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羅振宇為例,看教育和洗腦有什麼本質區別?


自從羅振宇出名後爭議就一直不斷,網上一搜【羅振宇】有一大半都是罵他的。最近因為上《奇葩說》他又火了,什麼“人設崩塌”,被李誕說是“販賣焦慮”……

以羅振宇為例,看教育和洗腦有什麼本質區別?

不過由於《奇葩說》影響很大,近期還是有點不同。以前罵羅振宇的人肯定得不到羅振宇本人回應,時間長了幹罵不過癮,於是開始轉而罵網上、身邊學得到的人,罵他們被羅振宇洗腦了,是被割的韭菜。

為了說清楚問題,先看看洗腦是怎麼回事。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曾經說洗腦有以下幾個要素:

  1. 強行灌輸某種價值觀或意識形態;
  2. 屏蔽掉其他信息;
  3. 不允許有不同見解和觀點,否則進行懲罰;
  4. 禁錮肉體和思想。


這四個要素如此表述出來,誰都能看得出這是在洗腦。但是如果換一個場景——

  1. 強行灌輸經過教育部審定的知識內容,義務教育階段不學還違法;
  2. 屏蔽掉當前教科書和考試以外的信息,哪怕是同一系列的知識也屏蔽;(比如中學階段屏蔽了非歐幾何,強調三角形內角和必然是180°。但是畢業之後如果涉及地理信息學習工作,必須清除以往長期形成的歐氏幾何習慣思維)
  3. 不允許和標準答案有不同意見,哪怕是主觀問題也不行,不然判錯扣分;
  4. 把肉體禁錮在教室,把思想禁錮在考試。

沒錯,這就是教育,教育充分滿足這四個要素。那麼問題來了,<strong>教育是不是洗腦?

  • 如果教育是洗腦,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還趨之若鶩,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獲得更好教育?
  • 如此心甘情願求之不得地去“被洗腦”,這是一種怎樣神經病?

更關鍵的是:<strong>為什麼經過“洗腦”,很多人還成功了、還實實在在做出了偉大的成就和貢獻?

可見教育和洗腦是有差別的。差別在哪呢?

最核心的差別就在於:教育需要<strong>【建設】,洗腦只管<strong>【破壞】。

去過建築工地的人都知道,本來一塊荒地,雖然乏善可陳,但也不至於沒法走路。但如果要在這裡建房子就得挖地基,基坑深達十幾米甚至上百米,此時人肯定是走不了。不過等房子建好後不僅能走了,還能更充分利用這塊地,環境也好了。


以羅振宇為例,看教育和洗腦有什麼本質區別?

這個例子中,“挖基坑”相當於暫時的【破壞】,但是破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破壞完了要馬上【建設】。

教育就有點像蓋房子。

正是由於都有【破壞】這個過程,所以一些不能深度思考的人就覺得教育是洗腦——他們意識不到【建設】的存在。

  • 【破壞】是容易的:越複雜的系統越容易被破壞,只要系統中一個環節破壞了,這個系統就很可能崩潰。人就是超級複雜的系統,所以人容易被洗腦和被教育;
  • 【破壞】是不負責任的:進行破壞的人才不管受眾以後會怎樣,當下滿足破壞者目的就行了;
  • 【建設】是困難的:越複雜的系統越難建設,必須把每個環節都打通,都維持正常運轉;
  • 【建設】是要負責的:必須考慮將來會發展成啥樣,甚至要想辦法讓被建設方能自我建設。

為什麼很多時候營銷會被說成是洗腦,以至於營銷界自己都有“洗腦式營銷”的說法?

就在於營銷大多數情況下是對消費者心智的一種“破壞”——

營銷只需要找到受眾痛點癢點爽點進行“精準打擊”、讓受眾產生消費動機並促成交易就行。至於交易之後會怎樣、受眾心理健不健康、Ta是不是更進步或昇華了,營銷人根本不管,也沒有必要管。

甚至如果受眾會進步還要阻止,畢竟進步之後洗腦難度就大了,所以需要“Don't Make Me Think”。


以羅振宇為例,看教育和洗腦有什麼本質區別?

但是心理諮詢就很少被人說成洗腦,因為心理諮詢除了找到痛點癢點爽點進行“精準打擊”,還有更多更復雜的心理建設工作。這需要了解受眾的過往經歷、生活環境,並根據相應的方法和工具進行修復、建設。

這就是為什麼可以根據大數據來同時對很多人做營銷,而且營銷不會事前讓受眾付費;而心理諮詢只能量身定製針對一個人進行,而且必須付費。

——因為建設成本比破壞高多了。只需要找到共同的點進行破壞就能產生顯著效果,而建設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來設計方案。

所以合格的心理諮詢一定是有針對性的、建設性的、不廣普而且貴的。

心理諮詢類似於外科手術,外科手術當然需要【破壞】一些人體組織,但是破壞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病灶。破壞之後還有清創、縫合、還有術後恢復。

說了蓋房子、營銷、心理諮詢和外科手術的例子,無非是要闡明——

  • 是不是洗腦,不能光盯著對心智、思想、認知的【破壞】,更要關注【建設】。

教育正是有了【建設】,使得經過教育的人從統計學上看成功概率更高、更有成就和價值。


<strong>這正是所謂的“不破不立”。不能只見破,不見立;或者只會“破”,沒本事“立”。

現在回過來看,羅振宇做的事是不是洗腦呢?

  • 他有沒有強行灌輸某種價值觀或意識形態?他傳播了某種價值觀或意識形態,但是他從來沒有強行灌輸,他想強行也強行不了;
  • 他有沒有屏蔽掉其他信息?他當然不可能屏蔽掉其他信息,他又不是牆;
  • 他有沒有不允許不同見解和觀點,否則進行懲罰?別說不允許了,罵他的人那麼多,他一個都沒告;
  • 至於禁錮肉體和思想……他可能嗎?

即使只用了他的產品,很多人也更具有批判精神了,或者起碼更有自主學習動力了,這難道不是對心智的【建設】、對思想的提升?如果是洗腦,怎麼反而變得有批判精神了?

如果是洗腦,那學了得到的人應該像宗教一樣無條件信仰他,或者至少像被電信詐騙、保健品騙局的受害者那樣誰都不信只信騙子一樣信他,有這種人有嗎?

因此:


不要把“洗腦”泛化,濫用這個詞只能說對這個詞毫無掌控力。對方表達觀點、傳播的信息和自己認為的不一樣就自定義為“洗腦”,這是無腦的表現,既然無腦也就用不著洗。

批判思維只是獨立思考、避免盲從的第一步,批判之後要問問自己有沒有辦法<strong>【建設】,如果沒有,很可能掉入<strong>“簡單批判”的陷阱——以為自己思想很獨特、別人都傻X自己才牛X,這種往往比真盲從還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