈,毫不夸张说,养儿防老的观念与行为根深蒂固,就算社会进步了,大家钱包鼓了些,养老有了一些基础,养儿防老永远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选择。那些说让儿女在外安心发展,而自己在国内能自在养老,显然矫情。除非,在外面的儿女,处于顶级或者至少中高端人才,在那边,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被需要着,不然…。但事实上,不少人是言不由衷的,是打肿脸充了胖子,死要面子活受了罪。因为,很多家庭的孩子,在外面,也就是个能图温饱的普通人而已,没什么可以炫耀的。

哦,回到那对夫妻。在十年后一个夜晚,秋雨淅沥,我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今晚,绵阳停电,我俩点着蜡烛,坐在客厅,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他妈妈又哭了。这孤独,都要把我们压垮了。太后悔送他出去了,这不,又半年了,一个电话都没有。几年来,为他出国,花了近两百万了,真是悔不当初啊。

孤独,是养老的最痛。送子出国,亲情渐淡,孤独会在后半生,如影随形。你们准备好了吗?!


zry张非


我们和你们的情况有点相似,想法也一样。我们非常尊重你的决定。

今天我在墨尔本儿子家中,一来是苏州的冬季还是雾霾天较多(比前几年好多了。)过来洗洗肺[呲牙],二来和儿孙们团聚过年,再来是帮帮他们带带孩子,剪剪花草,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现在乘我们还做得动,可以帮就多帮几年,等我们老了就留在国内,(我们早可以移民,但还是留恋家乡,还要送终几位老人),进较好的养老机构。至于对后事的安排也和你相仿,一分三份,一份留父母身边,一份撒入家乡河中,一份入土儿子院子的树下。

当年送儿子走世界,现在他找到了合适的生活环境,就让儿孙们幸福快乐的过日子吧。至于我们自己也会幸福快乐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直至幸福安安静静的离去。


枫哥1959


女儿上大学的时候我告诉她,能飞多高就尽管飞,不要考虑我们。孩子很努力,考上了美国一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一口气拿了三个硕士学位。并且在美国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中国人,同学),现在两个人都在旧金山知名大公司工作,买了自己的房子,马上就要生小孩。小日子红红火火。真替他们高兴。至于我们,他们说等我们退休了,安排跟他们一起住,养老。可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不想给他们添乱。能跑动的时候每年去住住,等跑不动了,把自己的房产和积蓄拿来住一家较好点的养老院,颐养天年。人都有个老,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死之难过的时间不过就那几年或者几个月或者几天,不能因为这点时间就把孩子榄在身边,耽误孩子的一生,那样就太自私了。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他们当成给自己养老的工具。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就是看着孩子们长大,学有所成,有出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