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地名由來】

高密得名主要有兩種說法,或者兩者並無二致——一個人的名字或者一條河的名字。

一個人——大禹

新編《中國通史》曰:“禹,字高密。”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故名文命,字高密。” “高密”不僅是大禹的字,還是大禹的封國。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在其著作《史記索隱》中引宋衷語:“高密,禹所封國。”宋衷是東漢末學者。大禹治水成功後,名揚天下。其封國內的子民為本國出了聖王大禹而深感榮幸。為紀念大禹,就把國名和城名定為高密。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一條河——密水百尺河(密水)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百尺河:百尺河是濰河的支流,現主要流經諸城地域。諸城市北端有個鎮叫百尺河鎮。歷史上的百尺河,曾經叫百尺水、密水。

《太平寰宇記》:“百尺水原出東南五努山之西麓。

《水經注·濰水》:濰水“又北過高密縣西。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此為對高密一名較早的解釋。

高密市,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膠萊平原腹地,東與青島市接壤。總面積1526平方千米。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 “三寶”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

【歷史沿革】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古唐、虞青州域,為禹封國”(清康熙版《高密縣誌》)。

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

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

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高密曰章牟。

東漢複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

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

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

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

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

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

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中華民國時期,高密縣先屬膠東道(治今煙臺市),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稱萊膠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入侵高密後,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境由中國共產黨解放,此間曾有共產黨領導的縣民主政府和國民黨縣政府(駐南鄉王十字莊)並存,還有偽縣政府(駐縣城)。

新中國成立後,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

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高密市(縣級),以高密縣的行政區域為高密市的行政區域。高密市隸屬山東省濰坊市。

【尋歡高密】

高密名人眾多,最著名的莫過於“高密三賢”。春秋名相晏嬰、漢代大司農大經學家鄭玄(鄭公祠現位於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鄭公街道後店西村)、清代大學士劉墉出生在境內,稱為“高密三賢”。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今天說個關於鄭玄的小故事。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1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素來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這篇小故事可見一斑。鄭玄乃山東大儒,東漢末年高密人,求學於馬融,三年都未獲親傳,可見馬融當時之盛名和氣派。然而當鄭玄搞定了馬老師都搞不定的渾天奧數題之後,馬老師立即就重視起他來。當然這不是啥好事,為了避免“禮樂皆東”,馬老師決定將鄭玄留在西部,活的死的都無所謂了。鄭玄能高過馬老師,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遂用了點小把戲逃出生天,得以脫險歸家。

勿論故事真偽,且說人性,其實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沒有對錯是非之分,只有不同的立場。馬融之流,名為大儒,實際心胸狹隘,頗多門戶之見,為人所不齒,但就其立場而言,似乎也說得通——鄭玄獲得成就,而且終非池中之物,既然不能為我所用,只好除之而後快。君子而言,恪守一些原則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寧靜,小人而論,做出一些抉擇同樣是為了內心的寧靜。所謂殊途同歸,是也!

齊魯地名探究——一個人抑或一條河?——高密

鄭玄祠

前年有幸拜謁鄭玄祠,坐落於峽山水庫南,經過數個村落,蜿蜒曲折,終於找見。其內芳草萋萋,人煙寂寥,想來雖有高密三賢之名,而後人能記起的越來越少了。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

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裡之後,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於元城,年七十四。

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採今文經學。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後人建有鄭公祠以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