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才是北京保卫战最大的功臣,后世为何忽略他只重视于谦?

红星照耀神州


我不知道题主凭什么认为朱祁钰是最大功臣的。但我知道,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回报。



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朱祁钰就是个象征——“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大家推他来做皇帝。但是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自己并不愿意,再三推辞——废话,国都快亡了,让他去当皇帝,十这八九会背上“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换了我也不愿意。

推他上位的是众大臣,主持保卫战的是众大臣。于谦是群臣之首,能力与品质都非常突出。而朱祁钰,从哪一个方面来看,从哪一本史料的记载中,都找不到他有任何实质性措施。


但是,北京保卫战之后,朱祁钰坐稳了天子之位。一年后朱祁镇回国,直接被囚禁在“南宫”之中。八年后也是因为朱祁钰病重,朱祁镇才有机会“夺门”复位。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朱祁钰没有由于北京保卫战而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如果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如果还仅仅是一个象征、一个傀儡,他怎么有能力囚禁前任皇帝达八年之久?

他的帝位,得于“临危受命”。他的权力,也得于“临危受命”。是时势造就了他,而不是他造就了时势。


栖鸿看红楼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景泰帝朱祁钰可以说明朝历史上最被低估的一位皇帝,是力挽狂澜励精图治的中兴明君,可惜因为他对哥哥朱祁镇心慈手软,最终被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推翻杀害,朱祁钰的历史功绩也被朱祁镇贬低。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鼓动下,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

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与大太监王振瞎指挥,土木堡之战明朝遭遇历史上最大的惨败,二十万明军战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

当时明朝京师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朱祁钰临危不乱,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

正因为朱祁钰的杰出表现,被大臣们的拥戴为皇帝。

十月十三日,也先率主力军攻击德胜门,景泰帝朱祁钰派遣大将石亨率火器营、神机营埋伏在德胜门外的两排民房屋顶之上,派遣少量的骑兵佯装撤退,诱敌深入。也先果然中计,派数万骑兵追击,等到瓦剌骑兵进入埋伏圈后,明军的火器营和神机营火器齐发,火箭弓弩万箭齐发,也先的弟弟等将领都被射杀,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此时发现德胜门明军有重兵把守,立刻命令大军转向攻击西直门。

景泰帝朱祁钰派都督孙镗率军出城列阵迎战,打败了也先的先头部队,等到也先后续部队赶到,城上守军开始发挥大炮的作用,炮轰也先大军的后续部队,经过激战,瓦剌军除了徒增伤亡,连北京城的城墙都没摸着。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又改进攻彰义门。景泰帝朱祁钰让守军在城门外堵塞街道,同时让火器营,埋伏城外,让骑兵列队于城门外迎敌。等到瓦剌大军行至彰义门街道前,火器营的短枪、火箭、弓箭齐射。城下的骑兵主动出击拼杀,两边很有默契的配合杀敌,很快就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

瓦剌军在士气低落、粮草被切断、援军的达到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也先率决定于十五日夜,挟持英宗离开北京,率军从紫荆关撤退。

景泰帝朱祁钰发现瓦剌军撤退后,立即派石亨等大将率军追击,同时集中神机营和大炮在瓦剌军撤退的道路上进行射击轰炸,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明军分多路追击,在清风店追上瓦剌军,经过血战打败瓦剌军,其他的各路的瓦剌军见也先撤退了,也开始纷纷北逃,也先于二十二日遣使来北京和谈,主动向明朝称臣。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而结束。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击退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推动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一代明君。


景泰帝朱祁钰的具体功绩有

一、 招贤纳士,稳定时局

由于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内地的水患,全国灾区连连,饥民遍地,朱祁钰针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巩固大明江山。政治上景泰帝朱祁钰广开言路 ,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二、励精图治,改革军队

军事上,景泰帝朱祁钰对于瓦剌的进攻趋势,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筹集粮草,厉兵秣马。 重新组织新的戍军,先从所剩的部队选拔10万名战士,并把他们组成五个团营;景泰三年(1452年),戍军的兵力增加了5万人,并被改组成10个团营。在征募戍军的过程中朱祁钰还彻底改组了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机构。

总之,朱祁钰建立了统一指挥制度,并且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戍军的作用。 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钰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蓟州三地军屯复垦。景泰三年(1452年),每年两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联合核查团营人数,防止官兵吃空额。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库司设立“准样图”,明朝武器制造和发放有了标准管理。同时还清理了一批违法军官。

三、勤政爱民,发展经济

经济上景泰帝朱祁钰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 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又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四、修复堤坝,治理水患

景泰帝朱祁钰还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徐有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详细计划,他被任命为佥都御史,被景泰帝派去进行修复工作。雇了5.8万名劳工劳动500天以上,一条几乎长达100英里的河渠被凿成,这样,黄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进而通过济南府入海。为了保存大运河,沿运河建成几个集水池和水库,它们装有新式的水闸,以维持正常的供水。组成一个灌溉体系,使山东北部约200万英亩的土地到到水源。整个体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并取得完全的成功。

五、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钰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根据永乐年间集录的地理之类的书籍、资料,编辑整理成书,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书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钰亲自作序,颁行天下。全书共一百一十九卷,分两京、用布政司,司下辖府州县,再分别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三十门。系明代地方总志。

六、景泰蓝的盛行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景泰帝朱祁钰定年号为“景泰”,当下“景泰蓝”中“景泰”之内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概念,而被赋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谐、友谊、和平、繁荣、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

七、拒绝也先称帝,消除瓦剌威胁

景泰四年十月,瓦剌首领也先遣使向明廷告知自己即位,并致书景泰帝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也先以此说明他已重建元朝,希望得到明朝的承认。也先在准备即帝位前夕时还欲以良马、貂鼠皮、玉石等,向明廷换取“黄紫大红织金九龙缎匹、黄红彩缎衣服、金壶、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作为称帝时之用。

也先竟然堂而皇之的写信告诉景泰帝朱祁钰他掌握了传国玉玺要登基成为元朝皇帝,景泰帝朱祁钰当然是拒不承认也先为元朝可汗,回书中称作瓦刺可汗。


失去明朝支持的也先内忧外患,景泰六年(1455年),阿剌知院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杀身亡。鞑靼部的孛来又杀了阿剌知院,夺去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以及他的玉玺。也先去世后瓦剌逐渐衰微,不再对明朝构成威胁。

由于景泰帝朱祁钰的励精图治,短短数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颓势,国势蒸蒸日上,当时的朝鲜、越南、泰国、琉球等国纷纷来北京向明朝进贡。

所谓“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好人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人们对朱祁镇与朱祁钰的评价就可以体现这一点。

朱祁镇开明代宦官专权的恶例,是苟且偷生配合瓦剌做“带路党”的汉奸皇帝,是让明朝遭遇奇耻大辱的罪人,朱祁钰是力挽狂澜挽救明朝励精图治的中兴明君,在朱祁钰接朱祁镇回国做太上皇把他软禁在南宫,并废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以后,舆论与人心反而同情罪人朱祁镇,指责明君朱祁钰,可见好人难做,人们总是苛求好人而宽容恶人。 因为人心同情罪人朱祁镇而苛求明君朱祁钰最终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复位以后,撕破温情脉脉的面纱,派太监蒋安等人把挽救明朝接他回国的唯一弟弟明代宗朱祁钰活活勒死并废除皇帝身份,废除朱祁钰已经死去的皇后与皇太子的身份,把朱祁钰的嫔妃唐贵妃等人杀死殉葬。朱祁镇还恩将仇报大肆屠杀力主迎他回国的于谦等忠臣。

一代中兴明君景泰帝朱祁钰年仅29岁风华正茂,就被恩将仇报的昏君朱祁镇派太监杀害,不能不说是大明王朝的巨大损失与千古悲剧。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的悲剧,民族英雄于谦难辞其咎,景泰帝朱祁钰当初不同意接被瓦剌俘虏的罪人朱祁镇回国,是于谦信誓旦旦打包票保证朱祁钰的皇位,心慈手软的朱祁钰才几次派使者去瓦剌接哥哥朱祁镇回国做太上皇。

夺门之变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一伙勾结孙太后趁机拥立朱祁镇发动政变,作为大忠臣的于谦却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于谦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既不镇压奸党叛乱,又不派人告知景泰帝朱祁钰并保护朱祁钰的人生安全,可以说朱祁钰无愧于于谦,而于谦有愧于朱祁钰。

因此后世史家只歌颂忠臣于谦的赤胆忠心舍生取义而忽视明君朱祁钰的力挽狂澜励精图治是明显有失偏颇的。


厚德载物49847


朱祁钰作为王爷和新立的帝王身披坚执锐,率领骑兵冲锋在前,与瓦剌联军血战六十余场,以少胜多,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在北京保卫战中战功赫赫威望前所未有,其功绩和气势一点也不亚于朱瞻基的喜峰口之战和朱棣的远征斡难河畔,于谦是个文官只是在后面指挥并未冲锋陷阵,朱祁钰的功劳比于谦要大。此外,朱祁钰在位六年期间,提拔了许多英才,把天下治理的物阜民丰,其文治武功远远胜过娇生惯养长大的败家子二流子朱祁镇。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继位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澜于大厦将倾,为大明续命200年,弥补了朱祁镇的错误,避免了第二次靖康之耻,朱祁钰的皇位是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人心所向,得位很正,且把国家治理的物阜民丰,朱祁钰发善心用重金三百万两金银赎回朱祁镇,朱祁镇回来就阴谋弑君篡位杀了朱祁钰,鸠占鹊巢,典型的劣币逐良币没有底线导致历史倒退,败坏了社会风气人心涣散导致大明由盛转衰。


红星照耀神州


大家好,我是琼林玉质。

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朱祁钰和于谦。土木堡之变后,北方边防彻底崩溃,在此情况下朱祁钰被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提议紧急立为皇帝。一年后,瓦剌送还朱祁镇,朱祁钰为保帝位将朱祁镇幽禁。八年后,朱祁镇复位,为正其复位之名只得杀死于谦。

我认为于谦被推崇而朱祁钰不被重视有以下原因。

第一: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立为皇帝,无论其是否愿意,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的确是最大利益获得者。从这一角度看来朱祁钰在北京保卫战之中的功劳难免会打折扣。

第二:于谦确实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土木堡之变后,有人提议南迁以避敌锋芒,而于谦力主坚决抵抗,并且主持了北京保卫战。于谦的实际功劳比朱祁钰大。

第三:在世人看来二人目的不同。朱祁钰作为皇帝,他抵抗瓦剌在世人看来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而于谦则是不记生死,在朱祁镇太子年幼的情况下,建议立朱祁钰并力主抗战,他为的是明室基业和黎民百姓。

第四:朱祁镇极其后世继承者的态度。朱祁镇在朱祁钰死后将其降为藩王,以藩王之礼入葬。可见朱祁镇对朱祁钰持否定态度。虽然朱祁镇冤死于谦,但不久朱祁镇就得知真相,其后明宪宗为期平反并恢复其官职,明孝宗又为其加谥号。因此于谦得以恢复名誉,为后世所传颂。


琼林玉质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于谦和朱祁钰,朱祁钰作为郕王在大明王朝崩倒之际力挽狂澜,这场战争的胜利延续了明朝一百多年的稳定统治,朱祁钰本人也是一位贤明的皇帝。我们在《大明风华》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于少保的运筹帷幄,一方面就是朱祁钰的冲锋陷阵稳定军心。那么为什么后世只赞扬于谦而忽略朱祁钰呢?

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

明宣宗死后儿子朱祁镇继位,年少轻狂看到瓦剌部多次袭扰明朝的疆土,于是率兵镇压。但是由于天逢大雨而且听信宦官太监王振的骗人至此改道,导致受到瓦剌部突袭,最后战败被俘。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也是皇帝御驾亲征被俘虏的战争。可以说是大明的耻辱一战,这次战争大名的精锐尽丧,皇帝被俘虏,大明处于危在旦夕的时刻。瓦剌部大有挟天子以令大明投降的趋势,率兵直驱京师,由于朱祁镇御驾亲征的时候抽空了京师的防护,大明的京师处于危难的时刻。

此时朝中大臣举起不定每天都在开朝会,商量是要南迁到南京还是在北京进行抵抗。其中于谦据理力争,觉得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同时引经据典总结宋朝灭亡的历史,主张南迁就是亡国之论。最后在孙太后的支持下决定坚守北京城,与瓦剌死战到底,同时国赖长君,此时的郕王朱祁钰就被于谦推上了皇位,朱祁镇被封为太上皇。正统十四年朱祁钰从监国转变为景泰皇帝,于谦任兵部尚书。这样就挫败了也先妄图挟天子来夺取大明胜利的果实,也先率兵直接攻打北京。于谦石亨等人拼死守卫德胜门,瓦剌军打败随后转攻西直门也失败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时北京城共计两万士兵,而瓦剌共计二十万大军,这场战斗的胜利可以说是挽回了明朝的颓势。

朱祁钰的功绩

朱祁钰是明宣宗的儿子,但是由于母亲的地位不高被封为郕王,他的人生本来和皇帝毫无关系,但是由于自己的哥哥也就是明英宗土木堡被俘虏,在于谦的推举之下成为皇帝,但是这位皇帝真的做的比哥哥明白。

1.铲除阉党,土木堡之变最大的罪臣就是宦官王振,正统皇帝时期王振因为深受皇帝喜欢就大肆的认干儿子,敛财,对于朝堂之上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排挤,听自己话的人就到皇帝那边去举荐。所以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之前压抑很久的大臣义愤填膺出手打死了王振的余党马顺以及外甥王山。朱祁钰认为王振发现的过错足以诛九族,所以对于这些动手的人就不追究了,这样一来朝廷内部的阉党基本被肃清。

2.重用于谦等人,主张守卫北京。相比于哥哥朱祁镇而言朱祁钰拥有血性。在也先率领瓦剌部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朱祁钰身先士卒率兵出击,与瓦剌联军血站六十多场。极大地提高了明军士兵的士气,这也是明军可以以少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严令把守北京城的九门,同时向边关下达命令,如果也先想要利用朱祁镇来讹钱最后又来攻打大明一律不得答应。彻底的瓦解瓦剌人借机讹诈的阴谋。主动出击,反其道而行,在城外摆开阵势带头冲锋击溃对方的士气。

4.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提拔了很多英才,使得国家稳定物阜民丰,可以说是稳定了明朝的颓势,这样的功绩和自己的哥哥比起来可以说是相当优秀。

总结:其实朱祁钰本人更像是朱瞻基,北京保卫战中的英勇善战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英魂。但是由于朱祁钰本人病重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导致皇位丢失。同时对于七年来的圈禁也让朱祁镇怀恨在心,所以封了谥号“戾王”。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平反,所以说在历史上对于朱祁钰的评价远低于于谦。

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写的,明英宗复辟之后大量的诋毁朱祁钰,这也就导致了朱祁钰的功绩一点一点被人们所遗忘,只记得那个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可怜我朱祁钰啊!


夏目爱看书


朱祁钰本来只是个富贵王爷,没什么历练,登基时年纪也不大,要说一开始就有多么强的能力那是不太可能的,主要作用也就是安定人心,不瞎出主意,所以主要功劳归主政大臣于谦没什么毛病。

而且他后面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合法性也不会去吹捧他,反而于谦作为忠臣可以作为表率,可以大肆宣传。


飞机路过2015


个人感觉:一,当时情况,朱是既得利益,于是为国为民。

二,后朱失位,失去话语权,不具备历史事实的陈述资格。

三,朱之得位,必竟不正,是权益之计,不为后世统治集团所提倡。

四,扬于谦功劳,反而肯定并鼓励文官集团忠君爱民的愚忠思想,也是历史记录者们所需要!


猪头的月亮


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的身份是皇帝,既然他是皇帝,他自然不会是功臣。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北京保卫战期间,朱祁钰的身份是大明皇帝,不是大明郕王。北京保卫战的实际实施者是于谦,且他后来被明英宗诛杀,无过而死,让人同情万分,因此大家记住了于谦!

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咄咄逼人,一时之间,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而对危局,大明朝臣齐聚一堂,商讨应对之策,由孙太后压阵,监国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部分大臣要求南迁以避刀兵,于谦坚持固守北京,绝不后退。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已死,他的支持者锦衣卫指挥马顺、外甥王山被大臣们当廷击杀。最终大将要求朱祁钰即皇帝位,固守北京,保护大明江山。

经孙太后同意,群臣劝进,朱祁钰即皇帝位,史称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即位后,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一时间大快人心。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之下,集结重兵,分兵三路攻伐大明。朱祁钰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节制全国军政,将国政委于于谦。瓦剌大军兵临城下,于谦率众击敌,重创瓦剌军,也先战败而逃,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明朝将明英宗迎回了北京后,朱祁钰随即把哥哥软禁在南宫,一锁就是七年。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后不附带任何屈辱的条件就被放回来,这还是第一次。朱祁钰虽然严防哥哥复位,但终究帝王之心不足,没有将哥哥及侄子诛杀,如果他像李世民、赵光义、朱棣学习,那么就没有后来的夺门之变了。


大秦铁鹰剑士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其兄是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部也先所掳,也先挟英宗进攻北京,当时,明廷外有强敌朝内无主,侍郎于谦从国家大局出发,力排众议,主张立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以杜绝也先的要挟,并极力组织北京保卫战。按照封建法统,继承大统者根本轮不到朱祁钰,因为英宗还有太子朱见深。所以拥立朱祁钰之功非常巨大,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朱祁钰也只是一藩王而已,谈何功劳?再者,于谦既有拥立之功,后来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成功复辟,第一件事是把于谦抄斩,爱国志士为此喋血京门,死的好不凄惨!还有于谦的诗歌《石灰吟》历来为人所推崇,所以后世人们认为“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首功当推于谦一点也不奇怪。


啄木鸟405


统治阶级需要忠臣,而不需要临时继位的明君,不然难道鼓励其他人,代替自己临时继位也能成为明君的意思吗。所以宣扬于谦对于他们作用更大。当然后世非正统继位的不也平反代宗吗。不过历史总是公正的,现代人不也给予了代宗公平的评价了,于谦是名臣忠诚,明代宗也是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