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半城烟沙断桥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也是漫长的故事。

德国国防军来源于普鲁士军队,有着几百年的悠久传统。

早在腓特烈大帝纵横欧洲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就是他的工具。

所谓德国国防军就是德军。

至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这个说法没有问题。

当年希特勒在一战中加入的,也是德国国防军。

在整个二战中,德国国防军也是德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国防军的将军们,基本都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军人。

他们对希特勒这个前下士多持不屑的态度,希特勒也不信任他们。

希特勒在自杀前,曾经接见过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们。

得知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单人击毁了2辆苏军坦克,希特勒拍着他的肩膀,“孩子,真希望我的将军们,也能有你的勇气”!

二战中,希特勒一度认为,自己是在同德国国防军的将军们作战。

这些将军们过于保守,他们的思维和英法苏军都差不多。

希特勒认为,德军获得辉煌胜利的战役,基本都是强行命令将军们改变战略才获得的。

因为以上原因,希特勒对国防军并不很信任。

希特勒曾经向秘书说过心里话:我真想学斯大林,把所有的高级军官都杀光。

只是,希特勒可以说是草根政治家。

他想要统治德国,必须获得德国各阶层的支持,也包括容克军人阶层。

所以,希特勒是不可能彻底改变德国国防军的。无论如果渲染希特勒是独裁者,只手遮天。

其实,希特勒对于德军的干涉有限。

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都敢直接对希特勒出言不逊。

直到战败,国防军内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没什么改变。

然而,希特勒的改变,只能用于自己的军队,也就是党卫军。

党卫军来自于党卫队,本来只是冲锋队的一个下属分支机构。

冲锋队是希特勒起家的准军事组织,多是社会底层组建。

在希特勒上台时,他和德国实力派达成协议,消灭仇视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冲锋队领袖们。

长刀之夜中,1934年6月枪决了罗姆和150多名冲锋队头目,以希姆莱的党卫队取代。

党卫队只是冲锋队的分支,在1929年在希姆莱领导以后,就开始快速发展。

到1934年已经有5万人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党卫队和党卫军是两个概念。

党卫军也就是武装党卫队,是党卫队下属的军事作战部队。

而党卫队一半以上的成员不是军人,也不需要作战,从事诸如行政、情报、警察、集中营管理等五花八门的工作。

大家看到死亡集中营的看守,基本都是党卫队,带着骷髅的标志。

党卫军则是作战单位,开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1939年波兰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国防军已经有400万规模,党卫军也就几万人而已。

本来党卫军是要严格选择的,必须是至少三代没有外族通婚史的纯正日耳曼人、身高和体重都要较高的要求、必须信仰纳粹党的主张等等。

到战争开始以后,德国兵员紧缺,党卫军就难以招兵买马,大量征召两种人。

第一是有日耳曼血统的非德国人,第二是东欧斯拉夫人。

这两种人都是党卫军中打酱油的,前者用于防御次要战场,后者干脆是在本地维持治安,对付游击队。

但武装党卫军是很可怕的。

他们只有50万(其中至少三分之一是打酱油部队),装备也不明显强于国防军,但作战意志很强悍,不怕牺牲,对希特勒和德意志民族有狂热的忠诚。

他们的座右铭,就是最出名的:我的荣誉是忠诚!

在随后的一次次作战中,盟军都畏惧和党卫军交手。

这些人非常顽强,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党卫军受到的教育让他仇恨敌人,有过虐待甚至枪杀战俘的情况。

然而,党卫军的士兵也不是禽兽,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爱护自己的家人。

只是,他们被极端民族思想洗脑,相当吓人。

柏林被攻克后,一个月内追随元首自杀的党卫军达63000余人,躲在角落拒不投降选择继续作战的达70000余人。

即便柏林战役中,面对绝对优势的苏军,大部分党卫军士兵在碎石瓦砾中战斗到最后一刻。

一个年仅18岁的党卫军士兵断气之前,是这么说的:“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告诉父亲,我爱他。”


萨沙


二战时的德国武装力量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两者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国防军是德国名正言顺的正规部队,效忠于国家,服务于人民,不去崇拜某个人;而党卫军则是纳粹党的专属武装力量,是只属于这一个党派的军事力量,他们崇拜希特勒,可以说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装力量。从这一点上说希特勒并不信任国防军。

着重说一下党卫军:党卫军最开始就是党卫队,主要就是希特勒的护卫以及处理他的政敌之用,他们是有了纳粹党之后才成立的。在冲锋队长罗姆被解决后,党卫队得到长足发展,因为他们干的竟是一些脏活(屠杀犹太人就是他们搞的),在这方面国防军是瞧不上党卫军的,国防军认为党卫军充其量就是一群打手。1935年希特勒扩军后,党卫队被军事化,有名的就是那三个装甲师,其中党卫军第一装甲师又被称为希特勒师还参与了坦克大决战。



这里说一下,一开始我就说了希特勒不信任国防军,所以假如你是国防军,但是晋升速度很慢,这可以考虑加入纳粹党,成为他们一个系统的人,这样你的晋升速度就很快了,但是你会被周围的国防军同僚排挤,瞧不起,因为国防军成员是不屑于加入某个党派的,他们根本就瞧不上党卫军。



在发生战斗的时候,党卫军是要被编入国防军战斗序列的,虽然党卫军只听从于纳粹党,但是在这种大事大非的时候还是会和国防军合作。在战事很顺利的时候,国防军是主力,当战事陷入焦灼时,希特勒就不信任国防军了,着重打造党卫军。所以在战争后期,党卫军的装备武器还要比国防军略微先进一些。

另外如果一个国防军和一个党卫军被俘,他们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国防军很可能被按照战俘优待条例对待,而党卫军可能就呵呵了。干坏事的往往都是党卫军


怎样区分国防军和党卫军:国防军陆军头盔两侧的标志分别是鹰徽和国旗三色徽,而党卫军则是双闪电和万字旗。


铁血战史1927


在一本反映二战的小说《鹰从天降》里,英国牧师叱骂德国士兵,说他们是卑鄙的纳粹。德国伞兵中校施泰纳回答说,我们是德国国防军,不是党卫军,你以为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在希姆莱手下服役吗?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这两支军队分别是两个系统,一个属于陆军,一个属于纳粹党。但是,既然是一个国家的军队,为什么要分成两个系统呢?

这是因为在纳粹党夺取权力的时候,它就拥有了一支多达二百万人的准军事化武装----冲锋队。这些身穿褐色衬衫,脚踏皮靴的暴徒,是纳粹党的重要支柱。他的首领罗姆也是野心勃勃的人,对权力有无限的渴望。

在希特勒登上总理宝座的时候,为了获得军方的支持,他答应了解散冲锋队的要求。为了这个目的,他动用了他自己能够直接指挥的纳粹党的特别行动队,党卫队。在党卫队的迅速处置下,罗姆和他的党羽被处决,冲锋队被解散。

冲锋队被解散了,德国军官团认为,这除去了纳粹运动对他们的传统特权和权力的威胁。但是,他们错了。因为除去了冲锋队,又来了党卫队。不久,党卫队因为执行处决有功,脱离冲锋队而独立,由希姆莱担任全国领抽,只听命于希特勒一人。没有多久,这支纪律严明得多的忠实部队的力量就大大超过了当初冲锋队的力量。

希姆莱偷偷摸摸的招募人员,来扩大党卫队的实力。但是,与国防军相比,这支部队缺乏必要的装备和训练。同时,德国陆军也对这支超出自己控制的第二武装抱有戒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允许了党卫军建立自己的战斗队,因为他认为党的军事精英应该在战争中付出血的代价,这样,在战后他们就将得到广泛的尊敬。

这个观点被一些党卫军内的高级官员所接受,例如党卫军全国副总指挥埃利希·冯・巴赫・泽勒维斯基就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非常重要,“党卫军中大多数的高层领导干部应该在这场生死斗争中流血牺牲”。

这些思想,成为党卫军建立的理论依据。1938年8月17日,希特勒签署的一项命令明确指出了党卫军战时的职责以及军事地位。该命令指出,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包括----除了豪塞尔的三个团外----警卫旗队、容克学校以及艾克的骷髅队,还包括骷髅旗队的预备队。

这就不太引人注意地指出了,骷髅队的后备人员将为武装党卫军各作战单位提供后备力量。这项命令在当时确实并未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却让希姆莱一改战前偷偷摸摸用尽手段扩大党卫军部队的做法,他现在可以积极地为各个预备旗队招兵买马了,对党卫军预备队的人员限制放开后,现在的党卫军想招募多少人就招募多少人。

希特勒明确地指出,武装党卫军将在陆军的指挥下参加战争,这就给予了武装党卫军合法的军事地位。这一安排被陆军在1938年9月17日欣然接受了。

该规定还指出,“党卫军军事组织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加入时间,与国防军士兵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样,这项法令就彻底解决了党卫军的合法性问题,它成为一支和德国国防军一样的国家武装力量。

党卫军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四处扩充人员,并且和陆军合作,派军官去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党卫军表现出色。在东线,党卫军尤其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在许多战役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曼施坦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三个党卫军装甲师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德国获得了胜利。

在战争后期,尤其是发生了狼穴的爆炸暗杀行动后,希特勒对德国国防军失去了信任。他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党卫军。希姆莱趁机将党卫军扩张到三十八个师之多。在很多地方,党卫军成为了作战的主力。党卫军为了希特勒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直到纳粹德国灭亡。

与德国国防军不同,德国国防军认为自己是国家的正规武装,他们遵循自己的传统。他们认为自己的义务就是为了国家而战斗。因此,在战争中,虽然国防军也犯下了很多战争罪行,但一般都能够遵守国际法。比如,隆美尔在北非就拒绝执行处决犹太人俘虏的命令。

但是,党卫军则不同。他们的忠诚是向着希特勒的。他们唯希特勒之命是从。在战争中,他们对所谓的战争法则嗤之以鼻,毫不在乎的践踏国际公约。他们不但执行作战任务,还担负占领区的治安任务。

他们在战争中滥杀无辜,处决战俘。并在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的灭绝犹太人,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因此,党卫军的名声十分恶劣。甚至在盟军,有着不给与党卫军俘虏军人待遇的呼声和做法。最终,党卫军随着战争的失败,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这个问题准确的讲,应该是二战中的德军由德国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两部分组成。德国国防军很好理解就是德国的军队,基本国防力量。但是党卫军并不是国防力量,属于警察系统,是德国纳粹党中用于执行治安勤务、情报监视等任务的组织。随着党卫军力量和其全国领袖希姆莱私欲的膨胀,加上希特勒对德国国防军上层的不满,为加强纳粹党对武装力量的控制,党卫军成立了野战部队,即:武装党卫军,参加前线作战,统一受德军大本营指挥。所以属于德军的只有武装党卫军,执行治安勤务、情报监视等任务的党卫军就不受德军大本营指挥,直接听命于其全国领袖希姆莱和元首希特勒。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作战时统一受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区别是在部队建设上,二者不是一个系统,武装党卫军听命于党卫军。由于是纳粹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通常情况下主力的武装党卫军部队要比国防军的装备好,新式武器也优先装备武装党卫军,人员招募上武装党卫军也以招募“铁杆纳粹”为主,也招募一部分外籍军人,组成外籍部队。实际上不少国家也有类似情况,比如伊朗的国防力量就由军队和伊斯兰革命卫队组成。


因敌而变


这个问题有各种答案,而且都靠谱。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说出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个关键因素就是“普鲁士军官团”的存在。德国在欧洲长期的骑士阶层文化的影响下,加上在长期的统一战争、对抗拿破仑的战争、沙皇俄国的战争中,孕育出了一个职业军人群体“普鲁士军官团”。这个群体是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为思想的军人群体,他们大多是世代从军的军人世家,互相之间联系很紧密。他们不太参与、不过问具体的政府内部的政治争斗,谁当政都不反对。但是他们的信条就是为德国而战、维护德国的利益。

“普鲁士军官团”一直是德国军队的主导力量。由于他们不参与政治派别的争吵,也不会受到政治派别的打击。无论战争结果如何,政权变更、都不会受到追究。而且任何政治派别掌权,也都需要得到这各群体的支持。德国皇帝退位后,资产阶级政府掌权,在各种风云变幻中,德国军队更是形成了超脱于政治以外的特点和性格。他们只效忠国家而不是某个政客。

希特勒一直依靠自己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打击政治对手。他上台后,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独裁地位,与国防军接触.但是,得到条件却是”必须解散冲锋队,国防军才可以效忠元首制度“。希特勒也很清楚,”冲锋队“只是一群流氓、混混组成的打架、斗殴、暗杀为主的别动队,他们根本不是国防军的对手,也不堪支撑自己的独裁政权。要想稳住纳粹在德国的专制统治,实现真正的元首制度、极端民族主义和对外战争的梦想,依靠”冲锋队“是万万不可行的。他必须得到国防军的支持。于是,希特勒接受了国防军的条件,果断处决了”冲锋队“的主要头目罗姆等人,宣布解散”冲锋队“(实质是做给国防军看的)。由此他换取了国防军的支持。之后,他要求”冲锋队“员加入军队,在冲锋队的基础上,以建设军队为幌子,建设起了纳粹的党卫军。这个党卫军和过去的冲锋队,除了实行军队建制、装备精良、待遇优厚以外,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依然是直接听命于希特勒和党卫军头目希姆莱的私人武装。其主要任务是驻扎重要地区、监视国防军,和屠杀战俘和犹太人。

(冲锋队)

(纳粹党卫军)

但是,希特勒深知”普鲁士军官团“的根深树大和顽固,他们有他们的信仰,那就是只忠于德国。所以希特勒一直没有敢于彻底改革”普鲁士军官团“控制的国防军的状况,德国的快速扩张也不允许他这么做。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国防军军官拒绝加入纳粹党,包括许多高级将领。许多国防军的军队在执行希特勒的超出职权的命令是敢于公然抗命。比如,著名将领古德里安,在对苏作战中接到希特勒要求屠杀苏军政工人员的命令时,就公开拒绝执行。战争中,对众多战败失利的国防军高级将领,希特勒也只是撤职而已,未敢随意处决和追责。直到二战末期,刺杀希特勒的事件不断发生,希特勒才下令对参与政变的将领一律处决。可以看出,普鲁士军官团对德国国防军的影响,和他们敢于对抗希特勒的问题,希特勒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国防军之所以也成为发动战争的帮凶,是因为他们认为希特勒可能带来强大的德国、让德国雪耻,在对外扩张战争和取得欧洲霸权上,他们是一致的。他们互相都看到这一点,形成了团结、并由此一起发动了战争。但是,到战争的中期以后,国防军中的”普鲁士军官团“将领对希特勒的期望值已经大打折扣,逐步丧失。一些军官一直在寻找机会干掉希特勒,结束战争。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的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区分,并不是希特勒想要的,他只是没有办法和能力改造国防军为党卫军而已。也正是因为国防军一定程度敢于对抗希特勒的特点,才使得纳粹的大屠杀没有能够大规模、公开进行。而且,德国在二战结束后,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德国也是最快的,对战争的反省也是最坦诚的。因为对于国防军而言,希特勒早期塑造的神话一旦破灭,他早就是德国的噩梦了。他们也在寻求改变。


秋宜声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武装力量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两者是贵族于平民的区别!

这两者各自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起源,与德国的历史密切相关。

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部队,其前身便是一战中的德国军队,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条约》 ,德国军队规模虽然大大缩减,但仍作为魏玛共和国的正规军队而存在。

直到193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他才将德国国防军重新整顿为一直强大的武装力量,执行了包括武装进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等任务并直接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党卫的前身则是冲锋队,是纳粹党在初期打击政治敌人,蛊惑群众的一支准军事力量,冲锋队还直接参与了啤酒馆暴动以及水晶之夜等等臭名昭著的行动。

而随着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希特勒为了控制德国国防军,就必须要打消军队对于冲锋队的顾虑,因为当时德军尚未充分扩员,而冲锋队已经羽翼丰满,且冲锋队的行为常常裹着着暗杀和暴力,对国家法律和社会秩序造成极大冲击。


在长刀之夜后,冲锋队的主要军官被希特勒清洗,但希特勒仍然需要这样一个准军事化组织来服务于他打击政敌,巩固统治的目的,于是原本属于冲锋队编制下的党卫队,就成为了希特勒的得力爪牙。

在二战中,国防军自然以前线战事为主,而党卫军多执行在占领区进行维稳和迫害等任务。

但毕竟国防军效忠于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而党卫军效忠纳粹党党魁,在党政合一的政治环境下,希特勒拥有全权指挥这两只军队,所以这两者也没有极其本质的区别。

党卫军有时会带着重型武器奔赴前线,充当“救火队员”,而国防军也为敌占区针对平民俘虏以及犹太人的大屠杀提供过便利。

但在性质上,两者也是有同有异,两者同样带有德国军人与生俱来的忠诚的特质,也都拥有不凡的战斗力。

但国防军更多地带有一丝传统的普鲁士容克军事贵族的色彩,虽然忠于希特勒,但却在战争后期开始更多地反思和怀疑,以致有了后来的狼堡之变。

而党卫军则显现出一种近乎疯狂的忠诚,战争后期,党卫军蛊惑了数十万青年人为投入这场万劫不复且注定惨败的战争,这或许也和他建立的初衷之一密切相关。

纳粹的种族理论认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民族,党卫军在战争初期也是由“正统的雅利安人”组成的,更加铺天盖地的洗脑换来的是更加疯狂的忠诚。

比起国防军,党卫军更加肮脏不堪,他们犯下了更多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更深层次地来讲,党卫军与国防军的并存,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编制问题,也不是仅仅存在于纳粹德国的特殊环境下。

事实上,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一个国家的军队设置中,往往能够窥探到其他的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白话历史君


二战中的德军,为何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


我们知道,在二战中,德国在独裁领袖希特勒的带领下,率先发动了战争,以“闪电战”的方式在欧洲大陆疯狂侵略,虽然最终在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努力下,纳粹头目希特勒走投无路而自杀,但二战中的德军确实是能征善战,并且还严格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按理说,同一个国家的军队,受领导于同一人,为什么要严格区分呢?

小编认为,严格区分国防军和党卫军,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希特勒的领导和纳粹独裁统治。

1、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几乎完全解散。士兵独自或是结伴返回德国。很多这些士兵后来成为半军事自愿组织自由军团的成员,在1918至1923年期间参与镇压革命与边境冲突。但是,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始终需要组织军队,于是在1919年3月6日颁布法令,建立了临时国防军。目的是为了尽快结束第一世界大战后期因德国战败而引发的社会骚动。

1921年前后,魏玛共和国政府基本完成了社会秩序的重构,临时国防军完成其“过渡性军队”的历史使命,但因《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临时国防军没能取消“临时”二字。而是被改为有“限制”意味的德国防卫军,那时德国这支军队是一支防御姿态的军队,跟现如今的日本自卫队差不多。

直到1935年10月15日,希特勒上台扩军之后,才将其正式更名为“德国国防军”,隶属于国防部训练和管辖,作为代表整个德国的对外武装力量,体制结构上是效忠德国政府。可以说,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建制军队,是职业军人,也是德国传统的军官团,他们信仰的是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谁做皇帝谁做总统都和自己无关,从来不信仰个人。

我们知道,德国是个有着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其国内庞大的军事贵族阶级叫容克贵族。在普鲁士历史上,从十六世纪起,容克贵族就开始把持德国的军政大权。他们类似于印度的刹帝利种姓和中国的门阀,长久垄断德国的权力。容克贵族的垄断,让德国变成了一个非常注重出身的社会,这对于希特勒来说非常不利。国防军的大多数军官都是由传统普鲁士贵族组成,因此,国防军虽然效忠元首希特勒,但却并不完全听命与希特勒。

2、完全忠诚于希特勒的党卫军。

其亲身是党卫队,简称SS,德国纳粹党的法西斯特务组织和军事组织。党卫队成立初期仅为希特勒的卫队和对付政敌的工具,隶属于罗姆领导的冲锋队。1925年,纳粹从冲锋队中选拔出一群精干力量,成立了“党卫队”,负责保护纳粹高官们的安全。与冲锋队不同的是,冲锋队们忠于纳粹党,而党卫队只忠于希特勒个人。他们的口号是“吾之荣耀即忠诚”。1929年1月起由希姆莱领导,党卫队有很大发展。1931年6月建立情报机关党卫队安全处。次年1月设党卫军种族局。1933年初,其成员已发展至5万余人。1934年6月冲锋队被清洗之后,作为冲锋队的替代品存在。此时的党卫军,不再是效忠纳粹党的部队了,它是完全效忠希特勒个人的私人武装。随着希特勒的权力越来越大,党卫队开始分成了武装党卫队、特别行动队。按照国防军的标准训练,二战中长时间作为国防军的支援力量,其实他们就是希特勒的“御林军”。

在组织结构上,因其定义是负责德国内部和占领区的“维稳”工作,因而理论上在整个纳粹政府结构中党卫军归内政部。其有独立的总部机构和直接负责人,且他们的负责人往往是直接跟希特勒对接。我们熟悉的盖世太保等秘密警察属于这系列。

3、二战中的德军,为什么一定要严格分成国防军、党卫军呢?

一是希特勒不完全信任国防军,所以要发展党卫军。因为国防军是职业军人,是正规部队,他们只效忠国家和人民,并且大部门军官是传统贵族出身,他们看不起平民出身的希特勒,虽然希特勒最终通过手段,成为总览总统和总理权利的“元首”,但由于国防军军官从根子里瞧不起希特勒,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和执行命令畅通,希特勒不得不区分发展自己的“御林军”党卫军。

二是希特勒区分发展党卫军是为了牵制国防军。纳粹时期的德国国防军和希特勒的关系像“合作”的关系,部分军官并不都认同纳粹主张。假如希特勒跟其自身利益有冲突,依旧会干掉希特勒,并且1944年以施陶芬贝格为首的国防军将领也作出了刺杀希特勒之举,所以为了自身安全,牵制国防军,要严格区分发展。

三是党卫军能够完全听命于希特勒,不折不扣执行他的命令。这一点与国防军完全不同,并且党卫军丝毫不顾及战争规则与军人荣誉,像杀俘虏、搞种族灭绝这种“脏活”、暗活,希特勒只交给党卫军,国防军是不会也不屑于干的。比如1941年,党卫军帝国师的元首团,曾经在伏尔加河流域,面对着七倍于己的苏军,以两千人的兵力击败了一万五千苏军的进攻,最后该团战至只剩下三十五人,可见党卫军对希特勒的命令是多么服从。

四是党卫军的入选严格,为了确保血统纯正,绝对忠诚,要严格区分。党卫军成立初期,其筛选的标准十分严格,既要是纯种日耳曼人,又要身高体型战斗力合格,而且对于希特勒必须绝对忠诚,只有最疯狂的年轻人才能加入党卫军。而国防军则不是如此,所以,为了确保他们血统纯正,绝对忠诚,而要严格区分。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德军严格区分国防军和党卫军,其目的就是为了希特勒的自身利益,便于他的统治和自身安全,也为了他的命令得到不折不扣执行,但小编认为,其实是为了希特勒那些见不得人的残忍政策得到落实。


葛大小姐


二战,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严格划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同时与两者的职责、使命也有很大关系。

二战德国国防军,顾名思义就是保卫国家的正规、合法力量,一战德国战败之后,只被允许保留10万人数的军队,这支被保留的军队便是德国国防军,军队精神传承自普鲁士,有着一套自己的理念和系统,主要职能是保卫国家,为国作战,以守护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希特勒上台之后和国防军达成协议,国防军宣布效忠希特勒,但希特勒对于国防军并没有百分百信任,国防军高级将领与希特勒也没有多么亲密无间。

纳粹党卫军,脱胎于纳粹党冲锋队,冲锋队前期的主要任务便是帮助纳粹党铲除异己,罗姆被清洗之后,改名为党卫队,随着扩军备战的开始,党卫队人员不断扩充升级为武装党卫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党卫军,党卫军队员的座右铭是“我的荣誉是忠诚”,这支军队对希特勒有无限的忠诚和崇拜,因此也对希特勒的命令执行的比较彻底,纳粹的暴行也多出自于党卫军之手。

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党卫军并肩作战,两者都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而且相对而言,在盟军和苏军的眼里,党卫军要比国防军更难对付,因为党卫军算是希特勒的“私人军队”,所以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等方面党卫军普遍高出国防军一筹,加上对希特勒的无限忠诚,作战尤为勇猛,但党卫军也因为其“不合法”性,因此党卫军士兵在被俘之后不享受日内瓦公约的保护,下场往往会比国防军士兵更加惨烈。

1936年之后,党卫军和国防军采用一致的军服,但是在细节方面也很容易区分,比如衣领方面,两者虽然都是灰色军服,但是国防军士兵的衣领是墨绿色,而党卫军的衣领则是黑色;比如头盔标识上,国防军士兵头盔侧面多喷涂“帝国之鹰”或者“三色国旗”但是党卫军士兵则多喷涂“ss”标识和“万字”标识。

总的来说,国防军有自己的思想,在战争后期,德国国防军已经开始反思战争,甚至一些将领还策划了对希特勒的谋杀事件,因此国防军和希特勒很多时候是面和心不和;但是党卫军则只有“忠诚”,希特勒的思想便是党卫军的思想,在战争后期,党卫军俨然成了“救火队”,哪里需要填哪里,是希特勒手里最重要的牌,也正是因为两支军队在根本目的上完全不一样,才使得两者会被严格区分开来。


军武视界


德国国防军与党卫军的区别,单从字面解释上就能很容易理解。国防军是德国的正规国防部队,党卫军则是希特勒“纳粹党国”的私人武装。

国防军传承自普鲁士的军队,其传统作战精神自腓特烈大帝开始一直延续至二战,有着很深的军事文化沉淀。普鲁士奉行极度的军国主义政策,由传统的容克地主群体作为高素质职业军官的来源。

一战后,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力做出了诸多苛刻的限制,规定国防军总兵力不得超过10万人,而且不得持有飞机、大型舰船等先进装备。为了防止德国掌握过强的经济实力,法国还曾出兵占领过莱茵河西岸的鲁尔工业区。

不过,德国的军事精神,还是在这不足10万人的国防军中得到了延续。二战前夕希特勒疯狂扩军时,原魏玛政府的旧国防军,大多成为了纳粹德国职业军官的来源。

在国防军中任职的职业军人,大多是普鲁士、德意志帝国时期的贵族。他们极为看重自己的出身,天生附带本阶级的自豪感,讲究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骑士的职业精神,是德国真正军事精神的传承者。

也许正是这层固化的阶级概念,使得希特勒即便贵为国家元首,也很难获得国防军军官们的真正认同。

这也是希特勒老是抱怨前线军队,总是不能理解进去他的作战命令的深层原因。因为在国防军眼里,希特勒只是一个参加过一战的普通下士,打起仗来就是个门外汉,自然对他的指令有些不以为然。

就事论事讲,国防军在战争期间还是比较讲“规矩”的。比如,一战期间德国海军讲究骑士精神,对那些落难和被俘的敌方舰船往往会施以救援,英国人就利用德国人这种“呆板”的瞎讲究,拿外壳改装成渔船的军舰伏击德国潜艇,带头搞坏了江湖规矩。

二战时,国防军一般只负责正规的作战,对类似种族屠杀、集中营管理等灭绝人性的举动较少涉及。

这里头最为突出的便是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虽然他屡屡给予盟军以痛击,但却赢得了敌我双方的赞誉。究其原因除了隆美尔高明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才能外,还是他只做军人本分内的事,较少有屠杀之类的不良记录。

至于到了与国防军相对应的党卫军身上,打起仗来可就不那么讲究人道主义精神了。

党卫军的前身,是纳粹党专门为对付政敌所组建。一战结束后,德国内部政党林立,演讲撕逼、械斗火并的情形时有发生,由此便形成了“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气氛,哪个党派拥有的私人武装更多,就有可能成为德国政府的执政党。

纳粹党最开始的打手,是罗姆率领的冲锋队。这个罗姆也不是盏省油的灯,眼看手中势力越来越强,便开始不怎么听希特勒使唤。而且冲锋队成员大多是些品行低劣的社会闲散人员,希特勒也想借解散干多了脏活的冲锋队,改善德国社会对纳粹党的形象看法。

于是,在希特勒的策划下,罗姆的冲锋队被缴械解散,武装党卫军作为纳粹党的私人武装,受到了大力的培植和发展。

作为纳粹党的专属武装力量,党卫军有些类似于蒋介石的中央军,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无以复加。

这点与国防军的区别最明显,尽管国防军也曾宣誓效忠希特勒,但他们真正为之战斗的却是德国的国家意志。

因此,在执行命令上,党卫军总是不折不扣,包括屠杀犹太人这样的反人类罪行。国防军却时不时会出现讨价还价的情形,甚至当二战出现对德国不利的情形时,旧贵族出身的施陶芬贝格上校挺身而出,暗中联络起一批军官,策划了以刺杀希特勒为目的的“瓦尔基里行动”。

显而易见,德军内部的生态环境,自然会滋生出国防军与党卫军的矛盾和积怨。德国二战电影《我们的父辈》中有一个场景,是国防军攻下城市,党卫军随后接管搜捕犹太人,面对国防军士兵想要救下的小女孩,党卫军军官丝毫不给面子,当着他们的面拔出手枪枪杀了她。

所以,不仅是盟军,就连德国的国防军,也觉得党卫军是不折不扣的流氓、恶棍,干尽了坏事。一旦德军战败沦为俘虏,如果是国防军还能得到些许优待,可要是党卫军,那就是轮到恶有恶报的时候了。


剧透历史


二战时期的德国有个奇怪的现象,党卫队情报和行政机构监控着国防军的思想和行为,国防军同时又在战场上指挥着武装党卫队的野战部队。只有对纳粹党和国防军的关系比较清楚,才能理解这个状态的深刻内因,因为国防军和党卫队所属的武装党卫队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队。



(党卫军二级突击队中队长、中尉)

德国国防军是具有普鲁士军事和荣誉传统的国家正规军队,党卫军(特指武装党卫队)则是纳粹党的自建武装,他们能够合法的拥有武器和走上战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纳粹党魁希特勒成为了德国元首,否则的话,党卫军就是一支非法武装。

我们通常所称谓的党卫军准确名词应该叫“党卫队”,是成立于1929年的纳粹党私有准军事组织,初期成员都是从冲锋队中挑选出来的,党卫队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它的理念为“忠诚是我的荣誉”。忠诚于谁呢?希特勒个人,这就与冲锋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自然得到希特勒的鼎力支持。

(党卫军士兵)

由于党卫队逐渐成立了用于作战的武装部队,所以在后期分别称为“下属党卫队”(普通党卫队),负责第三帝国的情报和治安(保安总局、集中营等等);以及在战场上与国防军“并肩作战”的武装党卫队,或称武装党卫军。

到1933年希特勒成为合法的德国总理时,德国境内有四种可以持枪的人群:国防军、警察、冲锋队和党卫队,此时的党卫队实力仍很弱小,大约有50000多人(冲锋队250万人)。但是要注意,拿枪未必就是部队,实际上这四种力量的政治划分如下:德国国防军是唯一的武装部队,由传统的普鲁士军官团所掌握,当时还不太鸟希特勒。



(普通党卫队和武装党卫队的两个头目)

警察则是国家机器的治安力量,为了给冲锋队一个合法的地位,已经掌握警察系统的戈林宣布冲锋队为“辅助警察”,那就是像现在的辅警和协警一样。而党卫队作为从属冲锋队的单位也是这个性质,无论是警察、冲锋队还是党卫队当时都只能拥有轻型武器,因为他们都不是“军队”,这条红线不能触碰。

这一时期,德国陆军虽然只有10万人,但在兴登堡总统的支持下,仍然是德国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冲锋队参谋长罗姆就是试图把冲锋队摇身一变成为德国“第二军队”,遭到了陆军的强烈不满和警惕,在老总统和陆军的压力下,希特勒不得不清洗了冲锋队,从此这个纳粹党的准军事武装一蹶不振。

(一级突击队中队长、上尉)

在清洗冲锋队的过程中党卫队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吸收了大批冲锋队精干成员,势力开始坐大。1934年8月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元首”,陆军也不得不宣誓效忠,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建立一支只忠诚于希特勒、由他来掌握、与陆军分庭抗礼的纳粹党属军队的野心开始显露出来。

1933年3月17日,希特勒亲自下令成立柏林大本营警卫队(领袖警卫旗队前身),这是第一支武装党卫军部队的雏型,虽然只有120人,但它标志着党卫队武装化的开始。不过希特勒也必须顾忌陆军的感受,第三帝国的军事扩张毕竟还要依靠陆军,所以武装党卫队的规模发展是与希特勒对陆军的掌控程度直接关联和成正比的。



(武装党卫队创始人迪特里希)

1933年底武装党卫队不过800人,次年约有3000人,到1939年波兰战役时达到18000人,相比于扩军后的几百万国防军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因此这一时期希姆莱是小心翼翼扩军,而国防军(不单是陆军了)则是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 武装党卫队发展到六个师10万人,规模已经可观了。

虽然兵力只占国防军的几十分之一,但终于引起了普鲁士军官团的警惕,对于这支日渐庞大的军队开始打压和限制,他们主要通过国防军掌握的军需供应、征召兵员等系统,在一段时间里比较成功地遏止了党卫军的发展。



从此以后,希姆莱和国防军之间开始斗智斗勇壮大自己的军队,而希特勒采取了近乎骑墙的政策,他既支持希姆莱建立一支完全效忠于自己的军队,又不想过分触怒他的将军们,战争总归还是主要由几百万国防军在支撑。但国防军也不可能彻底“消灭”党卫军,因为它的后台老板又是国防军最高统帅。

博弈的结果,希姆莱失去了武装党卫军的作战指挥权,他们必须配属给国防军遂行战斗任务,接受最高统帅部和各高级战地司令部的指挥。但国防军亦不能干涉武装党卫军的人事、奖惩、经费和内部事务,于是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才出现了如开篇所述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国防军兵役委员会不停卡着党卫军的脖子,希姆莱才开始征召外籍志愿兵,尽管希特勒对此并不感冒。



(普通党卫队的高级官员)

武装党卫军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是在1944年以后,一方面是战况不佳国防军士气低靡,一方面是国防军将领的反希特勒活动和暗杀,让希特勒对国防军的不信任达到高峰,在他的亲自干预下,武装党卫军第一次有了“集团军”的编制,迅速扩充到两个集团军共18个军的番号,总兵力突破90余万人。

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党卫队被宣布为犯罪组织,既包括普通党卫队,当然也包括武装党卫队,而我们通常所指的“党卫军”,实际是党卫队所有武装人员的统称。

(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军装同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