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朝夏在前,那麼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樣的天地?

劉曉亮


夏朝在4000年前。跟遠古時代幾萬年比起來,近古時代幾千年,歷史簡直短得可憐。

中國歷史,只能追溯到3000年前,周朝開國之初。司馬遷寫《史記》,也主要是從3000年前開始講。司馬遷說:至於《山海經》裡面的奇聞怪獸,我是不敢當真的。

中國神話,只能追溯到5000年前,西戎神農炎帝部族O3α血統,從西域綠洲,學習到小麥那時候。《山海經》由於是民間草根流傳,所以太誇張了、太荒誕了。

不過好在,2003年,人類基因組測序完畢,祖源血統學/分子人類學誕生。不但《山海經》變得面目明朗,而且,只要是10萬年以內的人類歷史,都能看清^_^


醉哪吒


直接說吧:夏朝是農業不發達、生產落後的夢寐文明階段,夏朝之前就是原始社會了。

假如你生活在那個時代,那麼你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早晨溫暖的太陽,刺痛了你24K的鈦合金大眼。你掀開身上蓋著的獸皮,拿起來裹在身上,迎著朝陽走出居住的山洞。

根本不用洗臉、刷牙,倒是省了不少的事。

一天的生活開始了,首先你得去附近的果樹上採摘一些野果。相信我,那個味道不太好。苦澀、酸、古怪的味道,不能跟現代經過培育的果實相比。

帶著果子,回到山洞。看了一眼還有昨天剩下的半塊肉,你想了想還是留給女人孩子吧。

你們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即將迎來今天最激烈的時刻——打獵。

女人要留在家裡,縫補獸皮、磨刀、生孩子——跟不同的男人生孩子。沒錯,你們都是小三,女人才是一家之主。

隔壁的胖熊,也是你女朋友的男人,你們是最好的朋友。

吃過早飯,胖熊急吼吼的在外面叫:“快點,我發現一群肥羊,咱們多抓幾隻回來。”

好傢伙,那可得趕緊的了。

你來不及把剩下的東西塞進嘴裡,就帶著刀、弓箭出發了。

你們摸到那片草原,看到真的有一群羊在吃草。瘦乾的頭、胖大的肚子、矯健的四蹄,無不證明這是一群肥羊,肉一定很鮮美。

這時候,你就在想:“這麼好的羊,我得多抓幾隻回去,她一高興,說不定會再跟我生幾個孩子。”想到這,你的嘴角流下晶瑩的口水。

胖熊衝了過去,死死的抱住一隻羊不放手。你也衝向了另一隻羊,拿起刀給了它一個透心涼,趕忙再去抓別的羊。

這時候,你覺得不對勁。好像有別的生物也衝過來了。

不得不佩服,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你,直覺不是一般的敏銳。

這群羊被狼群盯上好長時間了,正當他們準備開工的時候,你們衝上去截胡。不過沒關係,在狼群的眼裡,你們和羊沒有區別。

狼王“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以時速100碼的速度衝了過來。

完了,完了。

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你和胖熊遭遇到狼群,基本就可以宣告生命的結束。

狼群逐漸到來,你們根本來不及跑,就被撕扯成碎片。

在一匹狼張開大嘴向你咬來的時候,你的腦海裡閃過這一輩子的畫面:每天都在為食物奔波,到頭來還是死在覓食的路上,跟這些畜生有什麼區別。

女人等了你們一天,沒有等到任何消息。她沒有悲傷、沒有眼淚,她已經司空見慣了,轉身給隔壁老王發了條信息:

“老王,我想跟你生猴子。”


溫乎


夏之前的狀況,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看來:史籍、神話傳話、考古。

從史籍來看,先秦時的史籍經常提到的朝代序列和我們現在提的不同,叫作“虞夏商周”。那麼在古籍裡看來,夏並不是最早的王朝,而夏之前還有一個叫作“虞”的王朝。

《辭海》的解釋:虞,遠古部落名稱,號有虞氏,居於蒲坂,即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舜是部落首領。

《禮記》裡對於“虞”,將它作為一個朝代,記錄了虞的政治思想、統治觀念、主導體制,記述非常具體。並且把虞代的相關制度和後面夏、殷、周做了對比,可以看出來傳承關係。

《禮記》的記錄不一定代表一定有虞代,但也不能認為一定是沒有。《左傳》、《國語》都提到過虞代,只是到了戰國以後才漸漸不提。除了儒家,《韓非子*顯學》裡也說“虞夏二千餘歲”。韓非子這麼說或許是因為當時有關於虞代的記載資料,但是經歷了戰國、又經歷了秦的焚書,讓資料沒有保留下來。

從神話傳說來看的話,夏之前存在著幾方不同的勢力,都是從原始部落演變過來的。在一個模糊的盤古開天、女媧造人之後,實際就是原始部落成長起來。經過不斷成長、壯大,爭鬥、合併,之後形成了黃河流域的中原集團、東海之濱的東夷集團、楚地的黎苗集團。

當各部族都人口少並且以流動狩獵放牧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時候,互相之間就沒有矛盾。而一旦人口多起來,又隨著發展開始定居農耕,必然要搶地盤、爭資源,於是就開始有了矛盾。由氏族首領產生共主,共主又領導夏、東夷、黎苗這樣大的集團展開大的戰爭。比如涿鹿之戰。涿鹿之戰後夏的統治強化起來,南方的黎族融入夏,苗退守三湘。夏與東夷互相融合也很好。在解決了共的危機“水患”之後,夏族的共主禹終於成為中原共主。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

從考古來看我們現在提到的“夏”不是一個準確的概念。可以稱為“二里頭”王都。二里頭王都也好,夏也好,算是最早期的王朝。而在夏或是二里頭之前早就已經是小國寡民式的邦國並存時代。

早於二里頭的新石器時代,仰韶後期就已經是邦國的社會形式。後來的龍山文化更是邦國林立。龍山時期甚至出了疑似初期宮廟。《左傳》記載說“執玉帛者萬國。”

二里頭則是明確出現了宮殿基址,有宮城,宮廟一體。《左傳》“邑有宗廟先君之主者曰都。”

總之,不管從三個方面哪個方面來說,在所謂的“夏”之前,中國社會都不會一片蠻荒,其文明程度恐怕都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想象。


沅汰


古史未發現之前,我們稱中國歷史止步於西周共和,也就是三千年不到,但是殷墟的出世讓我們歷史得以擴展到三千五百年。

但距離那五千年的傳說還甚為遙遠,國家為此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可是考察了那麼多地方就是見不到夏的蹤跡。信心在流逝,為稱四千年只好弄了禹墟來掩飾,五千年的文明史難以說起,直到後來三星堆的出土,因而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不是因為我們有炎黃二帝,而是因為我們有三星堆,那麼三代已出,三代以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樣一片天地呢?

虞夏二千年,上古文明鼎盛說,遠超三代。

夏朝已經很是虛無縹緲呢,虞朝則更多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且何為虞朝?歷時多久?

虞朝的說法最早還是可以起源於韓非子的虞夏二千年論調。春秋時期的人還對虞朝信誓旦旦,而秦漢則絕難信以虞朝。這是為什麼?

因為大量文化典籍的喪失使得人們不敢輕易開啟虞朝這個神秘的王朝,最高統治者知道虞朝到底有多可怕,它是怎麼從一個高度發達的上古文明消亡到夏朝的。

虞朝世系以黃帝紀年開始,黃帝在坂泉之戰後徹底的消滅了以炎帝為首的天子世系。在古老的中土上建立了黃帝王國,我們這裡不把它當部落聯盟對待 且假以國家形式,因為中國文明史不是區區五千年可以說清楚的。

黃帝建立的虞朝其實是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它用臣服納貢的方式統治著亞洲和歐洲等廣大領土。

《山海經》記載:黃帝之世,曠古絕今。東服東夷,西至於黑墨之海,北至於玄冰之境,南成炎夏之地。人民以萬方計。土地不以數計,丈南北非一世之功不可極,丈東西之功亦然也。

這段文字說的就黃帝治下的虞朝領土已經龐大到東邊使得東夷臣服,西邊黑墨之海就只能是黑海了,北邊是北極圈了,南邊是熱帶地區了,統治的老百姓不記錄上戶口,衡量四方之境有多寬,需要一個人走一輩子。這種領土的描述實在讓後人汗顏。因為統治區域實在大的可怕。以至於後世都說這是神話。

其實也不算神話,統治領土與文明發展程度是有很大關係的,一般是二元廣大趨勢,就是說文明越發達,統治的地域越是龐大,還有一種就是文明越簡單初始,統治起來也就越容易。而黃帝時代可能就是超前文明和初始文明之間的那種,這裡討論起來太複雜了。沒有幾萬字解決不了問題所在。

原始社會過渡至夏朝世界帝國說,五子之歌響徹中亞地區。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夏朝以前是部落聯盟時代,整個東亞及東北亞過著遊牧打獵的生活,因為那個時候估計東北還是亞熱帶氣候呢,遊牧採集果食已經養得活普通人了,因此石器時代伴隨著氣候運勢而存在數萬年。


直到夏禹的出現,他首次以國家權力集中者的方式統籌人民改造自然,用人力的方式使得自然屈服。疏通上古世界九大河流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一舉動真的是嚇壞了哪些原始居民 達到目的的夏禹用強大的手段建立起了夏后氏帝國,但是國家大則大矣,依然不是很穩固,很多人已經習慣了無組織的遊牧狀態,時刻準備顛覆夏后氏政權。

機會就是太康失國,夏朝第三代君主的荒唐丟掉了國家,繼承者后羿因為一個女人(嫦娥)和西方羌人帝國爆發了世界性戰爭。於是太康的五個兒子流落到中亞地區,哀嘆夏后氏的江山。

《竹書紀年》有云,夏禹開端,以啟夏後,夏啟定居,為之萬方,太康有國,三世而失其國。有窮后羿居之,暴力武道,欲以色而怒天下之力,以釁西羌。太康五子游於尹洛之間而為五子之歌。

可以說有窮氏后羿領導的夏朝在爭奪世界霸權上輸給了西羌聯盟,一戰退回了石器時代,歷經五十年,直到太康孫子少康從新恢復夏后氏天下,但是已經縮水為中原區域性大國了,其他地區紛紛獨立。


總的來說,夏朝及其夏朝之前的歷史遠遠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如果深究的話你會窺見上古的神奇之處。


無根樹花正孤


夏商周朝夏在前,那麼夏朝之前是一片怎樣的天地?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那畢竟是二千多年的遠古歷史啊!然而這段歷史雖然較長,但也決不能信口開河,信口雌黃;或臆猜之,或姑妄言之。不能以“氏族”、“部落”誤為“朝代”,不能將‘’傳說‘’皆歸為“神話”(如沒有文字前,古人以世代語言傳誦而傳下的歷史),更不能臆猜“夏”前一段歷史是“恐龍時代”,也不能將‘’三皇五帝‘’的說法誣為“騙人”之談,甚至將“炎黃子孫”之說也“否定”!

筆者學識譾陋,願試之簡述淺見,還望幸勿貽笑於大方之家。

在遠古時代,由於尚存在矇昧狀態,對於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明,只能憑想象而產生許多神奇的傳說(神話)。如:盤古開天地,女媧(wa)補天,后羿(yi)射日等等。然而在文字沒創出之前,人們靠世代口頭傳誦下來的諸多歷史傳說,卻未必是虛話。如炎黃,堯、舜、禹的歷史時期 。

當人類進入了原始社會時期後,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逐漸認識,學會了取火熟食,居屋,種植,製衣,結網,畜牧等等,逐漸從母系社會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在我國遼闊的黃河、長江流域,生息繁衍了許多較大的氏族和部落,推舉了首領,規劃了各自地域,漸漸有了“王國”的雛形。後來古老的氏族制度日益瓦解,各部落間爭奪領地,擴充勢力,經常相互侵伐,引起紛亂和戰爭。

關於“炎黃子孫”的淵源

相傳一大部落的首領少典與另一部落的女子附寶成親生下黃帝。史稱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能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年屆20,即被推舉為華族首領。其在本部落內推行德政,教化百姓,發展農業,發明打井,服牛乘馬,駕車載物,造舟行漁等技術。其妻嫘(lei)祖則發明養蠶技術,抽絲做衣。各部落聞之皆相繼歸之。於是部落漸大,便由發祥地陝西北部逐漸向東經黃河流域遷至今河北涿鹿附近。其兄弟號神農氏炎帝亦率其部落在進入山東地區時,與蚩(chi)尤的九黎族部落相遇,併發生了長期激烈衝突。據說蚩尤桀驁不馴,曾屢屢侵凌諸部落。其人身大蠻力兇猛無比,加之部族眾多,炎帝不敵。於是求援於黃帝。炎黃大軍與蚩尤所部在涿鹿大地展開持續激烈大廝殺!當時天氣屢生大霧,不辨南北,互有傷亡。所幸黃帝臣下風后,按磁石原理髮明瞭指南車,不管車往哪轉,所立木人直指南方不動。部隊行動有序,遂大敗蚩尤並殺之。從此中原地區各地部落大都歸順之。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又曾率兵親征四處不服命令的部落。其遺跡東至大海、北達河北、南至長江流域、西達甘肅。經多年征戰,黃帝終於統一了中原。自此黃帝以仁德治理天下,任用賢臣輔政,安頓萬民,使留於中原的九黎族部落與炎黃兩族融為一體,成為華夏民族。(至今我華夏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帝史官倉頡(jie ,多音字,此處不念xie ),發明了象形文字雛形(如日,月,人,爪等等),解除了之前用結繩記事的窘境。(雖然漢字是集多代國人的智慧不斷完善形成,但倉頡初創之功不可磨滅。)從此後歷代口頭傳誦的事蹟起碼有了簡單記錄。(特別是以後的“夏”有了典籍文冊,我們不容懷疑其歷史存在。)

據史載:黃帝之正妃嫘祖生二子: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

黃帝崩,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zhuan xu)。

顓頊崩,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ku)。

帝嚳崩,其兒摯代立。

(按:古代帝王死,史稱“崩"。)

摯不肖,不修善政被廢黜,弟放勳立,是為帝唐堯。史載: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其以德治“天下”,施行仁政,親和百姓,為天下所敬仰愛戴。

堯聞虞舜(yu shun)孝悌(ti)仁善,寬厚親民,勤敏睿(rui)智,甚為器重。在大家推舉下,便讓其參於治理政事,並將倆女娥皇、女英嫁於他。到各地巡察歸後見舜治理得政清民安甚欣慰,晚年遂將職權全部禪讓給虞舜。史稱“堯舜禪(shan)讓”。

虞舜接堯禪,選賢任能,殫(dan)精竭慮治理政事,使農牧漁業有了很大發展,益為萬民擁戴。

當時黃河屢屢氾濫成災,舜以當務之急,用鯀(gun)治水9年不成,民怨,乃廢黜發落羽山,並順民意殺之。另用眾人所薦鯀之子禹治水。禹率民疏浚淤塞,劈山通河道,風餐露宿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水成功。於是舜舉其為繼承人,培養其處理天下事宜17年。晚年到蒼梧巡視崩於途。(據說舜之二妻娥皇、女英倚門悲慟欲絕,啼哭之淚滴灑門前竹上,凝成斑斑點點花紋,被後人稱為斑竹或湘妃竹。後二人雙雙投湘水而死,被百姓尊為湘水之神。)

(按:毛詩——“斑竹一枝千滴淚。”)

禹接舜位。曾南征不服管統之三苗。據說大敗三苗後,“禹舞幹(盾)戚(斧),以感有苗”。意思是禹以武器為舞具舞之,表示“化干戈為玉帛”,感服三苗。其後,禹終生兢兢業業,勤於政務,教人耕種為民所擁護。由於禹治水有功,又發展了農業生產,後人敬稱其為“大禹”,以崇敬禹之豐功偉績。

綜上所述,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稱“五帝”(《史記. 五帝本紀》)。(按:古人尊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始教人鑽木取火”的燧sui人氏;“始作八卦” 、"結繩而為網罟gu"的伏羲xi;“始教民稼穡se,品嚐百草”的神農為“三皇”。)

禹崩,其子啟擅襲父位,建夏朝,立國。將禪讓制徹底改變為世襲制。中國歷史自此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史稱“夏禹傳子”。

(夏朝自啟建國始,到夏桀滅亡,共傳13代,16王,歷500多年曆史。後被夏的屬國商所滅亡。夏朝文化比較發達,傳有《夏書》、《夏訓》和《夏禮》等典冊。夏文化為殷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濤海騰日


夏朝之前,如果從文獻上看有三皇五帝,《史記·五帝本紀》和《補三皇本紀》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對於三皇五帝的說法,古書其實也有n種說法, 都是各說各的。後來太史公延續了《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帝系》的說法,才有了《五帝本紀》。但這未必都是歷史事實,因為沒有文字可以印證。而《補三皇本紀》,則是唐人司馬貞根據後世文獻的說法整理的,內容比《五帝本紀》還要虛無縹緲。

所以現在研究史前時代,除了五帝時代可以參考一定文獻外,五帝以前的時代更多是依靠考古學、民族學的相關研究。我們一般把夏以前認為是原始社會,原始社會又被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石器和農業產生為標準。舊石器時代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新石器時代就是我們一般說的“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可以看出有“人”向“文化遺址”的轉變。

相關的著作可以看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許順湛《五帝時代研究》等,外國民族學著作也很重要,比如費雷澤《金枝》、泰勒《原始文化》、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都很有借鑑意義。


林屋公子


看了大家的答案,主要集中在《史記》等古文獻的記載,以及民間傳說的層面。那麼我就從考古學的層面,通過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山西臨汾的陶寺遺址等先夏文化遺址,分析下當時華夏先民的生活情境。



首先,夏朝以前,也就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期,華夏先民們已經走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國西北、東部已經存在眾多強大的部落,中原地區已經出現了部落聯盟。

從城市方面來看,陝西石峁古城400萬平方米,幾乎相當與現在的一個小縣城,可容納居民5—10萬人。山西陶寺和河南二里頭的城市面積300萬平方米,也可居住5萬人以上。再算上四川三星堆和浙江良渚,4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口,規模應該已經超過百萬。



在山西陶寺古城,考古學家發現了觀象臺,經過實驗證明,它能夠準確的測定春分等節氣。可見夏朝以前,華夏先民已經能夠掌握天文和曆法,以便更好地開展農業耕作;在度量衡方面,陶寺古城的居民已經在使用骨尺,1尺約為25公分;在青銅器製造方面,陶寺遺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精緻的青銅齒輪,雖然其用途仍有爭議,但至少證明其青銅冶煉技術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水平。

考古學家還發現,陶寺古城墓葬規模和陪葬品的數量有明顯區別,這說明夏朝以前,已經出現了階級觀念和貧富分化,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明確標誌。



在陝西石峁古城,考古學家發現了以玉璇璣為代表的上千件玉器文物,這還不算流失海外博物館的數千件石峁玉器。這說明夏朝以前,中國的玉文化已經非常發達,中國人已經將玉製成裝飾品隨身攜帶。

更神奇的是,石峁人制作玉器的玉料,居然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不僅有新疆地區的和田玉,還有中國西南地區的青玉,甚至浙江良渚遺址的玉料。這說明夏朝前期的先民,對於地理的認識,以及各部族的聯繫和交流,遠比我們今天想象的緊密。



看到先夏遺址的考古成果,您是否感到不可思議呢?這都不算什麼,如果我告訴你,在8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遺址,遠古先民已經在種植水稻,已經學會了釀酒,已經出現了甲骨刻符,已經開始了人工養蠶,你相信嗎?其實,我們對於華夏遠古歷史的認知,幾乎是九牛一毛,還有許多石破天驚的考古發現,等待著我們的探索。


琅琊神話


我們當前的認知其實是從商開始,即便是“夏”也僅在於傳說中,或是史書中的了了幾語,也就是說其實商之前的歷史,都存在於了傳說中。那麼夏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天地呢?搬個小馬紮,聽老麥與你慢慢聊聊那些不科學的事情。

如果你時常關注老麥,那麼你應該知曉老麥的觀點,人類的起源是源自地球自然進化與外星文明的相互結合。更確切的說是地球提供給了人類肉體,外星文明給與了人類文明,在給與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立下了一種規矩,這個規矩就是:自然生命規律。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夏之前,其實人類處於一種人神共存的時代,或者說人類和現代人所謂的神處於一個時空,共享一種文明:神蹟文明。但是在文字尚未發明之前,那種文明多流傳於口口相傳中,在加之後來,姜子牙封神榜(很多人視封神榜為神話,其實封神榜確實是神話,但神話裡也透著一些真實,只是那種真實,沒有任何的記載而已)。

當然封神榜發生在商朝時期,也就是說其實在周之前的時代,是一個人神共居的時代,神仙可以任意的參與到人類之間的生活中,因為他們想之於人類而言就是造物主,但是封神榜之後,斷絕天梯,並且立了新的自然生命法則:神在日常中,除非特殊情況,不得已參與人類的生活。於是,人與神進行了有效分離。


人神共存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時代呢?其實,諸位應該有所概念的,從《復仇者聯盟》中你可以窺得一些狀況,一部分擁有神蹟的人,在無形中或是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所以你看到一些記錄中,會發現,在史前的很多案例,都存在著一種“神蹟”,譬如《山海經》所記載的種種,譬如《史記》中之於黃帝、蚩尤等的記載。

這就是那個時代,你想想得到,卻不願承認的一個時代,各種神蹟隨處可見,凡塵之人見怪不怪,有事沒事會有各種儀式,請求神靈來幫助什麼事情。而這種請求,還真是可以實現的,你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可以說,在商之前,神就是比人類生命高一個級別的生命體的存在。


好了,不管你信或是不信,老麥反正已經說了上面這段話,喝了酒了,不算數哈。諸位當故事來聽。不過,你嚮往那個時代嗎?呵呵。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首發今日頭條,圖片來自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在文獻中,已然很清楚,就是“與東夷共天下”——即后羿代夏,太康失國和借兵有虞氏復國的故事,反映出了現代史家對夏朝國家形式的猜測,理該八九不離十,就是尚未實現強力邦聯的局面。

在考古看來,這種推測也有很大的可能性,雖然目前並不能完全坐實夏朝的存在,但是“朝無”,然“夏”卻應有之,如若認為無夏,則三代先秦歷史皆可全盤推翻,然《史記》經殷墟及其他出土遺址/文物的多次印證之高度可信,已是公論。

在這樣的前提下,要否認無“夏”+否認先秦諸史冊不可信,無疑是荒謬野蠻的。

二里頭的年代絕對符合夏代,其規模與出土青銅器,還有大型的祭祀場所,和具有代表性的禮器如綠松石龍,這些都足夠代表一個國家之都城的級別標準。同時,它與同時代的、遠時代的,以及相鄰的遺址,都有文化與商業、或者軍事上的聯繫,如東趙遺址、新砦遺址、二里崗、偃師商城等等。

通過二里頭的墓葬人骨,也可以證實這一判斷,體質人類學家分析,發現主要有三大類型,一是“古華北類”、二是“古西北類”、三是“古華南類”,其中第三種類型與漢代墓葬遺骨接近。

經過這些分析結論,我們大致推測二里頭是一座綜合型的城市,應該是可信的,要不然將無法解釋能有來自那麼遙遠的各種人群在此“集合”。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遺骨既有居民,也有人殉陪葬類,並且不按地域類型而不同。

這一細節再次反映二里頭已經是一座綜合性的“國際大城市”。

以二里頭為代表,以殷商為參照,甲骨文記載的信息顯然可以肯定殷商是一個幅員遼闊、具有強制性統治力的中心之國——也就是朝代。

那麼,殷商總不會石頭蹦出來的吧?


無風即風


在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古代的歷史,從夏朝開始,似乎都比較清楚。夏朝之前,則感覺茫然一片。知道之前有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樣一些部落首領,但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他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都不清楚。而且,按照《史記》上講的,夏朝之前是禪讓制,夏朝之後是世襲制。政治制度怎麼會突然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呢?這個轉變是否太突然了呢?

(黃帝雕像)

那麼,夏朝之前的社會,究竟是一片怎樣的圖景呢?

其實,由於《史記》等正史的刻意強調,我們多多少少把夏朝和之前的歷史割裂開了。我們感覺有一個明顯的分界,實際上,這樣的分界是沒有的。也就是說,夏朝和之前的朝代,區別並不是很大。

總體來說,無論是夏朝,還是之前的朝代,都處在從原始社會部落制向奴隸社會城邦制的轉變時期。

由於新石器的廣泛運用,乃至青銅器的發明與使用,使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也變得比以前豐富了很多。這樣一來,部落人口的數量,就變多了,人的壽命也增加了不少。

由於人口的增多,必然導致爭鬥比以前頻繁得多。部落與部落的戰爭,也比之前規模更大。而在爭鬥之中,為了讓自己的部落力量變強,部落與部落又會聯合起來,打擊敵對部落。

在戰爭進行過程中,打勝以後,必然會獲得大量的俘虜。以前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農耕生產的時候,這些戰俘大都會被殺掉。當農耕生產變得發達起來以後,這些戰俘就變成了奴隸,戰勝方強迫他們在土地上耕種。同時,當部落擁有了一定的土地,並且這些土地能夠維繫生存的時候,部落就定居下來,建造城鎮。因此,奴隸社會城邦制就形成了。

我們再來看看部落聯盟首領的形成過程。

當部落還很小,而且以家族為單元的時候,部落首領肯定是部落裡力量最強大而且比較有智慧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帶著大家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當部落結成聯盟以後,整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必然也是最強大的那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來擔當。當這個部落聯盟的首領變得衰弱,精力和智慧都不夠的時候,必然會被本部落或者外部落更強大的首領所替代。

《史記》講夏朝之前,部落聯盟的首領是採用禪讓制。禪讓的標準,是依靠德行。如果德行很好,就能擔當部落聯盟首領。如果德行有虧,就需要把首領位置讓出來。但是另一本史書《竹書紀年》講的並不是這樣。這本史書裡,說唐堯在老了的時候,被虞舜奪位。虞舜在老了的時候,被大禹奪位。事實上,《竹書紀年》中所描述的場景,似乎更符合那段時期社會的形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證明。

一是夏朝建立以後,整個部落(方國)首領其實也在不斷更迭,但是從來沒有依靠“德行”來選擇君王的情況。當夏啟在年老了的時候,他的兒子武觀就不斷地造反,試圖推翻夏啟,自己稱王。後來夏啟把王位傳給太康後,東夷部落的后羿奪取了太康的政權,並立了一個傀儡王中康。中康死後,后羿取代了中康的位置。但是,後來后羿也變老了,因此少康打敗后羿,奪了王位。

(夏啟畫像)

雖然《史記》在記載太康失國、后羿失國的時候,都認為是他們貪玩好耍,醉心於狩獵或者遊玩,因此政權被奪去。也就是說,《史記》試圖從“德行”上來解釋王位更迭的問題。但是,我們所看到的,明顯是一種弱肉強食的過程。這種過程,和更早的原始時期的過程是比較一致的。

既然夏朝和更早的原始部落時期一致,中間多出一個堯舜禹的“禪讓”,顯然就顯得非常突兀和不合常理。

二是除了中原地區的夏朝之前出現過“禪讓”,其他地區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就沒有出現過“禪讓”。比如古蜀國,開明氏由於治水有功,因此代替杜宇氏為首領。杜宇變成一隻杜鵑,飛到西山,由於思念故國,日夜啼叫,以至於最終嗓子啼出血來了。顯然,這是一場很明顯的政變。這場政變,和《竹書紀年》裡講的堯老了以後,舜幽囚堯到邊遠的山區,完全是一模一樣的。

總之,夏朝之前的社會形態,與夏朝實際上是變化不大的,只不過我們人為地劃了一根線,把夏朝和之前隔開來而已。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華陽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