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遗体是怎么样保存的?

宰少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过去,年少嫁给皇太极,后来皇太极死后,孤儿寡母受尽多尔衮的欺负,孝庄极力斡旋,才保住儿子的皇位,再后来顺治亲政,可是和自己关系并不好,最后又尽心尽力的辅佐孙子康熙,这一生算是对得起爱新觉罗家族了,死而无憾。


孝庄死后,按说应该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极葬在一起,历来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庄直到雍正时期才正式安葬,并且也没有和老公皇太极葬一起,而是葬在儿子顺治的孝陵旁边。但是又不在清东陵之内,像是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孙,寓意深刻,又因为孝庄的陵墓在皇太极昭陵西边,称为昭西陵。那么为什么孝庄会死后三十七年才下葬呢?


是因为康熙不孝吗?

肯定不是,孝庄太后和康熙这对祖孙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庄生病期间,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孝庄太后生前节俭,把省下的钱都用来支持孙子的事业。可以说祖孙两个人的关系已经亲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为孝庄生前的遗愿

孝庄太后在生前告诉过康熙,自己死后不要和皇太极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说了好几条,无非就是不能打扰去世的皇太极,因为太宗皇帝尊贵,本着卑不动尊的原则,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还有就是太劳民伤财了,再有就是觉得跟自己的孙子儿子关系好,愿意和子孙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后,决定遵守孝庄的意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其实关于孝庄死后多年不下葬,有人说是因为多尔衮的原因。

孝庄和多尔衮有没有结婚,现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所以我觉得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应该不是因为嫁给多尔衮无颜面对丈夫,而是因为自己不想与皇太极合葬。

毕竟皇太极生前并不怎么宠爱孝庄,孝庄在皇太极身边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还有自己的姐姐海兰珠,所以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葬一起也可以理解,毕竟如果和皇太极葬一起,自己有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庄妃,地位一落千丈,还不如和自己的儿孙在一起,显得尊贵。


那么孝庄的死后三十七年下葬,遗体怎么保存的呢?

其实关于古代人死后的防腐无非就以下几种。

第一,使用汞对尸体进行消毒。古代人处理尸体,很多都是运用汞和砷对尸体进行浸泡,这样可以杀死尸体上面的微生物,有利于防止腐烂。而且人死后,都会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气,有利于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尸体不会腐烂。

第二,就是使用多层纺织品包裹。古代对尸体的处理,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就像马王堆的女尸,裹了二十多层,这样确实可以防止腐烂。

第三,就是对棺木进行处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选用的上好的金丝楠木,封棺后,都会刷油漆。而且会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会防腐。

第四,就是在棺木旁边放冰块降温。使用冰块降温的道理很简单,就和冰箱一样,也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第五,孝庄的棺木虽然没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阴凉处,要不然,夏天肯定也无法保证尸体不腐烂。康熙选择祭奠的时间都是选择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块,和冰窖一样,肯定没问题。

其实不管孝庄的遗体怎么保存的,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这么尊敬自己的祖母,怎么样也不会让祖母的尸体腐烂的。


孝庄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历史典籍里,她都是伟大的。从嫁给皇太极为妃,劝降洪承畴,后来辅佐顺治和康熙皇帝,为大清一统天下和大清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过《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顺治死后,幼子康熙继位,一直是孝庄在为康熙掌舵。后来康熙亲政,孝庄从来不去过问朝廷事务,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时候,再去指导康熙一下。这样的皇祖母确实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强多少倍。


楚风说历史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因此尸体保存是非常麻烦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的灵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

但其实尸体保存的科学原理并不复杂,只需要满足这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低温,第二密封,有时可以辅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满足这几个条件的情况下,其实尸体是可以保存的。 通过分析史料,飞扬发现了极有利于孝庄太后遗体保存的三个条件:

第一,安放地点: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节: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丝楠木。

那么这三个条件是如何实现和发挥作用的呢?下面,请听飞扬为你一一道来。

一、安放地点:地下室,保证低温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一些资料中我们发现,康熙孝庄皇后的地点在东陵,安放遗体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这个推断是我们从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灵地都是在地下得出来的。



清东陵

因此我们推断,孝庄皇后的停灵地也应该在地下。 我们都在夏天的时候都去过地下室,哪怕是炎热的夏天,地下室里都是十分阴凉的。因此将孝庄皇后的遗体放在地下,就保证了低温的条件。

同时,康熙主持孝庄皇后封掩工作时耗费四天,可见不是简单地放入地宫,而是进行过精密的掩埋,这样又保证了密封的条件。因此,在满足密封和低温的条件下,使孝庄皇后的尸体的保存成为了可能。

二、拜祭时间:冬季,减少对停尸环境的影响

一块肉在夏天腐烂的速度比冬天腐烂的速度快得多,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空气湿润,微生物活动活跃。而康熙在祭祀孝庄皇后时,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庄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这个时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时为祖母的忌日,康熙觉得这个时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时肯定要打开停尸的地方,微生物会因此侵入,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庄皇后,微生物不活跃,自然侵入少,对于尸体的伤害小。因此采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护尸体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丝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后,多爱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而金丝楠木本身具有一种延缓物体腐烂的作用。举个例子,慈禧死于1908年10月,孙殿英在1928年盗了慈禧墓,时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见到空气后才迅速萎缩。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丝楠木储藏书籍,来达到防腐防虫的效果。由此可见,金丝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庄皇后停尸,也正是使用了金丝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对于尸体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总结

综上三点,孝庄皇后的尸体才得以有效地保留与防腐。其实细细分析,那个时候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尸体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而并没有阐明其中的原理罢了。各位读者怎么看呢?

我是飞扬,一个爱读历史的理工男,愿把我所读的变成有趣的故事说给你听,关注我,让我们在思考中共成长

历史飞扬


孝庄死后有遗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扰他。

  • 二,不想劳师动众另外给自己建立陵墓,因为太费财力。

  • 三,舍不得离开儿子和孙子,希望以后能与儿子和孙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庄所谓的打扰先人显然是托辞。孝庄本意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一是孝庄与皇太极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话,能不合葬?二是孝庄曾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可能觉得无颜面对皇太极。


孝庄为何想与儿孙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话,一是太费钱财,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单。这都不是孝庄要做的。她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和儿子,和孙子在一起。



我们知道孝庄早年守寡,先辅佐年幼的儿子福临登基,后来又辅佐年幼孙子玄烨当皇帝,全心全意,费尽心血。而且甘愿做幕后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没有想到篡权夺位。


在辅佐儿孙的过程中,孝庄与儿孙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庄想长长久久的和儿子孙子在一起。


孝庄的要求不可谓不高,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


康熙遵从奶奶孝庄的遗愿,至于怎么埋葬孝庄,康熙还没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谁成想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过世,也没有想出办法。



康熙于是暂且先把祖母孝庄的遗体安放在一个地方,这处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宁宫东侧五间殿进行了简单的拆卸与重建,将孝庄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为“暂安奉殿”。


那么防腐问题就放在了第一位。


尸体腐败的罪魁祸首是细菌,要想做到尸体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当前的细菌杀死。

  • 二是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尽可能的隔绝空气与水分,把温度降到尽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细菌的进一步的产生。


只有做好这两项工作,才能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



那么按照步骤,做好这几方面就可以了:


  • 先对孝庄的尸体用酒进行擦拭,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当前的细菌进行一个大的消除。

  • 再把孝庄的尸体里三层,外三层的进行缠绕,目的是隔绝空气。同时放入香辛料,水银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后把尸体放到金丝楠木的棺木中,这些东西和材质对杀死细菌都有用处。

  • 最后,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层,相当于放入地窖。同时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块,达到一个低温保存的目的。


就这样,直到雍正即位后,才把孝庄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历史漫谈君


孝庄太后在清朝历史中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因为她曾辅佐过两位帝王,一位顺治帝,另一位康熙帝。顺治帝继位时年仅6岁,而康熙帝则是8岁,都是幼年天子,也都是经过孝庄太后的培养。

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皇后孝端文皇后,顺治帝福临是她的儿子,也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皇太极驾崩,6岁的顺治帝继位,孝庄太后成为“圣母皇太后”。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帝驾崩,8岁的康熙继位,而孝庄太后的称号也再次改变为“太皇太后”。

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太后病逝。她在临死前曾告诉过康熙帝,说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已安葬许久,不想打扰清太宗,而且她也很想念自己的儿子顺治帝,所以想和顺治帝葬的近一些。

康熙帝听从了孝庄太后的遗愿,并没有将他和皇太极合葬,而是将她暂时安葬在了清东陵附近的暂安奉殿。公元1725年,也就是孝庄太后病逝的38年后,雍正帝在昌瑞山下为孝庄太后建陵园安葬于此,就是如今的昭西陵。

那么有人会有疑问,孝庄皇后的遗体如何保存了38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当初孝庄太后被葬在暂安奉殿后,康熙就将这里用土掩埋永闭殿门。我们都知道一般地宫中的气温特别低,就像冰窖一样,而且孝庄太后的棺椁也不是一般的棺椁,能防腐,且不宣不燥,使用时间极长,还有一些其它的保护措施,所以孝庄太后的遗体能够保存那么长的时间。

当然,这也不代表孝庄太后遗体完好无损,只能说保存的比较好。


理科男读历史


想要保存一具尸体,放到现在,离不开的几样东西,一种是冷库冰封,另一种则是福尔马林等防腐类药剂。

现如今,即使是一个冰箱都可以用来长期保鲜,但古代既没有冰箱,有没有电,又该如何保存尸体呢?若是一般情况,古人自然不可能想到要将尸体保存下来这件事,毕竟保存一具尸体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而清朝的孝庄太后,死后三十七年都没有入土为安,又该如何保存呢?想要保存孝庄皇后的遗体,难度自然是极大的。

为何孝庄皇后的遗体,死后三十七年仍未入土?

孝庄皇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女强人之一,身为皇后,却能够辅佐顺治帝,康熙皇帝登基,顺治帝与康熙皇帝,两人都曾经受到过孝庄皇后的教诲,因此孝庄皇后也算得上是名满天下了。

而就是这样的孝庄皇后,却因为几个理由,不曾入土为安。

按照野史的说法,孝庄皇后之所以没有早早的与皇太极埋到一块,原因竟是因为孝庄皇后曾经改嫁摄政王多尔衮,虽然这件事并未得到证实,毕竟有损皇家颜面,但通过后来的蛛丝马迹也能看出来,多尔衮跟孝庄皇后的关系却是亲密的过份,因此,孝庄皇后便不被允许与皇太极埋到一块。

其实在孝庄皇后去世以前,也曾经留下过几条遗言,一个是,不想跟皇太极合葬,怕子孙将皇太极的墓挖开再把自己埋进去,打扰皇太极的休息。另一个则是害怕修建陵墓劳民伤财,这也是孝庄皇后体贴百姓的表现。最后一个则是希望死后能够与儿子,孙子埋到一起。

这些理由,其实仔细想想,也觉得略显怪异,听起来好像是那个理,但实际上感觉这些又不能成为不入土的理由。

孝庄皇后没有入土,那么康熙是怎么保存孝庄皇后尸体的呢?

要保存孝庄皇后的尸体,必许从两方面入手,一边是孝庄皇后本身,另一边则是存放孝庄皇后尸体的场所。

存放孝庄皇后尸体的场所自然是宫中的地下冷库,里面常年防止冰块,达到低温的效果,虽说不能完全阻止各种细菌的活动,但却也能减缓孝庄皇后尸体腐烂的速度。

而孝庄皇后尸体的处理则更是细致,不仅要在其身体表面涂抹酒精,将尸体上的微生物,细菌尽可能的消灭,更是要将孝庄皇后的尸体用特制的布条捆绑起来,其中还要放进去消毒杀菌的特殊物质。

做完这些以后,孝庄皇后是尸体更是放在了特制的金丝楠木制作的棺木中,如此一来,达到尽可能长时间保存孝庄皇后尸体的目的。

即使是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将孝庄皇后的棺木抬出祭祀,因为祭祀的时间都在冬季,所以孝庄皇后是尸体还是不容易腐烂。

其实这种特殊的防腐之法,自古有之,汉朝时期的辛追夫人,传闻出土时仍旧栩栩如生,像是刚死不久的样子,而在接触空气后却迅速开始氧化腐朽,防腐的手段,自古有之。

一直到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接下了孝庄皇后的尸体,这以后,雍正才将孝庄皇后埋到了昭西陵之中。


魏青衣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如此便利,人们可以利用冰箱冰柜保鲜,但是,一些皇亲国戚依旧懂得冷对储存物品有奇效,冰窖就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它也只能保存一段时间。人的尸体则需要长时间处在极寒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尸体不会腐烂,所以在古代一般人死后都会尽快入土为安。

但是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女人,她的遗体竟然37年未下葬,她就是孝庄太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她的遗体是怎样保存的?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女强人,除了武则天以外,很多人都视她为最强,她的一生波折而璀璨。除了自己一步一步走上皇后的宝座,还曾经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教育和培养之下,这两位皇帝都成为当时百姓心目中的明君,孝庄太后也深受当时平民百姓的爱戴。

对于她死后为什么没有直接葬在陵园,而是安置了整整37年,历史上一直有很多传言,有的传言说孝庄太后生前与多尔衮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导致她无法与皇太极合葬,这也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谣言,还被许多影视剧当作正史拍了出来。

另外还有传言说,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死后不久就梦到太后嘱托说,不要将她葬在陵园内,康熙虽然不解,但是有太后的托梦,康熙不敢不从,就一直没有将孝庄太后安葬,但是这些都是民间传言,都是一些败官野史之类。

其中有一个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孝庄太后死后给康熙皇帝留下遗言,不想与丈夫在一起,而想与儿子和孙子合葬在一起,也不必为自己修建陵园,以免劳民伤财,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康熙对孝庄太后的遗愿,依旧非常为难,想了37年,他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安葬孝庄。

所以孝庄太后的遗体就被暗放了整整37年,为了不让孝庄太后的尸体腐烂,让她保持完美的仪容,康熙先是派人对太后的尸体用酒擦拭消毒。将孝庄太后的尸体用最好的防腐布料进行了全面的缠绕,让她的皮肤不接触一点空气。

另外,其实要想尸体不会腐烂,原理其实很简单,中国古代的人也深知。因为地窖的低温可以让物品长时间保存,那么孝庄太后的尸体也应该放置在温度很低的地下室内。所以推测孝庄太后尸体安置地点应该在东陵的地下。

为了保持地下的低温,康熙皇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专人对地下孝庄太后的安放地点进行了仔细的规划和设计,将孝庄太后的遗体安放进去之后,又进行了仔细的密封和掩埋,为了避免闭上湿热的空气与地下孝庄太后的尸体有接触。

为了让太后的尸体保存得更好,康熙皇帝将祭拜的时间也格外选择在寒冷的冬季。虽然每次祭拜的时候都要将孝庄太后的尸体从地下挖出来,但是为了减少伤害,康熙皇帝选择了冬季最寒冷的时候,细菌和微生物都很少活跃,地上的温度和地下的温度也相差无几。即使将尸体挖出来,对孝庄太后也伤害不大。另外孝庄太后的棺材也特别有讲究。棺材通体使用的是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价格昂贵,稀缺,是许多皇亲国戚非常喜爱的木材,孝庄太后也不例外。为了讨她老人家开心,康熙皇帝用上好的金丝楠木打造了一款上好的棺材安放孝庄太后的尸体。另外金丝楠木的防腐效果也极好,不仅表面非常不容易被微生物腐蚀,同时安放在棺材内的尸体,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腐效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有孝庄太后遗体37年未下葬,还有很多皇亲国戚的遗体一直安放在地下室,没有安葬在陵园,他们遗体的保存方式也大概都是如此。


猫眼观史


这个问题还是我来给大家聊聊吧,孝庄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后因为康熙大帝对孝庄太后葬地的难以取舍导致灵柩停放在清东陵陵区风水墙外的暂安奉殿达37年之久。这期间遗体当然是在棺椁里正常保存的,并没有采取所谓专门防腐的措施,因为清代皇家根本就没有追求遗体不腐的传统。


清代顺治皇帝之后无论是皇帝、太后还是妃嫔死后,经过大殓遗体放入内棺后套上外椁,在棺椁上漆饰几十遍金漆(漆饰次数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后棺椁无论是暂安停放还是奉安地宫都不在打开。那为什么说清代皇家不追求遗体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满族有火葬的传统。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没有进关的时候满族就已经采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遗体了。在康熙年间所著的《大清会典》里记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葬礼,里面提到在皇太极驾崩一周年的时候将梓宫火化,然后由皇后、公主等捡殓骨殖的情形。请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宫升化,行练殓礼。皇后、公主等诣升化处举哀,恭行练殓”。不只是皇太极,包括顺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宫的。还有1981年对清永陵地宫的考古也发现努尔哈赤的叔叔爱新觉罗·礼敦和爱新觉罗·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宫。
▲清永陵地宫骨灰罐

那为什么当时满族会有火葬的传统呢?其实这和当时满族人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相关,乾隆皇帝曾说过满人火葬这个问题,他说“本朝兆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靡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顾用火化以便随身奉持。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还在沿用入关前的火葬旧制,所以以后改用土葬之后也不会对尸体的防腐有什么特别要求。换句话说,火化都能接受,遗体正常腐败又有什么不可呢。

孝庄太后灵柩暂安时的种种安排只是正常做法与防腐无关。

很多人都将祭拜时间、楠木棺椁以及地下暂安当做是为了遗体不腐胡乱关联起来,其实根本就没有关系。

⒈使用楠木棺椁是因为楠木耐腐、防虫、不容易变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宫里的家具、书柜等都用楠木制作,这和防止遗体腐败关系不大。
▲纯惠皇贵妃地宫(那拉皇后棺椁早已腐朽,只能将纯惠皇贵妃棺椁分开使用)

⒉祭拜时间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说成是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时大祭”和周年祭,四时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岁暮四个时间,孝庄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么周年祭当然就在冬天啦,还有祭祀并不会打开地下暂安处,只是在大殿里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时间在冬天是为了防腐这个说法实在荒唐。
▲孝庄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暂安奉殿改建)

⒊孝庄太后灵柩暂安在地下这个说法还有待考证,史界对此也有争议,我们暂且不谈,就暂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这和防腐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史料清代皇帝棺椁暂安时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椁从京城殡宫奉移到陵寝附近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所以这和防止遗体不腐没有关系。

▲隆裕太后棺椁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因为早期还在实行火葬旧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后才改为效仿汉族土葬的,所以对遗体的防腐并没有特殊要求,也未见史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而孝庄太后停灵37年之久,期间也没有专门采取防腐措施。我觉得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对遗体的不腐有比较理性的认知,而且因为早期实行火化的风俗,使得皇家对遗体的不腐保存并没有那么在意,所以对孝庄太后灵柩里的遗体并没有采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孝庄太后是顺治的母亲,康熙的奶奶,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性,她生在蒙古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她是皇太极的妃子,当年皇太极去世,她和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母子二人一路坎坷的走过来,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容易。

孝庄太后活了75岁,可以说在那时候是比较高寿的人,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葬于沈阳昭陵,按照清代早期葬制,皇后无论死于皇帝之前,还是死于皇帝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同陵同穴。但是,孝庄皇太后死时曾经留下遗嘱: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梓宫奉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孝庄太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的爷爷清太祖皇太极已经去世很久,我不想惊扰他,我只想和你父亲葬在一起,我不想离你们太远。孝庄此言一出可难坏了来康熙,所以此事一直耽搁下来,一直耽误了整整37年,那么在这37年里,孝庄太后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呢?


其实孝庄去世后。康熙就下令将他的遗体先暂时保存在棺木之中,这种棺木不是普通的棺木,是上好带有熏香的木料,至于是不是金丝楠木就不知道了,这种木料可防蚊虫叮咬,而且遗体还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处理。比如往遗体里注射水银来防腐,其实早在清朝,人们就已经学会了一些尸体防腐的技术,有的皇帝皇后去世后,不能马上下葬,那就得先做防腐处理,比如慈禧太后死后一年才下葬,但是下葬的时候还是栩栩如生,这不得不感叹清朝的防腐技术是多么的精湛。


总结:孝庄太后,这位出生于蒙古的女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她一生共培养了两任皇帝,可谓是劳苦功高。皇太极去世的时候,顺治帝年仅六岁,如果这个女性没有手段的话,她们孤儿寡母的是不会站稳脚跟的。


佳宁姐姐说历史


不请自来,我是昊涛说史。公元1688年,一代贤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继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之后,她最后的遗称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因此,“孝庄”是死后的称谓,在她有生之年不会使用。影视剧中的左句我孝庄”,右一句“我孝庄”的,真的是很尴尬。


孝庄皇后一生都在培养并辅佐顺治和康熙皇帝。知道顺治和康熙皆以冲龄践祚。没有萧庄皇后的支持和指导,他们未来的成就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孝庄对满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康熙皇帝对这位祖母表现出极大的孝心与敬意。那到底是为什么孝庄太后死后37年灵柩都没有下葬呢?

这是因为孝庄太后临死前的遗言,导致其棺椁长达37年都无法安葬,孝庄太后有三个遗嘱,一是不和皇太极合葬,二是不单独建陵墓,不要劳民伤财,三是陵墓要离自己的孙子儿子近一点。孝庄太后临死前这一番话:皇太极去世多年,陵墓不可再大动,所以我就不与他合葬了,但如果再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过劳师动众,劳民伤财,更不可为。康熙一心想遵从祖母的遗愿,可是却想不出来好的办法安葬祖母,因此迟迟没有将孝庄太后下葬。




孝庄乃一国之母,其死后安葬原则上是必须要遵从皇家礼仪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庄提出不跟皇太极合葬,这就给康熙留下了一个大难题。康熙左右为难,于是不得不在清东陵外建了一座“暂安奉殿”,将孝庄太后的棺椁暂时安厝于内,然后再慢慢想办法解决这个事情。



孝庄太后的灵柩确实是37年没有下葬,她的遗体并不是在宫殿中,而是在东陵宫殿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温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温,而且康熙帝带着皇族众人去祭拜的时候也都是在冬天,因此遗体得以很好的保存。而且孝庄太后棺材也是大有讲究,她所使用的是由精美的金丝楠木制作成的棺材,这种木材生长时期长,能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而且木材坚硬不变形,有防腐防虫的效果,密封性好,形成了一个真空状态,细菌无法生存,因此这种木材可以长埋地下,保护遗体不腐烂。


古代人处理尸体,很多都是运用汞和砷对尸体进行浸泡,这样可以杀死尸体上面的微生物,有利于防止腐烂。而且人死后,都会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气,有利于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尸体不会腐烂。还有就是使用多层纺织品包裹。古代对尸体的处理,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就像马王堆的女尸,裹了二十多层,这样确实可以防止腐烂。


一般古代的皇帝驾崩后,也经常出现用冰块来防止遗体腐烂的情况,孝庄作为太后,自然也会有这个待遇,她的遗体本来就在地下室,如果冰窖里储存了大量的冰块,再加上有防腐作用的金彩楠木,双管齐下,是完全可以防止遗体腐烂的。而且古代皇室很多陪葬品都是玉石,孝庄太后作为太后,地位尊贵,陪葬品肯定少不了玉石陪葬,玉不腐身,陪葬的时候放入玉石可以减慢尸体腐烂的进程。


等到雍正登基之后,立刻就有大臣上奏提议解决孝庄太后的灵柩安葬的问题,要求尽快让孝庄太后入土为安。就这样,众大臣说,孝庄太后的灵柩安放在孝陵附近,有孝庄太后庇佑,大清国国运亨通,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不如就顺其自然,就在此处建造孝庄太后的陵墓。


昊涛说史


孝庄皇后就是一代贤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一生培养辅佐了两代帝王:顺治和康熙。她去世之后被封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的称谓就是由此而得。1688年,孝庄去世,享年75岁,孝庄临死之前,立下了三条遗嘱:

一是不愿与皇太极合葬,因为皇太极已经入土多年,如果合葬太劳民伤财,也会打扰皇太极的安宁。二是不要兴建陵墓,原因也是太劳民伤财。三是,不要离顺治和康熙太远,因为孝庄时刻挂念着他们。


康熙是孝庄一手培养起来的,听了孝庄的遗嘱之后,悲痛欲绝,连忙答应。孝庄去世之后,康熙原本是要按照孝庄的遗嘱办的,但是其实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按照孝庄遗嘱是不修建陵墓,也不和皇太极合葬,也不能离顺治和康熙太远,康熙确实是挺纠结的。最后只得先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建于昌瑞山下,称为“暂安奉殿”,将孝庄得灵柩奉在殿内,就这样一放就是37年。

(康熙帝)

但是,一直到康熙去世,孝庄的灵柩也没有别的安排,这件事就留给了雍正。雍正觉得如今孝庄太后灵柩的所在地就非常好,保护了康熙30多年,大清也一直风调雨顺,所以雍正就下令将暂安奉殿整修,修了陵墓,将孝庄太后葬在里面,命名为”昭西陵“。这样也基本符合了孝庄的遗愿。

(雍正剧照)

关于孝庄的遗体是怎么保存的,古人有古人的智慧。

  • 首先,孝庄的灵柩放在地下室里,底下的温度要比地表的温度低,而且阳气少,更有益于保存遗体。而且灵柩常年放在地下室内,康熙带众人祭拜的时候也是选择在冬天的时候去,因此遗体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 其次,孝庄的灵柩也不是用普通的棺木做的,而是金丝楠木,这种木材生长周期很长,能散发出特殊的香味,还能防止蚊虫,而且这种木材很坚硬,不容易变形,耐腐蚀力也很强。而且灵柩密封性很好,达到了一种真空的状态,细菌无法生存,所以孝庄的灵柩几千年都不易腐烂。
  • 除此之外,古代对于皇帝们的遗体都会精心保存,经常会用的方法就是冰块防腐,孝庄作为被大家尊敬的太后,也有这个待遇,冰块也使地下室的温度保持很低,完全达到了防腐的效果。


不管是用了多少种方法,总之孝庄的后人对她是十分重视的,对于遗体的保存也用了很多心思,不过也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