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高密人過年最熱鬧的便是初一大清早的拜年儀式了,先是在家中拜好自家的家堂後,就可以相約出去拜年了。這個時候大街小巷滿是穿著各色新衣服,喜氣滿面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往來穿梭於各自的宗親家中。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起篇先用高密人的方式演繹一遍高密人獨有的拜年的儀式:

一大早,各自門裡找各自門裡的,一起嘎乎著“闖門子”。

進門後的那套呱,管總是這樣的:

小:大嫲恁過年過滴好!

老:好!好!怎都好!快來!快來!快上炕!哈水,抓瓜種,煙笸籮子裡有菸捲,自己點!

小:大嫲嫲,不急火坐,先咖個頭,蒲毯總木木拿出來?

老:不用咖了,新社會了!

小:張不中,拜年那有不頭的。四下撒摸了一下,找了個蒲毯,恭恭敬敬擱在當門的紅擱板前,朝著掛在正中的軸子,一絲不苟地跪下咖了個頭,並說:爺爺嫲嫲過年好,小輩給您咖頭了!然後起來,像模像樣地撣了撣。

老:好,好!恁也過年好,接著做從布袋裡摸錢狀。

小:不用了,大嫲嘛,俺都木式大小了,拜給俺咖頭錢了。嫩夜來後上兒吃了幾碗古扎?吃出幾個小銀子來?

老:下了半蓋墊,吃了一大碗!含不善!吃出倆錢來。

小:俺大爺總木木在家?上哪起了?

老:嫩大爺出起了,快上炕,上裡,囊乎囊乎!扒塊糖吃,吃瓜種兒!

小:好,好,有,有,嘿嘿!

老:嫩娘熬出來了,這回享福了,嫩看看,嫩弟兄們都闖好了,真好!

老:快上裡!嫩大爺爺去其嫩二媽個頭就回來了,盛木菜都有,嫩上裡哈酒,唄走了。

小:不了,大娘,俺還得再出去轉轉,

含木轉到頭呢。

老:再耍耍吧,哈口水。

小:不坐了,不坐了,走啦哈大嫲嫲!

老:好好好啊,慢點走啊 ,

有空再來耍吭!

小:嗯嗯,好!

快拜出來了大嫲嫲,外面冷,回其吧。

回其吧,拜出來了。

走了航,大嫲嫲!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以上是高密人典型的拜年場景及臺詞,場景中提跪在紅擱板前面朝軸子磕頭拜年問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紅擱板很好解釋,也叫大桌子,平時放盤子碗筷什麼的,逢年過節就成了供桌,把各色菜餚,點心果品齊齊整整地擺在上面,供老祖宗們享用。

供品正面掛了一方軸子,其實是一種年畫形的家譜,附在葦簾上。一般分上下兩個部分:

畫面最上部畫有一男一女兩位古裝壽者,表示這個家族最長者;在二人正中偏下一些畫一個牌位,牌位兩邊畫有數個格子,牌位上一般寫“三代宗親”,“列祖列宗”,“萬世流芳”等字樣,實際是給這個家族之中沒有名字記錄的人留的,而牌位兩邊的空格則寫這個家族有記錄的最年長尊者。

畫面最下方約佔一半的位置一般畫一些穿古代官衣的人帶一群孩子歡樂奔走的場面,表達的是家族人丁興旺、富貴臨門之意。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在這兩個畫面中間有一條通道相連,表達的是祖宗同家族心心相印、心靈相通的意思。通道兩側各留有一些格子,這就是填寫故人名字的地方,一般也是男居右,女居左。

'掛軸子"是一項隆重的儀式,其實就是供家堂,或者稱家譜。‘子”的發音其實是“燭子”,可能是高密地方方言的發音與其它地方不同的緣故,卻體現高密獨有的地方特色文化。掛簾子的年俗在山東,尤其在膠東地區好多地方都有,高密卻因其是“撲灰年畫之鄉”的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而有別於其他地方。因此高密幾乎承包了全國一半以上的春聯,“福”字,其次就是“家堂”了。

那麼,高密人過年供的“家堂”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

高密人過年供家的“軸子”其實是兩部分,一部分是襯層,是一面面積較大的葦簾,早先的面積一般在1.5米X1米左右的樣子,掛起來後上部基本同房間頂棚齊平,而下部剛好同供桌高度齊平。現在房子大了,葦簾也相應地根據懸掛面積相應地增加。附在葦簾上的部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軸

”。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葦簾多是當地比較常見的葦杆紮成,很是細密、精緻。用時就展開掛起來,不用時就捲起來放在牆角。我的理解是多半是早先的農家燒的是土灶,一年下來,牆上佈滿了黑灰,即便從臘八開始的大掃除也很難掃乾淨。而當時要請一幅“軸子”又極其貴重,所以便就地取材,用當地極其普通的蘆葦織成簾子或席子先依附在牆上。而掛簾子是從臘八開始大掃除開始便陸續掛上了。

掛“軸子”則不然,正式將“軸子”掛在葦上,是在除夕下午,這個時候一個家族中的全體男丁備好香燭鞭炮,到家族墓地中恭恭敬敬地準備將列祖列宗請到家中。各家到祖宗墳墓上放完鞭炮後,一行人前呼後應簇著騎高頭大馬回家的列祖列宗,並叫一個腿快的小廝趕緊回家在門口擱上攔門棍,就是“栓馬樁”,以備祖宗拴馬之用。院子裡撒些豆秸,寓意“宜豆千秋”,然後才開始懸掛“軸子”,接下來幾天祖宗就和我們在一起過了。從有據可考的明代成化年間開始,幾百年來高密過年依附軸子傳承的規矩幾無改變,代代相傳的宗族譜系將傳統家族牢固地聚集在一起。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掛好軸子後,被稱作“紅擱板”的供桌上從這時開始,就要盡其所能擺上各色供品,奉上五雙或十二雙紅筷子,然後掌蠟上香。還有具有高密特色的一斤多重的大餑餑五個摞成山狀,意為多的吃不過來,然後把魚、紅燒肉、雞蛋餅、丸子、炸豆腐壓在碗中的白菜頭上,中間插上紅根綠葉的菠菜,再輔以點心果脯,時尚水果,年糕等,然後家中尊長會每天早晚上香,態度極為恭敬和虔誠。

送祖宗回去的時刻不盡相同,我們張是在正月初二下午,這個同接祖宗回家儀式是一樣的,家族中兒孫輩的男丁在大門口或路口上焚香、放鞭把祖宗送回,也有直接將祖宗一行送到墳上的。春節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活動算是結束。從這時開始,葦簾上的軸子會被取下,簾子則會被掛在原地,一直到正月十五後才取下。

高密年俗文化:請列祖列宗回家過年的那些事

再來說一下這個“軸子”,從讀音上可以聽出有“囑子”“祝子”之意。祝子是取列祖列宗保祐子孫滿堂、人丁興旺之意。

“囑子”,個人認為是一種治家傳統,估計是家中尊長在掛上“子”之後會叫齊年幼的子孫在家譜前跪拜、並給他們講祖先的故事,並教育他們不忘祖宗、不忘初心之類,是一種優良家風的傳承。

最後說說填“軸子”與添“軸子”,也是很講究的事,一般都是請村裡能夠寫毛筆字的老先生或老文用小楷工工整整的書寫,“填”是新請的“軸子”,把故去的幾輩祖宗如數填上。“添”則是把近一年去世的宗親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