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對壓歲錢爭多嫌少的人,乾脆互不相給最好,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如果已經對壓歲錢已經爭多嫌少了,肯定是互不給最好,免得心裡落下不快。其實連對壓歲錢這種新年好彩頭的習俗也心裡打小算盤的人,無論什麼雞毛蒜皮的事也會斤斤計較了,應該直接不來往最好。

新年親戚朋友間對各自對方的小孩包個利是,是對親戚朋友間的一種祝福和期盼,增進感情和友誼,多少不要放心上,當然,彼此之間也都熟悉,其實各自間互包也差不多。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包利是壓歲錢是節日重要的一環,只希望這種形式能永遠傳承下去,對於越來越冷漠的社會,多少給孩子們一個美好溫暖的回憶!


情迷秋末


我很討厭給壓歲錢這回事的。

本來壓歲錢,是長輩給小孩子們,過年討個喜氣,這些年把小孩子的壓歲錢當成了生財之道了。

還都搶著先給,後給的必須要多給點,有時你舉著錢要給小孩時,我的媽呦,那個當媽的一把就抓過去了,都什麼玩意兒呀。你給他給,就像換錢似的,特別沒勁。

我從來不跟風,我給小孩子壓歲錢就是一百,別人愛多少多少?我都不看。

從心而出,給小孩一點祝福就歐克了。



京西玉人


今天是除夕之夜,同時也是很多在外工作或打工族回家與親人們團聚的時刻。辛辛苦苦的忙碌與奔波是為了創收對家庭經濟增長創收財富,同時也對在一年辛勤忙碌中的遊子們道聲辛苦苦了!有家才有溫曖,有家和親人們在一起短聚才懂得離開了家而遠行的路,當在異地它鄉的寂寞才懂得想到鄉親與家人的分離時,過才明白什麼是思念。血濃於火,嚮往的是遠方,同時也是情同手足的牽掛。

當談到朋友的提問是以春節期間給比此雙方老人或小孩及其它多少壓歲餞時,這也許是一個困繞在人們心理的一道難題。禮儀禮俗,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然而給多少才可能使雙方或大家對這個關注的話題才不引發爭論?父母養我們小,我們當養父母老,“人生半百古來稀”,作為子女在有寬裕的經濟條件之下如杲是給“壓歲錢",當首當其衝的是多留給父母多一點,其以表子女或兒媳與對父母或長輩之間的孝道和義務。(視父母或長輩們之間的經濟狀況而定),俗語曰:“大小是個情,溥厚是個禮”。家庭與家庭對比的難處,從而也不是自己給親戚或朋友之間的孩子多少錢,別人又少給自己的孩子多少錢加以爭議,要麼給,要麼不給。

一個快樂祥和的春節不因在一點小事和敏感的思維所引發產生的矛盾!比如你給自己的侄兒侄女或侄孫孑孫女200元壓歲錢,然而別人返還的是100元,問這樣的結果公平嗎?答:當然不公平。放眼觀質,從猜想和思維的分析之間所得到的是兩個不同的角度,一種是有高的收入和富有的家庭背景,另外一種是因本身家庭環境極差或沒有過高的收入之撐。在這兩種對比之下相應的應當在一些小事因不對等之下產生矛盾,其結果是傷害了自己,同時也傷害了家人戚情或朋友之間的和氣。一種文化文明是古典,是古千年以來傳下的傳統文化文明思想。“窮不與富攀,富不與窮比”。盡其所能,量力而行。

舍好餘取,純屬於自願行為,但也不依賴思想。人生莫大的因素是人生價值觀,在應有能力的前提之下幫助親人親戚朋或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美德,總不可能因一件小事瑣事而遲遲不放,從而總是從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橫。對於所謂的“壓歲錢”或是“紅包”,不抱著以這樣的理念和思想去“發財”而找到平橫點,其結果是對不起親戚親人朋友,傷神傷身,既得罪了親人親戚朋友,同時也傷害了自己。秉承禮儀文明文化思想,從其中選擇一個出發點,“壓歲錢”,“紅包”,堅持禮儀文化文明思想的概念,任何的結果所判斷不拿金錢說事,高興多給一些無防,少給一點無事,純屬於開心娛樂之氣份,跟金錢多少無關,給與不給是自己的選擇!謝謝大家閱讀!


深有心歡陽照來


有的地方確實把壓歲錢給的太高了,一個孩子兩百不多,可十幾個孩子呢?而且自身還沒有孩子,回一趟家過年就口袋空空了。而廣東廣西禮輕情易重,紅包都是給十塊到五十塊,不會說過年虧了還是掙了。


老李帶你看經典


今年好辦,病毒大敵當前,不用聚會,不用壓歲,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也就不用對壓歲錢評論了。一家人安安靜靜過一個宅年,讀書充電加上全家圍爐夜話......



大紅媽媽大本營


沒有怎麼看!給壓歲錢我本來就很反感,何必增加那麼多麻煩繁瑣事呢!給多給少肯定會產生意見,當然對於小孩來說應該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平凡人531113


我覺得對[大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