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倚天屠龙记》曾提及,张无忌之前,“乾坤大挪移”心法的创始人,也只将这套神功练到了第六层。而前代教主阳顶天,在将这套神功练至第四层时,因为洞悉自己妻子和成昆的私情,当场走火入魔而 身死。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而中土明教数百年来,只有一位钟教主,能将这套神功练到了第五层,那么,这位钟教主究竟是何许人呢?

参看金庸另一部小说《射雕英雄传》 ,曾提到了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就是明教教徒所组织。《九阴真经》作者黄裳,奉命前去镇压,因此导致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武林恩怨。

明教教主:方腊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射雕》《神雕》故事发生的宋朝,经济发达,政治开明,军事技术也是世界第一。据统计,北宋政和二年,人均农作物生产量竟不下于工业化后的现代社会,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主要货币单位不是铜币,而是金银等贵金属,甚至出现了早期的纸币和汇票。

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变化所采取的一种遏制,其目的在于克服商业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构松散化,限制信贷活动和人口流动,加强政权的组织力以应付国防上的困境。对于变法的得失,是个很难作结论的问题。但由于中华文明一贯性政治相对于经济极端早熟,这种对新经济模式的遏制,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手段。

由于宋代实际上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封建社会形态。绝大多数民众能够免于物质匮乏,禁军的半福利化吸纳了灾年的大量饥民。文官考试制度的成熟使阶层流动渠道保持畅通无阻,社会精英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自身地位的改善。

我们知道,改朝换代有两大要素:大批民众无法获得生存权;社会精英无法以合法方式改善自身地位。而在宋代,这两大要素都不明显。因此,宋代的社会结构相当稳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跨省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要发动的起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宗教组织。

所以不难理解,宋代的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其中规模最大的,无疑是宣和二年的方腊起义、建炎四年的王宗石起义和同年的钟相杨幺起义。而无论方腊、王宗石还是钟相,都是地地道道的摩尼教徒。

因此,金庸小说《射雕》《倚天》中,说他们是历任明教教主,并不是信口开河。所以,答案有了,那位唯一将乾坤大挪移练到第五层的钟教主,就是历史上的义军首领:钟相。

钟相,武陵县(今湖南常德)人,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准备起兵前的二十多年,他利用“左道”(就是摩尼教=明教)为农民治病,联络群众。他自号老爷,亦称天大圣,并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钟相的心腹裴宥、刘衡、杨钦、杨么等,吸收当地“困于赋役”的人“入法”。参加者络绎不绝。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北宋末年,当金军入侵,国难当头之时,钟相曾派其子钟子昂率领信徒三百人“勤王”,参加抗金,但中途就被昏君当道的北宋朝廷解散回乡。本欲共御外辱,却遭如此冷待,也让钟相这个明教教徒,更加坚定了推翻宋朝统治的决心。

对明教这种宗教而言,组织和信仰是两码事。有时候,真正有信仰的,反而是组织以外的人。而钟相的最终败因,也与他对宗教的虔诚有关。

据历史记载:钟相宣布宋朝的国法是“邪法”。焚烧官府、寺观、庙宇和“豪右之家”,镇压官吏、僧侣、道士、巫医、卜祝以及跟广大农民结有仇隙的地主富豪 。夺取官僚地主的财产还给农民,称为“均平”。起义军的行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说这是“天理当然”。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然而,此举等于把整个社会的基层组织都破坏了,尤其是和其他宗教信徒以及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结下来深仇,孤立了自己。何况明教在中土流传,早就不可避免的与佛教、道教合流,从而完成了本土化。钟相却是个原教旨主义者,强调宗教的排他性,反对与佛道融合,自然人心尽失,终于败亡。

钟相的部将”大圣天王“杨幺,倒是信仰淡漠的务实派,淡化了起义军的明教色彩,得以在洞庭湖开创一方基业,自称楚王,却终不过是个偏安之局,已经注定不可能在天下的棋局上有所作为。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等以”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为旗号的岳飞大军来征讨, 丧失了理想和信仰的杨幺部属们,纷纷望风降顺,令岳家军平白增添了数万生力军,发展到近十万大军,得以一军之力策动其后声势浩大的北伐攻势,打出令金国闻风丧胆的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

张无忌之前,最强的明教教主,练成5层乾坤大挪移,不敌宋朝官兵

而明教在宋朝夺取天下的梦想,至此基本上破灭。其下一次复兴,则要等到元朝末年的韩山童、刘福通时代了。

(本文部分内容为【韩丁/最后的浪人】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