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祕: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街亭之戰爆發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也是諸葛亮北伐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當時的蜀國在經過夷陵之戰的大敗後,幾乎是耗盡了國內的有生力量。在諸葛亮的管理之下,蜀國經歷了五六年的休養,終於恢復了生機,劉備大敗留下的爛攤子已經一掃頹廢之勢。在國力有所恢復之後,諸葛亮便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北伐之旅。

這一次北伐,蜀國的局勢一片大好,不僅國內安定,一片祥和,蜀國的軍隊也都是諸葛亮親自訓練出來的精銳之師,在加上當時的曹魏正值新老交替之時,人才不擠,所以諸葛亮一開始是對這次北伐充滿了信心的。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在戰爭的早期,事情也確實如諸葛亮所料,諸葛亮出祁山,一舉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更收服收了被他給予厚望的姜維,一時間可是嚇到曹魏朝野上下無不震動,曹魏的大將曹叡不僅親自來到了長安督戰,還帶來曹魏老將中碩果僅存的“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

也正因此,在曹魏的注意力轉移過來的時候,派了大量的兵馬良將抵禦諸葛亮,蜀國北伐的難度一下子就大大地增加了。而在形勢急轉直下的時候,有一個地方的得失,就成了重中之重,這個地方就是街亭。

街亭,位於蜀國北伐的咽喉要道之上,是蜀軍運糧的必經之路,無疑直接關係到蜀軍的生存,是命脈所在。而且街亭這個地方,地形狹窄,並且一馬平川,守衛難度極大。所這個時候諸葛亮必須派一個信得過和能力足夠強的人去守衛街亭。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我們都知道,最後諸葛亮派了馬謖去守衛街亭,結果卻是街亭失守,蜀軍蜀軍失去重要據點,進退無據,被逼無奈,只能退回川中。大敗虧輸的諸葛亮為了脫身,還上演了一出赫赫有名的空城計。就此,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其實關於馬謖這個人,在劉備臨終託孤的時候就曾經告誡過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既然如此,為何諸葛亮還要執意重用馬謖,而不用赫赫有名的大將魏延和趙雲去守衛街亭呢?就算不用魏延和趙雲,也還有王平和姜維兩人可堪大用。筆者認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緊密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我們知道蜀漢集團的官員,涇渭分明地劃分為兩大集團:益州集團荊州集團。而蜀漢也一直以來是以外來的荊州集團為主導的,荊州集團的老大是誰,自然不由分說的是諸葛亮。

可在當時,荊州早早地被東吳奪走了,原本荊州集團中的幾個大佬,關羽、張飛、龐統等人早就死了,荊州集團的人才已經凋零殆盡沒剩幾個人了。

不僅如此,諸葛亮一直以來都十分賞識馬謖,甚至可以說馬謖已經算是諸葛亮的學生,因為在諸葛亮眼中的馬謖和自己很像,做事都十分小心謹慎。諸葛亮經常給馬謖講課,一直以來都將馬謖給帶在身邊親自培養,馬謖但凡有不懂的問題,都是由諸葛亮親自給他解惑。可以說如果沒有姜維,馬謖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

諸葛亮也就是想讓馬謖在街亭之戰中華立下功勞,以方便自己日後提拔他,接替自己的位置。只可惜馬謖辜負了諸葛亮的期望,他的才能和心性,確實比之姜維差得遠了。

二,諸葛亮素來不喜魏延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魏延和諸葛亮的關係,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話題。雖然這兩人也同為荊州集團的人,但是這兩人素來互相看不順眼,或者說諸葛亮一直以來就看不上魏延。

在魏延剛剛投奔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就在私底下對劉備說魏延後腦生有反骨,日後必定謀反。這話簡直就是想置魏延於死地,畢竟任何一位君主最容不得的事情,肯定就是屬下有反心,還好劉備信任魏延,才沒有處死他。

在魏延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也經常和諸葛亮鬧矛盾,因為這兩人的策略想法,簡直是兩個極端。魏延一直想出奇兵,一舉攻入長安,甚至還向諸葛亮提出過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不止一次向諸葛亮要求,自帶一萬人和諸葛亮分兵前進。

但是諸葛亮素來就是一個以謹慎出名的人,魏延的這些想法先不說可不可行,起碼風險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曹魏在子午谷設下伏兵,蜀軍將全軍覆沒,所以屢次不許魏延的建議,也因此這兩人多次鬧矛盾。

三,趙雲雖然大將之能,卻無統兵之方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趙雲,作為蜀國從早期開始就一直跟隨劉備的大將,信任度自然不是問題,而趙雲被劉備稱為“子龍一身都是膽”,其武力和膽量自然也毋庸置疑。但是問題來了,趙雲一直都沒有什麼單獨帶兵打仗的記錄。

趙雲雖有勇,能服眾,但是我們縱觀趙雲的一生,一直都是以執行者的身份出現,從沒有一次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意帶兵打仗的,每次不是按照諸葛亮的計謀行事,就是按照劉備的安排行事。

但街亭之戰,卻是一次完完全全的單獨行動,必須要有臨危決斷的能力,自己下主意的腦子,才能夠勝任。畢竟誰也不知道臨時會出現什麼變故,所以趙雲是顯然不合適的。

四,王平、姜維,雖然能力,卻難信任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之所以說王平、姜維難以信任,倒不是懷疑他們的品性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他們才剛剛投降。從沒有聽說過,哪次打仗有人敢任用投降不久的大將擔任最重要的核心職務。王平和姜維二人,便是如此。

這兩人的能力倒是不用懷疑,不僅武功不錯,還都極有謀略。

漢水之戰時,王平就看出了徐晃計劃的問題,如果徐晃聽了王平的建議,估計漢中之戰蜀漢也不會贏得這麼輕鬆了,王平也不至於被逼無奈叛魏降蜀。姜維在曹魏一邊時,不僅能和趙雲大戰幾十個回合,還能在謀略上讓諸葛亮吃幾個小虧,這份能力也可見一斑。

但是從魏延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對於降將,一直是沒有什麼好感的。就算是他很喜歡姜維,也很欣賞王平,同樣不可能一上來就讓他們擔此重任。

五,諸葛亮以為自己做好了完全的準備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當然,雖然是諸葛亮信任馬謖,但是他也並不是全權讓馬謖自己處理,而是在一開始定下了作戰方略。在諸葛亮看來,只要馬謖按照他的安排來,街亭必然能守得住。

在諸葛亮看來,街亭雖然平坦,卻地小且窄。而曹魏張郃的部隊大部分是騎兵,在街亭這樣的地方是難以發揮全部的戰鬥力的。所以馬謖只要在街亭當道處紮營,曹魏必然不敢輕易進攻,而且也沒有能夠偷過街亭的可能。

不僅如此,諸葛亮擔心馬謖有失,還做了其他四手準備: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1,令王平輔助馬謖,諸葛亮知道王平很有山野作戰的經驗,同時本身也是益州人,對益州的地形十分了解,而且軍事知識十分熟。有他在馬謖身邊,必然能給馬謖提出很多有用的建議。

2,令大將高翔在柳城屯兵。柳城在街亭東北角不遠處,且地處山僻小路,能和街亭相護守望,互為援助,如果街亭出現了問題,能夠及時救援。

3,考慮到張郃是十分厲害的老將,馬謖和高翔等人在經驗和能力上和他相比都還有所欠缺,還派了當時蜀國留下來的最厲害的大將魏延去牽制張郃。諸葛亮讓魏延去接引街亭,屯兵在當陽平關,這個地方一樣是蜀軍的要道,是漢中的咽喉,大家都知道漢中的重要性,漢中就是成都的屏障,漢中若失,成都就難守了。

4,當然,魏延用上了趙雲也少不了,諸葛亮讓趙雲、鄧芝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去轄制魏軍,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

歷史探秘:諸葛亮為何不顧眾人的諫言,硬要讓馬謖去鎮守街亭?

其實按照諸葛亮的安排,首尾相顧,蜀軍各部分就像是密不可分的機關,魏軍實在是難以找到一點機會攻取街亭。但問題就出在諸葛亮對馬謖的識人不明。

在諸葛亮的眼中,馬謖一直就是個乖乖學生,不僅熟讀兵書,而且十分聽話,最關鍵的是,這孩子和自己很像,非常謹慎小心。

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想到,馬謖這次自己領軍,沒有跟在自己身邊,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不可收拾,一點都不像個乖乖學生。他不僅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安營紮寨,而且十分大膽冒進,直接反其道而行之,放不在山下據守城邑,而是選擇屯兵山上。

而在諸葛亮眼中熟讀兵書的他,指揮調度、軍事行動完全是混亂無章,而且根本聽不進去王平的建議在。最後蜀漢大軍被張郃斷絕取水的道路,四處潰散,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誰也沒想到一向神鬼莫測的諸葛亮在用人上,竟然如此糊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