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全球經濟危機?

郝奇怪


已故香港信報知名股市財經人 曹仁超 七十年代對股市已作總結,當師奶(大嫂)勸你買股票時,便是抽身離場的時侯。 1928~29年美國股市崩潰前,華爾街路旁鞋童(刷鞋仔)也加入評論股市大軍,嚴如專家般,向別人細數股市家珍!



1913年從歐洲渡洋的猶太金融殖民寡頭,透過白手套摩根及咯克裴勒,成功金融殖民到美國,獲取龐大里程埤~成立發鈔權的私人聯儲局。從此利用它進行貨幣發行伸縮,利息升降,透過他們結合的銀行系統,擔當信用借貸窗口,1927/28 股市賺錢滿滿預期,全民炒股,銀行配合放水,孖展借貸入市達九成,市盈率接近40,吹逼一個大大泡沫。 (圖私人聯儲局凌駕於一切,不用核數,不能監管,無冕王帝。 黑色週二狂瀉,各大報章瘋傳。)



1929年十月廿二,以摩根為首銀行家們,宣佈注資大舉入市,託穩市場,幾天內狂沽貨,廿五日說市場穩定便離場,到下週即廿九日黑色星期二降臨,市場全面崩塌,一天指數跌三成,損失達十倍當年全美國財務預算,以現今市值計,超過二千億美元! (圖示人造牛熊交替, 人性貪婪又驚恐每被利用。)



金融寡頭打造的股票大賭場,模透人性貪婪與恐懼本質,因貪才請君入甕進行洗劫,屢試不爽,利用信貸的人為風暴,銀根鬆緊利息收放,當百姓入了局後,他們背後造空,唱衰用手段打爆市場,恐懼曼延爭相沽脫,血流成河,他們慢慢收屍! 股市,樓市,期貨,債市莫不加此,從1928年至今,大少漲爆每十至十五年一次,已達八回了。

凱思斯經濟派說股市大風暴是因為一戰後產能過剩,通縮引起失業不景氣,另一派說氣候惡劣引起,但不可否認金融財閥打造華爾街市場氛圍,手執貨幣供應權,股資銀行及零售銀行連結使壞,創造各式坑人金融衍生品,他們擁有的主流傳媒假推薦假分析。1929年金融風暴寡頭牛刀小試,效果奇佳,以後每十至十五奉旨剪羊毛一次。(像2008年,金融風暴,寡頭金融機構大到不能死,強行印錢救助,老百姓買單,印錢老美輸出通脹,全球受害。)


Harry223850404


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源於美國,席捲西方,重創世界,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黑色星期四”引燃“大蕭條”。

1929年10月19日,星期六,紐約證交所毫無徵兆地出現拋售股票熱潮,股價大跌。銀行家們試圖扭轉這種局面,希望能靠高價收購股票止住跌勢。但到了24日,股價繼續狂跌;一天內,有1200萬股股票易手。這一天,被稱作“黑色星期四”。可是,後面接踵而來的是“黑色星期一”和“黑色星期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很多原本高啟的股票,跌的一分不值,成為廢紙。到這一年的年底,約450億美元股票市值蒸發。不少百萬富翁破產,一些人紛紛從華爾街的高樓上跳下自殺。 美國當時的執政者,一開始認為,股票下跌只是正常的價格波動,沒有采取任何救市措施。當看到股市面臨崩潰的時候,想採取點行動,已經無能為力了。

股市崩盤的影響,迅速蔓延到各行各業,美國迅速陷入全面蕭條之中,銀行倒閉、工廠破產、商店關門,短時間內數百萬人失業。

很快,“大蕭條”擴展到加拿大、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迅速遍及了當時的工業國家。同時,波及到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

危機重創全球經濟。

這次“大蕭條”,從1929年下半年開始,延續到1933年。實際上,到1936年,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生產和就業,勉強恢復到1929年水平,但在1937年又再次陷入危機。

從全球貿易來看,1929年國際貿易總額是686億美元;1930年下降為556億;1931年再下降為397億;1932年又將到269億;1933年只有269億。

主要工業國的失業人口在這幾年間達到3000多萬,失業率高達30-50%。僅美國,失業人口就超過1400萬人。

“大蕭條”造成嚴重的貨幣信貸危機。三年多時間,美國破產銀行超過一萬家;德國的黃金儲備減少80%;英國1931年一年就因為貨幣信貸危機和國際貿易銳減,歷史上第一次出現1億多英鎊國際收支赤字。

全球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價格暴跌,但仍然無人購買。美國資本家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把巨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使河水變色成為“銀河”;巴西一年之內把2200萬袋咖啡倒入大海。

寫作《全球通史》的美國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講,在1932年一次國會聽證會上,一個議員說到他的朋友,因為羊賣不掉,一次宰殺了3000只,扔到峽谷裡;200個蘋果只賣40美分,仍然無人問津,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幾年裡吃不起一個蘋果。

形成 “大蕭條”的原因。

二戰以後,世界各國學者不斷探討“大蕭條”產生的原因和根源。歸納起來,大致是——

第一,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造成貧富差距迅速拉大。1929年的美國,全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家庭佔60%,購買力很低。

第二,一次世界大戰後,1924年美國恢復到1913年經濟水平,但失業率仍然高漲。

英國長時間失業率在9.7%以上。這樣表面的繁榮,惠及不到失業人口,這是很大的隱患。

第三,國際上在之前滯銷了大量的農產品和初級工業產品,產銷不平衡已經非常嚴重,“生產過剩”逐漸凸顯

第四,一戰以後,美國大量向國外貸款,包括貸款給德國,德國用以償還其他國家的戰爭賠款。這種靠大量放貸維持的國際金融秩序和繁榮極不穩定。

第五,戰後,出現了地產和股票的投機狂熱,特別是美國,1928年的股票平均價格,已比五年前飆升了400%,出現了巨大的金融泡沫。這和發生於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具有極其相似之處。這個泡沫一旦破裂,便迅速產生了連鎖反應。

其實,自世界進入到資本主導的時代,經濟危機的爆發,已經呈規律性的狀態。1857年,爆發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形成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蕭條。從那以後,每隔10年左右,便會再次發生新的危機。歷史就是這樣過來的。其根本原因,還就是在於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是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可的事情。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產出的東西多,賣不出去;經濟危機的發生,往往是在“繁榮高點”發生的,2008年的美國,也是一片繁榮,然後危機就到來了。所以,有美國學者說的可能很有道理——美國的股市又已經連續上漲了八九年,這反而可能是很危險的信號。


一老沈一


眾所周知俄國是一戰參戰國,和英法一同在協約國內,但後來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國,蘇聯成立,並且退出了一戰。

那麼蘇聯成立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呢。

俄國是協約國成員國,在參戰前以及參戰期間向盟國借了70億美元,包括中國美國,然後他賴掉了,他不認了。

他還的起嗎?還的起!但他不還,而是拿來做了工業化的資本金。

一戰結束後這些國家債務累累,急需資金,於是聯合起來對蘇聯發動戰爭,史稱十四國干涉戰爭,幾乎當時世界所有主要國家都參戰了,包括中國。但是托洛茨基領導的蘇聯紅軍打敗了各國軍隊,流氓會武功,這下各國都沒辦法了。

然後世界上就多了一個七十億美元的窟窿,這不是一般的七十億美元而是一戰後的七十億美元,經濟危機前的七十億美元。英法為了填補窟窿加大了對德國的剝削,甚至間接導致了二戰爆發。


被推下窗戶的刺客


這場危機直接導致德意日法西斯上臺,對世界歷史走向造成了重大影響

1929—1933年期間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嚴重地經濟大蕭條,這是人類近代史上首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它重創了國際經濟,也直接導致德意日三國法西斯勢力的上臺。

今天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都會因為供求關係不平衡而定期爆發金融危機。如今面對這種先天缺陷問題,各國政府都會對經濟進行干涉,避免或者是減緩金融危機的爆發。

當時在20世紀初,,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資本主義是一項完美的經濟制度,它對於供需平衡有著自愈能力,不需要政府的干涉,政府的作用就是當好一名合格的“守夜人”,維持市場秩序就可以了。在這種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各國政府都是奉行不干預政策。

早在19世紀末,美國就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而在一戰初期,美國作為中立國既跟協約國做生意,也跟同盟國談買賣,軍火、糧食、工業產品賣得是風聲水起,大發戰爭橫財。而美國股市也在一戰後的10年間迎來了大爆發,一路瘋長,此時的美國人對於國家經濟前景都充滿著信心。

(一戰時奔赴歐洲的美軍士兵,一戰極大地刺激了美國工業的增長)

而且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電力和內燃機逐步被大規模應用,美國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隨著資本大量通過股市進入生產環節,美國的各種工農業產品產量開始急速上升。

不過雖然市場上的商品增多了,但老百姓的工資卻沒怎麼增加,這就非常尷尬了。由於人民消費能力有限,導致大量商品積壓,出現供大於求的情況。按照當時的經濟學理論,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商品必然會降價銷售。

的確,大量商品的湧入確實會讓價格下跌,這是自然經濟規律。但由於商品太多了,商品價格出現了崩盤的情況,這導致資本家虧損嚴重,甚至血本無歸。

為了維持住價格,資本家們開始大量銷燬產品,例如將牛奶導入密西西比河,將玉米拿去肥田,從而減少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保證價格堅挺。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情景,一方面老百姓喝不起牛奶,另一方面農場主卻將大量牛奶傾倒進河流之中。

由於商品價格遠遠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使得商品出現了嚴重滯銷,這讓許多企業和承受了巨大的資金壓力,裁員風潮開始襲來,大量人員失業,許多家庭失去了生活來源。

隨著這種情況的不斷惡化,大量企業和家庭的資金斷裂又進一步導致銀行壞賬的不斷增加,最終在一個“黑色星期四”徹底引爆了美國金融危機。此後該危機從美國開始向全世界進行蔓延,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受到了波及。(一戶破產後露宿野外的美國家庭,他們因為換不起貸款,房子被銀行給收走了)

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各國經濟陷入巨大的泥潭,到1932年,美國失業人數為1370萬,德國為560萬,英國為280萬。需要說明的是,在那個時期大多數婦女在婚後是不出來工作的,全家的生活都指望著唯一的男人去掙錢。所以如果一個男人失業,就等於全家人都衣食無著了。

這麼多人沒有飯吃必然會誘發許多社會問題,革命情緒也不斷在傳播。人民紛紛希望有政治強人上臺控制局勢,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搶班奪權的。至於日本,同樣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下層軍官的對外擴張情緒越來越強烈。

1932年日本下層軍官發動了“五一五事件”,殺死了日本首相犬養毅,終結了日本的文官內閣時代。此後軍人東條英機上臺控制內閣,對英美和中國的政策更加激進,第二次世界大戰便在這種局勢下爆發了。

(犬養毅死後再無人能控制暴走的日本軍方)


千佛山車神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根源在於美國一戰後獨善其身的政策選擇。

一戰結束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個理想主義者,正是在他的主導下,英美法等列強對整個歐洲,以民族自決的原則進行了重新劃分。

同時,威爾遜提出的“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法則,也為後來的亞非殖民地獨立提供了最初的理論依據。

但威爾遜的理想在國內國會受到了重重阻力,通過一戰發財的美國人,不願意走出美洲去領導世界,國會通過否決威爾遜提出的“十四點”以及建立國際聯盟的提議,美國繼續保持其保守的外交政策。

作為當時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但它選擇將自己置身歐洲乃至世界之外時,大蕭條就成為一種必然。

換而言之,當一國經濟實力能夠左右全球經濟時,它必須融入全球,去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制定規則,並維護這些規則,這既是它的權利,更是它的義務


風談天下


20世紀30年代,在人類的科技、勞動、軍事、乃至經濟文明,全面步入近代化,具備了發現一切危機的能力。然而,嚴重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法政文明和市場文明。人們的思維方式,仍處在你死我活的叢林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