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叶尼塞河林海


历史上,吴三桂上交平西大将军印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距离吴三桂起兵,发起“三藩之乱”的康熙十二年(1673年)还有十年的时间。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即将达到京畿地区的时候,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让他放弃关外的全部城池,回京勤王。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却慢驰缓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走了14天,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灭亡,吴三桂仍未到达。

在这之后的吴三桂在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之间首鼠两端,最终选择了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向清军投降,同时引清兵进关,大破李自成大军。从这个时候开始,吴三桂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臣民,在此后追击李自成,还是同南明小朝廷的作战中,吴三桂异常勇猛,横扫西南半壁江山,为大清王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领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绞死,在对大清王朝表达忠心的同时,也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投名状”。

至此,吴三桂以及整个吴家到达了权势的最高峰。吴三桂本人从刚刚投降时的平西王爵位,被加封到了平西亲王,纵观清朝历史只有两位异性王能够被封为亲王级别,他是其中之一,另一位就是同为“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吴三桂也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南,同时兼辖贵州。他的儿子吴应熊迎娶了皇太极的女儿,成为了“和硕额驸”,并且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

然而,处于对吴三桂的防备以及不信任,当时的朝廷还是给予了吴三桂极大的限制。

第一步,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其“平西大将军印”。

第二步,也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其任免官员的权力。

第三步,康熙六年(1667年),乘其疏辞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之机,下令两省督抚听命于朝廷中央,加强朝廷对于云贵地方事务的管控。

第四步,同年,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收回了吴三桂手中的司法审判以及生杀大权。

这里特别说明一点,康熙皇帝智擒鳌拜、掌握大权的时间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掌握朝政,并且施政执行的还是鳌拜等人,并不是康熙皇帝自己。


尽管当时的朝廷中央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限制并且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及影响力,但是实际的效果确是收效甚微。

首先是在军权上。

尽管吴三桂已经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信,但是吴三桂对于他辖属军队的管控却不并不依靠这门印信。

印信之所以在古代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权对于兵权的管控和限制,特别是宋朝开始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印信成为了统御全军的重要凭证和身份象征。

但是吴三桂所统领的军队的班底,是他在明朝辽东战场上统领的那支“关宁铁骑”的最后力量,是跟随着吴三桂一同投降了清朝,经过二十多年的征战,这些人早已经是军队中的骨干和核心。而此时的他们与吴三桂不仅有着巨大的认同感与同理心,更是利益的共同体,他们对于吴三桂的认可与支持远远超过了清朝的皇帝与朝廷。所以印信对于吴三桂来说,并不重要,收回印信并不能阻碍吴三桂对于军队的管控。

与此同时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收回了印信,非但没有能能够限制吴三桂,反而吴三桂依旧能够施展其影响力。

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就曾以“构衅苗蛮,借事用兵”为名,要求朝廷允许其扩充军队,补充军饷,朝廷也只能答应。长此以往,使得当时的现实并不是“三藩之用半天下”,而是吴三桂之用“半天下”,因为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约一千万两左右,而三藩的费用高达一千一百多万两,吴三桂一藩的开销就占据了一半,这也导致了清朝政府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其次是在行政权力上。

尽管清朝收归了其人事任免权,地方事务管辖权也开始逐步收回,但是依旧不能改变吴三桂是云贵“土皇帝”的现状。一方面,云贵地方的官员,仍然是以吴三桂的旧部或者经由吴三桂推举任命的官员为主,真正有朝廷指派的官员数量并不占有优势;另一方面,前往云贵的官员,皆为自己的前程,甚至可以说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到任后马上依附于吴三桂,因而吴三桂已经把持着云贵的官场势力。


最终,吴三桂与朝廷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逐渐发展为了叛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云贵的吴三桂也提出了撤藩请求,康熙皇帝也予以了批准。

实际上,三藩之中,真心实意想要撤藩的只有尚可喜,并且,也仅仅是尚可喜本人想要撤藩,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尚之信也并不赞同。

然而此时的康熙皇帝也因为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成,犯下了巨大的失误,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力排众议,决议撤藩。

康熙的这一举动,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吴三桂,也刺激到了吴三桂手下的官员和将领们,特别是与他一同投降清朝的“关宁铁骑”的旧部,这些人反而成为鼓动并且支持吴三桂叛乱最为坚定的力量,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吴三桂军中的核心与骨干。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耿精忠、尚之信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纷纷响应,一时间叛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与清军隔江对峙。康熙皇帝则是立马组织兵力予以抵抗和反击,最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雍亲王府


康熙皇帝因为要撤藩,吴三桂先假意答应,并且狮子大开口,向朝廷提出了撤藩开拨费,费用巨大,吴三桂兵有兵丁20多万,每个兵丁需要3000两白银,迁到关外需要住房一百二十万间,需要良田五十余万公顷。如果加上镇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朝廷要开支一亿两,当时朝廷一年才节余500万两。摆明吴三桂是要拖延时间。

康熙其实知道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自从吴三桂把南明永历帝绞死之后,在朝廷授权下,镇守云南,开藩设府,云南成了他的独立王国。他向清廷索要云贵地区的人事任免权,吴三桂得以在云贵地区形成自己的割据势力。

在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云贵地区,吴三桂可以无法无天。而他手下的班底,是跟随他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山海关铁骑。这些人从山海关跟他一路进关,一路上打击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政权势力不遗余力,形成了很高的忠诚度,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西大将军印,在他的独立王国里,这个印其实就是一个摆设而已。

上交印信,对他调动云贵地区的军队一点影响都没有。


大漠一只羊


满清铁蹄踏入关内,平定中原,吴三桂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引狼入室,李自成在京城绝对不止只呆四十二天,如果假以时日,李自成加强战备,满清能否入山海关就是一个问号,更不用说进军中原了。而随着吴三桂的投诚,满清也有了开路先锋,不仅为清军南下]扫除障碍,还覆灭了南明王朝,让永历皇帝也死于非命。

满清进驻中原,吴三挂居功至伟,清朝中央加封他为平西亲王,执掌云贵两省,成为了当时汉人的三大藩王之一。


康熙削藩时,吴三桂坐不住了,他认为这已经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于是率军谋反。但在他谋反以前,心细如发的康熙已经收回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玺。按理来说,他已没了兵符,不再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了,但后来,他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1.吴三桂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我们一说“关宁铁骑”,就想到了铁血军团。其实,它的字面意义是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或者是 借指精锐的骑兵。“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当时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后来也称其关宁铁骑。

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成了辽军方面的军事首脑,吴三桂其父吴襄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当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重要成员。祖大寿于松锦之战投降皇太极后,吴三桂即成为在明朝辽军方面的代表。就是说:在历史上关宁军最后的指挥官应该是吴三挂。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后,关宁军自然成了他的嫡系部队,吴三挂后来南下,一直攻到云贵两省关宁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后,吴三挂成了云贵军政首脑后,这支部队一直是要粮给粮给钱给钱,兵力 不断得到了扩充,这样经过了30多年,关宁军已经成为了吴三桂的家兵,一切看吴三挂的眼色行事。所以,没有帅印也无妨。

2.云贵两省的政府与军队官员都由吴三桂任命,吴三挂当时类似于云贵两省的土皇地。

由于山高皇帝远,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中原国事繁杂,朝廷无暇南顾,吴三桂的云贵两省俨然成为了独立王国。吴三桂可以提升自己的亲信到重要位置任职。这样经过三十多年的日积月累,吴三挂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能掌控整个军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希望星晨58298869



所谓清庭赐予的爵位和大将军印什么的,其实对于吴三桂这种拥兵自重军阀来说,什么用都没有。

因为吴三桂的军队,名是清军,实为吴三桂的私人军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吴三桂是明末关宁铁骑的统帅,当时这支军队差不多就是他私人性质的军队了。明亡以后,吴三桂降清,这支军队也并没有被拆散,而是彻底成为吴三桂的私人军队。

清庭为什么没有打散吴三桂的军队呢?

因为吴三桂是清军入关投降的第一支军队,清庭还想以吴三桂为表率,招降其他明军的。

同时清军为了拉拢利用吴三桂,在明朝封其为平西伯的基础上,进封其为平西王。

清军入关以后,因为兵力缺乏,长期只能靠明朝降军开疆拓土。到了后来面对南明的反抗,已经是鞭长莫及有心无力了,所以其实已经是采用了类似于代理人的方式,让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南下消灭南明,默许他们半自治。

正因为这种半自治甚至近乎于完全自治的方式,使吴三桂的私人性质军队在吴三桂控制的云贵地区延续下来,使当地军队属于吴三桂的私人性质。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所以吴三桂造反的时候,压根不管清庭是收回他的大将军印还是要收回他的爵位还是什么的,只要振臂一呼,那些军队就会听他号令的。

其实吴三桂也够蠢,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以后,他还积极追杀,最后将其带回昆明杀害。

永历帝一死,虽然是吴三桂向清庭表忠心的投名状,但清庭最大的威胁没有了,就是对内问题了,虽然吴三桂因此升为平西王,但随着他统治的云贵地区的自治行为,引起清庭的猜忌,最后招来了削藩,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在晚年又一次臭名昭著了…


宋安之


熟知清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清军八旗之所以能入关统一天下,吴三桂的投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丝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不是吴三桂当时投向了多尔衮,单单的一个山海关就是八旗的一个很大障碍,而随着吴三桂的倒戈,率领军队一路南下,为清军扫清了障碍,吴三桂本人更是亲自杀死南明永历皇帝,为清朝的统一奠定基础。

故此清朝真正统一后,便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执掌云贵两省,时间一久,便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势力藩王,对清廷产生了威胁,直到康熙下令撤藩,吴三桂觉得这侵犯了自己利益,于是举兵谋反。但是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早在康熙二年就已经上交,他是哪来的权利调用军队的呢?

云贵两省官员由吴三桂统一任命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那时交通不便,云贵两省远离朝廷,天高皇帝远的,并且顺治年间,康熙初年国事繁杂,朝廷无暇南顾,所以吴三桂便彻底成为了云贵两省的土皇帝,俨然成为了一个“国中国”,在云贵两省,所有官员的任命都是有吴三桂亲自裁决任命,而这一来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人事任命,建立的关系网,可不是一个帅印能控制的。


吴三桂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吴三桂在投诚清廷以前,就是明朝的大将军,手中大部分军队都是自己的嫡系部队,而等到投降清军后,他的嫡系部队并没有被解除,当时清军刚刚统一天下,南方还并不是很稳定,所以便领命带领本部人马继续南下到云贵两省,这期间吴三桂一直是要粮给粮给钱给钱,不断扩充自己的部队兵力,在一个地方带兵30年,那这些兵将俨然已经成为了吴三桂的家兵,甚至他们觉得吴三桂就是真正的皇帝。

所以最后即使帅印上交,本身并没有丝毫兵权的吴三桂仍然能够调动他的云贵两省的兵力,因为云贵两省在吴三桂三十年的治理下已经到了只知吴三桂而不知康熙的地步了,所以他吴三桂本人,才是一个真正能调兵的兵符帅印。


丫丫说史


在我们的印象中,兵符是调动古代军队的最常见的方法,认符不认人。

正常调兵过程:皇帝赐下兵符——兵部发下任命证明——出示兵符、任命——将领召集士兵。可实际见到兵符的只有那将军和几个统兵的都统,下面的士兵是听从都统的,所以只要‘控制’那几个都统就控制了整个军队。在古代造反是抄家灭族的死罪,即使后面士兵知道了这是造反,也只能认了。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入关后,吴三桂一直给清军充当打手,山东驱逐李自成余部、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清廷由于入关不久加之为了安抚汉族将领就封吴三桂平西王、坐镇云南。

吴三桂坐镇云南大约三十余年,由于清廷内部争斗,无暇顾及这些异性王,所以吴三桂犹如土皇帝一般,掌握整个云南地区的军政。其手下的平西军是由当初的辽宁铁骑为基础改编而来,军官均是由吴三桂的亲信担任,云南的驻军可以说是吴三桂的私军。

康熙杀掉鳌拜后,就着手开始削藩,吴三桂等藩王被迫兵上缴兵符,康熙朝廷原本以为这样可以控制住吴三桂这些藩王,结果却是吴三桂他们已经无需兵符就可调动大军,这大大出乎了康熙的计划,导致准备不足的康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吴三桂等藩王不断征兵调集粮草,最后爆发三番之乱。


以第三角度说话


明清两朝基本沿袭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方针,清朝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官阶为从一品。但提督却要受到同省巡抚,官阶为从二品的节制。但武官有一个职位,就是亲王见了,也要高一等,那就是清朝的大将军。

平西大将军,是专为平定西南而设,其有节制西南所有兵马的作用。吴三桂作为平西大将军,云贵两省的八旗兵,绿营兵,巡河兵,水师,乡勇都在其管辖之内。

若吴三桂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其所能调动的部队只有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平定西南的主力野战军,关宁铁骑。而当地的驻防八旗,提督所属的绿营,总督的督标,巡抚的抚标,河道的巡河兵,州府的马卒乡勇,吴三桂都无权调动。





睁眼看西安


吴三桂是大清朝的平西王不假,但他在投降满清以前是大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关宁骑兵就在他的手上,沦为他的私兵。

什么是私兵?就是这支军队归他吴三桂所有,吃喝拉撒都是吴三桂负责,思想工作也是吴三桂在做。即使这些士兵所花费的银子是康熙掏的,可吴三桂不说,他们又谁知道呢?

士兵都很单纯的,你康熙远在北京城,不能和他们打成一片,但吴三桂就不同了,天天见,经常见,心里当然就只有吴三桂而没有康熙了。

康熙为什么要削藩?就是因为吴三桂的这支军队不但不受中央控制,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自己还不能断了军费,这样的冤大头做了当然恼火。


这种卧榻之侧睡了一个人,还没有一点的感激之情,谁心里能舒服。

而且吴三桂除了军队以外,还有地方人事的任免权。由他推荐的官员只要先到某一地任职,那么清朝吏部派去的地方官就得乖乖滚蛋,而且还不受吏部考核,工资还要吏部发,这种现象叫做“西选”。

吴三桂既然能在地方上安插自己人,掌握行政力量,他自然也会在军队里安插亲信,对军队进行绝对控制!

所以平西大将军印只是一个摆设,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平西大将军这个称号对吴三桂可有可无,当时云南地区只知平西王,不知有朝廷,云南地区的军政大权集中于吴三桂一人之手,清庭派过去的官员也只能仰人鼻息,顺从而已。

吴三桂的主力就是关宁铁骑。因为当时关宁两镇战、守兵合计五万人的关宁兵其主力是吴三桂牢固控制的嫡系部队,当然这个嫡系部队并不是通常传说的所谓吴三桂三千家丁那种“私兵”,而是松锦之战失败后明朝在关外各镇败兵基础上重建的野战主力。



甲申年三月北京易主,明朝中央政府被摧毁。吴三桂直接指挥下的军队因为指挥、隶属关系原因只会听命于吴三桂,没有强大标营的总督王永吉、巡抚黎玉田在中央权威已经消失的情况下是无能为力的。



在关宁两镇合营后,只有一万多人同时也缺乏骑兵的高第也只能暂时从属于吴三桂,而在吴三桂短暂投降大顺政权时期,由于时间过短大顺政权来不及重整、掌握部队,所以关宁兵(尤其是宁远的辽东镇兵)事实上成了吴三桂的私人武装。



这也是吴三桂在甲申年春夏之际能够反复无常、突然变卦,一度成了改变历史走向的砝码。


历史伶俜者


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要想调动某地的兵权,都得需要兵符这才能够最终调动。但同时不是也出了诸如“岳家军”’戚家军”等军队吗?这种军队究尽听谁的可想而知。而吴三桂之所以在没有兵符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的调动兵力,这其中的原因跟其在此地经营多年有关。

早年的云南,相对于中原属于蛮荒之地,天下初定,甚至有些百姓连皇帝是谁都不知道,又经常有叛军的存在,为了能够顺利的平乱,对军队的掌握权尤为重要。所以吴三桂在军队之中,大肆的培养其心腹之人,有了心腹之人后,你能够指恢这几个个就行了,普通的士兵才懒得来看你是否有兵符呢?当官的喊冲就冲,有银子拿就行。再加上吴三桂带兵多年,自然有他的一套手腕,就这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整个云南的边境之中,这些众多的将士们,自然也就只听吴三桂一个人的话,毕竟山高皇帝远,就算是康熙有心彻底接管此地,但也是有心无力罢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战士们在看到自己昔日的统帅,遇到比较为难的事情之后,肯定都会听从他的命令,因此所谓的兵符,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不算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