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陝西南部的人是說四川話的?

廣府主義者


陝西南部包括漢中和安康兩個地級市,安康說不說四川話小編不知道,但是漢中人的方言的確是偏向四川,這是大家都認同的

漢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楚漢爭霸之際,漢中就是劉邦的發家之地,劉邦就是從漢中開始一步一步打敗項羽成就漢家天下。現在的漢中是中國的糧倉,也是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起點,這裡物產豐富人傑地靈,被譽為中華聚寶盆

漢中方言偏向四川,這是有原因的

從地理角度來看,漢中其實更接近四川板塊,最有力的證明就是漢中去成都要比翻越秦嶺去西安方便得多,所以兩地交流十分普遍,再加上漢中地區在明末清初被戰亂徹底洗過。現在的漢中人都是後來從各地遷徙而來,所以有很多川音,當然了漢中話也不是和四川話完全一樣,而是四川,陝西等地方言的綜合。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自打我天南海北的騎行,說起來已有七八個年頭,從四川的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出騎過,對四川話蔓延到相鄰各省區的狀況深有感觸。

第一次長途騎行,就是直奔陝西的華山。

俺騎行從108國道棋盤關入陝,在秦嶺以南,也就是未翻土地嶺到板房子鄉之前,聽到的話,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與當地人說話,感覺就是正宗的四川話,我也用四川話和他們對白,都是毫無違和感。

回程走的210國道,在秦嶺北坡聽到的都還是一口陝西話,翻過牛背梁到廣貨街後,感覺又是一口川話迎面襲來,用川話相互對白同樣哧溜。此後,一路用川話拉伸到鎮巴,這裡的四川話又軟又糯。進入達州的萬源後,反而覺得萬源的川話相比秦嶺以南的話還要硬一些。

往西從213國道進入川西北藏區,這裡的藏族同胞只要開口說漢話,那一定是標準的成都口音,甘肅的瑪曲、碌曲、迭部與四川相鄰的地區,不僅是漢藏混雜區域,即使是純正的藏族同胞開口說漢話,也是四川口音。青海果洛州的大部分地區受四川話的影響也很普遍,像久治不僅滿眼川貨,更是滿耳川話。至於進藏的317和318國道沿線,只要你能夠講四川話,溝通完全不成問題。畢竟西藏也屬大西南版塊,流行西南官話沒毛病。

貴州方向,第一次,我是從川南的古藺經貴州的仁懷遵義進入貴州,然後從獨山出貴州進入廣西。第二次,也是從川南古藺經貴州仁懷遵義湄潭石阡江口,然後從銅仁進的湖南。

可以這樣說,貴州全境除了少數民族語言,四川話全境通行,而且貴陽的四川話最為標準,聽著就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或者說成都話聽著就是地道的貴陽口音,要不就是成都貴陽兩座城市引領了西南官話的正源。

廣西方面,靠近貴州獨山的南丹,當地人開口完全說的是四川話,當年從那裡過的時候,物價真是便宜啊,住宿15塊錢一個標間,十來塊錢就面啊肉的吃得飽飽的,南丹山清水秀,風景又好,好想就在那裡住下來,從此不再奔波流浪了。

雲南方向,我是從四川涼山州的會理經皎平渡進入雲南的,由北到南直抵文山州,除了少數民族,聽到的漢話均為四川話,特別是這裡的農村小鄉村場聽到的四川話,和川南口音差不多,讓人聽了格外親切。我就這樣操著一口川南話到了富寧,沒想到幸福來得快,也結束得快,出富寧城過了一條河,翻上一道山坳,就是廣西區的那坡地界,也就二三十公里,再講四川話就根本講不通了。我不免有些疑惑,難道富寧人和那坡人沒來往,或者來往了卻是雞同鴨講?

從黔東的銅仁進入湖南的鳳凰,鳳凰話聽著完全是四川話,毫無違和感,應該說整個湘西都說的是四川話吧,在快要靠近鳳凰南長城的直路上,親眼目睹一輛轎車莫名其妙的一個倒拐,突然撞向路邊的田坎,煙塵中跑出兩個女的,其中一個捂著胳膊氣吼吼地說,啷個子開的嘛,把老子抖安逸了。

此次從貴州入湘,到韶山打了一轉後,折返從張家界經龍山進入鄂西的來鳳咸豐,四川話一路暢行無阻,連方言土語大家都懂,此後,從咸豐經黔江涪陵重慶返回四川。

川東方向,這一次我是騎行南方九省,從江西進入湖南,又從湖南的岳陽進入湖北的宜昌,宜昌人說話已經是一口四川腔了,至於秭歸巴東一帶,已經是濃濃的川味川腔了。當然,由於重慶直轄並和四川有口水仗的緣故,宜昌以上的長江段,已經很少聽誰叫它川江,說是叫渝江吧,也沒有寫入正式文件。

不過站在重慶的角度來說,把湘西和鄂西說的話再叫做四川話,重慶人心裡還是有點兒疙瘩,畢竟湘西和鄂西與四川已經不搭界了,要是能叫做渝話,可能重慶人心裡要釋然一點。

四川話在西南、西北或川東的蔓延。說起來,要不就是同屬西南版塊,要不就是地域相鄰,或者有交通要道牽引,只是影響深遠或寬窄的問題,沒什麼好奇怪,但湖南的郴州卻有點奇葩了。

郴州這座城市與四川八不挨,跨省隔州的,中間隔著懷化、邵陽、永州等湖南城市,與廣東的韶關緊鄰,根本觸摸不到四川話蔓延的路徑,但是奇了怪了,郴州人開口說話卻是滿滿的四川味兒,郴州妹子到了重慶,人家說她說的話是重慶話,到了成都又說她說的話是成都話,到了川南還有人會說她說的是川南話,因為郴州話把到哪裡去一樣說成“到哪裡克”,同樣把有點傻呆的人叫“寶氣”、“憨包”。

哎,會郴州話就暢行大西南,就這麼霸氣。


山山之妖


我是陝南安康紫陽麻柳的,簡單說吧!我那裡到四川就一根菸時間,也就是說,地交地,房交房,我們一個村娶的老婆都是四川大竹河那邊的,說話都是四川話,飲食方面一模一樣,比如買過什麼大貨,都是去萬源,不去安康,順便打下廣告,紫陽富硒茶也很出名的,我們那裡山清水秀,交通也很方便,也有不少的企業在麻柳,就是工資偏低


行走在路上a


阿呆是陝南人,對這個問題有些理解。

陝南從行政上劃分是漢中、安康、商洛。但地域上來說,商洛與關中地區近,與漢中、安康不是一體的,交通來往不方便。實際意義上的陝南只是漢中和安康。

第一、陝南目前的人口組成很複雜,多數是明清時期的移民。由於戰亂、災荒,在清朝道光年間時,陝南幾乎十室九空,人煙稀少。導致野獸氾濫。據記載,西鄉縣城黃昏時候就有老虎(華南虎)在城裡大街上閒逛。可見當然人口少到什麼程度。

第二、移民的主要來源。史料記載,當時陝南各縣招民開荒,從川、湖廣、贛、黔等地招來大量移民。其中以湖北最多,湖廣地區是政府行為,政府在麻城、孝感等地設立中轉站,發放路引,大規模地用船沿漢江運送移民到陝南。因為兩地政府需要手續交接,清點人數的,所以沿途預防逃跑,都是用繩子把手綁起來的。所以移民把上廁所叫“解手。”

第三、由於陝南地區原本的語言是四川話,加上移民是湖廣、川、黔等地的,口音基本也是川音。加之與四川地區的往來貿易交流的傳統,所以基本保留了以川話為主流。

第四、陝南也有部分地區不是川話,例如漢中各縣城,漢臺、城固、西鄉、勉縣、略陽。阿呆曾驚奇地發現,蘭州、銀川等西北地區的語調和方言同這些很接近。追究其原因,阿呆理解是兩點:一是,縣城是官府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縣老爺一般都是外地來的,為了交流方便,迫使縣城流行講官話,講官話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區別于山民的川話,使得縣城區域的口音變化,逐漸固定。二是,駐軍,陝南地區清朝以來,駐軍多來自西北方向,民國時期更是長期駐紮西北軍。駐軍又都是在縣城周圍,所以導致西北口音和川音的融合。三是,西北穆斯林的大批進入,清朝時期伊斯蘭教在漢中盛行,西北大批迴族穆斯林進入漢中,帶來的語言和文化的融合。

第四、個別特殊地方:洋縣。洋縣是儻駱道南口,自唐朝以來,從關中地區逃難而來的關中人,經過秦嶺險道的艱難跋涉,一進入漢中盆地就不走了,在儻駱道南口留下來。所以,洋縣人的口音和習俗都是延續關中人的,是漢中的一個特例。

總之,阿呆認為,陝南是以川音為主體,夾雜部分融合西北口音後的變調。是一百多年來文化的融合的結果。


阿呆夢話


陝南說四川口音的地方也只有安康和漢中多些,跟廣元和巴中方言基本差不多,商洛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在文化交流上沒有安康和漢中跟四川頻繁,因為川北自古以來經濟基礎就差,而商洛跟關中在交通方面要比安康和漢中跟關中的交通要好些,所以商洛的語言就接近關中話,而安康和漢中就不一樣了,不但跟四川接壤,而且在文化交流上要比跟關中更多,舊社會要去西安只有走棧道翻秦嶺,而到四川就不一樣了,像我們這裡跟四川交界趕個集可能就去四川了,舊社會打長工也會去四川,看個病也會去四川,說的媳婦好多也是四川人,而且陝南近代大遷民跟四川大遷民基本上都是來自湖廣等地,在民間流傳的都是我們的祖先來自麻池孝感(方言譯音),在飲食上最顯著的就是麻辣和吃酸菜(漿水菜),麻辣可能全國現在都接受了,可是酸菜全國就只有川北和陝南兩地最流行了,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這是兩地的順口溜,而且漢中、古代就屬蜀地,蜀文化一隻影響著漢中和安康,兩地又跟關中有阻擋所以在飲食和語言上就很接近四川了,我是漢中巴山人,出門在外四川人都人為我是四川人,我不說我是陝西的,沒人能聽出來我不是四川的!


90年代農人


陝南商洛無說四川話的,約60%的人說關中方言,35%的說江淮方言。安康市的漢濱區、旬陽縣說關中方言,佔全市人口40%;漢陰、石泉、紫陽、寧陝說四川方言,占人口30%;白河、平利、填坪、蘭皋說江淮方言,佔30%。漢中市洋縣、略陽、城固總體屬關中或秦隴方言,留壩、佛坪屬關中方言、四川方言混合區,勉縣、鎮巴、西鄉、寧強屬四川方言,漢臺區、南鄭縣屬秦隴方言與西南方言混合語。總體說來,陝南約50%的人說關中或秦隴方言,30%的人講江淮方言,20%的人講西南(四川)方言。



靜夜思歸去


我是皮哥,我來回答。 如果單純說陝南人的口音和四川很像的話,就有點以偏概全了。陝南分為商洛、安康和漢中,其實商洛和關中口音很相似,大多都一樣。然而,安康和漢中,尤其是漢中,確實是和四川口音接近。熟知地理的人都知道,漢中本應劃歸四川管轄的,卻非要把它劃給陝西,然而這也正是古人聰明的一點,為了防止形成割據勢力,形成制約,硬是把漢中劃給陝西。

所以漢中口音確實和四川很接近,漢中和安康,相比於商洛而言,距離西安要遠一些,文化交融和融化,造就導致兩地人的口音和關中很接近。漢中和西安之間以前交通不便,當地人更多的是去四川,而不是去西安,即使後來交通便利了之後,很多歷史傳統一時半會兒也改變不過來,所以還是很多漢中人一說話就帶有濃厚的四川口音。



西安市精神病院院長


因為三國時期,漢中是蜀漢的屯糧之地,漢中也屬蜀漢地界。多川軍,又與巴中相連。多是蜀人,一直到解放後才劃分陝西。至於甘陝以南地界,如天水也屬蜀地,。與青川相鄰。蜀漢時姜維就是天水人。所以也通川話。


用戶543367807925


漢中原屬川地。但劃為陝地原因很簡單,翻開地圖看看四川盆地就知道。四川盆地西面青藏、南邊雲貴、東邊三峽、北邊秦嶺。四面環山還都是幾百裡深的崇山峻嶺,易守難攻,關上門當皇帝不要太舒服。三國、五代兩個亂世,四川都是依靠四周群山割據。元代以後,為了防止川地再割據,將本屬川地的漢中劃給陝西,並部署軍隊。這樣四川北面就失了屏障,成都北大門洞開一片沃野無險可據,時刻被漢中陝軍據高鉗制,從此無法割據。明末張獻忠雖割據四川,但一直未攻克漢中。漢中一直如懸樑之劍。後滿清肅親王豪格正是通過漢中直取四川,擊敗了張獻忠


撒哈拉de砂


安康和漢中本來就是和四川是一系的,按地理劃分就該是四川的,但中國搞省是從元朝開始的,元朝設省的重要原則就是打亂地形,不按地形設省,消除各省能夠獨立的基礎,四川自古就容易割據,中央不易控制,把漢中安康劃入陝西后,如果四川鬧獨立,漢中和安康在陝西手中,從陝西出兵平叛是很容易的,如果漢中和安康在四川手中,從陝西進攻是很困難的,相反陝西如果鬧割據,從四川取漢中相對容易。各省劃分都相應是這樣,每個省想割據都存在本省不好控制的地區,和外省很容易打入的地區,割據都不容易,獨立的難度很大,有利於中央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