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鹽還是用糖?學會這些就不用死記硬背了!

到底是用鹽水還是糖水配?

我們臨床工作中經常聽到這句話,我們也經常對這句話糾結著。今天咱就聊聊這個話題,這個話題主要還是根據工作經驗和以往知識積累,主要還是為大家分享個方法技巧,如果不對的地方請更正,如果有沒說到的地方也歡迎補充。

在臨床工作中,幾乎每個住院患者都會接觸到靜脈輸液,這時候經典用藥三大瓶就不得不出場了。那麼問題來了,啥藥物用鹽水配,啥藥物用糖水配啊?好多護士也問,好多剛入職的年輕醫生也問。有時候看著老大夫一會糖水一會兒鹽水,開得不亦樂乎,自己看的一臉懵逼:好好難奧!

1. 首先要明確,我們配藥物為什麼不用蒸餾水而必須用生理鹽水或是葡萄糖水這個問題。說白了,其實就是為了平衡體內外的滲透壓的,以前我在別的帖子裡就說過,體內的滲透壓水平大概就是在 300 mosm 左右。為了平衡這個滲透壓,我們配藥用的溶劑也是儘量要讓藥液滲透壓水平維持在 300mosm 左右才行,然後我們就想到了兩類液體:就是生理鹽水和 5% 葡萄糖水。

生理鹽水在體內形成固定的晶體滲透壓,5% 葡萄糖水滲透壓也大概保持在這個水平。但是 10% 的就是高滲液了,幸好進入體內的葡萄糖就會很快被吸收,剩下的就是清水了,所以葡萄糖水也稱無滲液。

2. 其次,兩者的 PH 值不一樣,一般生理鹽水我們認為是中性液,也就是說它的 pH 值基本是 7 左右,實際維持在 6 ~ 7 之間。但是葡萄糖水不一樣,它是弱酸性的,因為在生產過程中為了保持葡萄糖水的穩定性加入了少量的鹽酸,這就導致葡萄糖水的 pH 值大概在 5.5~6 間,甚至更低一些。

我們所用的藥物大部分可以以 pH 值作為分界點來歸類為兩類藥物:酸性藥物和鹼性藥物。影響藥物穩定性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 pH 值問題。鹼性藥物你偏用酸性溶劑來配,穩定性肯定下降。

3. 另,藥品說明書上沒有指定用哪類溶劑的,我們默認為哪類溶劑都可以用。如果對溶劑挑剔,一般藥品說明書上會特殊說明。

這兒我也特殊說明我們藥物配伍的時候的一些誤區,本來認為是對的,或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傳統,其實傳統並不一定是對的。

1.「β內酰胺環類的抗生素(各種青黴素、各種頭孢黴素)必須用生理鹽水來配伍」,這其實是個誤區。

實際情況是,只有極早期的單純青黴素需要用生理鹽水來配伍,因為天然青黴素以及後來的半合成青黴素他們的基團本身就不大穩定,在酸性環境下更成問題,所以建議用生理鹽水來配伍,而且要求在配伍後多長時間內用完才行。

但是後來的頭孢類抗生素,尤其是 3 代以後的,基團已經做得非常穩定了,在什麼溶劑裡面都不會分解,現在你看看頭孢黴素說明書裡面好多都沒有寫明用什麼溶劑配伍的。也就默認你愛用啥用啥了。

2. 一些特殊藥物不能用生理鹽水來配,比較典型的就是胺碘酮,推胺碘酮的時候必須要用葡萄糖水來配,因為胺碘酮當中的碘和氯離子都是鹵素類元素,它們化學性質相近,最外層電子都是 7 個。這樣它們之間就會發生取代反應,導致胺碘酮失效。

3. 經常聽到:xx 大夫,推西地蘭用什麼水配啊?有人用生理鹽水,有人用葡萄糖水,有時候還爭得面紅耳赤。而說明書上是建議使用糖水,按說明書來吧。

不過需要特殊說明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糖水配伍的話可能干擾血糖,尤其查血糖時需要注意些。還有就是葡萄糖水一般比較粘稠,推藥的時候比較費勁,所以我以前傾向於用鹽水來配。當然,常規情況還是建議按照說明書用法來啊。

4. 再補充個小經驗,用靜脈泵泵藥的時候,我一般選擇用鹽水來配,除非是泵胺碘酮。也是因為糖水比較粘稠的原因,尤其是 10% 的葡萄糖水。(突然又想起 N 多年前實習的時候渴了就偷喝 10% 的葡萄糖水,而且專找那種 500 ml 的大瓶來喝,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