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肅順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損失,否則可以改變後面割土賠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江東汪郎


肅順


永遠要明白一個道理,在世界潮流面前,你不去順應,不去擁抱,終將會被歷史淘汰。

肅順是清朝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的第七世孫,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這人文武雙全,為清朝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保順治帝福臨即位一事上,濟爾哈朗幾乎是一錘定音,所以得封鐵帽子王。

肅順作為第七代後裔,這算是皇室遠支了,但是因為他家有鐵帽子王的身份在,所以在朝廷的地位還是可以的,第七代鄭親王叫端華,此人能力平平,但是還是能受到皇帝的恩寵,尤其是咸豐皇帝對他不錯。端華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夠,為此拉上自己的八弟肅順一起為朝廷出力,有哥哥鄭親王端華的推薦,肅順有了機會和舞臺,他的才華被咸豐皇帝知曉,以至於逐步得到重用。

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病危,遺命肅順、端華、載垣等8大臣為顧命大臣,輔助6歲的小皇帝載淳。還沒回到北京,慈禧太后聯合咸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發動政變,史稱“祺祥政變”,八大臣被推翻,肅順最慘,被砍頭;端華、載垣被賜死;其他的死的死,流放的被流放。

肅順是個比較強硬的人,對外關係問題上也堅持強硬的態度。此人做事清楚、作風乾練,且不怕得罪人,確實是個行政人才。但是當時,清朝幾乎上下都愚昧無知,肅順對世界潮流的認識也很匱乏。在當時國情下,積極順應潮流,加快對外開放,發展近代工業,發展文化教育,推行政治改革,這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很顯然,肅順不是這樣的人才,沒有這樣的眼光和本事。那誰是這樣的人才?上位的恭親王奕訢就是這樣的人才。

恭親王奕訢


政變結束後,奕訢擔任議政王,他重用曾國藩、張之洞等漢臣,推行洋務運動,一度實現局面好轉,史稱“同光中興”,但最後還是被保守勢力打敗了。恭親王奕訢以同治皇帝的親叔叔、光緒皇帝的親伯父的尊貴身份,以議政王的崇高職務,以巨大的改革勇氣和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尚且不能使大清轉危為安,一個皇室遠支、思想保守的肅順又怎麼能改變清朝落後捱打的局面?


坐看東南了


咸豐當年駕崩之時,意識到了儲君年幼的問題。此時清廷的權力劃分中,顯然不利於幼主。因為如果請出攝政王,那就意味著皇權再度旁落。

為此咸豐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將同治同時託孤給了八大臣,讓這八個人在皇權下互相掣肘。


而且咸豐還不放心,在此同時還給了東西兩宮太后印章,使得大事必須最後經過太后印才能頒佈。

如此一來,權力可就大大分散,且變相的讓權力重心轉移到了太后。這種轉移如果是兩個太后,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偏偏有個慈禧!

本來八大臣治國,兩太后護衛皇權。因為同治皇帝只要長大,權力自然而然要回到同治手中。

八大臣中即便出現一兩個權臣,那麼在這種制度之下,也是無所謂,畢竟權力不可能實實在在的落到大臣手裡。

然而慈禧一朝政變,他就成為了清朝最高的執政者,而且還是女性攝政者,這在風雨飄搖的清末,無疑是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慈禧的攝政導致的問題,首先就是滿清貴族同士大夫的問題,因為慈禧背後依靠的,乃是八旗貴族們。

所以在老祖宗一家親的觀念下,朝廷的貴族小圈子成為了變革最大的阻礙,時不時慈禧都深受其害。



當年洋務運動,慈禧一開始是支持的,但是後來又不放心,於是讓大量的八旗子弟參加了洋務運動之中。

起到反作用之後,慈禧不得已強硬表態,堵住了所有貴族的嘴。讓洋務運動得以進行下去,但是貴族們的利益已經滲透了進去。


這也為後來的甲午戰敗埋下了伏筆,因為不少八旗貴族,不斷吃回扣貪汙,大大影響了洋務運動積攢下來的底力。

肅順當年就是八大臣中的佼佼者,也是攝政王的最佳人選,可以咸豐不敢用。因為這個肅順乃是旁支,雖然靠著能力坐上高位,但終究有些靠不住。

所以咸豐弄出個這種混亂的權力制度,而慈禧政變之後,肅順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如果讓肅順攝政,清政府或許更好,或許也會更快的走上滅亡。因為肅順這個人雖然有能力,但是他遇到的阻力也會更大。

在內憂外患之下,清政府被革命推翻,永遠都是歷史最好的選擇。沒有革命的國家,註定會留下許許多多歷史封建殘留。

今天華夏能夠如此強盛富庶,都得感謝革命先烈。歷史已經證明,只有革命才能救華夏。


小司馬遷論史


愛新覺羅·肅順,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滿洲鑲藍旗人,晚清權臣。他爹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他在諸兄弟中排行第六。肅順是“根正苗紅”的清宗室貴胄,所以仕途順利。自道光中期起,他歷任御前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等要職,位高權重,烜赫一時。咸豐帝對其十分寵信與倚重,他和其兄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都是咸豐時炙手可熱的重臣,堪稱權傾朝野。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臨終前封肅順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遺命他輔佐其六歲的太子載淳順利登基稱帝。為防止其異母弟、恭親王奕訢篡權奪位,咸豐又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這就是咸豐帝臨死前按照滿清的祖宗家法所實行的顧命(託孤)制度。

到清中後期時,滿清八旗子弟們坐擁特權,生活驕奢淫逸,大都貪鄙無能,出身愛新覺羅家族的肅順卻是其中的一個異類。史載,他掌權後,以雷厲風行的鐵腕方式整飭自乾隆末期愈演愈烈的官場貪腐之風,嚴厲打擊官員貪贓枉法,瀆職失職,極力整肅愈發不堪的官場頹風。他果斷處理了咸豐八年發生的“戍午科場舞弊案”,並將文淵閣大學士、一品大員柏葰送上了斷頭臺,其霹靂手段,使晚清官場的風氣得以改觀,特別是貪腐之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肅順雖擅權跋扈,目中無人,但他為政頗為開明,能夠重用漢官,特別是對有才華的漢臣格外青睞,禮遇有加。史載,肅順和大多數無知狂傲的滿蒙親貴不同,他輕視“不堪一用”的滿員,對才華卓著的漢人名流卻格外看重,“頗極謙恭”。

肅順慧眼識才,用人不拘一格。他向清廷推薦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燾等漢族英才,為平定太平天國,實現“同治中興”網羅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他力保恃才傲物、桀驁不馴的左宗棠一事,更被傳為政壇佳話。肅順對外強硬,在主持簽訂中俄《璦琿條約》時據理力爭,不懼沙俄威脅,竭盡全力促成了中俄劃界,最大限度維護了大清的尊嚴......

載淳即位後,以祺祥為年號。是為同治帝。載淳的生母就是葉赫那拉氏,按清朝慣例,她經嗣皇帝親封為皇太后。那拉氏本就野心勃勃,權勢慾望尤其強烈,被皇兒晉封為西太后(慈禧),為其奪取清王朝最高權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資本。此時,清廷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新帝又是個懵懂小屁孩,但西太后腦袋裡想的卻不是大清的命運和兒子的皇位,她所關注的只是如何攫取個人的權力。

俗話說:富貴險中求。在慈禧的心目中,越是江山殘破,越是大廈將傾,越是多災多難,越有機會,此刻確實是千載難逢的奪權好時機。咸豐帝剛一崩逝,屍骨未寒,西太后慈禧便聯合東太后慈安同“顧命八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她對咸豐“臨終託孤”的輔政八大臣極為不滿,視為阻擋其攀上權力巔峰的絆腳石,於是便利用自己是小皇帝的生母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的有利地位,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陰謀篡權的活動。

按咸豐遺詔,朝廷的所有重要文書必須同時蓋有東後慈安和幼帝載淳的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權欲勃發的慈禧,對咸豐的安排極為惱火:這不是把自己排斥出權力核心了嗎?苦於沒有實權, 她一方面竭力拉攏慈安,一面利用有同樣野心的恭王奕訢,和他勾搭上了。

她趁奕訢前來為哥哥咸豐哭靈的機會,兩人躲在暗室密謀了好長時間,策劃發動政變,除掉礙手礙腳的“顧命八大臣”。她有些不放心的問以善辦交涉著稱的奕訢:“如此做,不知外國人會支持否”?

奕訢拍胸保證道:“沒問題,他們不會反對,我可以擔保”。

慈禧大喜道:“一旦成功,議政王尊位非你莫屬了”!

商量妥當,奕訢連夜從熱河趕回北京,召集親信黨羽,按照他和慈禧商定的計劃,加緊了輿論和武力的兩手準備。不幾日,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摺,大意是“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原來,古代舉凡皇帝年幼,不能視事,就由太后在龍椅後掛一道簾子,代小皇帝臨朝稱制,處理朝政大事,稱為“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牝雞司晨,由女人掌大權,而這在清朝是明文禁止的。

肅順等八大臣認為董元醇的奏摺是公然破壞祖宗成法,於是擬旨處分他,慈禧代載淳掌印,卻拒絕蓋章,肅順手握尚方寶劍,加上脾氣剛直,當即和她大吵起來。年方六歲的小皇帝哪裡見過這種陣勢,嚇得尿了一褲襠,慈禧雖然氣急敗壞,但感到時機還沒成熟,於是很勉強的在彈劾董元醇的聖旨上蓋了印。

八大臣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無不歡欣鼓舞,彈冠相慶。八人中屬載垣、端華的地位最高,但論能力、威望和手段,則非肅順莫屬。此刻只有肅順比較清醒,看清了慈禧有篡權的野心,而且她詭計多端,不擇手段,於是私下裡打算先發制人,一舉除掉她。

肅順準備在運咸豐靈柩返京途中動手,處死西太后,以免出現“女主臨朝”的弔詭局面。為保密,他並未聲張。

其餘七位輔政大臣自以為有咸豐帝的遺詔護身,都沒把慈禧這個女流之輩放在眼裡。他們沒有料道,對方早已經過精心準備,磨刀霍霍,搶先出手了。

1861年10月26日,咸豐帝的“梓宮”啟運回京。東、西二太后故意提出讓肅順擔任護送皇帝靈柩的重任,而她倆則帶著小皇帝抄近路提前四天趕回了北京。這一來,肅順籌劃的“半道殺後”計劃落了空。

慈禧提前四天趕回京城,在時間上已佔得先機。她和奕訢早已聯絡好手握兵權的兵部侍郎勝保與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掌控了所有在京的軍隊。次日早朝,慈禧立刻頒佈了早已擬好的聖旨,當堂宣佈:“逮捕‘顧命八大臣’” !

她公然否認了咸豐遺詔的合法性,誣陷遺詔是八大臣偽造,實屬大逆不道之舉。在公佈八大臣罪狀時,其中有一條煞費苦心的提到八人“不能盡心議和”,以此表明其政變的立場,以博取洋人的歡心。隨後,奕訢果然被封為議政王。改年號祺祥為同治。賜載垣、端華自盡,將八大臣的精神領袖肅順斬首示眾,其餘五人或被革職罷黜,或被流放新疆。

這場宮廷政變,史稱“祺祥之變”,亦稱"辛酉政變"。之後,慈禧正式垂簾聽政。令人訝異的是,她一反歷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潛規則”,繼續重用由肅順攫拔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漢臣,後又與洋人聯手剿滅了太平天國,獲得了滿漢統治階層的讚賞與認可。以後她以陰狠果決的權謀手段,處死了勝保,鴆(毒)殺了慈安,摧折了議政王奕訢,終於鞏固了她的獨裁統治。慈禧專權長達48年......肅順雖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思想開明且頗有能力, 知人善任,對漢族知識分子尤其尊重,反對對外投降,反對割地賠款,慈禧殺他真的是“自毀長城”,他的死亦是清廷的一大損失。假如他仍執掌大權,後來清廷對外極力妥協,動輒“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的荒謬舉措或許就不會發生,清廷的運祚或許能延長几年......而慈禧的這種對外綏靖態度,亦加速了腐朽大清的徹底覆亡。

【插圖源自網絡】【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雖說晚清落後捱打的丟人歷史,屬於積弊重重,並非一兩個人就能改命。但昔日咸豐皇帝的股肱重臣愛新覺羅·肅順(下面簡稱肅順),卻是最有可能拯救大清的人。

當然,放在慈禧太后執掌晚清江山的四十八年裡,曾在咸豐帝駕崩伊始大權獨攬,卻一不留神被慈禧綁了殺頭的肅順,是個在晚清貴族裡相當“拉仇恨”的人物。肅順被綁赴刑場時,北京城裡的權貴子弟們,就家家興高采烈圍觀,還嘻嘻哈哈朝肅順扔石頭,簡直比過年還喜慶。肅順遇害幾十年後,大清老王爺奕譞還得意洋洋炫耀自己曾“拿肅順”。
但大清救星曾國藩,卻四個字嘆息了肅順之死:自壞長城!

而放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這話絕不誇張:肅順被殺後,清王朝接下來的五十年國祚,甚至大清權貴們驕奢淫逸的生活。卻正是這個招他們恨的肅順,強硬打下的家底。具體說來,就靠了肅順三個本事。

一:通透的治國眼光

作為鄭親王家的婢妾之子,肅順年輕時和北京城其他閒散宗室一樣,過了好多年花天酒地的浪蕩公子生活。可他硬是在市井胡混中練出了本事。照《近代名人小傳》裡形容,肅順“接人一面,終身能道其行貌,治一案牘,終年能舉其詞”。簡直天賦秉異。

待到四十二歲那年,身負奇才的肅順得到了咸豐帝的重用,瞬間讓咸豐帝有“撿到寶”的幸福感覺:此人說話辦事都從不拖泥帶水,且專扛苦活累活。越得罪人的苦差事,他攤上越是戰意高昂。放在滿朝庸才的北京城裡,簡直就是異類。於是官位刷刷高升,成了咸豐年間“一人之下”的柱國重臣。不過比起這辦事能力來,肅順更關鍵的本事,就是治國眼光。

與同時代那些或混日子或無知的“大清重臣”們不同。長期混跡底層(京城茶樓市井)的肅順,早看透了清王朝的病根:為什麼從嘉慶帝到咸豐帝,都知道大清朝每況愈下,每個皇帝也都勵精圖治,可這大清江山,為什麼卻越治越糟?肅順一句話就說明白了:“咱們旗人(晚清權貴)混蛋多,懂得什麼?”

說白了,這個大清江山,已經被腐敗的權貴們,幾乎抽乾了血肉。不掃掉這些“混蛋”,大清朝再怎麼折騰都沒救。只此一句,肅順的覺悟,已經碾壓道光至咸豐年間,所有中樞重臣們。

二:襟懷開闊的用人思路

本著“旗人混蛋多”的堅定信念,大權在手的肅順,開始了對晚清政治的強硬改革,尤其叫權貴們叫苦不迭的一條,就是肅順開闊的用人風格:別管生得多好,把持高位的混蛋,統統給我滾蛋。大小官員選拔,更要不看出身資歷,是人才,就給我大膽用!

肅順的的府邸,當時夜夜燈火通明,許多後來中國近代史上如雷貫耳的人物,都是他的座上賓。
中國近代首任公使郭嵩燾,當時還是他的心腹幕僚。這些人或是得到肅順推薦,或是被肅順暗中助力,從此大展拳腳。比如曾國藩在前線組建湘軍,受到重重刁難時,也是肅順“遙控”局面,幫曾國藩清除一切阻礙,這才有了湘軍虎狼般橫空出世。

不誇張的說,在19世紀那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來,許多叱吒風雲的英才,卻都是肅順早早替大清朝“儲備”下來。

而咸豐年間一心物色人才的肅順,卻也無意之中,做了另一樁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大事:力救左宗棠。

身為未來彪炳史冊的民族英雄,咸豐年間的左宗棠,還只是湖南巡撫駱秉章門下的幕僚,卻只因幾句話得罪了總兵樊燮,被樊總兵一怒潑了髒水,忽悠的咸豐帝都下了“可即就地正法”的命令,眼看鐵板釘釘是死。與左宗棠從無來往的肅順,卻在得知了左宗棠一身才華後,
不假思索站出來:死定了?我救!

隨後,肅順巧妙佈局,不顧“滿族大臣不得私自結交漢臣”的官場忌諱,與潘祖蔭等大臣們一唱一和,又“忽悠”得咸豐帝消了氣,反而發現了左宗棠人才難得,立刻赦免了左宗棠,並從此大力提拔——十六年後抬棺出征,為中華收復一百六十萬新疆國土的大英雄左宗棠,就這樣奇蹟般的,被肅順從鬼門關上拽回來!

三:鐵腕的反貪手腕

如果說肅順用人,是讓權貴們叫苦,那麼肅順的反貪,那更是在整個朝堂拉仇恨。

肅順為官,常掛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唯知要錢耳”。而他最咬牙切齒的,就是“唯知要錢”——不治腐敗,大清沒救。

於是,在肅順平步青雲的咸豐年間,他的反貪風暴,也是多年如一日狠刮,甚至走到哪裡就刮到哪裡。在戶部尚書任上,就嚴查“戶部銀案”,一口氣抄沒官員數百家,抄出贓款數千萬兩白銀。在左都御史任上,又嚴查科考舞弊,把卷入科場舞弊案的內閣大學士柏葰,咬牙送上法場殺頭。是為中國科舉史上最血腥的大案:順天考案。

可以說,肅順任上掀起的,是清王朝自雍正帝駕崩後,又一次力度空前的反貪風暴。效果也是“數十年諸弊淨絕”。清王朝能夠以高效的行動力,啟動火熱的洋務運動,首先就得益於肅順整頓後,那煥然一新的政風。當然,這好政風,也沒維持多少年。

不過,待到肅順死後五十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大清的滿朝權貴,卻只剩了哭和跑:當年那個力挽狂瀾的肅順,已在他們的喝彩聲裡被殺了。不會有下一個肅順站出來,頂風遮雨給大清續命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奴才小史》、《清碑類鈔》


我們愛歷史


肅順不死,就沒有執掌晚清近半個世紀的慈禧,那可能中國的歷史將要改寫。

肅順,鑲藍旗主濟爾哈朗七世孫,咸豐皇帝第一寵臣。咸豐病重時,任命了八大輔政大臣,其中肅順和哥哥鄭親王端華佔了兩席。

咸豐去世後,慈禧、慈安和顧命八大臣爭奪朝權。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端華和鐵帽子王載垣被賜自裁,而肅順被押往菜市口斬首。

顧命八大臣5人被撤職,2人自裁,為何獨獨肅順被斬首呢?這是因為他和慈禧太后勢不兩立,有你沒我。

其實慈禧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是個公開的秘密。咸豐病危的時候,肅順為防止慈禧日後專權,就建議咸豐帝仿效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禍害。


雖然由於咸豐不忍心而最後沒成功,但慈禧自此和肅順結下了深仇大恨,就是慈禧不出手,肅順也會找機會除掉慈禧。

如果假設肅順不死,那前提肯定是慈禧死或從政壇消失,大清政權肯定完全落入肅順之手。

肅順前期專政有三大特點,首先是打壓滿清貴族,重用漢臣。他曾公開說過:“咱們旗人渾蛋多,懂得什麼,漢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筆厲害得很。”

在實際行動上,肅順先是建議咸豐帝取消滿人供養制,認為他們是社會蛀蟲,不勞而獲只會讓他們更加墮落。不過這一建議未被採納。

接著肅順展開聲勢浩大的反腐行動,雖然有排除異己的私心,但還是起到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滿清貴族勢力大為削弱。


肅順提拔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燾等一大批漢臣,有人說慈禧也重用啊?但其實二者重用有本質的不同。

肅順的重用是給予湘軍地方管理權,這一點慈禧是做不到的。雖然肅順的建議沒被咸豐採納,那他私下還是挪了不少銀子給曾國藩,可以說沒有肅順湘軍就不存在。

另外,肅順外交上非常強硬,領土問題是寸土必爭,所以被列強稱為大清“頭號壞蛋”,歐洲各國曾多次要求咸豐將肅順撤職。

從肅順一系列的舉措來看,他和大部分滿清貴族是對立的,這也是他在和慈禧鬥爭中失利,並被砍首的主要原因。

但他應該很明白這麼做無疑是動搖了大清統治的根本,繼續按這條路走下去,未來的大清肯定是漢人的天下。


既讓漢臣掌握朝權,又掌握兵權,肅順想幹什麼?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是站在從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可能他認識到面對列強的欺辱,僅靠滿人是無法抗衡的。

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肅順應該會堅決支持將洋務運動進行下去。肅順死時四十五歲,就算給他30年時間,可以專權到1891年。

慈禧當政後也支持了洋務運動,前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自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亂後,慈禧開始打壓漢人武裝,如果肅順在,按理應該不會這麼做。

大清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差不多時候進行,在慈禧沒有完全壓制漢人武裝時,大清軍事實力是不弱的,可以說完全碾壓日本。

1874年臺灣島戰役、1884年中日在朝鮮的戰爭,還有1884年的中法戰爭,大清都取勝了。


但軍事上的勝利,不僅沒有帶來利益,經過慈禧這敗家娘們一番搗鼓,既賠了日本銀子,還丟失了兩個藩屬國越南和朝鮮。

如果肅順在,這種事是不可能發生的,朝鮮抓在手中,日本沒有了這隻跳板,也就沒有後來的甲午戰爭。如果再重視海防,東亞也就沒日本什麼事了。

最壞的結果就是1884年左右,列強幹預不成再來大清幹一仗,打得好就不存在後來那麼多的割地賠款,打的不好大清提前滅亡,又未嘗不是好事,反正這場戰爭遲早要來。

總之,如果肅順不死,大清至少不會那麼窩囊,也不會讓慈禧敗掉那麼多家當。光那張嘴都不知道吃掉多少艘軍艦。



花木童說史


我是九歌,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看到這個問題,感覺現在都2019年了,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對滿清政府抱有幻想?1840年以後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意味著什麼?一個新的時代的開闢啊!

古代那種靠英雄帶動社會發展的方式,一去不復返了。步入近現代後,更多的是靠社會的分工和團體的協作。一個人再強,能強過一個團體?一個集團的力量?一個國家機器?肯定不能。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滿清政府始終代表滿人權貴的利益。這一少數民族統治全中國,難道他不感到恐懼嗎?

要想一個國家的強大,就必須進行近代工業化、思想民主化。可是以滿清政權為代表的滿人貴族階層能執行這個任務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先看滿族留下來的軍事力量八旗制度,這個制度所培養的都是些偷雞摸狗,欺男霸女的八旗大爺。他們能擔當推動國家工業化民主化的道路嗎?我覺得不能。

還有就是滿人族群一直比較小,而較少的族群是無法產生大量的優秀人才的滿人治國人才不夠,這勢必要藉助漢人的力量。而在當時漢人族群的人口數量約等於滿人人口數量的300多倍,這難道不讓他們感到恐慌嗎?

1700年,大清人口約為1.5億,其時八旗人丁約為60萬左右。1644年征服中國的軍事集團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滿人,加入八旗的關外漢人,與滿人結盟的蒙古部落。

當時在這個集團中滿人的佔比約為百分之十六,到了1720年左右,該佔比變為百分之二十三。

(安雙成:《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載《歷史檔案》,第十卷第二期 第100-103頁)。


一旦開啟工業近代化,教育民主化,漢人思想解放之後,他們會不會對幾百年前那幾場大屠殺而記仇呢?眾所周知,漢民族是一個記仇的民族。

不相信屏幕前的你對五胡之亂,安史之亂,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南京大屠殺不感到悲哀與憤怒。

而漢人優秀人才填補了大量國家關鍵職位和崗位之後。那麼大清的江山是不是變了顏色呢?

這是所有滿清權貴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覺得,單憑肅順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帶領國家走向近現代化的。何況君不見,幾百年就出了肅順一人親近漢人的奇葩,說明滿族權貴階層對漢人一直抱有懷疑和抵制的態度。

他一人就能抗衡佔據絕大多數的滿人權貴?我怎麼聞到一股龍霸天的味道。


@蕭中九歌: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板磚持有者,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關注我,給你不一樣的觀點。


蕭中九歌


很難,晚清割地賠款的局面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改變的,就算是康熙在世也要割地賠款,何況肅順?再說肅順是否斗的過慈禧,結局也是必死,下面我簡單的闡述一下我的觀點。

首先確定的是肅順不死,就沒有慈禧和鬼六子奕訢的事了,肅順一直倡導殺母存子的方針,慈禧就算不死,至少那就被軟禁,而對於鬼六子奕訢,肅順一直打壓他,在咸豐在承德避難的時候,肅順就排擠防範奕訢爭權。

就這樣,慈禧代表後黨領袖,當時的朝中大員文祥僧格林沁都是後黨成員,如果肅順掌權,這些人必然會被清算。而奕訢是宗黨代表,奕訢被打壓就等於奕誴奕譞這樣有權的皇族被打壓。就等於肅順的掌權後,朝中大臣排除掉一大半。

而地方大員,支持肅順的也不多,在肅順與慈禧爭權的時候,地方最大軍閥曾國藩就公開表示不支持肅順。由於咸豐朝時,肅順年輕的時候就是地痞流氓不拘小節,掌權採用的是鐵腕政策,雖然對貪汙腐敗啟到一定作用,但是卻成為地方大佬的眼中釘,並且在朝打壓滿臣,幾乎得罪一圈著,就是咸豐喜歡,所以咸豐去世後,我說肅順必死,就當肅順在同治朝繼續掌權。

失去開明的鬼六子奕訢的清朝,有沒有洋務運動都說不準,沒有洋務運動就等於沒有中興四臣,沒有中興四臣就沒有清末的工業大發展,沒有清末的工業發展,那新疆收復不了,中法也戰敗,沙俄侵略更加猖狂,甲午被日本虐的更慘。

關鍵就在於肅順掌權後是否會有洋務運動。肅順的文化程度導致肅順不會有開闊的眼界,肅順的經歷導致肅順也不會有改革的觀點,再上肅順並非愛新覺羅家族核心成員,必然對家族王朝的責任心不高,他在乎的只有一個權利,甚至在他代領下的清朝會更早的進入半殖民國家,成為列強的代言人,搞不好國家還會分裂,因此肅順掌權後的清朝會比慈禧掌權更慘,慈禧再怎麼不堪,至少對清朝的控制慾還是很強的,沒有分裂。


曹老師xixi


素順的死對於滿清帝國來說是一大損失,可是對於華夏平原來說又非常不是一件幸事呢!

事件回顧:

在回顧這次事件之前,我們先講一個相對論的東西,這個用相對論來解釋可能有點麻煩,我們不妨再用另一個名詞來解釋一下,叫做蝴蝶效應

假如素順沒有死,作為滿滿清帝國最為強硬的鷹派,必然會與八國聯軍進行面對面的硬懟,極有可能會使滿清帝國再多延續上幾十年,或者幾百年。

肅順以宗潢疏屬,特見倚用,治事嚴刻

如果真的這樣的話,封建帝國恐怕到現在都沒有徹底消除,而事實證明,封建帝國早已經不適合當今這樣的一個時代去統治。

好了,我們接下來談一談素順,素順是滿清人士,在咸豐11年的時候被慈禧聯手給殺了,這件事情又被稱作為辛酉政變。

那麼在素順生前曾經做過哪些壯舉,或者說為清帝國增添了哪些光彩呢?

肅順在咸豐初年與皇帝相識,並且不用之後便開始了清理北京城紈絝子弟,對於滿清八旗子弟和八旗貴胄進行了一個大清洗,為他們塑造了一個良好的榜樣的同時對他們的行動或者說對他們的能力起到了一個綜合實力的提升。

而且素順做事情從來不會拖沓,今日是今日辦,甭管工作多麼繁重,素順充分展現出來了最有效率的那一面,就是在肅順的統一指揮和統一調度之下禮部和吏部這兩個極其高規格的部門辦事效率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倍。剩下的事情就沒有過多的篇幅來講了,我們只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素順在執政期間,或者說在為咸豐皇帝辦事期間,展現出了極高素質和極高的素養,而正是這些極高的素質和極高的素養,為他在清帝國當中謀了一份相當可靠的差事。

所謂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也,可憫可戒

而且素順屬於鷹派,就是那種見誰不服就要滅誰的狀態,綜合滿清帝國與八國聯軍當時的差距,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所面臨的種種差距來看,滿清並不是打不過八國聯軍他們的任何一個帝國,甚至說當日本出現明治維新之後,綜合國力大幅上升,依然無法去擊潰滿清帝國。

因為滿清帝國儘管看起來臃腫不堪,而且人浮於事,可是如此龐大的人數、如此多的軍士人數,如果由一位鷹派人士去執政的話,哪怕就用人堆戰術也可以戰勝日本帝國。

比如說當時的英法聯軍侵華事件,英法聯軍只有1.8萬人,而當時盤踞在北京,天津的總兵力達到了10萬,總居民人數達到了100萬,全國總人數達到了三個億,可就在兵力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之下,英法聯軍依然擊潰了清帝國。如果滿清由素順掌權的話,的確很有可能改變這樣的一個現狀,作為一個強硬派,最起碼能夠為滿清增添那麼一點點的光輝和明亮。

可惜的是慈禧與自己相關的利益結合體容不下他,伴隨著咸豐皇帝的駕崩,肅順也到地下去陪咸豐皇帝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肅順傳》、《清宣宗實錄》、《清文宗實錄》】


趣談唐宋元明清


說這個話的人,沒有歷史的眼光,肅順死不死,只是當時統治集團內部一次權力鬥爭,不會影響歷史的走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當時中國那種情況下,誰來,也沒有戲。

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先接著題目把肅順聊一下。肅順是咸豐任命的顧命大臣之一,

就問幾個問題,他真有那麼大本事,咸豐還用跑到避暑山莊去?圓明園能被八國聯軍燒了?咸豐沒有死的時候,他就已經參與軍國大事了?是這麼回事吧,他真有本事,或者真的能發揮作用,在咸豐活著的時候他有大把的機會和時間表現,可是歷史告訴我們了,沒有。


那我們假設他當顧命大臣了就能避免以後的割地求和的依據和勇氣又從何而來呢?


另外,割地議和,也不是從咸豐朝才開始的,從道光帝的時候就開始了,而肅順呢,從道光中期就已經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道鹹倆朝的歷史說明了,有他沒他,沒有多大區別。非要假設的話,我說他順利當了顧命大臣,在琪祥政變中取勝,大清可能更快完蛋,這個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呢?


其實,從乾隆後期,大清就開始一路奔跑在下坡的路上,原因很簡單,一是制度,二是人不行。


先說制度,封建的王朝,關心的是一家一姓的利益,就算搞點勤政愛民,也是為了這一家一姓的江山永固,所以當王朝和人民之間產生利益衝突的時候,王朝的利益一定是優先的,人民實在忍受不了,就有農民起義。從乾隆朝開始,到嘉慶親政,用了9年,在幹嘛呢?精力都用在鎮壓白蓮教起義上,白銀花了多少?二萬萬量。


除此之外,清朝還有滿漢的矛盾,清朝權貴雖然吸收了一部分漢人的優秀分子加入朝廷,但是真正掌權的還是滿族的權貴,這種矛盾歷經有清一代一直存在。


所以這種制度一直存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壓制人才,而且就算有了人才,人才的才能能得到發揮嗎?看看清朝後期那些治世能臣經歷,不是很清楚嗎?


說到制度,還不能不說一下祖宗家法,洋務運動,百日維新,爭來爭去,總是在祖宗家法轉圈,什麼“體”“用”之辨。結果大家看到了,就是越來越操蛋。

再舉個例子,籤馬關條約的時候,李鴻章還和伊藤博文聊呢,說咱們得團結,咱們都是亞洲黃種人,不要被歐洲白人侵蝕了。伊藤問李鴻章,十年前咱們就這麼聊過,怎麼你們至今沒有變更?

李鴻章說:“中國受制於習俗,自慚心有餘而力不足。日本兵將,照西法訓練,各項政治,日新月意,此次與京中士大夫談及,也深知我國必改變,方能自立者。”伊藤博文答:“皇天無所偏倚,要在自為,中國必須將明於西學年富力強者奏以重任,拘於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轉機”


問題是,李鴻章也好,肅順也罷,誰能做到?李鴻章被打的還知道要有所變革,雖然不情願,肅順,我看他連想不想變革都不一定,怎麼可能他活著,就能避免以後的一切呢?


另外說一下人才,我們所謂的明君,賢臣,都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基礎上,但是有清一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的打通,只有有世界眼光,瞭解世界潮流和發展趨勢的人,才配叫人才,可是有嗎?乾隆就不提他了,從嘉慶往下數,皇帝,大臣,有名的,誰有世界眼光?睜開眼睛看世界要等林則徐了吧?而且就算林則徐,也只是對世界瞟了一眼,遠遠談不上深刻認識,更別提把握世界潮流了。


嘉慶時,英國再次遣使來華,嘉慶皇帝連趁機瞭解一下世界的興趣都沒有,反而是頒佈了“稽查西洋書章程。”


聊的夠多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同一時期的世界史,看看世界在發生什麼改變,對比能看的更清楚。最後再重複一下結論:肅順,在他當顧命大臣之前也沒有表現出能力挽狂瀾的本事,假設他琪祥政變勝利就能挽狂瀾於既倒,終究是一場夢罷了


暖歷史


肅順是個執政能力很強的人,而且很有政治眼光,如果讓他盡情發揮作用,大清定會得以中興。肅順雖然是個英雄,但在咸豐死後,他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的生與死對晚清影響不大。



咸豐駕崩,把同治託孤給顧命八大臣,但是咸豐並不完全相信八大臣,又弄了兩個印章給兩宮皇太后,讓她們一人把一個,八大臣行使政務下發指令,必須有兩個皇太后蓋章才生效。兩宮皇太后如果都是慈安那樣的人,不熱衷政治,也無所謂,偏偏慈禧對權力特別喜歡。咸豐皇帝的這一安排決定了肅順的命運,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得臥著。

慈禧在咸豐生前,幫咸豐處理政務,積累了經驗,再加上他天生對政治敏感,咸豐駕崩時,26歲的慈溪已經有了很強的政治鬥爭能力。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同治小皇帝的監護人,再有咸豐給她的印章,實際上把國家最高權利給了慈禧。



想當初,咸豐在時重用肅順,現在慈禧當家,就得按慈禧的思路辦事,你不按她的思路辦,她就不給你蓋章,你再有能耐也沒招。肅順能發動政變幹掉慈禧嗎?不能,她是當今皇帝的生母,是皇太后,肅順殺她是犯上作亂,罪大惡極。

肅順不能殺慈禧,慈禧卻可以殺肅順,因為他是臣子,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殺掉。肅順是個強硬派,不把慈禧看在眼裡,而且肅順曾經建議咸豐殺掉慈禧。慈禧能放過肅順?幹掉肅順只是早晚的事。



退一萬步,就算慈禧格外開恩,不殺肅順,肅順也改變不了割地賠款的局面。肅順有三大特點,重用漢臣,鐵腕反腐,強硬外交。大清人才缺乏,多事之秋,用人之際慈禧能同意;鐵腕反腐,不反到慈禧頭上也問題不大;強硬外交,肅順可以頂住壓力,慈禧不見得能頂住,外國列強大兵壓境,慈禧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肅順能擋得住?有慈禧掣肘肅順基本幹不成啥事。

不否認肅順是有能力的人,但他生不逢時,又不當位,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生也好死也好,對晚清沒有太大影響,割地賠款是大清的命,他改變不了,所以他的死對晚清也無所謂損失。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