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日维新没有慈禧阻挠,中国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

汪星人拯救世界


即便慈禧不横加阻挠,戊戌变法也不可能成功,更何况从一开始,光绪皇帝之所以发动变法也不是为了变法。


戊戌变法的本质实际上是为了夺权,光绪虽然是皇帝,慈禧也装模做样地归政,然后搬到了颐和园,可谁不知道权力仍然由慈禧一手掌控?

更何况,慈禧一眼便看出了光绪皇帝发动变法的真实目的,所以在光绪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变法后没过几天,她便于6月15日迫使光绪皇帝连发了三道旨意:

第一道,罢免翁同龢一切职务,送回江苏;

第二道,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觐见慈禧,向慈禧谢恩;

第三道,以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一职,并调直隶总督王文韶回京入军机处。

慈禧的这三道命令,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得出她的用意,翁同龢乃是光绪帝师,也是光绪最信任的人,更是推动变法的核心人物,慈禧此时罢免翁同龢,摆明了是在警告光绪,皇帝,你心里可得有点数呀!

她之所以命令新授二品官员觐见,向她谢恩,也是在告诉光绪,官员的任免权在我手上,你翻不起什么风浪。

此外,她之所以让王文韶入军机处实际上便是为了暗中阻挠变法,让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一职则是为了控制京畿地区的兵权,不让光绪皇帝有夺取兵权的可能,所以呀,光绪皇帝想要变法夺权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

可是,即便慈禧不阻挠变法,戊戌变法最后仍然会以失败收场,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光绪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康有为等人的原因。

所谓光绪自身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光绪的个人能力不行。

慈禧不阻挠,但也不意味着她会支持光绪变法,因为支持光绪等于是在拆她自己的台,所以她即便不阻挠,也只会坐在一旁看戏,看光绪和康有为耍猴戏。

为什么说光绪和康有为是在耍猴戏呢?他们想要变法,可是他们得到了谁的支持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掌握实权的人支持他们,因为支持他们也等于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支持光绪的实际上是在官场上并不怎么得意,或者是像康有为这样想玩政治投机的小人物。

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袁世凯这样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利益和慈禧捆绑在了一起,根本就不可能支持光绪。

没人支持的变法,怎么可能成功?

即便慈禧不阻挠,清政府的高官要员们也能玩死康有为他们,让他们的变法迅速夭折。

为什么没人支持光绪呢?光绪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行,这才变法没几天,慈禧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罢免了翁同龢,光绪却什么都做不了,他连自己的老师翁同龢都保护不了,还被慈禧逼得痛骂了翁同龢一顿。

更让人无奈的是,光绪完全掌控不了戊戌变法的节奏,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被徐致靖、康有为等人牵着,徐致靖、康有为他们说什么,光绪就犹豫犹豫,然后小心翼翼地点头。

这样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能力的人,他怎么可能会成功?

说完了光绪自身的原因,再说说康有为这厮或者说所谓的“康党”的原因,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当然和康有为脱不了干系。

光绪皇帝之所以变法是为了夺权,康有为忽悠光绪变法真是为了变法图强吗?显然不是,这厮只是为了走捷径,想要只走一步便能成为朝堂上的权臣罢了。

康有为虽然将自己标榜成了一个“少年天才”,可他考科举却考了二十几年还没考上,考得他自己都没信心了,然后恰好看了几本所谓的“西学”的书,又想到光绪皇帝的处境,所以便想出了变法这一招。

可是,康有为真的懂得如何变法吗?他显然不懂,对于这一点,看看他在西花厅和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人的对话便一目了然了。

廖寿恒问他:“如何变法?”

他说:“宜变法律,官制为先。”

李鸿章顺势问道:“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

康答:“今为列国并立之时,非复一统之世,今之法律官制,皆一统之法,弱亡中国,皆此物也,诚宜尽撤,即一时不能尽去,亦当斟酌改定,新政乃可推行。”

廖、李溺于官场几十年,又通文史,自然也知道历代变法之事,所以一开口便直指要害,问康有为如何变法,可康有为给了他们答案吗?康有为只说了一通废话,一句话就是时代变了,所以我们要变法。

当时康有为是去说服李鸿章他们支持变法的,可是他的话有什么说服力?没一句有价值的话,所以李鸿章他们这些老狐狸一听便听出了康有为是个没用的“混不吝”。

翁同龢问康有为如何筹钱的时候,康又没过脑地说了句:“日本之银行纸币,法国印花,印度田税,以中国之大,若制度既变,可比今十倍!”

翁同龢且不说,他是站在光绪这一边的,可李鸿章、荣禄他们听了康有为的话会有什么反应?清朝的国情和日本、法国、印度一样吗?你康有为照搬别人的东西,确定能行?你嚷嚷着变法变法,可你连嚷嚷了这么久了,却拿不出一套完整的章法,还在拿别人的东西说事,你说你拿什么变法?

康有为去西花厅见李鸿章、荣禄他们是为了说服他们支持光绪变法,可说来说去,没说什么有用的东西,说来说去就一句话,咱们得变法,变了法就有钱了。

可是这句话别说李鸿章、荣禄了,康有为自己能信吗?康有为根本就不懂得变法,他之所以嚷嚷变法,只是想要获得权力。

只可惜,李鸿章、荣禄这几个老狐狸可不是光绪,康有为想忽悠他们,显然没这功力。

光绪皇帝用康有为这样不懂变法的人去变法,能成功才怪!

所以,即便没有慈禧的阻挠,戊戌变法也终将失败,更不用说让清朝跻身世界列强之列了。


宁糊涂


关于这个问题,慈禧表示:“天地良心啊,哀家什么时候阻挠过维新变法?光绪这个新兵蛋子拉扯着康有为等一批政治素人加空想家,不但拿不出确实有效的强国对策,还天天变着法地想搞掉哀家。哀家只是被迫反击一下,然后这些个变法先锋跑了,变法黄了,所以这都怪我咯?”

今天的很多人,对慈禧太后的印象依然停留在中学课本上那个大权在握却冥顽不化的老太婆形象中,好像这个老女人正经事不干,专门就是给正面人物唱反调,唯恐清朝不完蛋似的。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作为一个执掌清朝48年的女人,慈禧太后比任何人都希望清朝强大,毕竟在国人的传统思维中,面子有时候比生命都重要,谁没事了奔着亡国之君的名号去啊?再说了,这种黑锅一样的东西还需要争取吗?啥都不干坐等就行。

所以慈禧绝对是想着有一番作为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咸丰皇帝死后,慈禧联合东宫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搞掉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执掌了清朝的最高权力。

此时的清朝,外有英法美俄等列强的觊觎和侵略,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抗和捣乱,西北和西南的回民也伺机勾结外国叛乱建国,清朝走到了自建国以来最危急的时刻。

在这样的情况下,慈禧打破祖制,大胆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一系列汉族官僚,除了全力绞杀太平天国、镇压捻军、扑灭西北回乱、收复新疆,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中法战争中成功击退法国侵略者。由于此时的皇帝为同治,这一时期被后世称为“同治中兴”。

作为清朝的掌舵者,尤其是1871年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就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在维持风雨飘摇的清朝方面,慈禧太后是功大于过的。

虽然清朝晚期的统治非常反动,对于列强的侵略难以抵抗,但在风雨飘摇的乱世,维持版图统一比支离破碎最终沦为列强殖民地的结局要好得太多。

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继续扶持光绪皇帝。应该说,对于光绪皇帝的志向,慈禧并不反对,毕竟任何皇帝都不想成为亡国之君,所以1889年光绪亲政后,慈禧是给了这个年轻人很大自主权的,于是才有了甲午战争的惨败。

老实说,如果没有翁同龢对光绪的鼓动,光绪的小宇宙被点燃,清朝可能不会败得这么惨,毕竟实力摆在那里,仅靠李鸿章的淮军和日本全国死扛,就是三个李鸿章都不够打。

甲午战争惨败后,光绪郁闷,资产阶级觉醒,于是才有了戊戌变法。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戊戌变法除了富国强兵的想法值得肯定,几乎没有任何可取的地方。政治素人康有为除了给光绪吹风,拿不出任何实质性措施,更没有处理维新派与保守派矛盾的经验和能力,这注定了这场变法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闹剧,年轻的光绪又一次成了康梁二人的冤大头。

而即便这样,慈禧也是支持变法的,因为她不想在她手中断送江山。要知道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戊戌变法不可能折腾103天的。但是这场变法变着变着就变味了,成了光绪向慈禧要权的夺权行为。

更要命的是,维新派的谭嗣同还提出卖掉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筹措经费,这让千辛万苦才收回新疆的慈禧气不打一处来。

不仅如此,康有为等人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提出让光绪聘请伊藤博文为变法顾问,并将把决事权交给他。最让人怒不可遏的是,康有为甚至提出“中美英日合邦 ”,想要将我国的军事、财税、外交等国家大权等全部交给列强。这不是富国强兵,更不是君主立宪,这是赤裸裸的卖国。

今天的很多人,对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告密痛心疾首,但回过头来想想,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任凭这帮二杆子胡闹下去,今日的我国可能会更危险。

所以,慈禧从维护清朝统治的角度出发,做法没有问题。而如果慈禧不阻挠的话,我国能成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国家吗?当然真的不能。从明朝和清朝后期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全部夭折的过程就可以看出,这个小农经济支撑起来的帝国,根本不可能有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

我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成熟的资产阶级诞生,没有资产阶级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益,资本主义就永远是天方夜谭般的空谈。而所谓的“帝国主义国家”,一般指的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事实上,戊戌变法作为晚清时期弱小的资产阶级的政治闹剧,几乎没有对我国历史产生任何推动,教科书上给它赋予的政治改良和思想解放的光环,实在是太过牵强,它唯一的好处,是让慈禧知道了君主立宪是个什么东西,为庚子国难后慈禧的“预备立宪”打下了基础。而预备立宪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都远远超出戊戌变法。

可惜,世界大潮留给清朝的时间不是不多,而是根本没有,清朝灭亡的命运已经无法避免。1908年慈禧去世后,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光绪回想之前的变法行动,不免惊出一身冷汗。还好这一切都结束了,那个“混账”慈禧被诛,余党荣禄也被袁宫保剿灭。现在终于可以放手大干,相信后人在评价他时,一定会把他与圣祖(康熙)相提并论。

维新变法无非是从财政、军政、交通、教育、邮政等五个主要方面着手变革。

财政方面,时清廷的财政总收入约为八千多万两,虽然较清初有所增加,但光赔偿日本的军费就需要3亿两。以前户部筹饷无外乎八种方法:一、裁兵;二、整顿厘金;三、考核钱粮;四、克扣养廉金;五、盐斤加价;六、茶糖加厘;七、当商捐银;八土药行店捐银。其中又以裁兵、核粮、整盐价最为重要,但很难实行,这关系到各省的切身利益。另外像克扣养廉,本来清朝官吏薪水就少,你还想再打他们养老金的主意,后果可想而知。那么问题来了,所谓改革就是废除这种旧制度,那么清政府上万的官员又将何去何从!


军政方面:全国养兵共八十多万,每年光军费就需三千多万两,分摊到各省,省库常入不敷出。改练新军,新武器设备以及请外籍教官所需的钱又该从哪里出!

交通方面兴建铁路,需要大量的铁矿,当时最有名的当属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但建铁厂前期需要大量的钱财,汉阳铁厂修到后面还需要四千万两。最后是盛宣怀想办法才筹到一半资金,另一半则从洋人手里借。

另外像教育、邮政都需要用到钱,国库亏空,根本没有多余的财力来维持这项操作。

其实早在变法未成之前,康有为就跟光绪算了一笔账:内政需银一万万两,练兵百万一万万两,兴创海军一万万两,分筑三大干路三万万两,合计需六万万两。


文武百官中,除了维新派精神抖擞,其它默默不做声。终于有个人站出来,他叫徐桐,是内阁大学士。“皇上,恕老臣直言,康梁所谓平权者,实则平等耳,平君臣之尊卑,改男女之外内,必为愚民所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清必乱。”光绪听完,连忙摆手,宫廷侍卫见机将徐桐架在手里。这时徐已趴在地上,眼泪鼻涕一把流“皇上,皇上,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徐的声音慢慢消失,光绪深吸一口气,他隐约觉得今天送走徐桐,明天会不会出现个李四,后天会不会冒出个张三。这些言官以谏阻为荣,不在乎生死。他们所代表的保守,实际才是当时清廷真正民意所向。

看到站在队伍前面的康有为,光绪面色转阴为晴:那么新致需要多久?“他问康有为:“雷厉风行,力推新政,三月而政体略举,期年而规模有成!”。康答的铿锵有力。每当这个广东人讲官话的时候,光绪必须竖起耳朵听,不然他根本听不懂。

站在队伍中的伊藤博文听完康的陈述,忍住不笑。他想: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开始,天皇与臣子上下齐心,到现在已历时整整三十年。现在你清国这种状态,竟然只要一年则成!伊藤博文于1898年来华游历,在九月中旬抵达京城,9月20日,光绪已经跟他正式会过一次面。这次推翻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他已被康梁等人提议为新政府的首相。

伊藤博文


本草百晓生


慈禧本来并没有阻挠光绪的维新,维新开始光绪一直听着翁同龢的话以温和的方式进行着维新宣传和推广,慈禧也对此很满意。虽然维新效果不太明显,但是开头是成功的。为此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同和尊重,可惜光绪还是误信了康有为等人的教唆,想要更加激进方式快速进行革新,一时间政府被光绪安插很多无用之人,严重搅乱了满清政府办事效率,有人就去向慈禧打小报告,可慈禧并没有理会。康有为等人胆子越来越大,竟然开始对关系皇家安全的高官荣禄下手打压,并且指出是慈禧在后面阻止维新,并且必要时请各国列强施压慈禧彻底还政,光绪居然都同意了,这无疑触怒了慈禧。八国联军逼得慈善亡命出逃是慈禧终身难忘的回忆,而光绪也居然用洋人来逼慈禧还权,打脸啪啪。

之后被光绪十分看重的袁世凯和翁同龢两个老辣的政治家看出光绪所谓的维新根本就是幼稚而没有前途的东西,两人先后都背叛光绪投向了慈禧。

百日维新即使没有慈禧干涉也会因为光绪的短视和康有为等人能力不足没有政治眼光注定是一次失败的改革!


谢承杰


百日维新?不好意思,这就是一个笑话。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甩锅,尤其是男人没本事的时候,就会甩锅给女人。比如说商纣亡国怪妲己,周幽王被杀怪褒姒,夫差亡国怪西施,等等。所以,清末那个局面又使得慈禧太后成了背锅侠。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百日维新是个笑话,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维新变法没有一份明确的纲领,没有一个参考目标,没有前期准备,完全是一个野心家和一堆粪青在胡闹。说是闹剧已经算是好听的了。

可以对比一下日后慈禧主导的立宪运动,慈禧先是同朝野达成立宪变法的共识后,就立即组织五大臣出洋考察,学习各国宪政的经验,选择参考对象,并制定本国立宪改革的纲领以及时间表。相比之下,维新变法幼稚多了。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个百日维新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为何慈禧太后一定要掐断维新运动,这要从伊藤博文说起。伊藤博文卸任后曾经到中国游历,维新派请光绪留下伊藤博文,统领各国豪杰,完成变法。这在慈禧看来就是李提摩太提案的翻版。

李提摩太是一个英国传教士,他给清政府去信说他愿意效忠清政府,可以作为中国的财政顾问;同时他也愿意去欧洲替清政府招募英国的人才来帮助清政府改革。不过这封信被慈禧晾在了一边,因为这就是英国殖民印度的翻版,英国历史上就是通过对各个土邦进行渗透最后完成了对印度的殖民。如果光绪真的留住了伊藤博文,则后面的势态很难被预料,甚至中国很有可能被列强逐渐分化,最终彻底瓜分成殖民地。

所以,为了爱新觉罗家的江山,慈禧必须要把这个扯淡的维新给掐断,否则的话慈禧也没脸去见爱新觉罗家的列祖列宗了。毕竟慈禧一直以爱新觉罗家的媳妇自居,她死后这个天下还是要由爱新觉罗家来坐。

综合一下,如果慈禧不打断这个所谓的维新变法,那么中国很可能就亡国灭种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我不这么认为。

百日维新的失败,是多方面,表面看,是慈禧太后这样的封建顽固派,太多强大,才导致维新派失败。

(百日维新)

但实质上,维新派自身也有许多毛病。首先,光绪皇帝虽然有改革的决心,但缺乏必要的政治手腕,在整个维新运动中,犯了些重要错误:

改革措施过于冒进,大肆裁撤官员。首先,作为帝党一员的军机重臣,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因为反对变法,就直接被光绪开缺回家,这相当于直接断掉了自己的心腹力量;

在中央政府,光绪精简机关,裁撤数万名官员,而又不安排这些没了官职的官员的出路,这无形中,又为变法增添了不少阻力。

(光绪帝)

其次,维新派的主要人士,康有为等人,只能说思想在当时较为先进,但实干能力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山炮一个。

推行改革,必然会触及反对派的利益,而要对付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实力,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掌握到什么实际的军政大权,就连最后极力想拉拢的袁世凯,也是一看形势不对,直接开溜。

作为维新变法的主体力量,光绪皇帝,康有为的维新派,并没有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也没有掌握到中央大权,最终失败。

(康有为)

倘若封建顽固派中,没有慈禧的阻挠,维新变法也不一定会将中国带向更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国情,在慈禧、光绪这样的封建时代,更是习以为常:整个社会,士农工商,依次排列社会地位,作为资本主义制度重要力量的、商人,在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被压迫的对象,地位连农民都不如。

时间一久,本来也是很具有创新、锐意进取的商人,也逐渐麻木,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愿意过多参与政治。面对政治上的变革,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即使是积极进取的商人,也难得会有好下场,最典型就是依附左宗棠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红顶商人 胡雪岩)

这是中国长期封建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最根本问题,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积极参政、谋取自身利益的做法不同,封建时期的商人,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屈辱、胁迫,大多采取金钱消灾的方法,一有问题,就出钱解决,一直拖延,源源不断地给清朝送钱,从不从根源来、思考破除封建制度。

这里,还有个最典型的商人,就是广州十三行的首富老大,伍秉鉴。他是当时,中国的首富,也是享誉西方世界的世界首富,不光在中国把地产、瓷器、茶叶、票号等中国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国外也是、积极参与美国银行、铁路、股票、保险的建设、投资。

在美国等西方人看来,这样一个看起来,应该生活无比滋润的世界富翁,在清朝、中国,最起码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啊。(伍秉鉴)

但实际上,在清朝看来,伍秉鉴不过是清朝政府的钱袋子,啥政治地位也没有,想整你就整你,清政府打了败仗,《南京条约》要赔不少银子,清政府没钱,就直接派李鸿章去要钱。

有了这次经验,清政府也知道伍秉鉴有钱,每次一签赔钱的条约,直接拿广州十三行的这些首富们,开刀,强迫、甚至敲诈这些商人的钱财。

而伍秉鉴,作为清朝顶级商人、资本家的存在,至死都没有动过改变清朝封建制度的想法,还是一条路走到黑,一再忍让。

所以,即使没有了慈禧太后的阻挠,清朝要走上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阶段,还是很难的,根本原因,就是作为清朝的商人们,早已经在长期封建制度的残害下,面对统治者唯唯诺诺,难以参政,更不用说动用国家权力,去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了。

而这些清朝的商人们,至多也只能为清朝多挣点银子,做个有钱人,要参政、商人们自己捞钱,就看他们的脑袋够不够慈禧、光绪,以及后来的民国军阀们他们砍了。


岁七夸父


好,假使慈禧因吃包子姿势不当咽死了。光绪大权紧握。 然后开始雄心勃勃的推行维新运动,大量重用维新人员,并颁布《定国是诏》。

慈禧:

人才选拔

废科举常驻内容四书五经,改试策论。并把经济专业列入正科。企图选拔实用实干人才。 骤然废止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了一辈子之乎者也的老学究,如何能忍受?全国读书人哪个不是书院学四书五经出身?一旦不考这些固定内容,他们所学就是废了,毕生所学作废,就是断人前程,试问谁人能忍?就像高考突然颁布说不考以前的科目了,改考四书五经了,你要是学生,你会不会气炸?家长会不会气炸?

光绪:


军事改革

令陆军改练洋操,北方新建陆军,南方军队改建。令各地封疆大臣出钱练兵,采购军备,以及铸造枪炮。统一定制,务必求质量精良。此令打破各省税收截留分配惯例。要练兵,必须得出大笔钱财,这钱财又只能从地方截留的税收上出,如在这上面支出,那么整个省份官场的利益分配就会被打破。比如,本来一个七品县令月俸加奖金可以非常丰厚的。可以因为军事改革动用了截留税收,那么他这个月领取一点相比来说“可怜”的薪水了。这是动到了地方官场饭碗。

官僚:


鼓励民间兴业

有独力创建学堂,开辟地利,兴造枪砲厂者,并照军功例赏励之。 按照军功激赏?那平日里底下被踩的人地位,会突然之间抬高得比他们老官僚还高。这令他们习惯了一贯的优越感如何能承受?压制,坚决压制!

裁官

乙丑,诏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归并其事于内阁、礼、兵、刑部兼理之。裁湖北、广东、云南巡抚,以总督兼管之。河东河道总督并于河南巡抚。兼裁各省粮道、盐道。

这才是最最致命的命令,这道新政让全国数以十万的官员失业。还包括巡抚、总督等封疆大吏。这些官本无犯错,让寒窗苦读得到的小官们,和拼命几十年向上爬大臣们的心脏如何能忍?圣旨刚下,这些官人人反对。

鼓励创新经商

新政保护专利,广开各大各省通商口岸。鼓励民间创新发明。这条新政还没有触犯太大的守旧阶层利益。 单单裁官,就够掀起全国官场风暴了。更不说各项改革基本触及守旧阶层的利益。他们绝对不会执行新政,除非他们有特别崇高的觉悟,愿意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光绪银币:

但是,这可能吗? 而且新政只改革表面的政策,根本上制度问题没有解决。封建守旧制度才是制约新政的最大绊脚石。

除非实施君主立宪制,否则,依旧是换汤不换药,跟洋务运动一样,注定失败。可是要君主立宪,必须清除满清王室反对者,他光绪能做到清除那些反对的满清王室吗?

清王室:


所以,即使没有慈禧为首,阻挡新政,百日维新,依旧只是一个幼稚美好的幻想。没有生存的土壤。更不要远说发展成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了。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做到军事、经济、科教、吏治、文化并行强势发展才行。更不要说这个百日维新只是非常简略的改革了一下,经济改革都还没涉及。


刚日读史


从古至今像慈禧太后这样的败类大有人在,它他并非一国之主,却把持朝政,专横跋扈,这种垂帘干政的没有一个好东西,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中国只有毛主席缔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和发展了新中国,人民才逐步走向富强。



純樸忠義


不会,因为戊戌变法根本就不可能成功。即便没有慈禧阻挠,也不会成功。

说到清末的戊戌变法,很多人喜欢拿它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做对比,认为既然日本的明治维新都能成功,那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只要能推行下去,必然也能成功。

但是其实,日本的明治维新和清末的戊戌变法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可比性。

首先,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推翻了阻挠改革的德川幕府,日本维新派相当于是以革命者的身份推行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大清对应的是日本幕府,中国的维新派如果不把大清朝廷推翻,改革将无从下手。(原因后面会详细分析)

其次,日本在改革之前,已经具备了改革成功的绝大多数条件,只欠政府正式宣布改革的动员令。而清朝在推行戊戌变法时,基本上不具备改革的成功条件。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明治维新前,日本从上到下都希望改革,日本人并不排斥全面西化。并且,日本的经济组织管理体系跟当时的欧洲国家很类似,都是小中央的管理体制。既得利益者并不多,全面改革的阻力很小。(日本没有科举制,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没有上升渠道,没兴趣维护现有体制)

第三,日本的维新变法是由一群老牌日本政治家推动的。这些人非常善于权谋术,把整个变法玩的如火纯青。

基于以上三个基本前提,日本在推翻了德川幕府后,便飞速的进入了改革轨道。


而当时的大清呢?跟日本完全不能比。

首先,清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变法的最大阻挠,不改变清政府,变法无从下手。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八国联军事件后,清政府推行新政,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外国制度。当时这帮人对君主立宪的概念是这么理解的:君主立宪首先应该要保持皇帝和皇室的权力,虽然皇帝也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但不能搞英国式的虚君政治,而应该学习日本或德国式的立宪。

说实话,当时的德国皇帝、日本天皇,权力已经很大了。但是五大臣回国述职后,慈禧等人还是觉得不满意,认为应该还要加强君权。于是到最后,清政府就弄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失望透顶的《钦定宪法大纲》。

这部《钦定宪法大纲》一共有23条细则,其中14条讲的是“君上大权”,9条讲的是“臣民权利义务”。没有一条内容是关于限制君权的条款。

↓《钦定宪法大纲》原本



事后,原本拥护清政府的立宪派立即跟清政府翻脸,开始逐步倒向了革命党。在当时的立宪派看来——既然清政府不愿意放权,那就没必要再拥护这个政府了。

(清末新政虽然比戊戌变法晚了十年,但两次改革的内容是一样的。戊戌变法也没有限制皇权的内容。)

另外,戊戌变法一个期间还有“五不议”,也就是辫子不能剪,旗人特权不能免,太监不能裁撤等不议内容。也就是说,戊戌变法的深度其实很浅。当时即便推行了这次变法改革,变法的实效性也并不高。

就好比洋务运动,只治标不治本,清政府始终没有质的变化。而想要有质的变化,清政府又必须要否定它的自身。但是否定自身的阻挠又太大了。

因为如果中央不放权,那么民间团体肯定就不买帐;如果中央放权了,中央的既得利益者又不买帐;如果皇帝给汉人太多权力,满人们会不买帐。如果皇帝依然给满人过多的特权,汉人们又不买账。

这么多利益关系要处理,别说是光绪了,就算是慈禧也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后来由慈禧主持的新政,其实也是失败的)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戊戌变法前,清朝没有类似于日本的倒幕战争,没有把一部分人在变法前,从权力圈子中踢出去。



第二,当时中国反对变法的人太多了,不单单只有慈禧和以她为代表的顽固派。

其实,戊戌变法的目地并不是君主立宪,而是光绪要从慈禧手里收回权力。当时的慈禧笼络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光绪认为自己要夺回权力,就必须打破常规。结果他的变法主张,立即就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

比如,当时的士人阶层(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就很反感变法。戊戌变法前,读书人考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主张在科考中改考策论,废除四书五经。在我们现在看来,四书五经有这个那个不好,但是在当时对于读书人来说,他们每天都看四书五经,突然考策论,他们不会啊。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

这就好比咱们家今天考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九门课,但到了高考那天,突然说要改考四书五经,学生们都不会,全傻眼了。你说学生们会支持这种改革吗?

还比如,戊戌变法要裁撤一部分衙门。但是光绪却没有善后处理,只是蛮横粗鲁的把官员直接裁撤,相当于是把中间派的官员推到了慈禧一方。把他自己变成了光杆司令。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清末新政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君主立宪,而是朝廷觉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太大了,要收回权力。摄政王载沣利用立宪打压汉人官僚的目的太明显了,以至于汉人官僚根本就不支持新政,继而又倒向了革命党镇营。



第三,戊戌变法的主持者都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妄人,这些人毫无政治权谋,把整个变法玩的一塌糊涂。

在推行戊戌变法的维新派中,光绪无权,而康梁等人又是那种不知道官场规矩的人,当时像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人,都曾经表示支持变法,如果把他们拉进来,变法最后的结果未必会那么惨。但康有为等妄人看不起他们,不屑于和他们同流。

比如,康有为曾经和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荣禄有过这样的一番对话:

荣禄问康有为: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咱们大清实行的制度已经两百年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改变观念,支持新法)

结果康有为居然跟荣禄说: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员,法即变矣!(杀几个既得利益者,大家就支持变法了)

荣禄听了康有为的肤浅之言,立即就断定变法不可能成功。因为光绪本来就是光杆,裁撤旧衙署的罪了一批官员,改革科举考试又得罪了一批人。现在光绪居然让康有为这种狗屁不通的人主持变法,而康有为居然还提出杀几个一品大员震慑整个官场的言论。这无疑是把整个官场全部推到慈禧一方,把光绪变成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个没有任何人支持的寡人,怎么可能变法成功呢?



所以说,戊戌变法想要成功,绝不是杀几个一品大员,发布几部从西方国家照抄而来的政策制度就能成功的。不在清政府内部做一次大规模的人事清理,不邀请老牌精英政客出来给光绪站台,彻底把清政府从一个封建王朝进化为具有近代意义的政府,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如此变法,却又不是光绪变法的初衷。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可以预料的的结果。

最后再说说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之所以要发动政变,并不是她真的不支持变法,而是她不支持康有为主张的那种变法。除去上面所说的之外,康有为当时还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里提出了剪发辫,易服饰的要求。撇开今日观点不谈,这样的要求在当时无疑是对于满族统治的一种否定。别说慈禧不可能答应了,整个满族贵族和一部分汉人官僚也不会答应。慈禧所做的,只不过是顺应了官场的“民意”而已。


Mer86


不会,绝对不会。

如果没有慈禧他们的阻挠,大清只会撑不过两年。


戊戌变法这么高的评价,实际上都是民国那些搞“全面西化”和现在历史课本上不明所以的吹出来的。

大家只知道戊戌变法要立宪法,大搞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建设,却不知道康有为这帮人压根就是理想主义,不懂得社会学,不知道如何去处理社会矛盾。


甲午战争失败,全天下的文人都支持变法图强。但是维新党上来就说要废除科举,却没有考虑如何安置这些读书人,反倒是天天怼这些读儒家经典的学者,一下子便失去了士人人心。

而且为了控制兵权,竟然把手伸向了本来已经不打算管事的慈禧太后那里,又可以说是自己作死。


大搞文字工作,却不兴实业救国,没有经济基础,也不得民心。

戊戌变法,说白了就是一个在科举上不得志的小人,还想给皇帝献媚,然后就领着一帮热血青年在那里胡闹。

如果慈溪不阻挠,张之洞、李鸿章也不会配合,聂士成、袁世凯也不容许,皇族成员也会站出来打击这些所谓的变法党。

到时候清国必然四分五裂,列强也将趁势下手瓜分中国,那中国的结局怕是要更惨。

真要说变法,倒不如看看袁世凯在天津的新政,整得有理有条,合理的调解了旧书生和新学者之间的矛盾,把天津的经济和民生都提了上去。

什么叫变法救过,康有为和袁世凯比,差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