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將軍印,為何還能調動軍隊?

葉尼塞河林海


歷史上,吳三桂上交平西大將軍印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離吳三桂起兵,發起“三藩之亂”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還有十年的時間。

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即將達到京畿地區的時候,封吳三桂為平西伯,讓他放棄關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卻慢馳緩行,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吳三桂仍未到達。

在這之後的吳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之間首鼠兩端,最終選擇了在山海關大戰的陣前向清軍投降,同時引清兵進關,大破李自成大軍。從這個時候開始,吳三桂正式成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後追擊李自成,還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戰中,吳三桂異常勇猛,橫掃西南半壁江山,為大清王朝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領兵攻入緬甸,迫使緬甸國王交出永曆皇帝朱由榔,並在昆明將其絞死,在對大清王朝表達忠心的同時,也獻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狀”。

至此,吳三桂以及整個吳家到達了權勢的最高峰。吳三桂本人從剛剛投降時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親王,縱觀清朝歷史只有兩位異性王能夠被封為親王級別,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吳三桂也被允許在雲南開藩設府、世守雲南,同時兼轄貴州。他的兒子吳應熊迎娶了皇太極的女兒,成為了“和碩額駙”,並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銜。

然而,處於對吳三桂的防備以及不信任,當時的朝廷還是給予了吳三桂極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其“平西大將軍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收回其任免官員的權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朝廷中央,加強朝廷對於雲貴地方事務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收回了吳三桂手中的司法審判以及生殺大權。

這裡特別說明一點,康熙皇帝智擒鰲拜、掌握大權的時間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時掌握朝政,並且施政執行的還是鰲拜等人,並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儘管當時的朝廷中央想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限制並且削弱吳三桂的權力及影響力,但是實際的效果確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軍權上。

儘管吳三桂已經上交了“平西大將軍”印信,但是吳三桂對於他轄屬軍隊的管控卻不併不依靠這門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皇權對於兵權的管控和限制,特別是宋朝開始出現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印信成為了統御全軍的重要憑證和身份象徵。

但是吳三桂所統領的軍隊的班底,是他在明朝遼東戰場上統領的那支“關寧鐵騎”的最後力量,是跟隨著吳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經過二十多年的征戰,這些人早已經是軍隊中的骨幹和核心。而此時的他們與吳三桂不僅有著巨大的認同感與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體,他們對於吳三桂的認可與支持遠遠超過了清朝的皇帝與朝廷。所以印信對於吳三桂來說,並不重要,收回印信並不能阻礙吳三桂對於軍隊的管控。

與此同時更為嚴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沒有能能夠限制吳三桂,反而吳三桂依舊能夠施展其影響力。

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就曾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為名,要求朝廷允許其擴充軍隊,補充軍餉,朝廷也只能答應。長此以往,使得當時的現實並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吳三桂之用“半天下”,因為當時清朝全年的財政收入約一千萬兩左右,而三藩的費用高達一千一百多萬兩,吳三桂一藩的開銷就佔據了一半,這也導致了清朝政府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其次是在行政權力上。

儘管清朝收歸了其人事任免權,地方事務管轄權也開始逐步收回,但是依舊不能改變吳三桂是雲貴“土皇帝”的現狀。一方面,雲貴地方的官員,仍然是以吳三桂的舊部或者經由吳三桂推舉任命的官員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員數量並不佔有優勢;另一方面,前往雲貴的官員,皆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到任後馬上依附於吳三桂,因而吳三桂已經把持著雲貴的官場勢力。


最終,吳三桂與朝廷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逐漸發展為了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雲貴的吳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請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實際上,三藩之中,真心實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並且,也僅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別是他的兒子尚之信也並不贊同。

然而此時的康熙皇帝也因為年輕氣盛和急於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誤,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力排眾議,決議撤藩。

康熙的這一舉動,不僅極大的刺激了吳三桂,也刺激到了吳三桂手下的官員和將領們,特別是與他一同投降清朝的“關寧鐵騎”的舊部,這些人反而成為鼓動並且支持吳三桂叛亂最為堅定的力量,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吳三桂軍中的核心與骨幹。

於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紛紛響應,一時間叛軍控制了長江以南的大片土地,與清軍隔江對峙。康熙皇帝則是立馬組織兵力予以抵抗和反擊,最終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平定了“三藩之亂”。


雍親王府


康熙皇帝因為要撤藩,吳三桂先假意答應,並且獅子大開口,向朝廷提出了撤藩開撥費,費用巨大,吳三桂兵有兵丁20多萬,每個兵丁需要3000兩白銀,遷到關外需要住房一百二十萬間,需要良田五十餘萬公頃。如果加上鎮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朝廷要開支一億兩,當時朝廷一年才節餘500萬兩。擺明吳三桂是要拖延時間。

康熙其實知道吳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自從吳三桂把南明永曆帝絞死之後,在朝廷授權下,鎮守雲南,開藩設府,雲南成了他的獨立王國。他向清廷索要雲貴地區的人事任免權,吳三桂得以在雲貴地區形成自己的割據勢力。

在一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雲貴地區,吳三桂可以無法無天。而他手下的班底,是跟隨他轉戰大半個中國的山海關鐵騎。這些人從山海關跟他一路進關,一路上打擊李自成,張獻忠,南明政權勢力不遺餘力,形成了很高的忠誠度,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對於一個平西大將軍印,在他的獨立王國裡,這個印其實就是一個擺設而已。

上交印信,對他調動雲貴地區的軍隊一點影響都沒有。


大漠一隻羊


滿清鐵蹄踏入關內,平定中原,吳三桂的作用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引狼入室,李自成在京城絕對不止只呆四十二天,如果假以時日,李自成加強戰備,滿清能否入山海關就是一個問號,更不用說進軍中原了。而隨著吳三桂的投誠,滿清也有了開路先鋒,不僅為清軍南下]掃除障礙,還覆滅了南明王朝,讓永曆皇帝也死於非命。

滿清進駐中原,吳三掛居功至偉,清朝中央加封他為平西親王,執掌雲貴兩省,成為了當時漢人的三大藩王之一。


康熙削藩時,吳三桂坐不住了,他認為這已經嚴重觸犯了自己的利益,於是率軍謀反。但在他謀反以前,心細如髮的康熙已經收回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璽。按理來說,他已沒了兵符,不再有發號施令的權力了,但後來,他為何還能調動軍隊?

1.吳三桂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我們一說“關寧鐵騎”,就想到了鐵血軍團。其實,它的字面意義是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或者是 借指精銳的騎兵。“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當時山海關、寧遠、錦州一帶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屬於關寧軍,後來也稱其關寧鐵騎。

袁崇煥下獄後,祖大壽成了遼軍方面的軍事首腦,吳三桂其父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當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重要成員。祖大壽於松錦之戰投降皇太極後,吳三桂即成為在明朝遼軍方面的代表。就是說:在歷史上關寧軍最後的指揮官應該是吳三掛。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後,關寧軍自然成了他的嫡系部隊,吳三掛後來南下,一直攻到雲貴兩省關寧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後,吳三掛成了雲貴軍政首腦後,這支部隊一直是要糧給糧給錢給錢,兵力 不斷得到了擴充,這樣經過了30多年,關寧軍已經成為了吳三桂的家兵,一切看吳三掛的眼色行事。所以,沒有帥印也無妨。

2.雲貴兩省的政府與軍隊官員都由吳三桂任命,吳三掛當時類似於雲貴兩省的土皇地。

由於山高皇帝遠,順治年間直到康熙初年,中原國事繁雜,朝廷無暇南顧,吳三桂的雲貴兩省儼然成為了獨立王國。吳三桂可以提升自己的親信到重要位置任職。這樣經過三十多年的日積月累,吳三掛建立了龐大的關係網,能掌控整個軍隊,指揮起來得心應手!


希望星晨58298869



所謂清庭賜予的爵位和大將軍印什麼的,其實對於吳三桂這種擁兵自重軍閥來說,什麼用都沒有。

因為吳三桂的軍隊,名是清軍,實為吳三桂的私人軍隊。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吳三桂是明末關寧鐵騎的統帥,當時這支軍隊差不多就是他私人性質的軍隊了。明亡以後,吳三桂降清,這支軍隊也並沒有被拆散,而是徹底成為吳三桂的私人軍隊。

清庭為什麼沒有打散吳三桂的軍隊呢?

因為吳三桂是清軍入關投降的第一支軍隊,清庭還想以吳三桂為表率,招降其他明軍的。

同時清軍為了拉攏利用吳三桂,在明朝封其為平西伯的基礎上,進封其為平西王。

清軍入關以後,因為兵力缺乏,長期只能靠明朝降軍開疆拓土。到了後來面對南明的反抗,已經是鞭長莫及有心無力了,所以其實已經是採用了類似於代理人的方式,讓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南下消滅南明,默許他們半自治。

正因為這種半自治甚至近乎於完全自治的方式,使吳三桂的私人性質軍隊在吳三桂控制的雲貴地區延續下來,使當地軍隊屬於吳三桂的私人性質。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所以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壓根不管清庭是收回他的大將軍印還是要收回他的爵位還是什麼的,只要振臂一呼,那些軍隊就會聽他號令的。

其實吳三桂也夠蠢,南明永曆帝逃到緬甸以後,他還積極追殺,最後將其帶回昆明殺害。

永曆帝一死,雖然是吳三桂向清庭表忠心的投名狀,但清庭最大的威脅沒有了,就是對內問題了,雖然吳三桂因此升為平西王,但隨著他統治的雲貴地區的自治行為,引起清庭的猜忌,最後招來了削藩,吳三桂這個三姓家奴,在晚年又一次臭名昭著了…


宋安之


熟知清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清軍八旗之所以能入關統一天下,吳三桂的投誠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絲毫不誇張的說,如果不是吳三桂當時投向了多爾袞,單單的一個山海關就是八旗的一個很大障礙,而隨著吳三桂的倒戈,率領軍隊一路南下,為清軍掃清了障礙,吳三桂本人更是親自殺死南明永曆皇帝,為清朝的統一奠定基礎。

故此清朝真正統一後,便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執掌雲貴兩省,時間一久,便成了割據一方的大勢力藩王,對清廷產生了威脅,直到康熙下令撤藩,吳三桂覺得這侵犯了自己利益,於是舉兵謀反。但是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早在康熙二年就已經上交,他是哪來的權利調用軍隊的呢?

雲貴兩省官員由吳三桂統一任命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那時交通不便,雲貴兩省遠離朝廷,天高皇帝遠的,並且順治年間,康熙初年國事繁雜,朝廷無暇南顧,所以吳三桂便徹底成為了雲貴兩省的土皇帝,儼然成為了一個“國中國”,在雲貴兩省,所有官員的任命都是有吳三桂親自裁決任命,而這一來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人事任命,建立的關係網,可不是一個帥印能控制的。


吳三桂有自己的嫡系部隊

吳三桂在投誠清廷以前,就是明朝的大將軍,手中大部分軍隊都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而等到投降清軍後,他的嫡系部隊並沒有被解除,當時清軍剛剛統一天下,南方還並不是很穩定,所以便領命帶領本部人馬繼續南下到雲貴兩省,這期間吳三桂一直是要糧給糧給錢給錢,不斷擴充自己的部隊兵力,在一個地方帶兵30年,那這些兵將儼然已經成為了吳三桂的家兵,甚至他們覺得吳三桂就是真正的皇帝。

所以最後即使帥印上交,本身並沒有絲毫兵權的吳三桂仍然能夠調動他的雲貴兩省的兵力,因為雲貴兩省在吳三桂三十年的治理下已經到了只知吳三桂而不知康熙的地步了,所以他吳三桂本人,才是一個真正能調兵的兵符帥印。


丫丫說史


在我們的印象中,兵符是調動古代軍隊的最常見的方法,認符不認人。

正常調兵過程:皇帝賜下兵符——兵部發下任命證明——出示兵符、任命——將領召集士兵。可實際見到兵符的只有那將軍和幾個統兵的都統,下面的士兵是聽從都統的,所以只要‘控制’那幾個都統就控制了整個軍隊。在古代造反是抄家滅族的死罪,即使後面士兵知道了這是造反,也只能認了。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接清軍入關後,吳三桂一直給清軍充當打手,山東驅逐李自成餘部、西征李自成大本營、鎮守關中清剿反清勢力、入川攻打張獻忠餘部、最後再率眾南征雲貴、攻打南明小朝廷。清廷由於入關不久加之為了安撫漢族將領就封吳三桂平西王、坐鎮雲南。

吳三桂坐鎮雲南大約三十餘年,由於清廷內部爭鬥,無暇顧及這些異性王,所以吳三桂猶如土皇帝一般,掌握整個雲南地區的軍政。其手下的平西軍是由當初的遼寧鐵騎為基礎改編而來,軍官均是由吳三桂的親信擔任,雲南的駐軍可以說是吳三桂的私軍。

康熙殺掉鰲拜後,就著手開始削藩,吳三桂等藩王被迫兵上繳兵符,康熙朝廷原本以為這樣可以控制住吳三桂這些藩王,結果卻是吳三桂他們已經無需兵符就可調動大軍,這大大出乎了康熙的計劃,導致準備不足的康熙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吳三桂等藩王不斷徵兵調集糧草,最後爆發三番之亂。


以第三角度說話


明清兩朝基本沿襲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方針,清朝提督是各省綠營的最高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官階為從一品。但提督卻要受到同省巡撫,官階為從二品的節制。但武官有一個職位,就是親王見了,也要高一等,那就是清朝的大將軍。

平西大將軍,是專為平定西南而設,其有節制西南所有兵馬的作用。吳三桂作為平西大將軍,雲貴兩省的八旗兵,綠營兵,巡河兵,水師,鄉勇都在其管轄之內。

若吳三桂上交了平西大將軍印,其所能調動的部隊只有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平定西南的主力野戰軍,關寧鐵騎。而當地的駐防八旗,提督所屬的綠營,總督的督標,巡撫的撫標,河道的巡河兵,州府的馬卒鄉勇,吳三桂都無權調動。





睜眼看西安


吳三桂是大清朝的平西王不假,但他在投降滿清以前是大明朝的山海關總兵,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關寧騎兵就在他的手上,淪為他的私兵。

什麼是私兵?就是這支軍隊歸他吳三桂所有,吃喝拉撒都是吳三桂負責,思想工作也是吳三桂在做。即使這些士兵所花費的銀子是康熙掏的,可吳三桂不說,他們又誰知道呢?

士兵都很單純的,你康熙遠在北京城,不能和他們打成一片,但吳三桂就不同了,天天見,經常見,心裡當然就只有吳三桂而沒有康熙了。

康熙為什麼要削藩?就是因為吳三桂的這支軍隊不但不受中央控制,而且人數還在不斷的增加,自己還不能斷了軍費,這樣的冤大頭做了當然惱火。


這種臥榻之側睡了一個人,還沒有一點的感激之情,誰心裡能舒服。

而且吳三桂除了軍隊以外,還有地方人事的任免權。由他推薦的官員只要先到某一地任職,那麼清朝吏部派去的地方官就得乖乖滾蛋,而且還不受吏部考核,工資還要吏部發,這種現象叫做“西選”。

吳三桂既然能在地方上安插自己人,掌握行政力量,他自然也會在軍隊裡安插親信,對軍隊進行絕對控制!

所以平西大將軍印只是一個擺設,並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關鍵還在於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平西大將軍這個稱號對吳三桂可有可無,當時雲南地區只知平西王,不知有朝廷,雲南地區的軍政大權集中於吳三桂一人之手,清庭派過去的官員也只能仰人鼻息,順從而已。

吳三桂的主力就是關寧鐵騎。因為當時關寧兩鎮戰、守兵合計五萬人的關寧兵其主力是吳三桂牢固控制的嫡系部隊,當然這個嫡系部隊並不是通常傳說的所謂吳三桂三千家丁那種“私兵”,而是松錦之戰失敗後明朝在關外各鎮敗兵基礎上重建的野戰主力。



甲申年三月北京易主,明朝中央政府被摧毀。吳三桂直接指揮下的軍隊因為指揮、隸屬關係原因只會聽命於吳三桂,沒有強大標營的總督王永吉、巡撫黎玉田在中央權威已經消失的情況下是無能為力的。



在關寧兩鎮合營後,只有一萬多人同時也缺乏騎兵的高第也只能暫時從屬於吳三桂,而在吳三桂短暫投降大順政權時期,由於時間過短大順政權來不及重整、掌握部隊,所以關寧兵(尤其是寧遠的遼東鎮兵)事實上成了吳三桂的私人武裝。



這也是吳三桂在甲申年春夏之際能夠反覆無常、突然變卦,一度成了改變歷史走向的砝碼。


歷史伶俜者


其實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要想調動某地的兵權,都得需要兵符這才能夠最終調動。但同時不是也出了諸如“岳家軍”’戚家軍”等軍隊嗎?這種軍隊究盡聽誰的可想而知。而吳三桂之所以在沒有兵符的情況下,也能夠快速的調動兵力,這其中的原因跟其在此地經營多年有關。

早年的雲南,相對於中原屬於蠻荒之地,天下初定,甚至有些百姓連皇帝是誰都不知道,又經常有叛軍的存在,為了能夠順利的平亂,對軍隊的掌握權尤為重要。所以吳三桂在軍隊之中,大肆的培養其心腹之人,有了心腹之人後,你能夠指恢這幾個個就行了,普通的士兵才懶得來看你是否有兵符呢?當官的喊衝就衝,有銀子拿就行。再加上吳三桂帶兵多年,自然有他的一套手腕,就這樣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在整個雲南的邊境之中,這些眾多的將士們,自然也就只聽吳三桂一個人的話,畢竟山高皇帝遠,就算是康熙有心徹底接管此地,但也是有心無力罷了。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些戰士們在看到自己昔日的統帥,遇到比較為難的事情之後,肯定都會聽從他的命令,因此所謂的兵符,在他們的眼中根本就不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