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一、

才艺 “三绝”诗、书、画,六分半体 “怪”板桥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他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达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以怪出名,他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会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的题画诗亦别具特色,其写作手法已摆脱了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在诗画映照中,他无限拓展了画面的广度,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许多。《墨竹》就是其中的佳品代表。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二、

人生七十载,趣事一箩筐。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①习字能神似,握笔板桥书。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②少年穷潦倒,对联喜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③妙思写门匾,巧计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三、

两任知县为民计,十年仕途归意浓。

乾隆九年(1744年),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当时,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可谓“吏治文名,为时所重”。但是,在板桥居官十年间,他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在他心中也逐渐明白:在那个朝代,自己心中的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在他心中归田之意也便与日俱增了。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时,随行仅三头毛驴一车书。他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曾作一组竹石之画,其中一幅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诗人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

另一《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透过这几幅墨竹图,都可以看出郑板桥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的情感。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

两任知县为民计 十年仕途归意浓 用诗书画三绝和六分半体写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