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一面,也有法家的一面,是否自相矛盾?

朱八戒CC


荀子的法治与儒治并不矛盾,比如人之左手和右手,合起来组合拳出力才有力量。

以上,是不是瞎说,请酌。


王怀成退休教师身份证


荀子(约前313~前238)的思想既有儒家的一面,也有法家的一面,二者基本上是兼容的,符合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是为当时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没有自相矛盾。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厘清荀子的三个依据:

1.荀子主张礼治的理论依据。《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这说明制礼是为了治乱、养人之欲,这就是荀子主张礼治的理论依据,与儒家的“礼”有所不同。

2.荀子主张法治的理论依据。荀子与孟子“性善论”相反,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道德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圣人也是学习得来的。这就是说“性恶论”是他找到法治的理论依据。同时,荀子“礼”的“等级”论包含了规范;“礼义以分之”(《荀子·礼论》)中的“分”也包含了法制思想,所以他的“法”与法家的法不完全相同。

3.荀子礼治与法治并存的哲学依据。由于上述的原因,荀子提出了以礼治为主、兼有法治的主张。那么,这个主张在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哲学依据呢?请看:

⑴荀子自然观吸收了老子等学派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几点是进步的:①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礼论》)。②认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其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天地这个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③认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天论》),意即形体是第一性,精神附于形体。先有物质,后有精神,反映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天职、天功,指的都是天的职能、自然界规律。④认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其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类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他批判“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天论》),意即只要努力生产而又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生产荒废,而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富裕。这几个方面反映了荀子的辩证思想,他的礼治与法治并用,与之有关。

⑵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不一致。他说“礼者,养也”(《礼论》),意即治人者养人,颠倒了劳动人民与地主统治阶级的关系,这是严重的唯心史观。正因为如此,他提出“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论》),意即贵贱有不同的等级,长幼老少有差别,贫富尊卑之间都有计算轻重、差别。轻重,指尊卑。他的“礼义以分之”,与他的这个唯心史观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是荀子礼治与法治并用、以礼治为主的哲学依据。

总之,荀子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他的学说很复杂,他又是儒家传经大师,秦汉儒生所传《诗》、《礼》、《易》、《春秋》诸经说,多出荀子。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分析荀子的学说,批判地传承。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儒家的礼实质是礼法,何况道德和法律本就不是二元对立的,人类各国从古至今好多法律实际上是由早期的道德诉求演变而来。孔子的礼更强调由内而外让人有羞耻心,明善知理,明辨是非,让社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安康过上好日子,此论是靠人自觉。但是显然在实际中孔子的礼不全面,有太多漏洞,所以荀子在他的理论上额外创造了一种新理论就是法,最后成了独立的法家思想,该理论就是强调由外而内,用在外的强力手段迫使所有人遵守社会秩序。荀子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早期的思想的补充完善,所以他有啥矛盾可言。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才能让人类社会更和谐,只强调一方就是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


问天3293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先秦儒家三巨子”,是儒家思想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大师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教育对人的影响,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贡献。

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等诸家之长。他以孔子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对损害孔子思想的子思、孟子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强调孔子的“礼学”,认为社会治理应该“礼仪之治”,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法家著名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


韩非子,师从荀子,但思想的观念,与荀子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主张依法治理,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但遭到丞相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韩非子被誉为,得到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子,重视唯物主义与社会效益,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荀子作为儒学大师,培养了韩非子、李斯二位法学大家。多数人认为,儒家与法家,势同水火,其实未必,儒家的主要观点在于教育,而法家的主要观点,在于社会运用。两家都认为,应该实现天下大治,都主张以礼法治国。

只是儒家认为,人性偏善,需要通过道德教化来进行,而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暴力刑罚来进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偏善”,荀子认为“人性偏恶”,从其观点上看,应该是儒家到法家,过渡性的代表人物。荀子曾多次批评过孟子,荀子认为,仁义是治国修身的原则,但治国手段应该是以礼法为主,教化为辅。

可见荀子的治国思想,与法家的治国思想,已经充分接近了。韩非子将荀子的“人性偏恶”,发展为“人性本恶”,而这正是法家,大部分观点思想的基础。


德雨50926495


不矛盾,因为荀子是擅长黄老学术,道儒兼修的,既是得道之人,又是儒家圣人。

后世称其为儒家,是因为荀子的自称。

在当时的中国,要读书也是非常讲究出身的,没有高贵的身份,有些知识根本学习不到,老师根本不会予以传授。

荀子能够学习道家与儒家相组合的老子流派的学说,是因为他的祖上是晋国的大贵族荀林父。

而他宣扬自己属于儒家,是因为三家分晋后,他的家族在赵国已经沦为破落贵族,比儒家好不到哪去,甚至还有些不如。

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是由《道经》和《德经》组成,前者主要是道家理论,后者则是儒家精髓,孔子向老子问礼,主要就是为了学习这些儒家思想的根源,并且将老子的“无为而治”之道发展为“中庸之道”,仍然以道家为儒教的信仰核心。

所以荀子收的两个著名门徒,都是奔他的黄老帝王之术来的,那就是韩国的落难王孙韩非,及蔡国的破落贵族李斯。

结果韩非与庄子当时并列成为了老子的优秀传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什么是“无为而治”。

而李斯与赵国的落难王孙赵高一起,系统的为秦始皇推行“法治”服务,领起道家法派的思想大旗,在汉武帝时期,儒家身份改变,掌握了话语权,将道家法派被更名为“法家”,不再属于道家的一部分。


河东来


第一,儒家与法家从不抵触,比如汉朝。

第二,汉朝以法立国而得天下——约法三章;

第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其中不包含“法律”;

第四,汉武帝选择了汉儒“德刑并举”的秩序整合模式。


张铁军158


儒法之间,并无鸿沟阻隔。荀子是大儒,是新儒。有的思想与儒家传统一致,比如“学,不可以已”;有的与儒家说法相左,比如“性恶”;有的与儒家观念不同,比如天论。

孔、孟、荀,儒家脊梁。



涂之人995


不矛盾,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矛盾一体的。

这里有点要说明,如果你把道,儒,法,墨等分开来看,你是看不清中国文化的。

中国所有学问,都是在道的源头上产生的,流传下来,只是有时候社会和谐应该强调礼,强调仁,这样显得高大上。如果社会出现动荡,那法就会有空间,并且其他学术也会孕育而生。这个是外部环境的需要。

你说道家不知道法么?道家不重视法么?儒家就不重视法么?法家难道就不懂道家和儒家么?这是说不通的。

不过法的层次的确要弱于道,儒。因为只有人不自律才会需要法去管理,否则道,仁就够啦嘛。我管好自己你管好自己,那需要法干嘛,摆着看看就好啦嘛。

中国文化你千万分不开,就像意境一样,本来是不分的,你把他强行分成术数和易理,那就完蛋啦,做学术的人看不起算命的,算命的认为搞理论的不实在。

还是那句话,百家哪个派不重要,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就是道。


月亮林地的鹌鹑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发展问题。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与法家思想的关系可考的有两个根源。




第一是源于学生。众所周知,韩非与李斯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而这两人都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也进一步推断其是否属于法家思想代表,但仅仅是推断,并无从考证。至于两个学生的问题,从自然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甚至会由量变转为质变,更可况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当然,荀子的思想体系肯定会对韩非和李斯本人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但未必就等同于荀子思想就是法家思想,这只能证明文化具有包容性;

第二是源于“法”字。儒家思想以孔子为创始人,后经孟子与荀子传承发展,但深究其理,却是各有千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仁之仁道,礼之礼制,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思想;

孟子思想核心是“义”,提出以仁为本,并提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的性善论;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礼”与“法”, 这里提到的“法”字, 并不是法家的法,而是礼法的法。他比孟子晚出生约60年,他提出“性恶论”,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性之中有天然的欲望,为满足欲望就会助长恶的一面,必须要由礼法来教化从而使人格提高。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博大精深,儒家也好、法家也好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为我们更好的理解“礼”“法”指明方向。



尔来


所谓百家争鸣,无非是同类相聚、同念而汇,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其归根结底都是在探讨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对立关系。

所以,大家彼此观点也就有通途处,也有岔路分歧。

太阳有光芒,可以普照四方;月亮有清凉明亮,五岳皆可观赏。一个有识、慧的人,也应如日若月,一束光芒有七彩相散!

荀子生活在百家争鸣时期,相互引用观点也是正常,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方向寻求图略。

现代人,更不要给古人打许多标签,认为相互势不两立的样子。古人没有现代人教条,现代人认为细分专业才正确。

尊重古人的精神当是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