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怎么不压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更生100


《诗经》怎么不压韵?不像唐诗那么顺口?

一,诗经中的诗本来应该是押韵的。

举例来说,比如:

《邶风·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居月诺,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惩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束方自出。(物)父兮母兮,畜我不卒,(物)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每一段六句总体都是押韵的。

类似例子还可以找到。当然,我们也会找到现在看来不押韵的诗。

二,为什么现在的人读诗经的诗会有不押韵的感觉呢?

一句话,是从古到今汉语音韵的发展变化造成的。专门有一门学问研究这个问题,那就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告诉我们,在普通话之前,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人,他们早就拥有了自己的成套的语音系统。古代汉语语音的发展,被后人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加以研究,分别是上古、中古、近古。“三古”各自拥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从西周初年到汉末,是上古音时期。上古音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的汉语语音。其历时一千二百多年,又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即中古音。其中,南北朝的汉语语音属于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语音为中古后期。研究中古汉语语音主要以隋代陆法言所著的代表性韵书《切韵》等为依据。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研究近代音韵以宋代的《广韵》及元朝的《中原音韵》、《古今韵会举要》等为依据。《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

后世的人不断用后来的音韵为其注音,使其本来的读音就渐渐失传了。

三,人们试图还原诗经的上古音,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通过研究,人们试图还原诗经的上古音,也有一些专家取得了成果。比如《关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上古音来注音,就如:

不过到底怎么读,还得去听听专家的。如果有高人在此,那位会读,用现在的字模拟一下吧。


水煮周易


“青春子衿,悠悠我心”,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优美动人的诗句,都是出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它大体上是编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

《诗经》一共编入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三个部分。其中《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祭祀乐歌。

《诗经》里的诗歌特别是《国风》里的许多诗歌,都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各个诸侯国,比较好的保留了民间口头民歌的色彩,总体上是押韵的、顺口的。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氓之嗤嗤,抱布贸丝”,等等诗句,读起合蜇押韵,朗朗上口,现在看来,都是要刷屏爆文的感觉。

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有的诗篇现在读起来感到不押韵、读起来不如唐诗顺口呢?

这是因为《诗经》里的诗歌,都是诞生在2500年以前的,又是当时从各个诸侯国中不同地区采集到的民谣集合体。《诗经》中作品有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乐歌,在配上音乐的时候,许多诗句都需要有一定改动、修改,由于这些产生的地域不同,方言发音差异,有的诗句改动后,就不一定是原作的语言了,发音也就有了变化,这样就会出现不合调、不押韵的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汉字的读音,有的字古今有了变化,原来押韵的诗句逐渐变成了不押韵。

中国汉字里有许多多音字。比如,“车”,读che,也读ju等等。这也是《诗经》里有的诗句不押韵,不如唐诗顺口的原因。


学文说话


从古到今汉语音韵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距今2550年前成书的《诗经》(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大量不押韵的诗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难得可贵的是有很多韵脚字是平行演变的,使得《诗经》还是存在很多押韵的诗的。

比如:《诗经 国风 卫风 伯兮》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但《诗经》不押韵的诗更多。

这种现象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生了,才有了叶音说,即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楚辞等先秦的韵文,朱熹就是最早这么干的。

比如《诗经‧召南‧行露》:

谁谓雀无角

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

因为朱熹觉得「角」「家」两字不押韵,他硬把这两个字读成「鹿」「谷」。

步入现代,在对《诗经》韵律研究上(即古音学领域)了有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在此推荐大家看一本书: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在这本书里王力用科学的态度批判了叶音说,阐述了他关于古音学的主张,详列了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的对应,总结和归纳了诗经中各韵部用字,并详细的列出了诗经各章各篇的韵部拟音,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


小说最推荐


诗歌的音韵要求是不断发展成熟的。中国诗歌主要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诗已经是诗歌发展的成熟阶段,当时武则天时期的两个文学代表沈佺期宋之问,沈宋二人在齐梁永明体的基础上推进了律诗的成熟,并把诗歌五言的格律推广到七言上,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先是由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四声说(结合佛经音韵发现的,因为齐梁时正巧佛教大量传入中国)即:平上去入四声。

然后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即在诗歌创作中必须避免这八种病症。

而后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一些文学家,如著名的谢朓、沈约、王融等人,都大力实验这种理论,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为后来沈宋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基础。

由于沈佺期宋之问对律诗发现贡献较大,因此当时的近体诗也称为“沈宋体”。

而在近体诗产生之前,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押韵会有,但不系统,许多知识读着尾字稍稍押韵,但细节上自然不如后来规律谨严的近体诗。

《诗经》就更早了。我们现在的诗歌主要是五言七言,而诗经诗三百作为诗歌的现存最早的启蒙,以四言体为主,更没有什么具体的押韵要求,只是读起来略微和谐就可以了,《楚辞》也是如此。

@亭林文学


亭林文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压韵吗?


奉献N


古代的语音是押韵的,到现代发音改变了很多,就不押韵了。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古音读霞,两句就押韵了。诗经距离现代两千多年了,自然很多诗词现在读就不押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