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狙擊手不能通過射擊孔擊中碉堡裡的士兵?

xwaicdd


由於碉堡都是修建在比較險要的位置上,碉堡上的射擊孔的角度非常的刁鑽,狙擊手很難能夠擊中躲藏在碉堡內的機槍手。碉堡在選址的時候一般都建立在視野較為寬闊的地方,例如四周都是平原的開闊地,或者是居高臨下的小山坡上。因為碉堡的選址十分的講究,狙擊手很難能夠潛伏到碉堡的附近進行射擊。



因為碉堡出於居高臨下的位置,躲藏在碉堡中的人的視野,要比在碉堡外的人的視野更加的寬闊,二戰時期機槍的射程也比步槍的射程更遠。因此當狙擊手想要去狙殺躲藏在碉堡內的機槍手的時候,必須要在對方眼皮子底下潛伏過去,才能夠有機會擊中碉堡內的敵人,一旦狙擊手被敵人率先發現,肯定會被機槍打成篩子。


而且一個碉堡中的火力點往往有多名士兵共同操作,狙擊手在擊殺掉一名機槍手後,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而碉堡內的一名機槍手陣亡後,另一名機槍手很快就能頂上來。碉堡都有多個火力點相互配合,狙擊手開槍之後,其他火力點的人就能發現狙擊手,狙擊手也會丟掉性命。用一名狙擊手的性命去換一名碉堡內機槍手的性命並不值得,培養一個狙擊手的成本非常的高,而碉堡內的替補機槍手非常多,打死一個機槍手還會有其他人接替上。

實際上碉堡射擊孔的構造也不適合狙擊手射擊,碉堡的射擊孔都比較的小,剛好足夠碉堡內的人居高臨下觀察外面的目標,而外面的人想要看到碉堡內的人卻並不容易。因為碉堡的射擊孔非常小,而且射擊孔的內壁也比較厚,狙擊手只有在正面對著射擊孔的情況下,才有機會用子彈射中射擊孔內的敵人。

狙擊手在正面射擊敵人的同時,也就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狙擊手想要擊中碉堡裡面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角度和運氣成分,碉堡裡面的人想要擊中狙擊手則相當的容易。只要狙擊手的藏身之地暴露,碉堡裡面的人幾乎能夠十拿九穩的擊殺狙擊手。從這幾點來看,使用狙擊手打碉堡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想要攻擊碉堡只能採用強攻和偷襲的方法才行。


軍武小咖


如果隨隨便便碉堡裡面的士兵就被擊斃了,這碉堡也就沒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了。碉堡這東西通常是擺放在視野開闊的制高點,前邊一片開闊地,居高臨下,射擊下面進攻的步兵。這個時候,下面的步兵都是隻有跑路的份。

一般來說,前邊一個碉堡,對付它的辦法就是利用密集火力傾瀉,通過火力封鎖敵方射擊孔,總有幾個流彈打進去命中率看臉。碉堡作為一個重要防禦火力輸出點,一般一挺機槍就可以壓制一片人,外面人是很難抬頭的,就別說什麼精準射擊之類的了,碉堡外面找個地方安心隱蔽,還想安心瞄準射擊,難度太大。

碉堡大多在高點,狙擊手必須仰角射擊,射擊角度基本就被限制住了,再加上碉堡牆體較厚、機槍長度,裡面的機槍手漏出來的頭頂是非常小的。你要是能找到一個制高點去打,修碉堡的人基本就可以斃了。另外,碉堡裡面,你在外面看頂多能看到膛口焰,看不清裡面的人。

而類似於太平洋島礁上,日本人修的那些地堡,通常是前邊一片開闊地,美軍大量吃瓜步兵登陸了,在陸地上前進的時候,突然某個洞裡伸出來一挺機槍,然後就倒下一片人,很多時候,你壓根就找不到這個機槍射擊孔,指不定在哪個草堆底下。

另外有一點很關鍵,碉堡是把大多有利的射擊位置都佔了,外面的機槍手不大好找射擊地點。狙擊手一槍下來,裡面的人一旦沒死,你位置暴露了,機槍的火力可就都吸引過來了,我說了,你去哪再找一個狙擊位置都很難,被機槍盯上了,能不能活下來都兩說。

其實對付碉堡吧,狙擊手幾乎就是多餘的,無後坐力炮、RPG火箭筒、火焰噴射器都可以,有錢的話弄個鑽地彈也行。沒必要拿狙擊手去打,難度大不說,效果還不好。


軍武文齋


為什麼狙擊手槍法如神,卻很少聽說狙擊手狙殺碉堡裡射擊的士兵呢?

原因很簡單,真心不好打啊!

碉堡的射擊孔本身就不大,就連碉堡裡邊的士兵,射界都不算開闊,想打中就不容易。

再加上,士兵射擊時,其實身體在射擊孔後方一段距離,而不是正後方,即使子彈打進來,也不一定能打中。

一般來說,碉堡要麼是隱蔽起來的暗堡,不開火,很難發現,如果連發現都做不到,那如何擊殺呢?大多數碉堡都處在高點,向下射擊,士兵如果在外面,需要一個仰角,那麼很可能很難看到碉堡裡的士兵。

碉堡的作用,就是保護裡面的士兵,這麼多年,碉堡之所以還存在,就證明它的防禦作用很明顯!

狙擊手也是一名士兵,並不是萬能的。二戰時,狙擊手很可能連瞄準鏡都沒有,打碉堡這事,就不適合狙擊手做。一般來說,裝備好一點可以用火炮,差一點可以火箭筒,再差一點只能炸藥包爆破桶了!現代狙擊手就厲害了,反器材狙擊步槍可以打穿比較低級的碉堡,可以指示炮兵和飛機支援!


老霍家那小勇


為什麼不能,當然能!只不過,這麼幹風險很大,很可能得不償失。在陣地戰時代,狙擊步槍大多是制式步槍改制的,射程並不比碉堡裡的機槍遠。碉堡前方有良好的視野和射界,狙擊手想打中槍眼裡的機槍手,就要先把自己置身於對方的打擊範圍裡。這個進入射擊位置的過程已經具有極大風險,到位後,即便乘對方換彈一類射擊間隙得到開火機會,擊斃機槍手也不容易,狙擊手既沒時間精細瞄準,也未必能看見昏暗槍眼裡的人頭,只能倉促大致瞄準射擊,就算僥倖擊中,碉堡裡一般還有替補射手,栓動狙擊槍卻沒有足夠持續的火力一直壓制槍眼,仍有可能遭到反擊。一旦失手,可就虧了,要知道機槍手多的是,與寶貴的狙擊手沒法兒比。所以與其用寶貴的狙擊手去打碉堡槍眼正面硬剛,不如讓機槍步槍壓制碉堡射擊孔,然後步兵想辦法迫近碉堡再做處理。


薺菜糰子


沒有這種說法,狙擊是一種戰術,不是死板的教條,只要條件允許,那麼完全可以對碉堡射擊孔中的士兵進行狙擊,即便無法有效對其殺傷,也能形成一定的火力威懾,小幅度的壓制對方的行為。

實際上,在一戰到二戰的時間裡,通過步槍精準火力對碉堡射擊孔進行密集壓制,是一件存在過的事情,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對射擊孔的變相狙擊行為,在缺乏有效火力壓制的情況下,這種方法不失為死馬當活馬醫的途徑。

比如我軍抗戰時的衡陽保衛戰,在張家山陣地上,國軍反而取消了許多碉堡前的射擊孔,這是為什麼呢?

說起來還是讓日本的“特射手”打怕了,此前的一系列戰鬥中,國軍發現碉堡射擊孔在日軍面前相當不保險,中方在火力密度和遠距離對射上根本佔不到日軍的便宜,留下孤掌難鳴的機槍碉堡只能活活送死,日軍特射手可以輕易的將子彈射入其中,而且對方這種士兵還相當多。

面對連綿而來的精準射擊,碉堡裡的機槍手很容易喪命或被壓制,繼而讓正面碉堡失去作用。再加上這種薄弱位置容易被日軍灌炮,倒不如放棄掉,只加強左右交叉火力,所以衡陽方面乾脆就沒有在正面設計射擊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中,因為戰爭模式的特殊,雙方以塹壕陣地和堡壘、掩體為主要戰鬥方式,所以這時候的遠距離狙擊是相當多的,在陣地架設的半永久工事或防盾工事前,許多機槍、狙擊手都展開過精準的廝殺,協約國就曾抱怨過對方狙擊手的厲害,能在馬克沁機槍剛燒起白霧時就把子彈打進射擊口。

美軍甚至還有更傳奇的許多經歷,比如“塞班島上的護林熊”,這段內容記敘於艾德里安·吉爾伯特的《追蹤與獵殺——狙擊手的戰鬥經驗》中:兩個身穿獵裝,頭戴卷邊帽,彷彿護林員臂章上卡通熊模樣的狙擊手在危機關頭被叫到陣地前,他們不以為然的卷著煙,然後根據陸戰隊中尉的指示趴下身子幹活,在1000-1200碼的距離上對日軍狂噴火力的碉堡進行了射擊,只打了3、4槍就把子彈灌進了日軍碉堡,日軍機槍手被打死,隨後他們又補了個人,然後又被打死,一直被打死了4個人。

最後陸戰隊順利的突破了日軍碉堡的封鎖線,繞到後面端掉了這個碉堡,而兩隻“護林熊”則拍拍衣服不知跑哪兒去了。

很顯然,只要有射擊條件,有適合狙擊手發揮的機會,且狙擊手的技術本身過硬,那麼對碉堡進行攻擊並非不可能。要知道,狙擊手許多時候射擊的目標並不比射擊孔大。

比如之前CCTV電視節目“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中,我國狙擊手就在電視屏幕前完成了200米的移動靶射擊,透過山崖上小房間的窗戶,他準確擊中了模擬靶。

不要以為200米很近,他們使用的是無人機非直接觀測,三發三中。

不過通常來說,用精準射擊來對付碉堡並不是一件好主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兩邊基本不進行機動作戰,主要打的就是對射;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槍法高端,而國軍缺乏遠程火力手段,反倒令視界不足的堡壘吃了悶虧;在正常的戰場上,除非狙擊手擁有很好的射擊條件,以及部隊有功夫設計這種戰術,否則用狙擊槍對付堡壘並不划算。

尤其是二戰諾曼底登陸時奧馬哈海灘的那種堡壘,結構堅固、佔據了制高點、有火力優勢,美軍即便有狙擊手也無法對其進行穩定的射擊,反倒會被MG42機槍給撕碎在沙灘上。

畢竟碉堡如果那麼輕鬆就讓狙擊手給消滅,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們需要明白,雖然歷史上不乏出現了一些戰例,但總體上,拿狙擊槍射碉堡還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王司徒軍武百科


應該是射擊角度問題。雕堡的射擊口一般比較高,所以肯定不好瞄準。從他高或低,或左或右射進去,射中射擊手的可能性都不大。只有正方射進才有可能擊中,但是正面和射擊口對射的概率不大,危險係數高。所以,從射擊口打進擊殺射擊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個外行的外行分析,整篇外行話,真正的高手可怡一笑,勿怪!


梅宇峰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即使狙擊手子彈能通過射擊孔但是也會經過槍堂力量會減少,有可能也會打不著。所以一般狙擊手都是瞄人的腦袋。或者人的脖子。


春風胡


狙擊手打碉堡?嫌活的久了吧?除非你有狙擊炮,一下子把碉堡掀翻,否則,碉堡裡一群人,想打你多少窟窿,你自己報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