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在這個世界上,不要去管別人做什麼樣的事情,呈現出什麼樣的狀態,要學會修養自身。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矛盾,就是我們總在要求別人,總希望別人更好一些,甚至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旦感覺身邊的人行為有一些觸碰了自己,就特別的排斥,這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種錯誤。

先學會修養自己,讓自己能夠容納事物。

古人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能夠做到包容,修養自身,而小人則一味的計較外物,這在潛意識中其實也是一種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總渴望外界的事情能夠完全的隨著自己而存在。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人生最高的德行就是如水的品德,水孕育萬物,而沒有和萬物爭名奪利,身處於眾人厭惡卑下汙垢的位置,所以最接近於道。

這便是“上善”之人的德行,能夠容納人生的汙穢,而不是在自己的角度企圖讓萬物達到清正,來襯托自己。

當你一味去要求外在的時候,外在的世界不但不會成就你,反而會凌駕於你之上。

越是計較外物,就會發現外物越不合乎自己的心意,為什麼?因為你自己內心的戾氣太重了,你不斷的去挑剔外物時,外面的事物就很難在你心中呈現祥和,這個時候需要修的就是自己的心。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武則天稱帝之後,就讓狄仁傑當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就問狄仁傑:“你以前在汝南任職,表現也不錯,深受百姓歡迎,但是也有一些人誣陷你,你想知道原因嗎?”

狄仁傑就說:“陛下,如果認為那些人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就恭敬的聽從,如果陛下認為這並不是我的過失,那是臣的榮幸,至於到底誰在誣陷我,如何誣陷的,我不想知道。”

武則天聽了之後,十分歡喜,推崇狄仁傑為仁師長者。

其實生活並不難,做人也並不難,難的就是以清正的心去容納世間的汙穢。

當人生出現一些小人的言辭,惡人的誣陷,甚至別人明目張膽的侮辱時,如何去回應,並且如何在內心坦然的接受,這就是一個人的智慧。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換一個角度來說,人與人之所以有矛盾,就是因為在人性之中的弱點引起的。

比如說,當你遇到小人誣陷的時候,你也就會生氣,會惱怒,甚至會辯解,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之所以會有小人誣陷這一種行為,是源於人性的“劣根性”。

人性之中有這樣一個弱點:總會拿隻言片語總結信息,去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做出定論,並且以自己為道德標準,去批判外在的事情,並且通過這件事情襯托自己的優越感,這便產生了謠言。

而我們的智慧,就是讓自己能夠包容這些人性的“劣根性”,不要嘗試去辯解和澄清,小人的弱點本身是背道而行的行徑,即便你不去解釋,它也會不攻自破。

正所謂“流言止於智者”,做一個智者,不因外物而動心,讓心清正,不受外物的影響,便是道。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菜根譚》之中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對別人小的過失沒有求全責備,沒有揭露別人隱私的事情,沒有記恨別人過去的惡行,能夠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可以通過這種辦法避免禍害。

當我們以旁觀者的角度處事時,不是一味要求別人,而是修正自己的心,別把自己當做道德的標準,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世間萬物世間的對與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定論。

更不要去揭露別人的隱私,別人有錯那是別人的事情,而你拿別人的錯去計較的時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以這些心態去修養自己的德行,這才是君子之道。

當我們遇見這些問題的時候,就以道心去包容,以便於讓自己釋然。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平靜的湖面,更沒有一馬平川的人生,你的心動了,外在的世界都會嘈雜紛亂,當你的心正了,平靜之後,與人相處的時候,即便面對一些問題與矛盾,內心也能夠做到毫無波瀾。

道德經:人生的寬容背後,就是包容小人“劣根性”的道心

寬容接納人生的不如意,繼續往前走,凡事不入心,才是一個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