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一个领域,只有出现大师级别的人物,才会拓宽和提高那个领域的宽度与高度。

一个优秀的师父,可以精准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自身本领过硬,在点播或者找问题的时候,都是比较犀利的,这对于他的弟子来说,可以减少很多弯路。

而中国近代数学家杨武之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育家,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数学人才,拉动了近代数学发展的进程。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1896年,杨武之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邦胜是清末的秀才。

杨武之成绩一直比较优秀,1914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随后考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在1918年的时候,还做了《数理杂志》的编辑,随后1919年毕业,回到安徽,在中学做数学老师。

如果按照这样的步骤,杨武之大概一直都只是普通的数学老师。

但他不甘于此,在1923年的时候的时候,考取了安徽省公费留学生,随后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在1924年夏天的时候,获得学士学位。

随后去了芝加哥大学读研,在这里遇上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人。

就是他的导师是迪克森,是美国著名的代数数论的专家,当时这位导师,在美国声望很大,还担任过美国科学院院士跟美国数学会主席,杨武之数学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后在1926年,拿到了学士学位,但杨武之并没有止步深造,选择了继续,所以在1928年,完成《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这篇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也是我国第一位数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

之后杨武之在1928年回到国内,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

开始是在厦门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当时杨武之代表的是国内数学的顶尖水平,在1929年的时候,请去了清华任教。直到1948年,随后因为战争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继续任教。

但他在清华大学教书的时候,除了自己本身成就之外,还发掘了对近代中国做出贡献的数学人才,最典型的就是华罗庚。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杨武之对华罗庚有知遇之人,当然,那时候华罗庚本身的能力自然也不能忽视。

1930年的时候,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被杨武之看见,十分欣赏,四处打听之后此人,随后邀请他来清华工作,他就是华罗庚。

而那时候的华罗庚,硬性条件并没有达到去清华工作的资格,因为他是初中学历,对华罗庚的邀请算是破格提拔。

华罗庚本人十分聪慧,也好学,对数学十分感兴趣,所以后来没有读书,也一直坚持学习,进入清华工作之后,华罗庚没有停止学习。

而恰巧的是,华罗庚最感兴趣的正是杨武之的专长数论,杨武之本来就十分欣赏他,加上他也很积极,所以之后对华罗庚请教的问题,更是知无不言。

1936年,华罗庚去了数论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但因为没有交足费用,无法拿到硕士学位,但在留学的两年时间里,自身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

1938年回国之后,去了西南联大,因为没有学位,所以很难成为大学教授,而杨武之觉得没必要这样死板,由于他是业内有名望的教授,所以积极推荐华罗庚,并拿出他这两年发表的论文来说明,华罗庚的资质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教授。

所以在杨武之大力的支持下,华罗庚破格越过讲师、副教授,直接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除了华罗庚,还有现代微分几何奠基人陈省身也得到了过杨武之的帮助。

1930陈省身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但当时他的导师并不是杨武之,但也会去听杨武之的课。

后来两人相识,杨武之发现他是难的的人才,并为他争取到清华公费留学的资格。

那时候公费留学是要去美国的,因为陈省身对几何最有兴趣,而当时几何学的研究中心在德国。

杨武之知道他的想法之后,十分支持,并帮他改派,后来陈省身也一直感谢杨武之支持自己帮助自己,因为选择去德国读博,对他后来学术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其实可以看出,杨武之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他看人,并没有在乎一些硬性条件,而是看他本身的专业能力。

除了这两位,还有很多数学领域的大佬,都得到过杨武之的培养或者帮助。

数学教育家杨武之:培养出华罗庚等一批人才,儿子是杨振宁

杨武之在教学那些年里,除了教书育人,还会发掘提拔人才,他自己有四字一女,各自在自己的专业也有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儿子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杨武之虽然理工科的人才,但骨子里却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热爱儒家文化,也热爱自己的家国。

1964杨振宁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杨武之跟他的夫人去香港跟儿子见面,那时候美国驻香港领事多次打电话给杨振宁表示,如果他的父母愿意跟杨振宁去国外生活,他可以立即办理证件。

但杨武之很坚定要回到上海,直到1973年,在上海病逝。

杨武之最大的成就之一,是他为近代国内培养与发掘了很多数学人才,拔高了国内数学领域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