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沙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大量使用的原因是什麼?這個衝鋒槍有何特點?

談文論史


衝鋒槍作為一款近戰速射武器,早在一戰時期就發明了,不過其軍事價值人們不是特別瞭解,只單純看到它射程不夠遠、耗彈量大等弱點,所以二戰前夕很多國家都沒有將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蘇聯也如此,那時候他們雖然研製出了PPD—34衝鋒槍,但一直沒有批量生產,大部分士兵都只使用步槍。

1939年末,蘇芬戰爭爆發,蘇軍慘勝,而其步兵的損失大部分都是由芬軍的索米衝鋒槍造成的。蘇軍上百人的進攻,經常被芬軍的幾支衝鋒槍打得七零八落。自那以後,蘇聯高層見識了衝鋒槍在戰場的優勢,開始重視研發新型衝鋒槍。1940年9月,著名槍械設計師斯帕金運用新的生產工藝,造出了新款衝鋒槍,幾個月後被蘇軍正式採用,並命名為“PPSh-41”。

波波沙衝鋒槍使用7.62毫米手槍彈,採用71發彈鼓供彈,射速可達90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200米。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快,近距離作戰能力強。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德軍普遍裝備了MP40衝鋒槍,在作戰中佔很大優勢,蘇聯被迫使用波波沙衝鋒槍與之抗衡。蘇軍這款衝鋒槍操作非常簡單,近距離根本不需要瞄準,直接利用超強的火力就可以打擊對方。當時蘇聯幾乎全民皆兵,無論是青年還是婦女都要上戰場,這種拿來就能用的“傻瓜槍”,非常適合他們。

在大規模戰爭中,槍械製作耗時少、費用低,本身就是巨大的優勢。波波沙衝鋒槍結構簡單,全槍僅92個零件,製作一具只需7個工時,加上它火力不賴,自然在戰時大顯風頭。戰時的蘇聯每月能生產出10多萬支波波沙,有效彌補了蘇軍輕武器的不足。


兵說


波波沙41衝鋒槍,1942年正式裝備前線蘇軍官兵,由於採用了71發彈鼓供彈,因此射擊時子彈潑墨一般,尤其是在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成了蘇軍巷戰的一大法寶,力壓德軍32發彈匣供彈的MP-40衝鋒槍。

巷戰一大特點,就是交戰雙方距離極近,因此衝鋒槍和手榴彈就成了巷戰中的不二法寶,強調火力火力火力,德軍的毛瑟98K單發步槍,以及蘇軍5發栓動的莫辛·納甘步槍,反而極難觀瞄精準射擊,能連發射擊的衝鋒槍脫穎而出,在巷戰中大放異彩,波波沙41衝鋒槍就是在斯大林格勒一戰成名。

蘇軍配備大量衝鋒槍的原因,在蘇芬戰爭中,吃足了芬蘭軍隊70發彈鼓供彈的索米衝鋒槍的苦頭,有數萬蘇軍官兵成了索米衝鋒槍的槍下之鬼,而芬蘭軍隊僅裝備了數千支索米衝鋒槍。

於是,根據繳獲的索米衝鋒槍,蘇軍工研發了71發彈鼓供彈的波波沙41衝鋒槍,用來取代性能欠佳的PPD-34衝鋒槍。

由於波波沙衝鋒槍,大量採用了衝壓工藝,零部件較少,生產工時較短,儘管外觀較粗糙,但蘇俄的槍械歷來都比較粗暴,71發彈鼓供彈,是二戰所有衝鋒槍中火力最猛烈的,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前線蘇軍官兵的喜歡,至戰爭結束,產量竟然高達四、五百萬支。


莫辛·納甘手動步槍,儘管威力較大,射程非常遠,但後坐力極大,要精準觀瞄射擊非常困難,而波波沙41只需學會簡單開槍,子彈潑墨般狂洩出去,巷戰中壓制對手時非常管用,因此蘇軍大量裝備了波波沙41衝鋒槍。

二戰時,各國的衝鋒槍都似寶貝一樣的,即便德軍步兵班也只配備一把MP38或MP-40衝鋒槍,其他士兵都是毛瑟98K單發步槍;美軍每班也只有士官配一把M-1衝鋒槍,其他的士兵手中都是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唯有蘇軍卻是大手筆,整班、整排,甚至整連地裝備波波沙41衝鋒槍,當然,那時的蘇軍稱其為波波沙自動槍,還沒有衝鋒槍的概念。

非常有意思的是,德國人對在巷戰中給其造成巨大傷害的波波沙41衝鋒槍,似乎也情有獨鍾,為了更好地發揮繳獲的數十萬把波波沙41衝鋒槍的作戰性能,特地將7.62毫米槍管改成了9毫米口徑,以方便使用德國產的9毫米手槍彈,畢竟戰場上槍械好繳,子彈難以獲得,即便繳獲了子彈,但畢竟數量非常有限。


國平軍史


在蘇芬戰爭中,芬蘭軍隊裝備的索米衝鋒槍讓蘇軍吃了大虧,加之德國入侵蘇聯。為了對付德軍,斯大林下令研發一款對付德軍的衝鋒槍,波波莎衝鋒槍應運而生。1941年蘇聯著名輕武器專傢什帕金設計出了口徑7.62毫米ppsh的衝鋒槍,該衝鋒槍初次完成試驗之後就正式裝備了蘇聯紅軍。

蘇聯的波波莎衝鋒槍整個機匣、槍管護筒以及大部分零部件都採用鋼板衝壓而成,工人裝配時採用鉚焊工藝,生產加工特別簡單。由於採用自由式槍擊,結構簡單,全槍僅92個零件,只需要6個小時就能由車床加工完成。



波波莎衝鋒槍看起來比較粗糙和笨拙,但是結構簡單、生產加工簡單、成本較低,便於戰時大規模的生產。除此之外,波波莎衝鋒槍便於操作使用和維護保養,這和後來的AK47突擊步槍差不多。到1945年,蘇聯生產了400多萬支波波莎衝鋒槍,產量遠遠高於德軍的MP40衝鋒槍,德軍繳獲了蘇軍的波波莎衝鋒槍之後,反而扔掉了自己手中的MP40衝鋒槍。


衛國戰爭中,蘇軍士兵喝著伏特加、唱著喀秋莎、扛著波波莎坐在T—34坦克上成為經典形象。


歷史軍魂


當年裝備波波沙衝鋒槍,蘇軍也是付出了血的教訓才有的。

二戰蘇軍的標誌之一就是波波沙衝鋒槍,端著衝鋒槍猛掃德軍,這是人們對蘇軍戰士的普遍認知。斯大林格勒巷戰中,兩樣武器最關鍵,一個是狙擊步槍,一個是波波沙衝鋒槍。


當年蘇軍僅僅裝備了少量的PPD衝鋒槍,數量少,結構還複雜。真正觸動蘇聯人去大量裝備波波沙衝鋒槍的,是1939年的蘇芬戰爭。蘇芬戰爭中,芬蘭人用他們手中的索米衝鋒槍暴打蘇軍。這才讓蘇聯人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

蘇芬戰爭後,蘇聯人開始研製新衝鋒槍,其實也是在簡化改進PPD。要求是,比PPD簡單,性能要接近於索米衝鋒槍。波波沙研製出來的時候,距離戰爭爆發已經沒幾個月了。


蘇聯人大量生產波波沙衝鋒槍,是在1942年,這個時候戰爭已經打了半年了。波波沙衝鋒槍屬於是那種非常便於生產的衝鋒槍,比司登衝鋒槍生產所耗的工時還要短,但是可靠性還比司登好。

波波沙衝鋒槍還有個優點,火力猛射速快容彈量大,71發的大彈鼓,每分鐘900發的射速。蘇軍很多士兵從入伍到上前線,是沒用多久的,軍事素養很低,而且很多人文化素質還不高。會出現這樣一個場面,“長官,我打不準槍”,“給你這個波波沙,你拿去掃射吧”<strong>

正是便於生產,前線還急需,蘇聯的兵工廠(作坊)都是加緊生產波波沙衝鋒槍,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人總共拿出了600萬把波波沙衝鋒槍,數量非常龐大。


軍武文齋


PPSh–41/43衝鋒槍(波波沙41)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形象的象徵,任何二戰期間的紀錄片和蘇/俄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電影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說來很殘酷!“波波沙41”衝鋒槍是在1942年才大規模製造,當時衛國戰爭已經打了快一年了,在強大的德國軍隊“閃電戰”突襲下蘇軍損失極其慘重!兵員損失超過了300萬人,各種技術兵器也是不計其數!而蘇聯當時雖然有人力資源充足(當時有1.4億人口),但是徵來的新兵由於戰爭緊迫,幾乎沒有經過多久的時間訓練就被運往戰場抵抗德國法西斯。
這孩子也就14,5歲臉上稚氣未脫!但是,大人都拼光了,保衛國家的重任也就落在了他們的身上。

在和平時期,新入伍的戰士都要經過8周或者12周時間不等的“新兵連”生活,就是將一個老百姓變成一個優秀的戰士,這個期間要學會槍械的使用、內務管理、隊列……等等基礎訓練。但是,衛國戰爭那個年代就不行了!敵人就在眼前哪有時間挨個訓練好了才上前線?基本上都是學會了打槍、拆解、上子彈就可以了,至於什麼技戰術動作沒時間教授!去了戰場自己學,學不會就被打死!


“波波沙”結構非常簡單,整槍只有87個零件,7.3個工時就能生產一支,而且採用了大量的衝壓、鉚焊工藝,就連槍管加工都很粗糙,口徑被設定在7.62㎜,發射託卡列夫手槍彈。

衛國戰爭雙方城市戰的爭奪是極其殘酷,斯大林格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列寧格勒戰役……等等城市爭奪戰白熱化期間幾乎每天都有一萬多人傷亡,並且每一個街區、房屋都是堡壘,就是將建築物炸塌了也是障礙物,沒有失去堡壘的作用,在這種戰爭條件下,交戰雙方巷戰最好的方式就是相互“潑子彈”!知道對方大概的隱藏地點,雙方班排戰鬥小隊的十多支自動武器連續開火力求壓制對方!想使用98k或者莫辛納甘精確瞄準是不可能的事情,沒等瞄準就被打成篩子了。所以,新兵去了這樣的戰場只要學會開槍、學會“潑子彈”就行了,根本不用訓練。


幾乎人手一支的“波波沙”,其實該槍是有彈匣的,但是紅軍戰士仍然喜愛這種71發的彈鼓,因為火力密度和持續時間長。
世界大戰級別的戰爭,雙方都拼命的生產武器,在整場上丟棄和被對方繳獲的也很多,由於波波沙結構簡單,機械動作可靠、加工粗糙環境適應性強、火力猛烈持續時間長……這些特點德軍也非常喜愛!

總之,波波沙這種槍基本上就是給“低技術”、訓練時間很短的部隊研製開發的,新兵用不上兩三天就學會了拆解、組合,也不用怎麼訓練,到了戰場往敵人大概其的位置扣動扳機就可以了!

和平時期研製的高精尖裝備不算有效裝備, 只有進過戰爭洗禮過,並且留存下來的裝備才是好裝備!波波沙與英國“司登”衝鋒槍一樣,都是外表難看,製造簡單的有效裝備,波波沙一共生產了超過500萬支的巨量!也為戰勝德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皇家橡樹1972


衝鋒槍這種武器是介於輕機槍和傳統栓動步槍之間的一種近戰自動武器,早在一次大戰期間就出現了,當時的使用原則就是突入敵人戰壕之後以猛烈的火力密度去消滅抵抗的敵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蘇德戰場” 衝鋒槍的作用又被髮揮到了極致!1942年之後蘇聯紅軍普通戰士手中的單兵武器,衝鋒槍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著名的PPSh41衝鋒槍,二戰期間蘇聯紅軍的象徵物!

“蘇德戰場”著名的大型戰役基本都是“城市戰”,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出了國境的柏林戰役,這些特大型戰爭場所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雙方班排作戰小隊在成片的瓦礫堆裡近距離交戰,這個時候坦克、大炮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唯有戰士手裡的自動武器和手榴彈是有效的裝備。

由於“蘇德戰爭”突然爆發,蘇軍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傷亡、被俘、投降超過了300萬人以上)!各種武器裝備也被毀和丟棄嚴重,並且蘇聯歐洲部分的工業核心地帶也被破壞嚴重……在兵員緊缺、武器裝備生產能力急劇下降的情況下,需要生產一型:設計簡單易於生產、使用便利機械動作可靠、火力猛烈並且持續時間長的武器……PPSh41衝鋒槍就是在1942年才大規模生產的(這槍1940年就定型完成並且服役了),整槍才87個零部件,大量的採用了衝壓薄鋼板、鉚焊工藝,採用35發彈匣或者71發彈鼓供彈,使用7.62×25託卡列夫手槍彈,有效射程在100米。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參戰的紅軍戰士幾乎有超過60%的使用PPSh41。

同時,德軍參戰部隊也大量的使用MP38衝鋒槍,雙方戰士就在建築物的廢墟內相互潑灑子彈。

PPSh41衝鋒槍作為近戰武器,所使用的場合就是殘酷的城市戰,由於戰爭初期蘇軍兵員損失慘重……在戰爭緊迫的條件下,剛入伍的新兵僅僅進行了2個星期的部隊訓練就被派上了戰場!沒有經過多久訓練的新兵幾乎與老百姓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受過沖鋒槍實彈射擊、知道怎樣拆解與保養槍械。他們到了戰場在老兵的指揮下往德軍大概隱蔽的方向上開槍就可以了!未指望他們有什麼高超的技戰術水平和精準射擊能力。能阻擋敵人的幾波進攻就行,而PPSh41衝鋒槍就是給這類新兵設計的!大容量的彈鼓供彈方式、簡單的維護保養……這樣簡單而可靠的武器使得紅軍新兵們與使用98K栓動步槍的德軍交戰的過程中反而佔了上風!

總之,PPSh41衝鋒槍在“蘇德戰場”上表現較為完美,大量未經過訓練的戰士可以輕鬆自如的使用它,特別是71發彈鼓設計與德軍交戰中火力密度空前的提高,基本上彌補了由於訓練不足帶來的戰鬥能力差的問題!也是正是基於它這些有點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一個製造了500萬支的PPSh41/43衝鋒槍……幾乎在任何戰役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雛菊西瓜Peterpan


波波沙衝鋒槍的官方名稱是“PPSh-41衝鋒槍”,1941年正式裝備蘇聯紅軍,1942年大批量生產,因其簡易的設計和大批量的生產,也稱之為“人民衝鋒槍”。因此,光看這名字就能大致理解為什麼要在衛國戰爭中大量使用。

蘇聯衛國戰爭前期,毫無戰爭準備的蘇軍被德國閃電戰打的措手不及,同時被佔領大片國土失去資源供應,武器裝備和人員損失慘重。短期內想要再次武裝大量缺少訓練的士兵,困難可想而知。所以繼承蘇聯武器裝備一貫的風格,"簡單的,就是最好的!“,我們的波波沙就在這種背景下快速出廠(實際研製時間更早)。

1、結構簡單、生產方便,大量採用衝壓組件,焊接或鉚接而成,拆卸保養十分簡單方便。就算再懶也沒關係,因為槍管和槍膛內側進行了鍍鉻防鏽處理,上述特點足以使波波沙具有無以倫比的可靠性。

2、操作簡單,還是那句話:簡單的就是最好的,因為簡單所以出現故障的概率就更低。普通士兵只要2-3個小時的教學就可以學會使用和拆卸保養。

3、裝彈量大、火力持續時間長,採用71發彈鼓或35發彈匣供彈,實戰中可以減少大量裝彈次數,並保持火力的持續性。全面壓制德軍MP-40衝鋒槍(32發彈夾),以至於德軍在戰場上撿蘇軍的波波沙使用。

4、最重要的一點,波波沙使用7.62 x 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對於後勤保障要求極低。這裡有點意思的地方在於,7.62毫米手槍彈其實就是德軍7.63毫米毛瑟手槍彈的翻版(早期蘇德軍工合作可不少),彈道低類似步槍彈,這使得波波沙衝鋒槍在200米距離內有著極佳的準確性。

託卡列夫手槍

盒子炮,7.63毫米毛瑟手槍。

整個衛國戰爭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600萬支波波沙衝鋒槍,遠超同期世界上其他知名衝鋒槍產量:英國司登(400萬支) 、美國湯普森(200萬支) 、德國MP40(120萬支) 。


河東三叔


因為蘇軍需要足夠的自動武器,而波波莎是一款性能十分優秀而且便於大批量製造的武器,所以自然被大量生產,在蘇德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戰爭之初的蘇軍其實也有一些衝鋒槍,比如PPD等衝鋒槍,但是產量不多,絕大多數部隊使用的還是火力單薄的莫辛納甘步槍。因此面對在輕武器上佔據火力優勢的德軍極為吃虧,再加上德軍的多兵種協同作戰等新的戰術,蘇軍在和德軍作戰時往往損失巨大。

而且由於大量新兵應徵入伍,但是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射擊訓練,所以此時自動射擊的衝鋒槍憑藉著更高的火力密度,更能有效殺傷敵軍,即使是一個射擊水平一般的士兵也能在中近距離擊中敵軍。可是步槍就要經過較長的訓練,而且火力也不如衝鋒槍。

除了這些需求上的原因之外,波波沙衝鋒槍性能可靠,彈容量高達71發,射速快火力強,而且結構簡單便於大量生產,這都是其無與倫比的優勢,所以才會得到蘇聯軍工部門的重視,產量高達600萬支。


戰爭之王


衝鋒槍的產生及發展,為何能夠在二戰中發展到巔峰?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在實戰當中就對介於步槍和手槍之間的火力武器有了需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衝鋒槍登上歷史的舞臺,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未大面積的應用,主要就是因為衝鋒槍浪費子彈,射擊距離短,威力比較小。

隨著戰爭形勢的演變,雙方交戰距離的縮短,步槍的威力明顯過剩,因此,對於這種體積小、質量輕、靈活多變、火力猛的槍械又有了需求,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展到了巔峰。

尤其是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大量裝備MP38/40式衝鋒槍,因為火力強勁在戰場上大出風頭,一度成為納粹軍隊的標誌,蘇軍一路潰敗,有人將其歸咎為德軍有衝鋒槍,一位蘇軍將軍表示“我們用的是步槍,而法西斯用的是衝鋒槍!”

於是,蘇聯也開始大量製造衝鋒槍。

以1942年為分界線,1942年之前蘇軍一個步兵班的火力配置是配備一挺輕機槍,兩把衝鋒槍,剩下全是步槍,而到了1942年,武器換裝,除了一挺輕機槍,剩下全是衝鋒槍。

可見,蘇軍也不讓份,在二戰中,德國一共生產一百多萬把衝鋒槍,蘇聯生產了五百萬把,這五百萬把衝鋒槍就是“波波沙”衝鋒槍。

蘇聯之所以裝備如此多的波波沙衝鋒槍,縱橫認為有兩個原因。

戰場形勢迫切需要短程強火力的支撐

一款槍的研發和其所要加入的戰場息息相關,只有最適合的戰場,沒有最牛的槍。

在一戰之前,馬克沁機槍已經研發了三十年,卻很少大範圍使用,究其原因就是槍出來了卻沒有適合的戰場,到了一戰時期德軍生產的馬克沁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中創造了一天射殺六萬英軍的記錄。

衝鋒槍也是一樣,在當時的亞洲戰場,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極少裝備衝鋒槍,而是以打的遠,打得準為核心,對火力的需求以輕重機槍來完成,因為二戰時中國戰場城市建築比較少,又缺乏裝甲坦克,因此作戰距離比較遠。

但是歐洲戰場不一樣,大家用腦袋稍微想想歐洲戰場的戰役就會發現,大部分戰役都是以城市為依託進行的巷戰,蘇德戰場上的比如基輔戰役、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堪稱是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巷戰。

德國在二戰時期以閃電戰著稱,但是當德國的坦克開到蘇聯的街頭時,一樣會被被阻隔,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雙方超過三百個師投入到這個城市當中,在街頭巷尾為了一間屋子,一個街口,一個樓頂進行你爭我奪,異常激烈。

在這樣的戰場形態中,短兵相接是常態,衝鋒槍的優勢無疑會被放到最大,你想想在街頭巷尾,用衝鋒槍去突突拿步槍的人是有多爽。

“波波沙”衝鋒槍製造工藝簡單,能夠大量生產

在蘇德戰爭初期,由於德國閃電戰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很多武器都被銷燬,而蘇聯大部分的地盤都被佔領,大量鋼鐵等戰爭資源被掠奪,兵工廠也被摧毀,使得蘇聯無法短時間內大量生產武器。

這場戰爭中又急需槍械,因此,蘇聯開始大量製造結構簡化、工藝簡單、易於製造的波波沙衝鋒槍。

當然,這種所謂的易於製造,是建立在蘇聯強大的軍工基礎上的,正是因為軍工技術的升級,尤其是在金屬衝壓技術應用於槍械製造,才能讓波波沙衝鋒槍能夠快速生產。

其實這個金屬衝壓技術,對於槍械的更新換代起著巨大的作用,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堪稱最好用的機槍,MG42機槍就是利用金屬衝壓技術根據MG34機槍的原理生產而成的。

“波波沙”衝鋒槍和MP38/40衝鋒槍對比來看特點

在蘇軍大量裝備的波波沙衝鋒槍後,短程火力上就不輸給德軍的MP38/40了,和MP38/40這款衝鋒槍相比,波波沙操作極其簡單,使得大量新徵入伍的士兵經過短暫的訓練就能夠使用,非常適合當時的蘇軍新兵。

相對來說,波波沙彈速特別快,MP38/40的是32發子彈,而波波沙是71發,波波沙的彈藥量是MP38/40二倍還要多,持續火力輸出方面性能很好;

MP38/40的優點在於精準度要高於波波沙,因為MP38/40的結構本身就比波波沙要複雜的多一點,然而這也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精密的結構導致MP38/40並不能完全適應蘇聯寒冷的天氣,槍栓經常凍住,相比波波沙畢竟是“外來戶”。

還是文中的那句話,沒有最厲害的槍械,只有最厲害的戰場。


史論縱橫


其實蘇聯在二戰的早期也並不是很喜歡衝鋒槍,而在蘇德戰爭中大量使用衝鋒槍是因為在這是用幾十萬蘇聯士兵的鮮血換來的真理。在1939的蘇芬戰爭戰爭當中,腳踩滑雪橇手拿索米衝鋒槍的芬蘭軍隊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在蘇芬戰爭中蘇軍經常被成建制的消滅,而衝鋒槍在其中功不可沒,所以戰後蘇聯便開始仿製索米衝鋒槍,並在1941年投入實戰使用,將仿製的型號命名為PPS-41。
芬蘭衛國戰爭中幹掉的蘇聯侵略者,估計有許多就是被索米衝鋒槍幹掉的


而由於蘇德戰爭前期德國打得順風順水,到了中期進入城市巷戰的焦灼,近戰當中無需做精確瞄準,只要對著敵人的大概方向直接突突就可以了,而所以71發大彈鼓的的波波沙衝鋒槍在巷戰中具有很高的優勢。而且和加工精密的索米衝鋒槍不同,波波沙衝鋒槍由於考慮本國士兵的保養情況,所以在設計時便是走簡單的路線,槍身大量衝壓零件,不僅生產簡單、便宜,而且還方便保養,這就是這款槍最大的特點。

而這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索米衝鋒槍的彈容是70發,而斯大林覺得蘇維埃的東西就是要比芬蘭的好,指標一定要超過它,於是在武器設計時波波沙衝鋒槍的最大彈容為71發,剛好超過一個子彈。不過使用71發彈鼓的波波沙重量太大,而且彈鼓攜帶也不是很方便,而到了1943年列寧格勒被圍困,物資缺乏,窮得只剩下鋼鐵,所以將波波沙的木製槍托改成了鋼鐵的摺疊槍托,71發彈容改成了32發彈匣,並命名為PPS-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