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故居在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兩地互掐多年,誰是勝家?


作為中國歷史上以超強智慧而聞名於世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可能萬萬也沒想到,他在公元227年在向蜀後主劉禪呈遞《出師表》時,僅僅因為自己寫的兩個字,竟然導致後世爭論了1800年,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兩個互為唇齒的兄弟城市開始沒完沒了地掐架。如果“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能預料到這事兒,估計會在這倆字後面加上一個註釋,也許會了卻很多後人的“口水戰”。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原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於是,諸葛亮故居究竟是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巨大爭議。對於一個18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而言,如果沒有確鑿的史學文獻證明,實在難以準確地確定其生平,何況是諸葛亮這麼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歷史大咖!

在湖北襄陽古隆中和河南南陽臥龍崗兩地,都有一個武侯祠。隆中的武侯祠建於晉代,南陽的武侯祠也始建於西晉,兩地為爭“誰是正宗的武侯祠”口水仗不斷,並且還為此打了不少筆墨官司。湖北隆中派以諸葛亮的《隆中對》之隆中為證,河南南陽派以《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為證,爭得難分難解。


到了清代咸豐年間,湖北襄陽人顧嘉衡出任南陽知府時,這場爭論更是達到了高潮。南陽人認為:襄陽人來南陽做知府,可不能向著你的家鄉。湖北襄陽人認為,既然是自己家鄉的人到南陽為官,一定要為家鄉人伸張正義。兩邊在南陽府衙對簿公堂,互不相讓,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顧嘉衡聽了雙方的爭論後,竟然提筆寫了一幅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雙方都佩服顧知府的才智,這場爭論才暫告一段落。

襄陽古隆中牌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全國旅遊業開始升溫。湖北襄陽率先建設了諸葛亮故居古襄陽隆中風景區。針對襄陽的捷足先登,南陽方面也不甘落後,投資建設了臥龍崗文化園,並稱這是自公元234年以來以武侯祠為核心,以諸葛亮文化為中心的第43次修建,再現諸葛亮隱居於南陽的生活場景等等。從此,兩地關於誰是諸葛亮故居的互掐再次掀起高潮,大批專家學者紛紛引經據典、爭論不休,鬧得沸沸揚揚。

其實,諸葛亮既不是湖北人,也不是河南人,而是山東琅琊人。因其父早逝,他追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諸葛玄死後,年幼的諸葛亮失去生活保障,不得不自謀生路,才有了“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之說。諸葛亮的躬耕生活從諸葛玄死去的建安二年就開始了,直到他被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山,這十年間一直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確切地說,襄陽和南陽所爭的並非諸葛亮的出生地,而恰恰是這十年隱居的“躬耕地”究竟在哪?


公元207年的冬天,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三顧草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並請他出山。這就是流傳千古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諸葛亮在草堂上客觀冷靜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劉備的戰略方針,那就是取荊州、佔益州、聯東吳、抗曹操,三分天下,進而統一中原。真可謂:未出茅廬,先分天下。從此,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年的地方,為劉備的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使劉備迅速由小到大,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政權。

襄陽古隆中諸葛亮草堂。翻開近年來國內眾多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爭論情況,發現“襄陽”、“南陽”兩說學者都肯定“躬耕於南陽”這句話,那麼,東漢三國時的今隆中地區是否屬於南陽?在當時的典籍中,南陽和今隆中地區是否同一個地理概念?在《三國志》同期的史料中,能否證明南陽指的就是宛城?就成了解開這個懸案的唯一途徑了。

“襄陽說”們認為,三國時期是郡縣制,荊州相當於當時的一個省級建制,而當時的南陽郡包括現在南陽市的一部分和襄陽的一部分,而現在的南陽市大部分地區在當時都是宛郡的地盤,並且考古專家在襄樊漢水旁也發現了三國的鄧縣遺址。因此他們認為,諸葛亮的故居躬耕地在襄陽。。


“南陽說”的學者則認為,諸葛亮與劉備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需要滿足四個條件:第一,符合諸葛亮自述的“躬耕於南陽”;第二,不在劉表的治所襄陽;第三,是在宛城的南面;第四,符合《三國志》記載的“沔之陽”,即漢水的北面。如此一來,只有一個答案同時符合以上四種條件,這就是當時劉備自己的防區——河南南陽新野縣。

也有學者認為,隆中是諸葛亮在襄陽的家,是故宅,南陽臥龍崗是諸葛玄死後諸葛亮與其弟不願依附劉表重新尋找的躬耕之地。《大明一統志》把兩者的關係講得最為準確:“諸葛亮,琅琊人,躬耕南陽,往來隆中。”這一觀點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取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講得較為清楚。也就是說,襄陽和南陽都曾是諸葛亮的家,筆者倒贊同這一說法。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毫無疑問,關於諸葛亮故居躬耕地之爭從表象上看只是對一位歷史名人的歸屬競爭,從本質上則屬於兩地經濟乃至更深層面的競爭,因為歷史名人效應對地方經濟的帶動有著天生的優勢,這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諸葛亮故居不管是南陽還是襄陽,都難以磨滅諸葛亮不可測度的智慧、鞠躬盡瘁的精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以及“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傳頌的人物形象。歡迎關注“瘦馬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