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主要写些什么内容?

山野老人381


一字概括:道!

《道是中华文华的核心概念》——张岂之(原西北大学校长,2016年“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第一句

道是高的,解读出来就落下乘了;道是全面的,讲出来就片面了。——韩鹏杰(西安交大哲学教授、陕西高校名师、国际辩论赛资深评委,《道德经说什么》作者)

老子其人

据《史记》所载确有其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是对其人的双重尊称,他在周朝任史官官职,是司马谈/司马迁/班彪/班固/班超/刘知几/司马光等的祖师爷,相当于现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以及天文台的台长,而且见识广,智慧高。

写下《道德经》据载是出关隐居的放行条件,当时一刀一刀地刻下5000字的著作,费了不少功夫。

老子其书

《道德经》原书没有名字,以作者为名即《老子》。史上为该书注解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包括4位皇帝。而毛泽东认为“《老子》王弼(魏晋南北朝天才青年学者,据传仅在世24岁,天妒天才啊)本最好”。汉成帝(前51年—前7年)时期始有人把这书叫《道德经》,到唐朝得到普遍的认可,这书名比叫《老子》好,因为直指核心。

老子其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末句

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所以中华文化最高的目标是“悟道”。关于老子的道,一义为天道,即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二义为人道,即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道理。

人道落实到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中首先从一个形象理解,我们走在道上,如社会主义大道上、人生道路上、“四个自信”中的第一个“道路自信”等,这是方向和目标的问题;

问题二是交通,交通要有规则,否则就乱套了,会出大危险。再者在规则的基础上,才可谈境界,才不会横行霸道。这是规则和境界问题。

问题三,道是有边界的,界外可能是深沟,甚至是深渊,如开车乱闯那是要命的,这是“红线”和“底线”问题,不去触碰才确保安全。

道在现实中就是方向和目标、规则和境界、边界和底线,我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的“道”。

有道有德

德者,“得”也。——王弼《老子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依道行事,就是有德,就会获得信任和支持。

《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38章起为《德经》,要理解个中“道”与“德”,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切才顺理成章,否则就有偏颇。


致敬大师


《道德经》一一《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主要内容一一

《道德经》是道教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应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道教的圣典,为道教教理教义之宗本,全文约五千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八十一章,文笔简洁,文理深奥,表达了道家深刻的哲理。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维护宇宙和谐,促进人类持续发展的行为原则,又有“遵道贵德”的道德规范;即有“常道与可道”的真理学说,又有“反者道之功”的辨证;即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怀,又有 “柔弱不争”的修养准绳;即有“虚其心小,实其腹,弱其志,强气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处世之道;即有“归根复命,深根固蒂”的养生之道,又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的价值取向;即有“爱民治国”的韬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怀。全文系统地阐述了道教的修道积德,处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从宇宙的角度考察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就《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一一“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达,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世乱.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所以说,《道德经》就像是一个智慧宝库,其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价值是难于尽言的,只有靠读去细细品味,才能开起自已心灵的窗户,体悟到其中之奥妙,运用到自已的实际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盛典,而且是人类生活的指南,有着利于社会指导人生的功效。

谢谢!!!


高山我行61845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每日学诗词


《道德经》是老子李耳创作的一部经典,共81章,全文五千二百多个字。

《道德经》是唯一一部被西方认可的哲学著作,是老子洞察社会、人生所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开篇语为‘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贯穿始终。经典名句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等。

我生活在老子故里——安徽涡阳(老子出生地有争议,一说河南鹿邑),暂且不论老子出生地在哪,但是他毕竟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所从中学习他的哲学观点,为人处世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往来,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共生,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大同世界。本人认为,他与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异异曲同工的,是一种人人平等,没有仇视,也没有歧视的理想社会。

我崇拜老子,不仅仅因为他是千古第一圣人,也不仅仅他是我的同乡之人,而是因为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道德经》这部经典名作,让后世享用不尽。





2050圆梦年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文江勇讲国学


《道德经》原本就是一本帝王书,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众得,得众,得天下!我也不懂历代文人都在干嘛?!是避讳?还是敬畏?还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把它弄得越来越难懂了。

《道德经》,第一,是要在教帝王,教企业老板首先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员工和百姓要什么?

第二,是在教帝王和企业老板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只有自己的目标明确,就不会在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因为利益把自己带到偏离了自己的目标,最后玩到与百姓与员工争利的低层次需求中不能自拔。

第三,帝王和企业老板要想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就必须采取利他的方式,才能做到“众得”,因为“众得”而“得众”,因为“得众”而“得天下”。

读不懂《道德经》就是没有搞清楚“德”的真正意思,“德”就是得到的“得”的意思,与品德,德行,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老板的“德行”好坏,那是你的内修,与老百姓和员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唯一有关的就是“利益”。只有天下书呆子才不言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背诵的倒是挺熟,但是就是用不出来。因为不懂人情世故。

所以这个“德”分为“两种得”:1. 帝王、企业老板之得,这叫“内得”,帝王终极目标是得天下,得“民安、天下平”。老板要得“基业长青”。这都是不能告诉员工和老百姓的,所以叫做“内得”,内得为“德”。

2. 百姓、员工之得,这都是要向外求得的“得”,叫外得。外得利益,得安居乐业,得其所得。


《道德经》的歪楼源自于对两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的曲解,一个是“厚德载物”,一个是“上善若水”。


有句话,叫做“厚此薄彼”,什么意思?对这个好,对那个不好呗!

另一句“待我不薄”,什么叫做“不薄”?不薄就是厚呗,厚的是什么我才如此感激?厚我之得呗,得什么?得好处,得利益,得财货呗。

那么“厚德载物”就好理解了,就是“谁厚我之得者,我就载他”,载就是爱戴,拥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就是承载,不就是抬他轿子,因敬而爱吗?因爱而拥护拥戴他吗?

说句心里话,我门真爱的不是他本人,爱的是他能够持久给我们的利益,没有了他,我们就会遭受损失,因此,谁与他为敌,就是与我们为敌,干倒他,捍卫自己的利益,不懂事的人,认为我们干倒对方是爱那个给我们利益的人,其实我们是怕没有他了,我们就失去了利益,我们真正爱的是利益。这就是人心,这就是人性。人心、人性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嗅无味的“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上善若水”的意思更是很多文人搞不懂的,其实意思就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就是水”。为什么这么说呢?“水利万物而不争”,什么叫做“利”?呆子们解释:带给万物好处。那好,洪水给你送好处来了,你别跑!

所以利万物,只有一个意思,就是顺应万物。

这是教帝王和企业老板们,不要觉得老百姓,员工这不好,那不好,总想要干涉他们。水不这样搞,水要搞就搞到你心里去,见缝插针,你心理想要怎么搞,我就怎么搞,一切以对方的诉求和需要为本,这样才能和百姓、员工很好地进行心灵链接。但是你百姓、员工要求过分,不好意思,洪水就来了。这就是“水道”之道的一体两面性。

但是看看多少昔日帝王, 多少今日老板们都在干嘛?霸王硬上弓。所以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这就是霸王硬上弓的祸根,百姓出于你的威势,顺了你,但是心里想老子今天搞不过你,是吧?老子忍了,你总有一天会掉到井里面去的,老子不但不救,丢几块石头,你拿我怎么滴吧?守不到那天,算你幸运。


妖风肆启


写什么内容?我主要抄写上善若水那一段。。。





四官殿人彭曦书画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 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有以儒解老的,有以佛解老的,有从修行实操来解老的,有从权谋运用来解老的。各行各业,各类人群,好像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包括历代帝王也不例外。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那么《道德经》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揭示了些什么道理,能历经两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范围内都备受推崇呢?(据说:曾经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因为译文太多和偏向领域的重叠,《道德经》几年前就超过圣经了。)

一、宇宙观

在人们还流行听天由命,普遍崇拜神灵的时代,老子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了。他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叫做“道”的东西造生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么“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执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着求助于鬼神。

道生万物是这样一个过程:道→无→有→万物,老子概括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有形有象有名,因为有形有象,故而有上有下,有内有外,可以分割为“二”;“无”,因为无形无象,故而无上无下,无内无外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至于“三”,它源出于“有”(二),但又不同于那个母体的“有”,所以被称为“三”。就好像一颗石头,它具有坚硬、白色的性质,但如果把这颗石头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备这些性质了。而“物”,如果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特性,也就不成其物了。就像一个人,把他分拆成细胞,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天下万物,都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都来源于这个“三”。

“无”,之所以能造生“有”,因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只是拥有没有形状的形状,具备没有形体的形象(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像我们的意识一样,没有形状,没有形象,但并非空无,可以有意识空间,可以造生梦境。

所以无中生有的过程,是非常玄妙的,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那个“无欲”的情状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能体会到无中生有的妙处。

比如我们在放松身体,放空心灵的时候,常常就能灵机一动,激发出灵感来。灵感即出,心念已动,身体已行,此时为“有”。处于“有”的状态时,就能在同为“有”的万事万物中运用和检验它。

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无”是不用意识主导的,是空虚宁静的感悟状态,也就是“常无欲”;而“有”是用意识主导的,是主动有为的有意状态,也就是“常有欲”。

这“无”和“有”,在于道,同样源出于道;在于人,同样源出于人。它们就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就像声和音一样同生共存。它们是道生万物并让万物得以持续演化发展的玄妙法门,也是人得以认知和运用道之玄妙的总法门。

生之,又生之,任何事物推及到它最终的根源,指向的一个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道”。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天地万物。

二、处世之道

这里的处世之道,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人与事、物的相处方式。与之相对应,老子提出了“啬”、“柔”、“小”、“朴”四个概念。

啬: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人”, 是指治理人事,在人间世闯荡;“事天”, 是指服侍上天,在天地中生存。

不论是生存在人间世,还是应对于天地自然,都没有比收敛自己的欲望而不妄作,珍惜自己的精力而不妄为更加重要的了。

老子又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生之徒,是指没有遭受意外夭折的人;死之徒,是指遭受意外夭折的人。但还有一些人,想要让自己得到更多,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结果反而遭到横死。为何?

因为他们被主观欲求控制了头脑,结果失去本心清明;抛弃根本而追逐外物,以致看不清形势,妄动入死地而不自知,这正是导致他们横死的原因。

柔: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又说“曲则全”。这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当然有。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曲得下来,才能得到保全;只有自身柔弱了,才能驰骋天下,而不会受到阻碍。

自然生成的事物,形态没有一个是绝对笔直的。经历那么长时间的生存发展,它们最终都选择了最适合保全自身的“曲”,所以曲才可以保全。就算是在生活中,也几乎没有一直一帆风顺,想什么就来什么的情况出现,所以才有“委曲求全”这个成语。

因此,弯曲着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伸展,因为保全了自己;曲折前行反而能更快到达目标,因为避开了障碍。柔弱,故而能够“全生”,能够“葆真”,所以老子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守柔曰强”。

柔弱之所以强大处上,正是因为它在下、在后,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善用人者为之下”。 所以圣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后,但却能站在前方领导众人;并不一心为自己谋取福利,但却能得到天下人的保护和拥戴。这就是无私反而成其私,处下反而居上,柔弱反而胜刚强。

小:老子说“见小曰明”。


国家传统文化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全书共五千多字,是老子哲学观点与政治思想的总结。全书的哲学思想核心可以用道来概括。道是玄妙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有,是天地万物之源,而且受道引导与制约,天不变,道也不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哲学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具有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天与地、日与月、阴与阳、男与女、刚与柔、福与祸、难与易、敌与友、战争与和平,等等都是互相对立而又统一的,不然,宇宙万物将是一塌糊涂,无法分辨,不可思议。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祝转化,例如,福中潜藏着祸,祸内也影藏着福,不能把福享尽,乐极会生悲。遇到祸,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根源,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拿出办法,化解矛盾,可以变祸为福。对待如任何事物也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努力促使矛盾双方转化,以期达到预期目的。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以静待动,追求和平安逸生活,主张老百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思想并不符合春秋战国那种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潮流,所以说是保守的,有局限性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科学的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循环往复变化发展生华,抓主要矛盾,促矛盾转化,促进和谐,促进祖国发展,不断攀登新高峰。


东方杰士


主要讲道,道既自然,自然既有无相生,物极必反,上善若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事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满是哲学智慧,处处真理,句句经典,字字玄机,为哲学之道,阴阳之理,辩证之法,顺者昌,逆者亡,为自然之易理,顺其自然为德之道之,故巜道德经》。

一句话自然天人合一,既老子之讲,“”无为,无我,无形,无身,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