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西夏拥有30多万军队为何惨败?

黄强


在五代十国结束之后,我们国家分为了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分别就是北宋、辽朝、西夏。

其中北宋是由五代十国后周的大将赵匡胤建立而成,国土包括了古代的中原地区以及南方。

辽朝是由契丹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而成,国土包括了现如今的内外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以及我们北方的一部分。





西夏则是由原本属于北宋的将领李元昊建立而成,国土包括了现如今的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省份的大部分地区或者少部分地区。

最早被蒙古灭国的西夏

在这三个国家中,生存时间最为长久的是西夏,在北宋和辽朝先后被从东北蔓延而来的金国灭掉的时候,只有他们保住了国土没有被金国给消灭掉。

而在辽朝和北宋被金国给灭国后,金国接手了辽朝以往的国土和北宋在中原地区的国土,彻底宣告了北宋和辽朝的灭亡。


在接下来,因为北宋的皇子赵构逃亡到长江以南建立了南宋,所以我们国家就重新划分为了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分别就是金国、南宋、西夏。

历史中,这三个国家都是被蒙古人给消灭的,不过和以往不同,这三个国家中最早被消灭的国家变成了以往逃过一劫的西夏。



蒙古和西夏的兵力差距

一般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蒙古帝国的士兵数量非常稀少,在他们最为巅峰时期,他们手下的士兵数量也顶多在十几万到二十多万人左右。

至于西夏,士兵数量却达到了三十万人之多。

在士兵数量有着如此之大差距的情况下,这时候大家就会感觉到疑惑了,不明白蒙古人为何能那么轻易地消灭掉士兵数量比自己多上那么多的西夏。


西夏败给蒙古人的原因

要说蒙古骑兵为何能获得胜利,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蒙古骑兵战斗力的强大。

蒙古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古代,他们的民族特性就意味着战斗力。

不说他们部族中的男人,就连他们的女人也要比很多中原地区的男人要强壮许多,这点是他们强悍战斗力的基础。


而在这坚强的基础之外,他们还有着绝妙的战术保障。

他们作战的时候非常聪明,就如同草原中的狼一样,不会去与实力强劲的敌人硬碰硬。

在展开决战前,他们一般会利用自己强大的机动性把敌人拖疲倦、拖垮,然后在敌人累得战斗力大减的时候,他们则会疯狂扑向敌人,直接把敌人给撕碎。

也由于他们本身的军队人数比较稀少、他们的战斗特性不适于攻墙作战,所以在他们打仗之前,他们一般都会裹挟一些以前投降的军队或者抓一些百姓,让他们去充当炮灰慢慢把敌人的城池给用尸山骨海打下来。


凭借着这种种战术的配合,他们本身所蕴含的实力被很好开发了出来。

第二个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西夏军队战斗力的差劲。

原本的历史中,西夏国的军事水平就不是特别强,在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后,西夏国军队的战斗力更是大幅度削减了很多。

这个时候,他们当然无法和正保持在巅峰时期的蒙古骑兵抗衡了。

蒙古人的辉煌

不要说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西夏,就连实力比西夏强悍很多的金国,都在蒙古人消灭西夏之后被蒙古骑兵灭了国,只有南宋凭借着长江的优势在南方苟延残喘了50多年。

而除了我们国内这些政权之外,蒙古骑兵还有着许多非常骄人的战绩。

在成吉思汗和他子孙们的时期里,他们曾经控制了包括俄罗斯、中亚、中东等一大片国家、地区在内的庞大领土 。


在最西北方向,他们的军队曾最远打到过欧洲维也纳附近的多瑙河流域。

在最西南方向,他们曾经打到了中东的巴勒斯坦地区,与非洲埃及之间也仅仅只有一条海峡的距离。

从如此辉煌的战绩来说,蒙古人能灭掉西夏确实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孤客生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国企老厂,厂旁边很多村子。80年代那会治安不太好,厂里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两头打架。但无论怎么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胜厂里的混混!

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因为村上的混混特别狠,因为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务农,反正烂命一条,打架起来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单位的混混呢?因为“兵源”也来自厂里的子弟,养尊处优习惯了,甚至有的还是干部子女,平时在厂里横还行,真正面对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对手。

但时过境迁,20年后,国企效益不好倒闭了。而附近村子被征收了,村上的人几乎每户都有丰厚的拆迁款,而且建起楼房做起了包租公。

这时候剧情反转了,厂里的混混经常去附近抢钱、偷东西。村上原来的混混可都不敢出声,为什么呢?个个都有钱了,谁还跟你拼命?


中枪的小鹌鹑


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指的是1226年11月发生的冰原之战,再者,当时的西夏远远没有30万军队,顶多也就凑够20万人,剩余的10万人就是西夏国战败之后被屠杀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灭,这个存在了189年的帝国正式宣布灭亡。

其实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同时代存在的还有金国和北宋,但是实际上金国和北宋都没有西夏存在的时间长。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国和北宋后,却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给灭了国,难道是因为西夏国很弱?其实不然,西夏输就输在了他的圆滑,输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从西夏国的建国说起。

西夏国建国之初,由于国力衰败,被北宋大举入侵,西夏虽然抵挡了几次进攻,无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辽国结盟,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又和辽国撕裂,西夏又求助于宋朝;再后来又和宋朝撕裂,结盟辽国。西夏反复的圆滑都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圆滑早晚会害了自己。

由于在辽国和北宋灭亡的时候,西夏都会趁机咬上一口,结果西夏的国力变得修建强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期的金国国力强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于是西夏又和金国结盟,双方稳定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分散的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随即就对西夏发动了战争。从进攻西夏到灭亡西夏一共发生了六次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争之后,西夏国彻底宣布灭亡。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1205年,蒙古铁骑冲进西夏,掠夺了很多的资源,西夏国无力反抗;1207年,蒙古军第二次进攻西夏,西夏联合周围的盟军进行抵抗,蒙古军不得已撤兵;1210年,蒙古军在进攻西夏的过程中大败西夏太子李承祯,俘获了多名将士,西夏被迫成为蒙古的附属国。


可是西夏国仍然不思进取,单到宫廷里面发生政变,整个西夏国变得越来越腐朽。1216年,成吉思汗征战花拉子模,希望西夏出兵支援,结果西夏无动于衷,迫使成吉思汗出兵攻打西夏,此为第四次战争。1223年西夏决定和金国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蒙古帝国,可是他们已经错过了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成吉思汗已经西征归来,整个蒙古帝国空前庞大,西夏远远不是其对手。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多次违背约定、言而无信对西夏国发动了战争。1226年8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攻打西夏,10月拿下夏州城,11月攻陷灵州,双方在此决战。当时的西夏凑齐了10万精兵,加上援兵10万,一共20万军队进行抵抗,无奈实力悬殊,最终20万军队全部战死,蒙古军更是屠杀了10多万的百姓。1227年正月,蒙古大军阿术鲁率军进攻西夏首府中兴府,西夏正式宣布灭亡。



从西夏国建立到灭亡存在了189年,真正灭亡它的不是蒙古军,而是他西夏自己的措施毁了自己。西夏不守约定,到处圆滑,结果导致各国都对其不信任,错过了最佳的合作机会。再加上西夏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大肆浪费奢侈,昏庸腐朽,最终导致了西夏的灭亡。

打字不易,感谢您的观看。如果感觉本人写的还不错的话,轻轻点一下关注。如果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多多评论,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谢谢!


历史清单


历史的误区,总是以军队的总量做对比!

因为西夏虽全民皆兵,军队有超过三十万,但西夏有着广阔的国土,其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广袤的国土,制约了西夏的调动能力,即便蒙古进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邻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则可以全力进攻,因此两者单场战斗,往往都是蒙古占据兵力优势,西夏只能凭城固守!



而且西夏通过汉化以后,平原灌溉区,迅速转为农耕文明。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河套平原更是匈奴曾经梦寐以求,使我阏氏无颜色!


因此,蒙古对国力衰弱的西夏,集中攻击重点打击,使得西夏疲于应对无法集结,双方始终没有出现如辽国,金国那样的超级会战!

这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以蚕食的手段削弱西夏,间接为灭亡金国做准备!


多臻贵


金国的百万铁骑尚且被蒙古大军锤的连头毛驴都不剩,西夏打不赢也是正常结果。


说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骑兵,不管你对他们有没有偏见,也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一代蒙古人确实很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当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个蛇吞象的计划——灭掉人口超过5000万,兵力超过100万的金国。

可众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

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够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第一支牧羊犬在哪里呢?很显然,当时实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适的目标。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西夏的实力只是相对来说最弱,蒙古要灭夏,成吉思汗也必须要花点心思琢磨出对手的弱点才行。

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把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针对西夏军队的弱点布置的战术。

而反观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个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台,刚刚灭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对蒙古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军队的优势和弱点。

于是在1205年,就在这种蒙古人已经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

当时的蒙古军有三万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率领。西夏军有十万,由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率领。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由于在指挥这次大决战之前就了解西夏军队的打法。因此两军一交手,兵力占优的西夏军就被打蒙圈了。最后,蒙古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阿沙敢不的十万西夏大军,把西夏北部地区的财富横扫一空。

有了这次成功的摸底突袭,蒙古人对西夏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两年后,成吉思汗趁西夏内讧之际(夏襄宗篡位),发动了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惨败教训,也针对蒙军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战争,最终以粮草吃尽而退兵。

事后,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认为西夏毕竟也是个强国,想要一灭夏并不现实。于是他转变思路,先解决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鹘,铲断西夏与西域诸部落的联系,彻底把西夏孤立起来。



1209年,蒙古灭高昌回鹘。不久后,蒙古第三次征夏战争爆发。

蒙古军这一次由河西地区入侵,迂回攻击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则从北面南下,把西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万人马被歼灭,连大将高逸也被俘虏。

随后,蒙古军直逼克夷门,攻打西夏首都中兴府的最后一道防线。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统领五万西夏军在克夷门迎战。由于克夷门地势非常险峻,蒙夏僵持两个月,蒙古军不得而胜。但是过长的僵持时间导致夏军上下出现了松懈心理(中间还打赢了一次),被蒙古军抓住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在克夷门外设伏以待,一战将夏军全歼。

随即,蒙军进而围困中兴府,夏襄宗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坚守。蒙军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时分引黄河水灌中兴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国求援,金国大臣听说消息后,便请求皇帝发兵救援夏国,内外夹击蒙古。但当时的金国皇帝是愚蠢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他说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啊,我们为什么要发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内等援军,怎么都等不来,眼看中兴城要被黄河水淹没,便无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

当时成吉思汗也很尴尬,由于黄河水倒灌进了蒙军大营,导致蒙军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请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赔款,并答应“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国即可。

夏襄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暂且答应,并陪嫁了女儿到蒙古联姻。就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有了西夏的帮忙,1211年,蒙古正式对金朝这个巨无霸开战。



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国翻脸的还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国的拒绝出兵救援西夏为由,断绝了西夏与金国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兴兵十万攻金国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万大军伐金。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完全搞不清楚蒙古军的突击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军的战略意图。几十万金军在他这种昏君的指挥下,被蒙古军打的团团转。

而蒙古方面的目标则非常清晰——金国乃庞然大物,一战必然无法灭金,蒙古军必须采取游动作战,不与金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尽量争取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对金国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于金军的主力被蒙古军像遛狗一样,耍的团团转,因而金军的多处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无法跟蒙古军的主力对抗。很多守城的金军见蒙古军势大,便开城投降,沦为了蒙古的半奴隶化军队——“伪军”。

金国被蒙古—西夏联军这么打了三年后,力不从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颜珣(靠篡位上台的皇帝)也是个罕见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张下,金国主动放弃中都北京,举国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军主力南移后,迅速攻占金军在东北的老家,并进入关内,在中原北部一带开始经营。

当时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人主动跑了,这些工匠便臣服于了蒙古。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时间,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的草台班子军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

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蒙古灭掉金国,指日可待。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事件。

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借口了)。蒙古军队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金国伪军镇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为西夏拒绝协助他进行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怕蒙古大军西征后,西夏和金国联合),对西夏进行了第四次征讨。

这一次伐夏之战,由于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军直接就杀到了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的西夏国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个靠篡位上台的昏君),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

李德旺紧急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便卖了李德旺一个面子,撤军回师。夏神宗见蒙军走了,才返回国都。

回朝之后的夏神宗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决定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要求议和,恢复边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国拒绝。

比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认为西夏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

结果这就导致蒙古西征期间,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时机,就这么白白的错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则联合抗金。手里只有一万蒙古军的蒙古留守统帅木华黎简直要笑死了。这要是都不能一举铲除西夏和金国,都对不起老天爷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大胜而归,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质子(人质)为由,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举消灭西夏。

当时,西夏的国主又一次换人了,原本的国主夏神宗因为民怨沸腾,加之成吉思汗对他不满意,逼他退位,他便传位给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这个人比他父亲强,他认为联蒙伐金是绝对错误的,便派人与金议和,夏金约为兄弟之国,互相支援。

不过,金夏原本是君臣关系,此时金国愿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结为兄弟之国,这说明金国此时混的也不咋滴。两个穷途末路的国家联合,必然也是没卵用了,他们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黄河结冰期出兵西夏,仅用10个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东进军并围住西夏重镇灵州城,彻底切断西夏东西部联系的同时,扼住了西夏首都兴庆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无路可退。当时的夏献宗李德旺直接被吓死了。皇位传给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见无路可退,便决心起倾国之力准备在中兴府和西平府一带与蒙古军决一死战。

这一战,蒙古军10万,夏军30万,双方的士气都很高。(蒙古军刚刚西征得胜而归,士气自然高涨;西夏军因为不想灭国,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蒙古军决战)



战役正式开始前,西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守十万大军,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大军。蒙古军见西夏军严阵以待,便与西夏军隔黄河对峙,双方谁也不敢先动手。

但是由于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当时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军急于求胜的心理,祭出“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围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兴府的西夏军队与自己决战,继而又在西夏军队赶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杀前进缓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骑兵。

紧接着,最高明的一招来了:蒙古军并不射杀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队,而是有意让部分残兵进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队进城后,蒙古军再进兵围城,在城外放火。这样不但城内守军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城外的西夏援军也进不去。更重要的是,进入城内的军队基本已经接近溃败状态,不仅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携带补给和药品。他们进城,不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的负担。

城外的援军见无法增援,便只能仓皇逃回中兴府,而西平城内的西夏军却已积攒了十几万部队。这些人在城内只能是等死,于是在守将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领下,十几万夏军开城突围,决心与蒙古军奋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令几万弓箭手封死了各个城门。夏军的每次突击都被蒙古军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终,夏军士气崩溃,十几万主力仅留残兵数万,而蒙古军伤亡还不到一万。

攻克灵州后,成吉思汗没理会中兴府的夏军残余势力,而是亲自率军突袭金国,在关中地区横扫一通,杜绝金国增援西夏。五个月后,蒙古主力回师中兴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绝投降。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府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中兴府内的房屋倒塌,瘟疫横行。夏末帝认为抵抗不下去,便无奈投降。

当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遗嘱,要求灭了党项人。窝阔台继位后,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杀中兴府。但察罕力谏而止,于是蒙古军最终只是屠杀了西夏皇室,没有屠城。

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七年后,金国灭亡。中原大部分地区遂归顺了蒙古,只剩下一个战战兢兢的南宋还在坚持抵抗。

最后做一个总结:蒙古军队的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他们的骑射本领,因为要论骑射,西夏和金国也不差。蒙古军真正能吊打党项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战略。

蒙古军的战术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

第二步是诱敌深入,诱导对手,让对手以为可以一战而克敌;

第三步是利用对手的速战心理,将其引入早已设好的包围圈;

第四步是以骑兵突袭,包抄侧翼,切断对手的所有后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复袭扰,绝不跟对手近战,用时间慢慢拖垮对手;

蒙古军用这种战术先打西夏,再打金国,包括打后来的西辽、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谓是百试不爽。


再说战略。蒙古军的战略也有五个特点:

第一、绝不漏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坚决以自己的强项攻对手的劣处;

第二、绝不打肉搏战,坚决使用运动战,并以运动战消耗对手锐气;

第三、绝不心慈手软,以屠杀的方式瓦解对手的心理,战迫使对手主动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将,让这帮人打先锋,避免蒙古精锐的无谓损失;

第五、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逐个击破;

元末明初时,蒙古军的骑射本领其实并没有退化,但是战略眼光退化的厉害,可以说是毫无战略眼光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会被明朝赶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Mer86


题主的问题很好,我试着答一下。

想当初,还在上学的时候,看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说是30多万英法联军被包了饺子,要不是英军跑得快,就被希特勒同学送到集中营展览了。当时很好奇,这么多人被围,怎么可能?德军有多少人?后来一查,百十万人………服了……1936年的时候还遵守一战后的巴黎协定,不能超过十万陆军,没想到短短几年,要是硬起来,那是刷刷的…

回到问题。西夏的30万军队为何惨败?这主要是他们的对手是一代天骄所率领的蒙古军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手下猛将如云,士兵如狼似虎。更重要的是,他打仗从不盲打,而且有备无患。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列成方阵,指哪打哪,这简直就是移动火炮方阵啊!冷兵器时代,堪称无敌。遇上这样的对手,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小主宰影视说


蒙古灭西夏,和灭金朝一样打的是持久战,以蒙古当时之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成吉思汗采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对“鼠首两端”的西夏人,两次西征都顺带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于蒙古,蒙古人历时22年最后才一鼓作气灭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对当时已经国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辉煌。对西夏,蒙古的策略简单又直接,那就是“灭国”,灭了西夏,金朝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灭了西夏,才能顺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对灭西夏极为重视。但是,西夏不是撮尔小国,党项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这是一个战时“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时间内要想灭亡西夏实非易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想南下争夺中原汉地,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就是当时实力依然非常强劲的金朝,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帮凶”,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与金朝唇齿相依的西夏。为此,成吉思汗于1203年消灭了克列部,这个与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灭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缓冲地带,西夏国开始直面蒙古的威胁。1205年蒙古第一次发起攻夏战争,这一次战争属于试探性的入侵,既不伤筋也不动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边疆即北归。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顽抗,蒙军回撤,1209年蒙古消灭高昌回鹘,西夏国土失去两大缓冲力量,局势更加危险。此后蒙古又发起第三次攻夏之战,蒙军大败夏襄宗儿子李承祯的夏军,西夏国都中兴府被蒙军围成铁桶般,夏襄宗求助无门,给了蒙古人很多好处西夏才获得和谈机会。此后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与金朝结盟,金朝失了这一强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势更不利于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进攻下不得不称臣于蒙,改变了既往“联金抗蒙”的策略,转而“附蒙抗金”,“夏金联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势更加危险。而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统治下连连出兵助蒙灭金,国内民疲市敝,因此国势日衰,1211年西夏发生政变,齐王李遵顼夺权成功。李遵顼继位为夏神宗,但他一样贯彻“附蒙抗金”的策略,对“唇亡齿寒”的天下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执意出兵助蒙灭金。西夏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民变四起,国家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公元1217年,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夏问题,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进行第四次征夏之战。恰在中间金朝战事又起,灭西夏之事被暂停。1223年预感西夏行将覆灭的夏神宗李遵顼传位于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献宗。献宗是个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确,西夏助蒙攻金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于是转而再与金朝结盟,以挽救大厦将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西夏国力早已趋于衰弱,年年征战兵疲民乏,灭夏已在朝夕之间。此战,甘州、沙州、肃州等西夏重镇尽皆丢失,惶惶然不可终日的献宗忧愤而死,南平王李睍继位为帝,是为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国破家亡之际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将嵬名令公在应理、夏州丢失后,灵州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亲率5万大军解围,结果遭到蒙军的埋伏,夏军大败,嵬名令公力竭战死。而后,蒙古大军十分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是病死于蒙古灭西夏之战,面对鼠首两端,无信无义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一战灭(西夏)国。他死前,立下遗言要蒙军继续包围中兴府,务必一战而灭亡西夏,西夏许降,但西夏皇帝绝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兴府被围困长达一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灭亡,历时22年的蒙古灭西夏战争结束,时为蒙古监国的托雷尊照成吉思汗遗愿,杀死夏末帝,并大肆烧杀抢掠中兴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毁灭性破坏。


蒙古在崛起之初还没有实力吞灭西夏,但随着长达22年的不断的对西夏的侵扰战争,西夏实力大大受损,再加上“夏金联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处理,西夏在内忧外困之下,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几十万大军也是依靠强征兵丁拼凑而来的,名将嵬名令公的战死更直接导致西夏无大将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内耗中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而西夏亡国,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势就更加危险了,同病相怜的金朝灭国也已在旦夕之间矣。


大国布衣


纵观西夏国后期的历史,其败亡灭国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所谓的“大决战”,而是源自于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依附于日渐强大的“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成功拆分“金夏同盟”,西夏成为蒙古汗国的附庸

应天元年,即公元1206,孛儿只斤•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被称为“成吉思汗”,而“蒙古汗国”的成立致使原本与西夏国交好的漠北克烈部彻底地断绝了关系。

西夏国首先便失去了一个同盟,而“蒙古汗国”为了彻底的攻灭金国,西夏再次成为了“蒙古汗国”的最大障碍。

所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铁木真首先需要拆分“金夏同盟”,于是,就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便派大军攻破了西夏的要塞“斡罗孩城”,不过,在西夏各路大军的抵抗之下,铁木真并没有成功。

到了应天四年,即公元1209年,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降服了“高昌回鹘”,这也使得西夏国的河西地区暴露在了“蒙古汗国”的威胁之下。

也正因如此,铁木真第三次率军自河西地区出征西夏,顺利地拿下了西夏的重要边塞城镇黑水城,进而便围攻“斡罗孩城”的关口。

此时的西夏国主夏襄宗派了他的儿子李承祯率军前去抵抗,却以惨败而告终,而且在此战之中,夏朝的将领高逸被俘而死。

此后,蒙古铁骑再次一路高歌猛进,彻底地攻陷了西夏将领“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大军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

眼见都城将被攻陷,夏襄宗便派出了将领“嵬名令公”率领夏朝最后的军事力量前去伏击蒙古铁骑,然而西夏国最后的奋力一搏还是没有能够抵挡得住蒙古铁骑的攻势,再次惨败。

这也致使整个中兴府被蒙古铁骑围困,再次危机关头,夏襄宗立刻派使者向作为同盟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求救,没想到的是竟然遭到了完颜永济的拒绝,他不仅不出兵援救而且还摆出了一幅“幸灾乐祸”的态度。

金国拒绝派出援兵,整个“中兴府”又被蒙古铁骑所围困,此时的西夏国可以说已经是山穷水尽,无奈之下,夏襄宗只好向铁木真纳女请和,同时也贡献了大量的物资,并且宣布向“蒙古汗国”称臣,并且协助“蒙古汗国”共同攻伐金国。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西夏国其实已经完全失去了国家的独立性,所以,便为“蒙古汗国”输送了大量的兵员和钱粮。

在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当中,无论是“蒙夏联盟”还是“金国”的损失都很大,这便致使西夏的百姓越来越贫困,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伤亡惨重西夏军队也日渐衰弱。

与此同时,也由于西夏不断地为“蒙古汗国”输送兵员和钱粮,致使西夏国内的政治也日渐腐败,官员们大肆地潘博百姓,甚至连夏襄宗本身也沉湎酒色,整日不理朝政。

也正因如此,在西夏皇建二年,即公元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了宫庭政变,废掉了荒淫无度的“夏襄宗”的帝位并且自立为帝,便是西夏的倒数第二位皇帝——夏神宗。

西夏虽然有了新的国主,但是夏神宗仍然坚持奉行“附蒙灭金”的国策,致使在此后的5年内,西夏的国力更加严重地每况愈下,也正因如此,社会经济严重凋敝,国内各处更是爆发了诸多的“民变”。

西夏国力不堪继续支持蒙古汗国,因此招致了“灭国之祸”

到了西夏光定六年,即公元1216年,国力已经不堪重负继续支持蒙古汗国攻灭金国,于是,夏神宗便拒绝了成吉思汗一同西征金国的要求。

到了第二年,成吉思汗便以此为理由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西夏”,虽然此次西夏的危机最终通过和谈得以解决,但是,西夏朝中甚至连夏神宗本人都心知肚明,西夏被蒙古汗国所吞并是早晚的事情。

此后,夏神宗为了不想当“亡国之君”便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德旺,便是夏献宗,而就在夏献宗即位的第二年,成吉思汗便第四次率领大军攻伐西夏,在此战当中一举攻陷了重镇银州。

此后,蒙古大军又攻陷了沙洲,穷途末路的夏献宗只好选择投降,而等到了西夏保义元年,即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以夏献宗没有履行投降之事,派出东西两路大军夹攻版图早就已经失去大半的西夏。

而这一战,是成吉思汗第五次攻伐西夏,也是西夏的“亡国之战”,在此战当中,两路蒙古大军一路之上摧城拔寨,步步逼近西夏国的首府

眼见着国家一点点被吞噬,无可奈何的夏献宗忧愤而死,此后由他的侄字南平王李睍继位,便是夏末帝。

就在同一年的八月,两路蒙古大军和西夏国仅存的军队河面已经冻结的黄河之上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已经是强弩之末的西夏军队自然不是连连得胜的蒙古铁骑的对手,在决战取胜之后,再也没有成规模的西夏军队能够抵挡蒙古铁骑了。

又在一番攻城略地之后,整个西夏国仅剩下了“中兴府”那么一块地盘,而在被蒙古铁骑围困半年之后,到了保义二年,即公元1227年,已经明白此时再做任何挣扎也已毫无意义的夏末帝李睍向“蒙古汗国”投降。

在西夏的历史上,西夏国主曾经三次向蒙古汗国投降,然而这一次的投降却是宣告了西夏的彻底灭亡,永远地消失于历史舞台之上,所以,归结来讲,西夏最终会被蒙古汗国所吞并,并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所决定的,而是从夏襄宗向成吉思汗献女求和那一刻便已经决定了。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蒙古灭亡西夏,采取的是战略迂回,也就是从河西走廊,避开了西夏防守最严密的地方,采用轻骑快速机动的特点,直接将西夏打瘫痪。

而西夏缺乏足够的纵深,面对蒙古骑兵这种快速机动的的大迂回打法,基本上是没有抵抗能力的。

由此可见在当时,蒙古骑兵只要不遇上坚固的关隘,基本上是无敌的存在。

这在于蒙古人当时开创了骑射打法,准确来说就是那个时代的闪电战,并且是他能打你,你打不到他。





到了后来的蒙古灭金,其也是借道南宋,通过轻骑进行快速的战略大迂回,一举就将金国打垮。

经营百年的金国尚且难以承受其一击,可想而知当时西夏基本是毫无抵抗能力,毕竟都城都没了,在外的军队再多也只能等死。


而蒙古大军纵横天下,唯一遇到的有效抵抗就来自于南宋,因为南宋经营下的南方,各处城池关隘,都让蒙古人头大。

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当时南宋整整抵抗了将近半个世纪,而且是在战略后方被迂回攻击的情况下。

因为当时蒙古军队从藏地出兵大理国,然后北上攻取了四川,进而便是直接从两路进军南宋。

当时的南宋,可谓真正是风雨飘摇,真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基本上是在尽最后的力量,抵抗凶悍的蒙古骑兵。



不得不说蒙古军队在当时那个环境,确实是能征善战者辈出,且战略上也是行家,所以才会突然爆起于蛮荒。


小司马迁论史


西夏国自身的实力决定了与蒙古帝国的战争结果!


如果说人类古代历史上哪些战争即使输掉了也虽败犹荣。那么那些能够与蒙古帝国的大军为之一战的军队和国家都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们能够成为蒙古帝国铁骑兵的对手就已经证明了自身的实力。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和他所领导的蒙古铁骑绝对是人类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葩。在古代那个生产力低下和兵器落后的时代。成吉思汗铁木真及其领导的蒙古铁骑不仅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更是无往不前、无往不利。

我们知道无论是先前的辽国还是继承了辽国地位的金国。对于蒙古草原各部落的打压和欺凌都是十分严重和灭绝人性的!金国曾经更是为了维持自己在蒙古各部落中的宗主国地位。不惜在蒙古各部落中采取减丁的政策。也就是不定期的去蒙古各部落中杀害部落中的男丁来削弱蒙古各部落的战斗力。这极大的加深了蒙古部落与金国之间的矛盾。

因此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各部落之后,首先就是要摆脱金国对于自己的残酷统治和打压。但是我们看地图可以发现在蒙古帝国与金国的左下角。便是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党项人在唐朝时期占据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并且在此次繁衍生息,后来唐朝灭亡之后党项人的领袖李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



但是西夏也历来与金国交好。因此蒙古帝国想要抗拒自己曾经的宗主国——金国。势必就要想办法占领和消灭西夏国。因此从公元1205年开始,成吉思汗便开始对西夏国用兵。一直到公元1227年西夏国城破灭亡。成吉思汗铁木真在这22年间总共对西夏国采取了六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西夏国能够与蒙古帝国进行长达22年的战争,由此也可以看得出西夏国的军事实力并不算弱。甚至西夏国曾经抵挡了北宋几十万大军的入侵。但是西夏国在与蒙古帝国的多次交战中,逐步的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并且兵员减损严重。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帝国在最后一次与西夏国作战之前完成了第一次西征。这一次牺牲极大地拓宽了蒙古帝国的疆域,消灭了中亚各国以及西亚的大部分国家。其中就包括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花拉子模国!

其实在成吉思汗完成统一蒙古的大业之后原本成吉思汗并没有太强烈的想法去侵略西方的其他国家。但是花拉子模的官员贪财而杀害了前来开展经贸往来的蒙古使团商队的做法,彻底的刺激了成吉思汗铁木真,于是决定消灭这些不守诚信、目中无人的中亚国家。

正是由于最后一次蒙古帝国与西夏国的战争是在蒙古帝国凯旋而归之后。因此那些通过征讨西域各国而获得大量物资补给的蒙古大军,再次将弯刀指向已经是千疮百孔的西夏国时,这场战争的胜败便已经决定。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夏国遭遇外敌入侵即将灭亡之时,西夏国曾经所依赖的盟友金国也已经是苟延残喘的状态,西夏国境内又发生了剧烈的地壳活动,天灾也加速了西夏国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