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坚持北伐?

历史红尘


每次看到诸葛亮的题目,都忍不住进来答一下,因为我发现很多人现在对诸葛亮有误解,认为他只是一个管后勤的文官。就连某小松和某中天也都觉得诸葛亮是平平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并且在各大影视作品中一再贬低诸葛亮。

我觉得他们眼中的诸葛亮实在是太肤浅,肤浅的人看诸葛亮,永远都是肤浅的。那么他坚持北伐有哪几点原因呢?

第一,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无论是小说还是史书中,对这一点的描述都是非常感人的。刘备对诸葛亮是真的好,首先就是三顾茅庐之恩。当年诸葛亮只是一个种田的读书人,并没有特别之处。在那个年代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要得到贵人的相助,而诸葛亮的贵人就是刘备。刘备有雄心壮志,有胆略和经验,这是诸葛亮所欠缺,而诸葛亮所拥有的谋略和缜密是刘备所不具备的,两人相辅相成,共创大业。

后来就是刘备的托孤之恩了,古代所有的托孤,没有超越这一次的,刘备甚至愿意将自己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只希望他能够完成自己的夙愿,这是何等的心胸?且不论那些阴谋论,光诸葛亮自己体会到的,那可都是感动,你说他能不誓死报答刘备吗?

第二,为了使得蜀汉长久经营下去。

蜀汉之所以存在,那是因为它是刘家天下正统的代表。也就是说大汉朝在长安和洛阳,此刻已经没有皇帝了,唯一的正统皇帝就是蜀汉的刘禅。诸葛亮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偏安一隅的话,那就彻底失去了正统的地位。不用两代的时间,曹魏便会成为天下的正统,毕竟曹魏掌握着的是天下最多的资源。只有不断北伐,才有夺取中原的可能,而这也是蜀汉存在下去的根本。



第三,平衡各派势力,达到权力归属中央的作用。

看似平静的蜀汉,其实内部一点也不平静。因为刘备是带着荆州代表团来占领益州的地盘的。所以本身益州人就不服气,比如说李严虽然不是益州人,但是他代表益州人的利益,他就不服气诸葛亮的管理,希望自己也能开府。这就是很危险的信号,蜀汉的实力本就不强大,现在还要分割出去,诸葛亮为了能够维持蜀汉的统治,必须要收拢权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北伐。只有这样,他才能将所有权力都收归中央。


江湖小晓生


诸葛亮北伐,原因有其下几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这是中国大一统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诸葛亮也是一个爱国人士,不想眼睁睁看着祖国分裂,所以一心想要去使祖国重新进去统一状态,让人民不在因为打仗而死伤无数,劳财伤民。

二、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出他,为的就是恢复汉室,使国家回归正统。他既然答应了刘备,就应该尽心尽力去帮助刘备完成这一宏图伟业。

三、刘备死前托孤,让诸葛亮没有办法不去北伐。刘备死了,当年的原班人马也所剩无几了,这个当年共同制定的任务,当年共同的理想,一下子落到了诸葛亮身上,如若不去北伐,诸葛亮可能觉得自己对不起已经战亡的兄弟们,将士们。

四、刘备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既然答应了刘备,那必定会为阿斗铺平道路,只有去把对手打败,才能保证阿斗以后不在会受到威胁。

五、蜀国,与魏国吴国相比,处于最不利的地位,最为强大的是魏国,综合国力也最强,而且,自古以来北方就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人才济济,要想保住蜀国,那必定得去打击魏国,以攻为守,否则就相当于慢性死亡了。

可能也有其他的原因吧,我个人想到的就这些了。


古人事今来用


诸葛亮坚持北伐原因有三:

1.匡扶汉室是蜀汉的政治立场,是立国之本,也是刘皇叔自己的人设,要没有高祖后裔的称号,哪有这么多英雄帮你个鞋匠?所以蜀汉注定不能像东吴一样偏安一隅,否则自身的政治立场会发生动摇,根基自然不稳。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如果他们不伐魏兴汉,那刘皇叔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岂不成了沽名钓誉的空谈?

2.蜀汉内部问题。蜀汉内部纷争不断,诸葛亮和刘备一伙本来就是外来体系,加上原本刘璋的益州旧部和当地士族分成三顾势力。比如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李严就是刘璋旧部,基本一直在和诸葛亮对着干。试想如果放弃伐魏结果会怎么样?蜀地就能偏安了?那就只剩下内斗了。诸葛亮的路线,就是强用对外,来团结内部。

3.对刘备的感恩。诸葛亮对刘备义气深重,就像出师表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所以才“感恩涕零,鞠躬尽瘁……”。

安内需要,对外需要,为了刘备的恩情也需要。

所以必须一直伐魏。


野鸽子绘本


首先说来,三国之所以能够鼎立且相互制衡,主要还是中原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失,而北方的流民南下对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据记载,魏国当时的人口还不如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就能证明当时中原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被破坏的非常厉害,南方这边益州、扬州、荆州因为孙策、刘表的原因战乱较少,但是北方一旦和平,社会经济稳固,人口提升,那么到时候就算整个南方的势力联合起来也不会是北方的对手。

挑起中原战乱,稳定南方局势

再说诸葛亮这边,正史中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明白益州再怎么发展也只能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影响到全国。玩过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前期跑农民采矿发展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就立马再去地图上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疯涨后就开始暴兵,不然等你靠一个矿区采矿,对手早就暴完兵过来打你老巢了。所以说,因为中央的战乱,南方才能出于割据状态,一旦中原统一,南方根本没有机会割据。

综合上面的分析,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目的之一,其实就是想重新挑起中原的战乱,阻止北方的经济恢复,让蜀国可以在北方战乱的情况下再安稳几年,隆中对中他说道“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变,就创造变化”。

但诸葛亮凭什么认为四川这么点的人就能挑动中原战乱呢?

  • 第一点,曹魏的兵制关系

曹魏时人口大量流失,士兵逃跑频繁,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一个让人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代必须当兵,做二等百姓。大概的意思就是,平时种地,战争来了就上去拼命,老婆孩子要作为人质,如果作战死了,老婆就必须立马改嫁跟别人生孩子,这就成了兵力的来源。

曹魏的兵制成为了当时可靠兵力的来源,但这样的兵制也会带来弊端,

  1. 比如一旦有士兵遭受不公,就容易引起士兵哗变,并且士兵们对曹魏不是很忠心。

  2. 虽然曹魏有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高于蜀汉,如果曹魏集中兵力去关中打战,起消耗太过巨大。

  • 第二点,益州与荆州的制约关系

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群体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系统进入益州,再和当地人与先到益州的流民相互依靠。开始时,关羽失了荆州,刘备想夺回,那时候刘备是以诸葛亮为表达的荆州系统治理益州,以黄权、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治理荆州。

在这种情况下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系,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系。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而益州系黄权等,也积极出战。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就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对于益州系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换算。

事实上,很多人益州本地人,已经接受曹魏代汉的合法性,因此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必须通过北伐来打压反对北伐的集团,给支持北伐的人一个机会。同时,整个蜀汉由于对益州系的打压,就出现了人才匮乏的问题,现在只有培养、争取人才,而这样于是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合上面所说,诸葛亮北伐其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离开边境很远的地方征兵发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里面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如果没有机会,就先保存国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是以稳妥为主,能够消耗魏国哪怕一支军,一名将,也是极好的。


大国布衣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坚持北伐?其实原因很简单

1、诸葛亮的北伐意图不是为了华夏,而仅仅为了自保。也就是所谓的“以攻代守”;

2、三国中蜀国力量最弱。尽管得到蜀中,可是益州旧主刘焉深得人心,攫取益州的刘备作为外来势力,得不到益州当地门阀大族的彻底支撑,少量投效蜀汉的益州大族,也在蜀汉内部奋斗中失败铲除。人力、财力、物力、兵力都十分弱,控制很不安定。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3、假如采纳被动对立曹魏,那就需求处处设防。假如自动发动进犯,尽管不可能收付华夏(力量对比太悬殊),曹魏反而需求处处设防,占用很多兵力。蜀汉还能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比及《隆中对》中说道的“待全国有变”,华夏大乱之后,蜀汉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不用打什么硬仗恶仗,出来收拾残局就行了。

谢谢大家的阅读


残缺853


一、北伐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先主刘备病逝,临终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此后诸葛丞相事无大小,政令全由己出。他励精图治,发展蜀国。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部征伐南中,当年秋天就全部平定。他从南中抽调了许多军用物资,国家稍有富足,他便练兵讲武为大规模北伐做准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他向后主刘禅上奏著名的《出师表》,随后他率领主力部队进驻汉中,实施北伐。

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时魏蜀两国国力相差很远,蜀国仅仅以一州之地对抗强大的魏国。史料记载蜀国在藉户口二十八万,约九十四万人就算有未纳入,遗漏的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也不会超过二百万。战争前诸葛亮千愁万算,各方抽调号称十万人马(实际六到七万)。这是全部的主力。

此时魏国在听闻诸葛亮进驻关中准备北伐之时,魏明帝曹睿准备先下手向诸葛亮发起进攻,但散骑常侍孙资进言:“南郑道路崎岖,战士们去攻打事倍功半,而且非得十五六万人马之多,耗费巨大的物资说不定全国都会因此而骚动,而我军关中现有军队凭险各守关隘,蜀军必将无功而返。我们休养生息,百姓不受劳役之苦,数年之后我们国力强盛,吴蜀两国必然自己疲惫下去。”明帝便不再主动进攻。

而此时魏国在关中可调动的军队约计二十万,夏侯楙镇守长安的魏军也在三万之众。

二、诸葛亮北伐原因

早在关羽败走麦城,丢失荆州后,蜀国便已经失去一统天下可能。随后刘备不甘心失败,打出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实则是要收复荆州,争取一统天下的有利态势,无奈夷陵之战的惨败,更是使国力大损。随后诸葛亮在蜀国独撑危局,一方面要恢复国力,保持各方政治势力的平衡。一方面他大处着眼,制定了以攻为守,积极防御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其好处有二:

一是以战争的形式来转移国内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蜀国国内有由来已久的蜀中两派的政治斗争。加上刘备又有大批荆州人马入蜀,使原本就复杂的政治形势变得更加扑朔离迷。只有战争才能使国内各政治势力保持团结,才能转化矛盾。而这个战争的口号很响亮:“复兴汉室,还于旧都。”使所有的政治势力都无法反对。

二是积极出击稳扎稳打,逐步壮大蜀国的力量。前文战争背景介绍过,诸葛亮不会天真的以为靠蜀国一州之地就能打败强大的魏国。所以他没有同意魏延的建议,不耗费那些有生力量,而是一方面争取占领凉州、雍州使国内异己分子偃旗息鼓,也好利用地盘平衡各方矛盾。另一方面是不坐以待毙,利用魏国且占不占,犹豫不决的心理削弱魏国的军事实力,尽量延长国祚,确保蜀国国内的安全。





熊鱼自笑z


大家好,我是疏陌,就这个问题来说,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第一个,形势所迫。这一点诸葛亮自己也有说过这个问题,就是,但是虽是三国鼎立,但是蜀国的发展速度,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是远远逊色于魏、吴两国的。曹操可以放心的实行“屯田”“养兵”等政策,静待天下时变,因为他有资本,一人独霸中原,人才、资源等等的发展速度那是东吴和西蜀所远远不能相比的。就算是东吴,也要比西蜀地理条件、人才条件、资源条件等方面强很多。

所以,西蜀不能静待时变,那只会让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相当于慢性自杀。故只能是抱着拼一把的想法,不断的发动北伐,以求一线生机。就是,打还有一线希望,不打是坐以待毙。

第二个,个人认为有诸葛亮的个人因素。纵观各种记载,可以看得出来,诸葛亮这个人,虽然有能力,而且很忠心。但是,诸葛亮这个人很爱权、名。就算是他自己写的《出师表》也可看出一二。再者《隆中对》中规划的宏图是他自己规划的,却并没有实现,这会让一个很爱名声的人,觉得这是人生污点。

所以,诸葛亮一生直至晚年,都在不停的北伐,哪怕国库空虚、兵力不足,都没有停止。一个是想要完成自己的规划,一个是想要在自己临死之前创下万世功名。

以上均为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疏陌侃三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想要完成曾经那些人的梦想,所以他矢志不渝!

<strong>

所以即使刘备已经逝世,诸葛亮仍坚持北伐,即使蜀国国力明显弱于魏国,诸葛亮仍坚持北伐!

没错,我们可以从更加现实,更加功利的角度去考虑诸葛亮的北伐!

比如,蜀汉军事集团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起,其主旨就是驱除曹贼,复兴汉室,如果诸葛亮不北伐,他们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毕竟益州土豪们从来都没有接纳过他们,他们在这里得不到支持,长久下去,也是灭亡。所以,诸葛亮他一直在北伐,图取中原获得更大生存空间是一个原因,聚拢人心,维系住蜀汉王朝又是一个原因。

不过,出了这些难道诸葛亮就没有私心了吗?不,他有!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达了他原本只想隐居隆中,不想出士的愿望,后得遇名主,这便是后来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让这个隐于世的人材终愿被刘备“以驱驰”。说起来刘备起兵以来屡战屡败,后因人举荐,往隆中请卧龙出山,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论天下大事,诸葛亮为刘备勾勒了雄伟的蓝图,刘备大感复兴汉室有望,刘备仁智贤德,确实是一代明君,诸葛亮便追随其左右,想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与其说这是刘备的愿望,还不如说这是他二人共同追求的理想。

刘备白帝城兵败之前,诸葛亮舌战群儒助刘备与孙权联盟,智取荆州,三气周瑜,一步步向着二人的理想靠近,后辅佐刘备据川蜀立国,蜀国的力量是三国之中较弱的,却是三国鼎立局面不可缺少的一足。后关羽被害,刘备不顾大局一心征伐孙权,兵败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更是匡扶汉室的重担交到了诸葛亮身上,这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蜀国国力凋敝,诸葛亮前往南方蛮荒之地,七擒孟获,使得蜀国国力进一步增强。但蜀国国力依旧不比魏国,但诸葛亮七出祈山,一心投入到北伐事业中。即使国力弱,依旧不能抵挡诸葛亮北伐的脚步,那是因为复兴汉室即是刘备交付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更是当时一起制定的宏愿。


为了先帝刘备这个知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想实现两人的理想—扫乱世,匡正汉室。

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吧?


白话历史君


不主动出击、不连续骚扰,便等于坐以待毙。国家之战,不在一人之能,而在乎钱、粮。蜀中之地无论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接无法与魏抗衡,只靠天险又能维持几年?更何况诸葛孔明本就不是军事才俊,实属内政人杰。不北伐,还能干吗?


三匠画片


不北伐他就要还政给刘禅,不北伐他就失去了通揽军政大权的权利。刘禅就是跟诸葛在耗,不但司马看透了,刘禅也看透了。所以6出祁山刘禅一句话都没说,因为第一次诸葛被迫回来后就杀了李颜刘禅怕了。诸葛忠于刘备却不忠于刘禅,刘禅什么事都没做错却落下个千古骂名,还不是诸葛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