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封建社會中,皇帝是最高的統治者,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為此,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成為了這個職業的從業者最關心的問題。皇帝並不擔心暴力反抗者,因為沒有哪支力量能比國家軍隊更強大。最令他們擔心的,還是那些讀書人,一旦獲得了精神武裝,推翻封建政權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秦始皇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進行了焚書坑儒。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發展了科舉制度,讓文人看到讀書做官的希望。宋朝更是優待文人,讓士大夫們衣食無憂,與皇帝共治天下。

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其實,宋朝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宋太祖是典型的武人出身,宋朝也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當時,武人地位很高,宋軍更是以席捲之勢豪取中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宋太祖、宋太宗甚至都有雄心壯志,要滅掉契丹,完成江山一統的大業。直到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時,形勢發生了改變。

此時,軍隊戰鬥力下降,宋遼對峙的局勢已經形成。以當時的國力和人才儲備,滅遼無異於天方夜譚。相反,維護本國統治,倒是成為了當務之急。這不能苛責為宋真宗的軟弱,而是歷史的大背景造成的。對於讓皇帝們頗感頭疼的文人們,宋真宗送上了這首《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相信很多讀者,都曾經學習過這首詩,尤其是其中的多句名言,更是猶言在耳。如果按照詩歌的藝術水平來說,這首詩並沒有出眾之處,通篇如白話。但是,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用最為平實的語言,就構造了美好的前景。而且,這些話,普通百姓都能聽得懂,聽得進。

它的核心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要讀書,就能升官發財,就能擁有金錢、美女、地位。說它的道理庸俗,那確實庸俗,但是,放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以當時的歷史觀來看,這是一點都沒有錯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無論是種田、經商都是為了利益,讀書為什麼就不能是為了利益呢?

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宋真宗沒有講孔孟的大道理,反倒是直言不諱地談利益,這更是此詩得以廣泛流傳的基礎。荀子曾經有一篇《勸學》,寫得非常精彩,洋洋灑灑近兩千字,從道德、禮法、人性等角度來探討學習的重要性。可是,除了少數文人以外,又有誰讀過,又有誰能背得下來?

歷代帝王之中,能寫詩的不少,就連劉邦也寫下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朱元璋也能吟誦“殺盡江南百萬兵,腰前寶劍血猶腥”。可是,絕大部分的帝王詩,要麼狂傲不羈,要麼曲高和寡,哪像宋真宗的這首詩,平易近人,娓娓道來,如同教書先生在給兒童啟蒙一樣。

這首帝王詩毫無霸氣,卻欺騙了千年的文人,也改變了朝廷的面貌

也就是這種魅力,讓這首詩歷經千年,廣為傳播。在宋朝的時候,無數文人因為皇帝的感召,奮發讀書,立志成就功名。因為他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看到了宋真宗為他們打開的那扇門。可惜的是,宋真宗就是以這種重文抑武的國策,讓宋朝國富兵疲。宋朝固然成為了彬彬文化之邦,可僅僅如此,又怎麼能抵擋北方的鐵蹄?

此後千年的文人們,依然讀著這首詩長大,當他們或是宦海沉浮顛沛流離時,或是屢試不第死於鄉野時,不知道是否感覺被宋真宗欺騙了,是否會感到人生充滿了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