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漢朝?

史事春秋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統一的朝代,分為西漢,長達400多年。對於漢朝,我們熟悉的人有太多太多,蕭何,韓信,新周亞夫,霍去病,衛青,霍光,張仲景,蔡倫等等,它開創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皇朝。

漢朝也正因為名將林立,它迫使不可一世的匈奴遠逃漠北,遠遁中亞,使匈奴聞風喪膽。

也正因為漢朝,我們才有了漢人,有了漢語,有了漢服。它代表著一個時代,因為它的偉大,才讓我們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文化。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記住它——漢!


七夜丶丶丶丶


筆者認為,漢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值得後人尊敬、自豪的朝代,在很多方面甚至比唐朝更突出。

一、漢朝讓中原王朝在疆域上突破了千百年來的界限,並奠定了後世的雛形

從夏、商、周直至春秋戰國,華夏族的控制區域一直侷限於黃河流域以及長江流域,甚至到了秦朝時,雖然有北收河套、南征百越的壯舉,但隨著秦末大亂,河套被匈奴人搶去、嶺南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狀態。

而在西漢立國後,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中原王朝銳意進取,除了往西南、東南進一步推進外,往北更是主動挑戰曾經的強敵匈奴。為了斷掉這一空前強大遊牧民族的左膀右臂,漢王朝往東北佔領朝鮮半島,往西北打通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從此,中原王朝的疆域格局被重新定義,此後千百年都未實現新的突破,直到初唐至盛唐時才有了新的發展。

二、漢王朝將原本各自為政的華夏族以新的形式凝結在一起,並賦予了新的身份

周王朝分封制的影響力實在過於巨大,秦兼併六國後,雖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等象徵符號,但由於秦朝存在時間過短,且由於嚴刑峻法而未能凝聚民心,因此以至西漢建立時,各地的人們扔按照千百年形成的習慣自稱秦人、楚人、齊人、三晉等等。

而到了西漢,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法制的完善、經濟與社會的穩步發展,以及對外戰爭的節節勝利,漢王朝管轄區內人們的凝聚力達到了新的水平,區域上的心理隔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共同身份的高度認同感:漢人。兩千年來,這一稱謂成了中華兒女的共同身份符號,並維繫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三、漢朝是政治、經濟、軍事均衡發展的朝代,也是文武並重、全面發展的時代

這也是漢朝最為強大之處。分封制成為了歷史,郡縣制取而代之,保證了社會穩定,併為大一統政權提供製度支撐;各階層向心力空前,守規矩、遵制度,“彼可取而代之”這種野心家心思沒了市場。而對於漢朝經濟的發展盛況,最形象的莫過於那兩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古文:

京師之錢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而漢朝軍事的強大更無需贅述,“國恆以弱亡,而漢獨以強亡”,體系科學、持續作戰的漢軍,代表著同時代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但漢朝軍事雖強,卻沒有出現過中晚唐時將領用兵自重的情況,更沒有宋朝時文官得勢、武官被打壓的怪異局面,文與武不偏不倚、不重此薄彼,共同支撐著漢王朝的強大。這在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實屬罕見。

四、漢朝靠制度與尊重管理國家,而不是野蠻打壓與屠殺

兩漢四百年,摸索出了“外儒內法、兼之以道”的治國思路,統治者大部分時間“王、霸兼用”,以法制管理社會各階層。因此,名氣雖大但戰功不足的李廣只能難封;漢文帝“刑不上士大夫”,讓犯法的官員自行了斷而非大肆羞辱,這與後世那些以強權壓制、肆意屠殺官員的朝代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官員、百姓以何種形式管理,體現了一個封建政權的制度與管理自信。後世武則天當政時,為了清除異己,任用酷吏血腥屠殺官員與百姓;明初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動輒牽連上萬人;清朝更是大開歷史倒車,文字獄與屠殺,打造了人人唯唯諾諾、精氣神喪失殆盡的可悲時代。

而兩漢時,有序而不失進取,懂法而全民尚武,靠著法制而不是屠殺管理官員百姓,令後世多少統治者汗顏。

因此,若如此的漢朝不值得我們喜歡的話,還有哪個封建朝代值得尊敬?


正史漫談


國以弱滅,唯漢以強亡。這也是一部分人喜歡漢朝的原因。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能做到這點也唯獨漢朝。

各個朝代(王國)都是在貧窮國力弱的時候走向滅亡,唯有漢朝在國力強盛之時終結(主要指軍事力量上)

在隋唐之前政府登記的人口,都沒有達到東漢後期的水準。從這可以看出漢朝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是在隋唐前面的朝代之上。同時在經濟基礎上更是建立了強大的軍隊,在西漢和東漢的歷史上漢軍更是威名赫赫。

雖說東漢後期的國家權利在宦官和外戚流轉,卻沒有影響到中央集權,朝廷對於地方的掌控一直維持到黃巾之亂之後。再到漢亡之時,涼州等地依舊在政府的控制中。對比唐朝三次被人攻進都城,漢朝可以說比唐朝要強的多。

漢帝國自始至終保持著對周邊異族的強盛,和唯一的霸權。更是長達四個世紀,可以說是難能可貴。

中國曆朝或者世界上的帝國,都是在中期達到最強大,後期開始衰弱直到消亡。唯有漢朝違反了這一定律,到漢朝滅亡他的國家尊嚴都未丟失。在三國時期,無論魏蜀吳都是吊打周邊異族。

喜歡漢朝更是喜歡大漢的國風,更多的人希望自己的母國可以像以前的大漢一樣強大。


一解君憂心


確實,許多朝代都有一些“之最”。然而在我心目中,除了漢朝,其它都是渣渣。

那麼,漢朝為什麼最好?它是秦以來,唯一一個至滅亡都在吊打世界的存在。用王夫之的話說,“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意思是,別的王朝都是因為變得弱小了,被滅亡了;唯獨漢朝是在仍然強大時終結的。

一、最好的中央集權

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最好”的,而非“最強”的中央集權。

漢朝時。周亞夫主掌全國主力,三個月覆滅七國叛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漢景帝毫不擔心他擁兵自重;衛青、霍去病常年領大軍在外,出征匈奴,漢武帝很放心;班超久鎮西域,朝廷也沒多少猜忌,很放心的讓他逐一平定了西域各國。

終漢一代,最起碼是終西漢一代,漢朝中央都有著絕對的權威。我們知道,西漢的滅亡,並不是由於被異族征服,也不是被農民起義軍/革命軍推翻,而是王莽的“和平”篡位(有意思的是,東漢的滅亡也是“和平”篡位)。而篡位成功後,中央對地方和藩屬的統治權仍完好地被繼承了下來,簡直就像皇位的正常傳遞一樣。(有點像俄國的十月革命,首都革命成功,全國就大勢已去)如果不是王莽作死,搞“周禮改制”,加劇了社會矛盾,新朝還真有可能延續下去,成為一個正統王朝。這個篡位事件,從側面證明了中央的權威之強。

下面我來列舉其它朝代的例子:

宋朝:北宋一完成統一中原的大業,一個“杯酒釋兵權”,就讓得力戰將們全部下鄉養老去了,否則也不至於宋高宗連幽雲十六州都收復不了。西夏獨立後,北宋本來有多次機會可以覆滅西夏,但前方統帥和軍隊總是受朝廷掣肘,關鍵時候就讓統帥班師回朝,錯失大好機會;至於南宋時,沙比朝廷既想收復失土,又不想將領立功得聲望(以威脅中央統治),12道金牌召回岳飛,後來陷害忠良的事,我就不再說了。

明朝:朱元璋,不放心這些和他一塊兒草莽出身的英雄人物,把曾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屠殺殆盡。屠殺到什麼程度?他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稱帝,接著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起兵,而皇帝竟然找不著一個可戰之將。隨後,朱棣建都北京,幾次出證蒙古,幾乎都是他親自擔任主帥。難道他真的是想自己去?徒無可用之帥也。貫穿整個明朝歷史,除了王陽明曾以文臣之身,擊敗過一群烏合之眾,略微閃耀了一下外,幾乎沒有再出過帥級人物。

哦,可能明末孫傳庭、袁崇煥、毛元龍厲害一點,可明末上演的,除了鎮壓農民起義和抵抗滿清,更多的是內部傾軋和不信任,英雄人物全折在自己人手裡。所以,我們看到未來主導過滿清滅南明戰爭的戰略軍事家洪承疇,在早期做明朝將領時卻沒有發揮出足夠的作用——這和弱化地方,牽制前線以強化所謂“中央集權”的制度不無關係。

從中我們能發現:

同樣是中央集權,表面上後世王朝是越來越強,可都是通過不斷打壓地方和前線將領,來實現表面的中央集權,實際效果是越來越糟的。而漢朝在保持中央集權的同時,也沒有損害整體實力。

這裡發揮作用的是漢朝三個重要制度:封臣制度、外戚制度、徵兵制。後文詳說。

二、王霸治國,迷之自信。

漢朝是最自信的王朝——這既是皇權的自信,也是整體民族的自信、尚武的自信——人人追求馬上建功勞,以拓土封疆、效馬君王為榮。西漢,向東北,滅朝鮮,建四郡;向南,滅南越、交趾、夜郎;向西,囊括整個西域;向北,逐漸將匈奴打殘。而到了東漢,班固投筆從戎,以區區36人再次收復整個西域;而匈奴也終被滅逐。

那個時代,漢朝完全是吊打周圍整個世界。所以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自信,更理所當然地認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舟車所通 ,盡為臣妾”(唯一能阻止漢軍的,只有距離)。

接著,歷史的車輪碾過西晉,爆發五胡亂華,經歷神州陸沉、衣冠南渡後,漢人建立東晉,從此醉生夢死,男人爭以文弱為美,骨氣漸喪。直到唐朝建立,注入了胡狄些許硬氣的蠻血才好些。但緊接著又是長達數百年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自此宋以降,強文弱武,漢人再也打不過異族。

有人反擊說,明朝定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多麼的剛烈悲壯。——可是,這種防守而不反擊的姿勢,舉全國之力也打不贏一群蠻子的絕望反抗,有什麼好自豪的?另外,難道漢朝人就不剛烈?漢時公羊派春秋大復仇主義興盛,倡導“九世之仇尤可報”。看那個北海牧羊的蘇武怎麼說——“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只有在沒本事復仇時,才會說守國門,死社稷!

三、貴族集團

1、

真正的貴族,是有封地的。漢朝延續了部分軍功爵制度,秦時的二十級軍功爵最高等級叫徹侯,為避武帝諱改稱列侯。列侯們有自己的封邑,雖由朝廷官僚管理,但稅收全歸自己。我們在漢史中經常見到說,列侯們本應回自己封邑,但硬是賴在京城不走,或者某大臣對皇帝不滿,一氣之下辭官回自己的封地養老去了。有的封臣,像諸侯王級別的,在七國之亂之前甚至還完全主導著本國的行政、軍事;而在此之後,他們也被允許保留部分護衛軍。

而到了唐朝及以後,各種爵位越來越成為一個象徵性的名號,貴族階級逐漸地被科舉制消滅了。等到了宋明,“封地”這個詞幾乎在史書上看不到了。

2、

表面上,中央把土地所有權與稅收盡收於己,預期效果是中央更有錢、軍隊更強大。可是,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維持一個高素質的貴族階層,是保持國家軍隊戰鬥力和控制統治成本的非常有效的制度。有時候皇權和貴族之間會有衝突,可更多時候,皇權、貴族和官僚,會形成三足鼎立的狀態。這種體制下,只要皇帝不智障,就能擁有絕對權力。在貴族政治最好的時代,漢初,皇帝可以隨便派一個人到地方,把全郡上下無論貪汙官僚還是地主富豪,殺的乾乾淨淨;皇帝還能一個聖旨,讓天下富豪全都遷到關中為他守陵。而到了明清,沒了官僚,誇張點來說,皇令連宮門都出不了。舉個例子,雍正,是不是明君?在整頓吏治時,不也是被地方官僚和所謂“讀書人”逼得吐血?要是放到武帝時期,廢話不多說,放一個天子鷹犬,殺得無人敢言!

更為關鍵的是,貴族階層的存在,對軍隊的戰鬥力起著重要作用:

①、貴族,尤其是中國北方貴族,多以軍功起家,又因降爵制度(爵位每傳一代,自動下降一個等級),不得不積極從軍,努力“賺”軍功。每次出征,貴族都會帶著自家的部曲,拿著自家祖傳的兵器隨軍戰鬥。他們世代習武,同鄉同族的人共同戰鬥,戰鬥力非常高。

②、上述現象帶來一個效果,那就是軍隊完善的組織系統。所以,漢朝的動員能力和地方防禦能力非常強大。

動員能力的強大,使得後世朝代令人頭疼的將領長期帶兵,從而獲得在軍中權威甚至高於中央的問題在漢朝並不顯著。因為除了戰爭時期,將領並不需要長期領兵在外,自然不容易把勢力滲透進軍隊中。

地方防禦能力的強大,使得漢地像一塊難啃的鐵板,異族只能騷擾而不敢佔領。這種地方的防禦能力,在中國按照歷史的線性發展是呈下降趨勢的。且不說兩漢時,從沒哪個異族敢深入漢地,更別說佔領了;即使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此時仍沒有哪個異族折騰出花來。而到了東晉,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是什麼?地方武裝。比如打敗苻堅大軍的北府軍,主要就是由南遷的各個地方武裝組成的,其它軍隊都是渣渣。再往後,遼太宗耶律德光打敗後晉主力,佔領開封,為什麼又撤退了呢?答案是中原地方武裝反抗,把契丹人打怕了。再往後,金軍佔領北宋首都開封,也只能通過扶持漢奸皇帝的方法實現控制。再往後到了明朝,就比較悲催了,後金軍隊甚至敢繞過長城,從宣府開始,一直劫掠到山東濟南,再帶著十幾萬俘虜的漢人百姓返回關外,中原大地竟無人可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貴族政治的沒落有著密切關係。

③、貴族和皇權之間的義務關係。由貴族擔任軍官的軍隊,一般都對皇權有著較強的忠誠度。因為軍官的所有特權、財產,理論上都是由皇帝賜予的。如果某些軍官腦子傻缺要對抗皇權,就意味著自己的一切都將不合法,更何況良心上也過意不去(不要小看良心對政治忠誠度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終漢一代,幾乎沒有軍隊明目張膽對抗皇帝。東漢末年董卓那個算半次,但其實即使董卓率大軍進入長安,幼皇也沒逃跑,董卓看到皇帝也要下跪。這種軍隊對皇權的高度尊重,漢朝以後不復存在(比如唐都兩次被叛亂軍隊攻陷,皇帝嚇得屁股尿流而逃跑。。。)

3、

順帶吐槽一點兒。這和封建制度(即西周的“分封建國”)有關,我是指那種封地內享有行政、軍事權的諸侯,並非上文提到的有食邑的貴族。

在我看來,所謂“以史為鑑”有點扯淡。

很多制度,它的出現始於掌權者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洞察,它的消亡源於所謂史官的人為抹黑。人們往往只看到這個制度出現過的偶然缺陷,卻忘了它曾發揮過的作用,於是,一刀切下,一個很好的東西,就被搞沒了。

封建制度的最大作用就是,在自己的實力居於絕對優勢時,可以迅速在勢力影響的範圍內,建立起有效統治。西周立國初期,其控制的地盤也就在黃河中游。但封建制度讓西周的統治地域迅速擴展到了整個黃河中下游,甚至北至燕山,南至漢江。無數個野人部落被華夏族征服、同化。

漢朝也有封建制度,各種諸侯王,即使七王之亂被平定後,仍有一定的行政、軍事自主權。但很明顯,這項制度沒有用在最適合它的地方。

比如漢武帝滅掉衛滿朝鮮時,沒有采用封建制度,而是郡縣制。要知道,當時的衛滿朝鮮地區大多還是蠻夷未開化之地,自主性不強的郡縣制度很難對此地形成有效統治,所以最後漢朝不得不撤掉了郡設。而如果採用封建制度,在此地分封劉氏諸侯,再加上中央朝廷的大力支持,此地肯定會如同中國內陸一樣,成為核心領土。與此類似的是被滅掉的西南各夷,王朝對此地實行完全的有效統治,到了清朝“改土歸流”才完成,這也和一直採用郡縣制度這個笨辦法有關。

相比之下,漢武帝滅掉的南越,朝廷卻成功建立起了有效統治。為什麼?別忘了,南越王趙佗,他本身就是華夏人,長達六七十年的獨立統治,早就完成了對當地部落制度和文化的同化。等到漢武帝時,這場戰爭就是統一性質的“內戰”,至此南越地區基本上就完全是中國的核心領土。

以上例子證明了封建制度在朝廷擴張並在當地建立有效統治時,很有作用。但因為諸如七王之亂、八王之亂以及後來的朱棣篡位等事件,統治者乾脆就廢棄了這一制度。但其實更好的方式是完善。

四、外戚制度

這是一個和“封建制度”一樣下場悲催的制度。

我們知道,漢朝是外戚干政最嚴重的朝代,可造成這樣一種結局的原因卻很讓人哭笑不得: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出過呂后、田蚡、王莽、楊國忠、楊堅,也出過竇廣國、衛青、霍去病。和封建制度一樣,外戚制度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強化中央和皇權,用不好引火燒身。

實際上,外戚是完全依附於皇權的,最希望皇帝好的,除了皇帝自己,一定是他們——大家之所以聽你的話,是因為你是皇帝的孃家人。除非皇帝腦抽,不斷地立幼子為繼承人(比如漢朝),逐漸地讓外戚完全掌握了局勢,這樣外戚集團就可以不斷主導下一任的皇后人選,進而更一步控制局勢。直至出現王莽或楊堅這種人,完全可以脫離皇權而存在時,他們就可以廢而自立(但說實話,這種是hard級難度,如果發生了只能怪皇帝太不給力。)

總之,一般情況下,只要使用得當,外戚集團也是一股積極力量。武帝之後,未必不會有第二個衛青霍去病。之所以外戚制度被厭棄,和中後期外戚制度失調有直接關係。

五、徵兵制

漢承秦制,實行徵兵制。當時規定,不論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並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這項制度甚至和現代的義務兵制相似,每一個公民都是國家軍隊的一員。

與此配套的,漢朝有少府、地方府庫這種提供軍備的機構,所以相較於唐朝的府兵制,入徵士兵的負擔更輕;更人道地實行“非教士不得從徵”的制度,定期軍訓,所以即使是非職業的軍人,也有極高的軍事素養。

武帝開始兼行募兵制,東漢開始募兵制更加盛行,這為東漢末期地方軍閥的形成提供了方便。這個情況倒和唐朝十分類似。

再往後,中原王朝的軍制是越來越差勁。比如宋朝的募兵制,使軍隊成了養流氓地痞賤民的地方;明朝衛所制,發展到後期,乾脆把士兵變成了軍官的奴隸。縱觀;清朝前期是一種世兵制,軍隊戰鬥力很快下降,太平天國後大量採用募兵制,又造成了軍隊將帥的擁兵自重。

縱向來看,唯有漢朝的徵兵制,以公民(漢朝或稱:良家子)組成國家軍隊,才是兼顧戰鬥力和忠誠度的最佳制度。

六、為什麼在走下坡路?

①儒家的道德武器,噴子之源

歷史經驗證明,千萬不要小瞧儒家的噴功!他們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現在道德制高點,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另一個是先罪設定,某人做了某事,他一定能拐彎抹角,想到這人肯定有某種陰謀。這兩大武器,造成了漢朝,以及以後朝代缺乏政治標準,用道德治國,被人以道德之名,行謀私之實!更何況,儒生以高道德束縛別人,卻很少以這套標準要求自己,想的最多的,無非是如何把別人搞下去,自己爬上來。

漢明帝后來說的一句話很好“儒生無用,漢家向來以王霸道兼之”。這句話簡直是對漢朝政治的最好詮釋,可惜其它學派衰落,唯一可抗衡的法家,被儒家追著暴秦的辮子不放,不用儒家用誰?

②漢時少數民族開化較少

③丟西瓜,撿芝麻。漢朝的外戚制度、丞相制度、封國制度、軍功封侯、分關中關東的統治方式都是非常好的。

④土地兼併

七、漢朝差一點實現萬世一系。

陳湯擊敗北匈奴後,漢朝卻讓依附於朝廷的南匈奴呼韓邪統一了北匈奴。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分而治之。


史學速遞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兩千多年前的世界,他就如同地球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與西方的羅馬帝國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今天的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而其中佔絕地數量的一個民族我們稱之為“漢族”,“漢”原意指宇宙銀河,包羅萬象,《詩經》有云:淮天有漢,監亦有光。表達了中國自古以來廣闊的胸襟與氣度。時光荏苒,漢朝距離今天已經兩千多年,但仍有無數中外友人熱愛這個王朝,到底是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漢朝得國最正的王朝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王朝更迭頻繁,這些開國皇帝,有司馬炎,王莽等外戚之流篡政奪權,有劉裕,曹丕,朱溫等權臣謀國,這些人雖然拿下了江山,靠的卻是些爾虞我詐的鬼蜮伎倆,今人看來,實在有些勝之不武。

民國作家孟森先生曾經說過:“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在孟先生看來,劉邦與朱元璋屬於農民起義,最能代表和體現勞苦大眾的意願。所以他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慾窺神器之意。”站在看來確實也是如此,想當初劉邦不過泗上一亭長,手中不過三尺劍,隨從不過數十人,卻敢於反抗虎狼般的秦國,那個時候劉邦最大的願望就是好好活下去,因為天下苦秦久矣,不拿起武器就沒辦法生存。彼時他根本沒有做皇帝的想法,即使在秦朝滅亡之後,劉邦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關中王。

漢高祖劉邦劇照

而劉邦也很幸運的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兩年滅秦,四年楚漢爭霸,艱苦卓絕,一路上篳路藍縷,此中艱難,非隻言片語所能描述的。而他能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劉邦出身草根,所以他最清楚老百姓的想法,在滅秦後搞了一個約法三章,平定天下後一改秦之苛政,採用無為而治,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能從一介草民成長為開國之君,這樣的人,這樣的王朝怎麼們不讓人喜歡呢!

二.漢朝政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建元元年,年輕的漢武帝劉徹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海選,一個普通儒生董仲舒走進了歷史的舞臺,而他與漢武帝的一番談話,決定了未來中國幾千年的命運。這番對話的核心意義就是確定了中國未來的政治特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此之前,漢朝距離混亂的戰國時期還不到一百年,當時的社會“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雖然文化上發展迅速,卻也造成了政治文化的混亂。漢初所施行的黃老無為政策並非本意,而是因為當時社會百廢待興,必須休養生息,到漢武帝一上臺就開始興利除弊,以儒學作為治國之根本,以“君權神授,天人合一”作為皇權之基礎,並辦理太學,為文化發展提供儲備力量。這是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大步!

自此之後,雖然中國土地上飽經戰亂,但儒學作為國之顯學的地位卻一直沒有變更,反而歷久彌新,推陳出新,隋唐時期三教合歸儒,宋明時期理學興盛,即使在今天,儒家經典也是中小學生必讀的書本之一,而這一切,皆源自漢朝。

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吳京導演的電影《戰狼》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在看電影時這句話使無數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以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而這句話的出處便來自於漢朝。在漢宣帝時期,首任西域都護陳湯斬殺逃到西域的匈奴郅支單于,使匈奴一度成為漢朝的內藩,陳湯驕傲的對眾人說道:“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武帝出擊匈奴戰略圖

漢朝君臣,從無龜孫自保之意,面對外敵入侵必亮出手中寶劍!漢武帝時期重用衛青,霍去病打擊匈奴,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盡歸於王化,以至於“漠南無王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漢宣帝時期出兵二十萬攻打匈奴,西域諸國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這一切,無不顯示我中華之國威!

四.倉中有糧,心頭不慌

漢朝接手的,是秦朝留下的一個爛攤子,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之中,好不容易秦朝統一天下,又推行嚴刑峻法,大肆徵發兵役徭役,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漢朝建立之後,施行清淨無為之策,與民休息,到漢武帝即位時,漢朝的國力已經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京師之錢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樣的景象在以前是不敢想的,正是有著這樣的底氣,漢武帝才敢於對匈奴開戰。

漢朝農耕圖

到漢宣帝時期,宣帝出身民間,深感民之疾苦,與武帝重用酷吏不同,宣帝時期重用循吏。何謂循吏:上可承天子旨意,下可順萬民之心。宣帝又在各地修建常平倉,谷價高時倉中糧食以低價賣給百姓,谷價低時平價收購,保障農民的利益,使得當時農業連年大豐收,平均谷價降到了漢朝最低點。

倉中有糧,心頭不慌。對於農民來說,有飯吃,有田耕,他們就很滿足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一高,國家焉能不強?

五.漢朝多明君

一個王朝強盛與否,關鍵看你有多少盛世,明有“仁宣之治”,清有“康乾盛世”,而要說起盛世,最多的還要數漢朝,“文景之治”,“漢武大帝”,“昭宣中興”。這些盛世的背後是明君賢臣的努力所創造的,這也印證了漢朝讓人們喜歡的又一點——漢朝多明君!


西漢皇帝一覽表

高祖劉邦以一亭長終成開國之君,期間雖然經歷了呂后亂政,但呂后並非無能之輩,其後漢朝更是連續五代明君,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共同營造了一個長達150年的盛世,其中的文景之治更為後世津津樂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人說秦國七代明君,可其中不乏孝文王,莊襄王等濫竽充數之輩,而漢朝這五代明君卻是實打實的英明雄主,與其相比也是不逞多讓啊!

六.漢朝疆域開曠古先河

漢承秦地,且繼承之時南越,東越,河套平原都已失陷,可後期漢朝疆土卻大大超越了秦朝,開曠古先河。

漢朝疆土,北至五原,朔方,南到日南郡,西達蔥嶺,東抵臨屯郡,國土面積達到六百萬平方公里。漢朝鼎盛之時人口達六千萬之眾,佔當時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八,是當時歐洲大陸全部人口的近兩倍。漢武帝建元二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在面對未知領域時,張騫鑿空拓荒,用一雙腿走出了一條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今天我們餐桌上的芝麻,胡蘿蔔,蠶豆,果盤裡的葡萄,哈密瓜都應該感謝張騫和大漢王朝。千年易逝,絲綢之路卻不會停止,在今天的中國,這條兩千年前中國人所走出來的路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核心!


漢朝疆域圖

結語:

最後,我想用那首經典老歌《歷史的天空》來表達我對漢朝的喜愛和讚美: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湮沒了黃塵古道 荒蕪了烽火邊城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興亡誰人定啊 盛衰豈無憑啊 一頁風雲散啊 變幻了時空 聚散皆是緣啊 離合總關情啊 擔當生前事啊 何計身後評 長江有意化作淚 長江有情起歌聲 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 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斯人已逝,卻帶不走他曾經留下的痕跡!


相城歷史小學生


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關於歷史上的漢朝自然也有許多人喜歡,歷史君就是其中之一。關於漢朝,我們喜歡稱它為強漢,它的強表現在在王朝末期依舊可以吊打周邊各民族,它的強表現在在異國他鄉打的敵人不敢南下牧馬,漠南無王庭,除了強之外,漢朝無與倫比的自信也讓人非常喜歡,君不見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域與匈奴,漢朝人可以驕傲自信的說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個使者幾個士兵便可左右一個王國國王的生死,之後更是威脅其他貴族,說出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這樣的漢朝你若是再深入瞭解會發現它的其他美。

比如在疆域上,漢朝基本奠定華夏的版圖。

在治國的內核思想上,漢朝的外儒內法後世的各個朝代基本都在效仿。

漢朝的國號不僅是這個朝代的國號,更是華夏主體民族的稱謂,漢朝為中華民族奠定的盛世基調一直延續到如今。

當然喜歡漢朝,不得不提秦朝,因為秦朝的各種制度在漢朝身上完美的融合並發展,對於這兩個朝代,歷史君更喜歡用這樣一句話形容:秦朝締造了華夏帝國的外形,漢朝則給予了內在的血與肉,兩相融合之下華夏文明生生不息。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中國歷史上這麼多朝代,很多人喜歡漢朝原因有很多,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可以用人們評價漢武大帝的那句話概括——“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也撐起了我漢族傳承千年的堅韌和榮耀!”

漢朝也因其四百餘年的存在時間,因此從方方面面都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在漢朝成立後,長久地和平發展使國內的文化交流空前繁榮,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民族漸漸傳承融合,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漢族文化。漢王朝以後的漢族,歷經幾千年,不斷傳承與發展,是世界上不曾有過斷層、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幾千年的時間,漢族人民創造了許多令人動容涉及各個方面的偉大成就。無論是天文曆法、醫學、數學、哲學、藝術等等方面均有建樹,在長久的歷史時期,也逐漸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等。自漢朝起,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宣佈創立,為華夏文明能夠持續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旭滕琉羽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國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兩宋(遼夏金)、元、明、清等大的朝代,每一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魅力,都有相當數量的專業研究者和擁躉。特別是東周、秦漢、唐宋、明清,因其歷時相對較長,英才輩出,創造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深受國人的喜愛。

具體到漢朝,更是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開局一一楚漢相爭一一就異彩紛呈,浩蕩著悲壯傳奇的英雄氣。秦朝奠定了中華大一統的格局、制度之基,漢朝對它予以繼承、完善和發揚,影響了兩千多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了國人兩千年的思想,統一的、多民族的、大一統的中華從漢朝開始深深紮根在中國人的血脈裡,漢字、漢語、漢人、漢服、漢俗都是從漢朝開始發端或成形,直至今日。漢賦、《史記》、樂府詩、造紙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張騫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等開拓進取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國人……

如果說先秦時期是中華文明“十月懷胎”的孕育期,那麼漢朝就是其“一朝分娩”的出生期,它擁有了正式的姓名、鮮明的形象和個性,所以當今喜歡漢朝的大有人在,人們可以從漢朝的歷史中汲取經驗、獲得情趣、增強自信。




犢眼看天下


漢王朝在我心目之中是非常強盛的王朝,漢朝不但通過擊敗北方大患匈奴人而威名遠揚,而且經濟實力也非常雄厚。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慷慨激揚的聲音至今還回蕩在中華大地,正是因為漢朝威名遠揚,漢朝人士才有這樣的底氣。


漢朝的發展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公園前202年在洛陽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漢景帝採取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期發生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漢朝有多強?

一是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道家文化及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兩漢為華夏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除此之外,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漢族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第二,漢朝使者可廢立西域國王。

依託於漢朝強大的國力,漢朝使者在西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廢立西域國家的國王。漢武帝時,大將李廣利攻下大宛後,就另立親漢貴族為大宛王。漢昭帝時,使者傅介子僅帶數人出使西域,斬殺了反覆無常的樓蘭國王,由此可見漢朝在西域有著極高的影響力。


第三就是把匈奴打到滅亡

漢朝初年時,匈奴異常強大。它統治著整個蒙古草原,直接控制範圍到了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從青藏高原的羌族部落,到西域諸城邦,甚至中亞、西亞的強國,都臣服於它。

早年的漢朝也不是匈奴的對手,被迫採取和親、納貢的方式獲取短暫的和平。不過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開始主動進攻匈奴。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多次大敗匈奴。匈奴遭受重創,被迫北撤數千裡。西域以及中亞諸國紛紛脫離匈奴的影響,而與漢朝結盟。

之後匈奴又經歷了漢朝及其盟友的數次打擊,再加上內部動亂,國力更加衰弱。漢宣帝時代,匈奴呼韓邪單于歸順漢朝。 王莽篡漢後,匈奴不再臣服於中原。之後,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臣服於東漢,而北匈奴則與漢朝為敵。經過竇憲的兩次北伐,北匈奴被滅。南匈奴則逐漸融入中原。強大的匈奴最終被漢朝消滅。

由此可見,漢朝是我心目中最為強大的封建王朝。


湯姆貓談歷史


漢朝是我國繼秦朝大統一之後,又一個強大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我國漢民族、漢文化形成的重要時代。西、東兩漢共存四百多年,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一直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周邊國家和民族都也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因此,深受後世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人的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