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過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過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過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過年?

大年初三

年味也越來越濃重

我們終於可以放下手頭忙碌的工作

終於可以丟下快節奏的生活

終於可以回到久別的父母身邊

一家人圍在桌前其樂融融

拉家常、嬉戲打鬧、吃年夜飯

過一個團團圓圓、熱熱鬧鬧的大年

這個傳統已經延伸進我們的血脈裡

成為每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但在過年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

時光變遷了數千年

古人又是如何過年的呢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春盤又叫五辛盤

取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做成

並飲屠蘇酒

以發五藏之氣

過年贈禮也是我們現代人的習俗之一

與被精美包裝的商品比起來

晉人的五辛盤似乎更有溫度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

梅花妝

傳為壽陽公主閒臥含章殿時

梅花飄落額上所成

宮女見其狀極美

遂爭相效仿

後遂演化為梅花妝

愛美之心尤甚的唐朝女子將其演繹到了極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霄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

唐朝政府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

市民為慶佳節燃燈盞、做燈樹

規模十分宏大

長安街市上火樹銀花、人潮攢動

大唐盛世一片歌舞昇平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自從火藥發明之後

就有了過年放鞭炮的習俗

在噼裡啪啦的熱鬧氣氛裡

人們著新裝戴新帽

喜笑顏開辭舊迎新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絃。

宋代教坊屬宮廷

官妓們身不由己

一年之內難得休息

只過年時得幾日清閒自娛自樂

別人舉家團圓時

她們卻只能對著幾樹寒梅

自憐自嘆苦中作樂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

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宋代過年時

皇帝會賜臣下金銀幡勝

以表嘉獎

文武百官入朝拜謝

以為莫大榮耀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宋代婦女以米粉為蠶絲

書寫吉言置於其中

隨意抓取

以佔新年之福

雖然吉言都是自己寫的

但抓到了依然很開心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過年時候

朋友間相互贈送酒肉、野鮮

不計較送多送少

重要的是彼此祝福的心意

世風古拙人心樸素

人與人之間情誼最重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

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嫗買痴呆。

宋有年俗

除夕夜兒童提著燈籠

成群結隊滿街奔走

喊賣自己的痴呆給老年人

老年人也樂得同孩子們玩

老少同樂歡度除夕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

但求萬事如吾意,定放汝向彭澤歸。

宋人將錢串在竹竿末端

圍著灰堆轉幾圈

然後投打在灰堆上

頗有糞土金錢之意味

謂來年可如願以償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時屆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農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

宋人在供奉過灶神之後焚燒舊像

謂之送灶

除夕夜時貼上新的灶神畫像

謂之迎灶

這個習俗流傳至今

在城市裡已經很淡了

但在農村地區依然常見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

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元朝元宵節後

婦女們取九道舊曆紙亂接首尾

其狀如羊腸

以相屬者為吉兆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如果親戚朋友太多

主人抽不出時間去逐一拜訪

便差使僕人送去名片拜年

這種習俗最早見於宋朝元祐年間

明代時候開始盛行

但當時稱名片為名刺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明代春節期間

鞭打春牛已成為一種盛大活動

官員和百姓在田頭共同參與其樂融融

官民同心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

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

古時女子鮮有出門的機會

更別提拋頭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

到了明代

在過年期間

女子可成群結隊登上城牆

一覽城中美景

登高望遠舒散心情

謂之走百病上城頭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猜燈謎的習俗

在南宋的時候就有了

到清代過年時開始盛行

好事者甚至專門成立燈謎社

試想春節期間

帝城不夜,燈謎遍市

該是怎樣一種熱鬧景象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

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除猜燈謎外

清朝時人們還會迎請紫姑神

紫姑神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廁神

人們認為她有先知能力

故而多迎祀於家

代卜吉兇

並保佑來年全家平安無事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種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笑開顏。

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便賜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流傳至今

隨著錢幣形制的改變

其形式也從發金屬錢幣到紙幣

到現在

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

它都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期待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

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朝婦女可藉此機會出遊

釘諧音丁

婦女們滿懷心事

期願新年可為家中增添人丁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

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春聯最早淵源自桃符

明朱元璋時期開始改稱為春聯

歲末時候

私塾先生們書寫對聯出售

賺取外快

千門萬戶也因此而煥然一新

大年初三,咦,古人如何过年?

物質越來越豐盈

想吃的隨時隨地都能吃到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能簡化的我們儘量都簡化

傳統的年俗一年年離我們遠去

於是我們埋怨年味越來越淡

年過得越來越沒意思

其實

也不只是匆匆拜年的形式

更不是為圖方便隔著手機發個紅包這麼隨意的

沒有這些

古人的年過得也很充實

並且更加熱鬧也更加有人情味

也許放下手機

放下經濟與科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

迴歸到我們的根文化裡

重拾文化自信

重拾這些古老的傳統習俗

我們的年依然會過得像小時候感受到的一樣

有聲有色有味道

綜合:誰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