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縣歷史沿革

梁山縣歷史沿革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濟寧市境西北部,與河南省為鄰。地理座標為北緯35°36′36″-35°58′59″、東徑115°51′37″-116°21′26″。境域南北長41千米,東西寬45千米,總面積961平方千米。總人口79萬人(2011年末)。轄2個街道、10個鎮、2個鄉:水泊街道、梁山街道、小路口鎮、韓崗鎮、拳鋪鎮、楊營鎮、韓垓鎮、館驛鎮、小安山鎮、壽張集鎮、黑虎廟鎮、馬營鎮、趙固堆鄉、大路口鄉。縣政府駐水泊街道,距濟寧市65千米,距省會濟南市148千米。

地處魯中山地向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的西部邊沿。中部有殘丘分佈,其餘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貌主要分高地、河槽地、緩平坡地和窪地。黃河沿西北過境,東北臨東平湖,京杭運河在境內中部由西北向東南穿過。年降水量601毫米,年均溫13.4℃。境內主要有石灰岩、煤、石油、天然氣、鐵和鋁土。京九鐵路過境。路通車裡程1393千米(2007年),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0.33千米。主要旅遊景點有水泊梁山風景區、梁山戰鬥紀念地、雪花蓮臺、梁孝王墓、十里花村等。

1949年改崑山縣為梁山縣。因境內梁山而得名。《山東通志·疆域志》:“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得名。”《水滸》中所說梁山,即此。

1940年8月,中共魯西區黨委為鞏固軍展魯西抗日根據地,決定在東阿、陽穀、壽張、鄆城、汶上、東平六縣邊區結合部建立崑山實驗區。崑山實驗區隸屬魯西區黨委領導,駐地在張博士集(今屬大路口鄉)。1941年1月,崑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西行政公署領導,駐地在張博士集、師集等村。是年7月,改屬冀魯豫行政公署領導。1942年5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二十三專署領導。1943年1月,屬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十七專署領導(1944年8月改稱八專署)。1945年8月,屬二專署。1946年1月,屬七專署(同年3月撤銷七專署,併入二專署;11月恢復七專署)。1949年8月,崑山縣隸屬平原省菏澤專署。

1949年8月25日,改崑山縣為梁山縣。縣委、縣政府分別遷至閻莊村和西小吳村(今屬黑虎廟鄉)。1950年2月,梁山縣委、縣政府遷至鄭該村(今屬前集鄉)。1952年春,縣委、縣政府遷至後集村(今屬梁山鎮)。是年11月,平原省撤銷,梁山縣隨菏澤專區劃歸山東省。1958年10月,撤銷菏澤專區,梁山縣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6月,梁山縣復屬菏澤專區。1990年1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所轄。

1941年1月,崑山縣成立時轄區包括原東平縣七、八、九區和原壽張縣四、五區及陽穀縣四區的一個鄉。各區名稱依舊為四、五、七、八、九區。四區包括南郭樓一帶,五區包括後集村一帶,七區包括田大店一帶,八區包括楊堤口一帶,九區包括北郭樓一帶。6月,崑山縣抗日民主政府將轄區調整劃分8個行政區:一區(軒堂一帶)、二區(師集一帶)、三區(商老莊一帶)、四區(南郭樓一帶)、五區(後集一帶)、六區(臨湖集一帶)、七區(田大店一帶)、八區(楊堤口一帶)。1944年10月,為加強對東平縣城敵人的鬥爭,以大安山為中心建立九區。至1945年東平縣城解放,九區撤銷,所轄區域劃歸一、八區。1945年2月,中共二地委決定將鄆北縣九區(駐辛興屯、嶽垓)劃歸崑山縣,稱崑山南九區。同年10月,又將南九區劃回鄆北縣。1947年春,張秋縣撤銷,其二區(斑鳩店一帶)劃歸崑山縣,改稱九區(銀山)。

1949年7月,崑山縣轄一區(軒堂一帶)、二區(師集一帶)、三區(商老莊一帶)、四區(南郭樓一帶)、五區(後集一帶)、六區(臨湖集一帶)、七區(田大店一帶)、八區(楊堤口一帶)。同年8月,鄆北縣撤消,其二區(小路口)全部、一區(西楊營)的大部和第八區(黃集)半部劃歸改建後的梁山縣。1949年8月,梁山縣初建時轄三區(小路口一帶)、四區(楊營一帶)、五區(後集一帶)、七區(田大店一帶)。10月,對行政區劃調整,梁山縣轄九個區:一區(戴廟)、二區(戚賈)、三區(小路口)、四區(西楊營)、五區(鳳山)、六區(商老莊)、七區(田大店)、八區(大安山)、九區(銀山)。1952年7月,將九區(銀山)劃分,增設十區(斑鳩店)。同期,南旺縣的孔坊區劃歸梁山縣,列稱十一區(孔坊)。1953年8月,南旺縣撤消,其一、二、六、七區劃歸梁山縣,依序組建為梁山縣第十二區(拳鋪)、第十三區(黃莊)、第十四區(孫莊)、第十五區(開河)。區下設鄉,時全縣轄15個區、166個鄉、1086個自然村。

1955年9月,各區取消數碼序列稱謂,改以區駐地命名。其中,四區駐地由楊營村遷往黑虎廟村,故改稱黑虎廟區;十三區駐地由黃莊村遷往徐集村,改稱徐集區。1956年3月,將斑鳩店區併入銀山區,孔坊區併入拳鋪區,大路口區併入戴廟區和商老莊區。同年,鄆城縣的辛興屯和倪樓鄉的12個村莊劃歸梁山縣。是年,原166個小鄉合併為74個大鄉。梁山縣轄12個區74個鄉。

1958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鎮和斑鳩店、銀山、臘山、金山、大路口、小路口、壽張集、黑虎廟、楊營、館裡、辛興屯、前集、拳鋪、徐集、信樓、孫莊、開河、韓垓、戴廟、商老莊、宋莊、安山、館驛、管莊、王府集25個鄉。8月,撤銷鄉鎮。9月,全縣設立東風(駐銀山)、火箭(駐大路口)、八一(駐黑虎廟)、水泊(駐蘆裡)、七一(駐後集)、紅旗(駐黃莊)、衛星(駐中孫莊)7個公社。11月2日,全縣7個公社組成一個聯合體,稱作梁山縣公社,原公社改為管理區,原管理區改為營,原生產隊改為連。1959年1月20日,梁山縣公社改為縣聯合公社,恢復原公社及管理區。

1959年11月,公社名稱改為以駐地命名,並將7個公社調整為銀山大路口、黑虎廟、蘆裡、城關、拳鋪、徐集、開河、孫莊、小路口10個公社。1960年3月,汶上縣的東平、沙河站公社和須城、寅寺公社的一部分及平陰縣的黃花園、東阿公社各一部分劃歸梁山縣。同時,將梁山縣開河公社和孫莊公社的部分村莊劃給汶上縣。1961年3月,區劃再調整,將寅寺、沙河站、東平3處公社劃回汶上縣;將黃花園、須城公社劃歸平陰縣;將開河公社及原孫莊公社的小屯村劃歸梁山縣。是年12月,將銀山公社劃分為斑鳩店和銀山公社。

1963年5月,將大路口公社劃分為大路口和壽張集公社。1965年2月,增設戴廟、商老莊、大安山、小安山、館驛5處公社。至此,梁山縣轄城關、斑鳩店、銀山、戴廟、商老莊、大安山、館驛、小安山、壽張集、大路口、小路口、黑虎廟、蘆裡、拳鋪、開河、徐集、孫莊17個公社。1971年10月,開河、孫莊公社分別更名為韓垓、韓崗公社。1978年12月,增設王府集公社。1979年1月,建信樓、趙固堆公社。1982年3月,蘆裡公社更名為馬營公社。同年12月,城關公社改稱梁山鎮。1983年,全縣共有19個公社和1個鎮。

1984年2月,撤社改鄉。全縣改建6個區,5個鎮,27個鄉。即:梁山鎮;城郊區,轄壽張集鄉、館裡鄉、馬營鄉、前集鄉、後孫莊鄉;銀山區,轄銀山鎮、斑鳩店鄉、豆山鄉、崑山鄉、司裡鄉、戴廟鄉;小路口區,轄小路口鎮、大路口鄉、鄆陳鄉、趙固堆鄉、黑虎廟鄉、楊營鄉;徐集區,轄徐集鎮、拳鋪鄉、方廟鄉、信樓鄉;韓崗區,轄韓崗鎮、韓垓鄉、開河鄉、袁口鄉、王府集鄉;小安山區,轄小安山、館驛鄉、李官屯鄉、大安山鄉、商老莊鄉。

1985年12月,將梁山縣東平湖區的銀山區及所轄的銀山鎮、斑鳩店鄉、豆山鄉、崑山鄉、司裡鄉及戴廟鄉的32個村莊(含鄉駐地),小安山區所轄的大安山鄉及商老莊鄉的23個村莊(含鄉駐地)劃歸東平縣(1986年1月正式實施)。東平湖由東平縣統一管理。1989年2月24日,撤銷城郊、徐集、韓崗、小安山和小路口5個區級建制。至1993年,全縣轄24個鄉鎮,共有709個行政村。

梁山縣北、東面與東平、汶上縣毗鄰,南、西面與嘉祥、鄆城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臺前縣相望。從梁山縣城,西至鄆城縣界20千米(徑距,下同),以黑虎廟鄉馬莊村為界;西南至鄆城縣界8.5千米,以馬營鄉鮑垓村為界;南至嘉祥縣界19千米,以方廟鄉琉璃井村為界;東南至汶上縣界31千米,以開河鄉五里堡村為界;東至東平縣界18.5千米,以館驛鄉靳口村為界;東北至東平縣界16千米,以李官屯鄉張官屯村為界;北至東平縣界11千米,以小安山鄉殷那裡村為界,西北至河南省臺前縣界23千米,以趙固堆鄉蔡樓村為界。臨縣界村莊,依次有館釋鄉的王仲口、王思口、戚村、尚莊、靳口、劉莊6村,韓崗鎮的趙樓村,袁口鄉的張莊、鄭莊、蔣莊、朱莊、東袁口、南袁口、孟莊7村,開河鄉的劉口、辛莊、後關莊、前關莊、孫莊、開河、五里堡7村,韓垓鄉的馬垓村,信樓鄉的林辛莊、陸莊、戴莊、前楊樓、前申莊、高廟、潘莊7村,方廟鄉的琉璃井、甄莊、褚莊3村,拳鋪鄉的劉莊、李鄉、徐莊、古路溝、前楊樓、高廟、方莊、路垓、西楊集9村,馬營鄉的鮑垓、李屯、普屯、倪樓4村,楊營鄉的五里廟、丁莊、侯道溝、楊莊、野豬淖5村,黑虎廟鄉的西張莊、東王全、西李莊、馬莊、尚那裡、高堂、大營、陳垓、程那裡、劉堂10村,趙固堆鄉的孫孝溪、王老君、鍾那裡、姚莊、範那裡、艾那裡、蔡樓、西劉、賈莊、李樓10村,鄆陳鄉的丁樓、劉燦東、榮岔河、馬岔河、後菜園、雷口、路那裡、國那裡、孫樓、楊盤、白廟、大王12村,小安山鄉的周樓、劉堂、殷那裡、北張莊、範莊、鵝鴨廠6村,李官屯鄉的鄧莊、張官屯、馮莊、李官屯、解莊5村。

1996年,粱山縣面積960平方千米,人口68.7萬人。轄4個鎮、20個鄉:梁山鎮、徐集鎮、韓崗鎮、小路口鎮、馬營鄉、館裡鄉、黑虎廟鄉、鄆陳鄉、大路口鄉、前集鄉、王府集鄉、後孫莊鄉、袁口鄉、拳鋪鄉、韓垓鄉、開河鄉、信樓鄉、楊營鄉、李官屯鄉、方廟鄉、小安山鄉、趙固堆鄉、館驛鄉、壽張集鄉。縣政府駐梁山鎮。

1999年12月22日,撤銷楊營鄉,設立楊營鎮(魯政函民字[1999]39號)。2000年5月11日,撤銷拳鋪鄉,設立拳鋪鎮(魯政函民字[2000]34號)。至此,粱山縣轄6個鎮、18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粱山縣總人口675392人,其中:粱山鎮88703人,小路口鎮16382人,徐集鎮33113人,韓崗鎮32739人,楊營鎮22590人,拳鋪鎮30099人,大路口鄉30568人,鄆陳鄉30043人,趙蟈堆鄉26744人,黑虎廟鄉28770人,壽張集鄉32083人,館裡鄉28352人,馬營鄉30009人,前集鄉26112人,後孫莊鄉13422人,方廟鄉15682人,信樓鄉22860人,韓垓鄉29880人,開河鄉23351人,袁口鄉24147人,王府集鄉16436人,小安山鄉35465人,館驛鄉27855人,李官屯鄉9987人。

2000年12月1日,山東省政府(魯政函民字[2000]73號)批准:撤銷前集鄉、後孫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梁山鎮;撤銷信樓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徐集鎮;撤銷袁口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韓崗鎮;撤銷方廟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拳鋪鎮;撤銷館裡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楊營鎮;撤銷鄆陳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小路口鎮;撤銷開河鄉、韓垓鄉,合併設立韓垓鎮,鎮政府駐原韓垓鄉政府駐地;撤銷館驛鄉、王府集鄉,合併設立館驛鎮,鎮政府駐原館驛鄉政府駐地;撤銷李官屯鄉、小安山鄉,合併設立小安山鎮,鎮政府駐原小安山鄉政府駐地。至此,全縣轄9個鎮、5個鄉:梁山鎮、楊營鎮、拳鋪鎮、徐集鎮、韓崗鎮、韓垓鎮、小安山鎮、館驛鎮、小路口鎮、馬營鄉、黑虎廟鄉、趙固堆鄉、大路口鄉、壽張集鄉,共有688個行政村。

粱山縣轄9個鎮、5個鄉:梁山鎮、小路口鎮、韓崗鎮、徐集鎮、楊營鎮、拳鋪鎮、小安山鎮、館驛鎮、韓垓鎮、馬營鄉、壽張集鄉、黑虎廟鄉、趙固堆鄉、大路口鄉。共7個居委會、709個村委會,861個自然村。總面積964平方千米,總人口717160人。(根據“濟寧地名網”,估計為2004年統計數據)

2007年底,全縣總面積964平方千米。總人口74.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18萬人,人口城鎮化率34%。有少數民族23個,2096人。轄9個鎮、5個鄉:梁山鎮、小路口鎮、韓崗鎮、徐集鎮、拳鋪鎮、楊營鎮、韓垓鎮、館驛鎮、小安山鎮、馬營鄉、壽張集鄉、黑虎廟鄉、趙固堆鄉、大路口鄉。共有687個行政村(居委會)。

2008年6月,撤銷徐集鎮,整建制併入拳鋪鎮。調整後的拳鋪鎮與拳鋪工業園實行鎮區合一的管理體制,轄122個村,10.1萬人,總面積145平方千米。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5個鄉:梁山鎮、小路口鎮、韓崗鎮、拳鋪鎮、楊營鎮、韓垓鎮、館驛鎮、小安山鎮、馬營鄉、壽張集鄉、黑虎廟鄉、趙固堆鄉、大路口鄉。縣政府駐梁山鎮。

2010年,撤銷梁山鎮,設立水泊、梁山2個街道;撤銷壽張集鄉、黑虎廟鄉,設立壽張集鎮、黑虎廟鎮。調整後,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3個鄉:水泊街道、梁山街道、小路口鎮、韓崗鎮、拳鋪鎮、楊營鎮、韓垓鎮、館驛鎮、小安山鎮、壽張集鎮、黑虎廟鎮、馬營鄉、趙固堆鄉、大路口鄉。縣政府駐水泊街道。

2013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梁山縣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魯政函民字[2013]5號)同意撤銷馬營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馬營鎮,鎮政府駐原馬營鄉政府駐地。(1月15日 濟政字[2013]17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