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羡林是著名的学者,被人们尊称为季老,他的很多文章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育课本,学贯中西,知识渊博。

并且在很多人心中,因为季羡林不戴国学大师的高帽子,一心一意潜心学术,并且对那个特殊十年的深刻反思的种种行为,季老一直都是那个忧国忧民,风度翩翩的学者形象。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然而在他儿子的笔下,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与我们见到的都不一样的季羡林老人家。 在儿子笔下,季老只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一心许国却不顾惜家庭的无情文人,一个一生孤独寂寞的垂暮老人

特别是详细描写了季羡林早年的所有心结——从小被过继、不幸的婚姻生活、母亲的过早离世,一切都被他的儿子详细的写在了那本书里,揭开了季老的心路历程。

一方面是季老在世人心里崇高的形象,一方面是儿子眼中糟糕的父亲,丈夫的角色,那么季老到底是什么角色呢?


一:儿子写作的初心

关于写这本书原因,季老的儿子曾经接受过一段采访。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问什么要写出一个这样的季羡林的时候,季承很坦然的承认道,说他只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季羡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季羡林而不是作为一个学者的季羡林。诚然,季老也有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三长两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完全同意他的那句话“为尊者避讳,不是正确的做法”,这才是对名人的正确态度。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从小生活在不幸之中的季老,有自己的家,却不得不寄居叔父家,来完成学业,可他那时候才六岁;有一心倾慕的女子却不得不和不爱的女子相守到老,婚姻家庭其实都算不上特别幸福的他在他儿子心里,也就是一个可怜人。

在儿子心里,季羡林在家里总像一个鹤立鸡群的人,基本上不和家里人有什么过多的亲密感觉,总是沉迷于自己的治学和研究,在感情和亲情上与家人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层隔膜。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执笔遵从的原则是真实,真实地得近乎残忍。最突出表现在对待家人上,特别是对待妻子彭德华、也就是季承姐弟母亲的态度上。季承在书中多次回忆起父子相聚甚少,交流不够的情况,并且提及季老长期孤身住在公寓里,生活一切自理,当季承姐弟觉得父亲没人陪伴的时候,便向父亲提出把母亲接来北京一起住时,季老只是冷冷地抛下一句:“我和你妈没有感情。”


二:季老不为人知的过往


季承在书中透露了大量的秘辛,季老六岁的时候便寄居在叔父家,对于自己的亲身父母倒是很少有交流,并且对于原配夫人,和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一样,都不是很喜欢。季承透露道,季羡林喜欢的是彭家的四姐而不是他自己的原配夫人彭德华。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还透露了季老早年留学时候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暂短而甜蜜的恋情,还首次披露了父亲季羡林这位德国恋人的照片,并且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德国女人抱有深切的同情。

留学德国期间,季羡林和房东之女曾经有过一场甜蜜的爱情,但在国仇家恨的驱动下,他还是很理智的把这扇已经打开的爱情之门关起来。他克制了自己的感情,但他的这一选择,却给伊姆加德制造了无穷尽的痛苦,并因此一生未嫁。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评价道“父亲骨子里就是一个有背叛思想而没有背叛勇气的人……缺乏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胆量”,事实诚然如此,他一生中的两个女人,原配彭德华为他郁郁守望,伊姆加德则为他苦苦等待。在季老回国之后,季老毅然撑起了这个在山河破碎中的家,靠着教授的职业,养着这个家。尽管不爱了,但是季老是有一份责任在身上的。

不过站在他儿子的角度,就仍像一个天真的孩童一样,他天真的要求父亲要么好好的爱这个家庭,而不是靠责任去维系,要么就干脆一点,像很多文人一样离婚。在这种两难思维上,季羡林曾经还是没有逃脱儒家文化的窠臼,勇敢地牺牲和克制了自己的欲望,然后为家庭的维系做出了自己身为家长的一份责任心

但这些在季承眼里,却总认为这些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因为他所认为重要的感情的东西,他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他得到的东西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他没得到的东西但是他却固执的认为这是他应该得到的。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在此书中还爆出了另一则内幕,季老在晩年十分警觉,多次怀疑有人要下毒害死他,而原因也很好笑,是因为有人觉得他知道的太多了,死了之后被灭口就没事了。

父亲在晩年多次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传闻是怎么来的,”季承说。季承曾从父亲的护士那里得知,曾经有人和季老提及,危言耸听说季承和他的老婆要用毒药害死他,听到之后,他特意问父亲,结果父亲对他摆了摆手,说他只是姑且听之,从未当真,并且很诚恳地对他说“

因为你不是那样的人,不会说那样的话,更不用说去做那样的事情了”。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还详细的写了季羡林遗产被侵吞的纠纷过程,以及他和北大对于遗产的纠葛官司,这里暂不细表。可以说,这本书怨到了极致,季承对他的父亲,陌生到了极致,也害怕到了极致,所以在死后,自然难掩怨气。

我觉得,季承在整个人生中,他是完全没有得到来自于父亲的爱的。一个完全没有得到过父爱的人,心里怨怼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也往往不太善于给别人爱的。


三:无法释怀的怨怼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季承是带着一种怨忿来写这本书的,他怨父亲没有给他母亲真正的爱,他怨父亲没有给他这个家庭一点爱,还怨父亲没有给他跟他姐姐一种亲情。

所以,这本书里季老被他儿子描述为无情薄情的人,但如果我们不从一个世俗的圣人角度去看,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其实也并没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人有两种层面,利己和利他。恰恰利他精神最强大的时候,对于利己,对于自己家庭的爱往往就疏忽了。我们看到,古往今来那些圣人为国家献出什么,往往对家庭都是不顾的。季羡林也是这样,

他思考的问题是整个世界,是那些早已经消失的古代文字,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学术沟通,所以在这种时候,他可能会对家庭有一些冷淡和疏忽。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季承正如我们说的那样,小孩子心性,它可以很自我,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他认为不管你季羡林给了这个社会多大的东西,只要你没给我就不开心,父亲对他有物质供养,有责任担当,但就是对他没有父子之情。整本书表达的就是这种无情,反过来,也激发了他对父亲的一种无情。


季羡林以前在别的地方也曾经写过:

有些事情你必须这样做,就是做人你就必须要这样做的,你要不这么做你就不能算一个人。对他来讲,做人的标准就是说,我可以不爱,但我不能没有责任;我可以不要爱,但我不可以不付出责任;我可以自己不享受,但我不能不付出我应有的责任。

从他放弃爱情毅然回国,回来之后毅然承担起本来没有爱的家庭重担,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他的这一人生信条。他觉得我是一个男人,就必须要负担这家,不应该见异思迁,尽管在那个时代和原配太太离婚太正常了,但他就是不离。

他是一个读书人,被一些封建的观念束缚着的“士”,他做不到许多愧对良知的事,而且应该坦率地讲,这是他身上很宝贵的东西,尽管他已经不爱了,但是虽然痛苦,也不想愧对自己,道是无情却有情。

儿子眼里的季羡林:他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无情的文人

而季承只看到了自己父亲无情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父亲了不起的有情之处。

一个伟人,一个为社会贡献很多的人,他一定对家庭有亏欠,而这种亏欠就在于他后人的那种看法。往往可能是一个年轻小孩子的时候,他可能会认为父亲的这种亏欠使他觉得不可忍受,但一旦他提升到一个成熟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被亏欠,可以在别的地方付出的意义来得到补偿。

但是季承这么一个七十多岁的人,他至今都没有成熟,他仍然像一个三四岁天真的小孩在叫一样,这无疑是让人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