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漢族,漢族的人叫漢人。

可是,秦朝才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為什麼叫“漢人”而不叫“秦人”呢?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泱泱華夏數千年,朝代更迭屢見不鮮。

中國人曾自稱“秦人”、“唐人”,至今外國的華人聚居區還叫“唐人街”。

但是,千淘萬漉之後,只有“漢”的稱呼保留了下來,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

“漢”的含義早已凌駕於任何朝代或國號之上,成為漢民族甚至華夏文化的專屬。

那麼,是誰選擇了“漢”呢?

這可能要從中國的英譯“China”說起。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很多人都認為,“China”的說法來自中國瓷器,其實是本末倒置了。

因為,這個單詞最早是“秦”的譯音,就是秦始皇創造的那個朝代。

早在秦代建立以前,秦人就已經稱霸西域,與緬甸常有貿易往來。

印度行商從緬甸得知了“大秦”之名,把這個名號帶回印度,譯為“Cina”。

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印度梅陀羅笈多王時期,大臣商那閻(Chanakya)所著的《政論》中就出現過“Cina”一詞。

直到現在,意大利語的“中國"還是“Cina”。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意大利中國電臺標誌

這個詞流傳到歐洲後,在英語中演化成了“China”。

到了17世紀的時候,英國人用“chinawrea”一詞專指來自中國的瓷器,後來“wrea”在口語中被省略。

從那時起,“China”就從“秦人”變成了中國瓷器的代稱。

由此可見,秦人才是域外民族對中國人最早的稱呼,而非漢人。

這個稱呼甚至沿用到漢朝建立後。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秦始皇陵兵馬俑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聞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

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中也有“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勾若馬’”的句子。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代人,而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可見“秦人”的叫法沿用之久。

唐人顏師古曾說:“謂中國人為‘秦人’,習故言也”。

意思是外國人把中國人叫做“秦人”,是代代相傳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可是,秦二世而亡,統治時間太短,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真正決定中國文化走向的,是漢武帝。

為了鞏固統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天下學子皆出孔門。

儒學成為中國文化的唯一正統。

漢代也因此始終受到讀書人(儒生)的絕對尊崇。

而歷史就是由儒生書寫的,所以漢代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徵。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漢代畫像磚

而且,漢代之後以“漢”為國號建立的政權是最多的。

比如三國時期的“蜀漢”,五代的後漢、十六國的成漢等等。

這都與漢代統治的強盛和長治久安有關。

正如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所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文化、政治以及軍事諸方面的空前強大,使漢朝成了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國”。

歷史學家許倬雲認為:

漢朝對於中國的意義不只是一個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將各種不同來源、背景的中國人熔鑄成一個大家共有的身份認同”。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統治者多為“胡人”,對漢人實行歧視政策。

《舊五代史·張礪傳》載,遼朝的張礪被契丹俘獲後凜然說到

礪,漢人也!衣服飲食與此不同,生不如死,請速就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胡”“漢”之分日漸鮮明,“漢”開始具有了專指的意味。

到了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孫中山又提出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的“五族共和”。

此後,漢族正式作為中國的一個民族,出現在世人面前。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1949年建國後,實行“民族平等”政策,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民族成分的識別。

直到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之後,才基本確定了現在的56個民族的劃分。

漢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民族,也翻開了全新的篇章。

其實,無論“秦人”還是“漢人”,都曾在這片古老而新鮮的土地上辛勤勞作過。

他們與我們同飲長江之水,共臨一輪明月。

為什麼叫漢族,而不叫秦族?

華夏大地,就是在這樣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下,得以生息、綿延、永遠收穫著豐厚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