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你知道嗎?也許你覺得奇怪,但能讓你隨時接電話的人,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人。————勞倫·魏絲伯格。

這是我第一部從特地看完影版,在去看小說的書籍。影版《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著8.2的豆瓣分,居高不下。

《穿普拉達的女王》(別名:時尚女魔頭),是部暢銷小說,它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6個月,並在27個國家出版。

作者勞倫·魏絲伯格的《穿普拉達的女王》,很大程度在這部小說里加入了自己曾經的親身經歷。在書中,她毫不隱諱了描寫了自己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待遇,而書中的那個號稱來自地獄的老闆的形象,也是直指現實生活中的前《Vogue》主編安娜·薇托爾。

《穿普拉達的女王》更像是本半自傳體小說,書中赤裸裸被指責的前《Vogue》主編安娜·薇托爾非常憤怒,當年更是直言不準時尚人士參與。

《穿普拉達的女王》簡單的說,夢想當記者的女主人公安迪在大學畢業後,陰差陽錯進入一家頂級時尚雜誌社當主編第二助理,經歷了初入職場的迷惑,再到蛻變成職場達人的追求過程。過了一段時間,即將要成功的她,內心是迷茫無望的。因為這個追求的過程中和自己珍視的友情、愛情以及“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之後毅然放棄工作,尋回自我,過真正想要過的生活。

之所以寫下這篇書評文,一是因為偶然看到朋友的影評,才抱著去看看的態度;二是看著自己在職場的樣子更像是“安迪”。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成功的,它真實寫出了當初自己的職場樣子,任勞任怨的只為機會,才有著強烈的寫作慾望。我想要寫出來,去追尋遺失的自我:生命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那麼,就以“生命”的角度來解讀《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01、【燦爛的生命之花】:隱藏的人格“討好”所帶來的固定印象,生命與事業的定義,是取捨。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頂級時尚雜誌社的主編米蘭達有兩個助理,一個是首席助理負責日程安排,另一個是2號助理負責其餘一切雜物:我們在書中就可以看到安迪跟個“保姆”似的,買咖啡到幾小時內幫她的雙胞胎女兒搞到尚未出版的最新一集哈利波特,甚至在暴風雨之夜設法讓她從邁阿密飛回紐約。讀者在讀到這裡的時候,可以感受安迪的疲憊不堪與任勞任怨。這讓我最為動容的,在安迪身上看到曾經的自己。

記得初入職場那會,作為菜鳥的我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做不好或得罪人,什麼大小事都搶著做,落下了個“老好人”的口碑,最後變成習慣性有我就行了,曾經的自己是非常困擾的,似乎自己也沒有做錯什麼,做的是越來越多與累。現在細細想來,才發現我們有著隱藏的人格——討好。

“討好”,讓我想起曾經解讀的《人間失格》,那男主人公葉藏是內心明瞭的去討好,而我們的人格里面是隱藏著。人是害怕孤獨的,所以一到新的環境就急著融入,生怕被排斥與格格不入。這也就我們的思維進去了一個誤會:

如何融入呢?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去討好別人,獲得好感。

不得不說,這是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短時間內獲得看似真摯的友情。但討好與獲得好感的背後,是相互的脆弱關係存在。

討好的同時,別人看不清其面具,對這種討好雖是心喜,但無形中已經有所防備,同樣回應的是以假對待。這也就造成了是種相互脆弱的關係存在,一碰就碎或是被動的“老好人”形象。有趣的是,不少對老好人的印象是任勞任怨,免費的勞動力。就好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幾乎包辦了主編米蘭達的雜事,甚至生活中的小事。這值得嗎?不值得,但已經是來不及了,因為錯失初次見面的印象雕刻。

人與人初次見面,第一次最為重要。我們會根據彼此的初次見面所帶來的印象,來判斷為人與做事的初步瞭解。那“討好”的背後,最大的弊端是錯失了初次見面的印象雕刻。所謂的印象雕刻,是已經被固定了形象,且無法改變,就算要改變也會引起“公憤”。就好像,我們在職場裡,一個老好人突然的拒絕,那麼就會覺得不可思議與豈有此理。因為固定形象帶給我們一種直接的習慣,但被拒絕習慣的時候,那就是種惱羞成怒了。

這也是《穿普拉達的女王》裡最讓我動容之一,因為曾經我也是如此過來的。人與人相處,更多的是種心理與人性的交流,但我們在猜測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是在研究我們的言行舉止。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但是我們如此的討好,就是為了有個“燦爛的生命之花”。生命如花,每個人的內心都希望有著燦爛人生。這是種目的性,也是一種動力的源泉。

雖然是種動力源泉,但《穿普拉達的女王》裡更是直接透露了一個最大的疑問:生命與事業,是取捨。我們都在努力拼搏著,用生命在爭取事業,但爭取的背後就是種捨去:友情、愛情以及“真實的自我”漸行漸遠,直到失去。

凡是以時間為代價的事,就會有所失去。當我們疲憊了一天的時候,夜晚總能想起一些已經陌生的朋友或親人,再或是那個真實的自我,已經失去了,回不去了。

尤其真實的自我,生命與事業的定義,哪個輕重已經定義不了,但成年後的我們內心,總是有著揮之不去的“孤獨”。

是的,這時候的內心是孤獨的,源於有著放棄不甘或堅持太難,這兩種微妙的心理,矛盾不已。這時候,作者勞倫·魏絲伯格通過《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毅然放棄眼前的事業,來表達了生命的意義,是【平淡】。

或許《穿普拉達的女王》安迪的放棄事業,選擇平淡和自己所喜歡的生活方式,並去珍惜友情、親情的行為,存在著不少的爭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內心是開心的,或許她覺得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是要歸於平淡的。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02、【終究要歸於平淡】:生命與事業的最終終點,是隨“心”。

我最喜歡的就是《穿普拉達的女王》最後的結局,選擇離開。儘管有著爭議,但無可厚非的是我們內心也想要這樣子的灑脫,可惜捨不得或是太難了。生命的兩種狀態:忙碌與安穩。

每個人對於生命中的事業,有看輕或看重。但是,可以肯定的註定是【得與失】的代價:爭取事業的同時,那就只能忙碌,則失去一些身邊的人,就好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因忙碌,而逐漸發現身邊的人慢慢遠去;選擇安穩,那就要選擇經濟的困擾,卻是拿來維持親情或友情的。

曾經我在網上看到一段特現實又無可奈何的話:“沒有錢,你拿什麼維持你的親情,穩固你的愛情,聯絡你的友情,靠嘴說嗎,別鬧了,大家都挺忙的!”想想也是非常有道理,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如此的簡單與現實。這一切,都是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是忙碌或是安穩呢?

我想,忙碌或安穩,是很多人難以抉擇的人生一大選擇題。但終究還是會歸於平淡。年齡、事業、孩子的到來,我們的內心反而不會在追求太燦爛的生命之花,而是羨慕與嚮往平淡的生活。

側面來看,這就是生命與事業的一種最終終點,不再被身邊的物質所迷惑與困擾,從而去選擇平淡與珍惜。人是懷舊的,往往在身邊的都不會輕易珍惜,直到失去了才會懷念與珍惜。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這是我讀《穿普拉達的女王》最大的感悟,選擇平淡的生活,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想想好像很簡單,但又覺得太難了。年輕的我們有著慾望、物質的渴望、奮鬥之心,還有幾個會選擇平淡呢?似乎是這麼一個道理,但從年輕輕浮氣躁的角度來看,我們沒有問過自己的“心”,才不甘於平淡。

《穿普拉達的女王》,看著好像失去了事業一切的安迪,並沒有年輕的我們所看到的痛苦,反而是開心的。她終於有了自我的追求與足夠的勇敢,她這次聽從了自己的“心”: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子,去過好日子。

並不是不提倡奮鬥,但活在當下的我們,是無法滿足的慾望,那奮鬥就是過了頭。對於過了頭的事,那就是危害了。我總能聽到時不時的為事業而猝死消息,感嘆他們的努力奮鬥同時,還是覺得不值得,失去了生命就是空談。但選擇自己喜歡的樣子,去過好日子,真的需要足夠的勇氣。

我們的身上都有著揹負,是家庭、子女或等等物質需求,所以想要做到安迪的灑脫很難。那句“人到中年不如狗”,讓壓的喘不過氣,更別提勇氣了。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內,看完《穿普拉達的女王》後,最大的感悟:羨慕安迪的勇氣,苦澀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燦爛的生命之花裡,去追尋到那份平淡。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03、從燦爛的生命之花裡,去追尋到一份平淡。

整體來說《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本寫出了現在我的職場樣子,其中的討好、為了事業委曲求全等等行為,更像是在讀自己。在讀完,才有著感嘆,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每個人都是在負重前行。哪裡有那麼多的,喜歡與厭惡呢?誰不去羨慕與渴望自由呢?

這才有了強烈的共勉,但我們始終沒能有安迪擺脫地獄老闆“米蘭達”的勇氣,也只能從從燦爛的生命之花裡,去追尋到一份平淡。

①、生命之花裡的“幻想”:去打破幻想中,那擁有一切的感覺。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都是在忙碌的路上,是非常正常現象,也是無可厚非的事。生活都是在忙碌著,我們的內心有著慾望,渴望自己的生命如花朵那般燦爛。至少要在物質上有所滿足,實際上做起來也是很難的。

但就算是難,我們也要去拼搏與努力,代價是自己的“青春歲月”去換取。

三島由紀夫在《青春的倦怠》中說道:“所謂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種東西的狀態,就是渴望的狀態,憧憬的狀態,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狀態。他們眼前展現著人生廣袤的原野和恐懼,儘管他們還一無所有,但他們偶爾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種擁有一切的感覺。”

在以時間為代價的付出,背後總有些深思。當我們回頭過去,或許就會感嘆沒能活好自己。事業固然是重要的,但就付出非常多,越成功越多。而這些是源於我們青春時候,那內心蠢蠢欲動的“慾望”。

慾望簡單來說,是在尚未得到某種東西的時,內心去渴望,去憧憬的狀態,當然了,也具有一切的可能性。大多數的人,最開始是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

正是這種勇氣,讓年少的我們對慾望根本就把控不住,去淪陷與付出。有趣的是,甘願為慾望付出的我們,其實一開始就不懂它的存在,只是因為有著幻想。

人在越年輕時,頭腦總是存在著幻想,有可能的,也有不可能,還有些亂七八糟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年少的慾望是基於幻想的基礎上:幻想好成績,幻想好工作,幻想美好伴侶等等。而“幻想”的背後,就會讓潛意識裡有著擁有一切的錯覺感,然後是無法自拔,迷失了自己。

那就只能去打破幻想,建立良好的看事觀念,擁有一定的理智,去戰勝腦子裡那些幻想。而不是《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竟然為了工作,差點捨棄了親情、愛情,甚至是真實的自我。她的內心,肯定是有所幻想,幻想成為主編米蘭達,那樣子的成功時尚人士。

所幸的是安迪最終看破了那些幻想,不去沉迷,走出了內心的困惑,去追求平淡的生活。或許經歷了這次職場事件,她會成為一個外界與內心重合的人,這就是平淡的真實樣子。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②、“平淡”的真實樣子:外界與內心的重合度,用書籍的力量去重合。

《穿普拉達的女王》的結局,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羨慕的。安迪終於有了非常人的勇氣去走向平淡的,自己所喜歡的生活。或許不如這個2號助手的待遇,但至少活出了自己的樣子。她會在平淡中,找回初衷與希望永不改變的人。

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說道:“耐心和持久勝過激烈和狂熱。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只有初衷與希望永不改變的人,才能最終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轟轟烈烈的事業,終究還是有低谷期,然後慢慢歸於平淡的。這時候的耐心、持久度,正是成熟的一種。嚮往平淡的生活,無非是需要自我的成熟度,不管環境或困難如何的變換,依舊不忘初衷與不去改變自己的堅持。

這種狀態,是體現在老年人或是已經厭倦事業的中年人,一心去堅持自己所想要的初衷。就好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是種看破事業與生活的奧義。

事業是很重要,但也有人追求生活,每個人對這兩者的定義不同,但真正要做到平淡的真實樣子,就是種自我修身養性,去磨合外界與內心的重合度。

人在經歷外界的種種,總是帶著不如意,並不斷累計不良元素,從而去影響到內心。這時候內心被感染,才會出現悲傷、自卑的情緒。當外界與內心不斷分離,無法重合時,那麼不管自己做什麼,內心都無法得到安靜。

一個內心無法安靜的人,那麼生活註定是一團糟的,更別說安靜平淡的理想中日子。那麼,就去看書吧。

我一直提倡看書,雖然是無法帶來實質性的作用,但它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思想高度。當有了足夠的高度,那麼思想有著巨大變化的人,看人與做事都有著獨特的眼光與見解。這是活在當下,作為俗人的我們最需要的力量。用書籍所帶來的心理力量,去衝破黑暗,那麼外界與內心就會慢慢因自我理解與看透而慢慢重合了。

自我理解才是最好的和解生活、善待內心的行為,一個懂得自我理解的人,那麼內心就會耐心、持久,並存在著初衷,不被改變也不會迷茫。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最後終於還是做到了把內心的迷茫與外界種種遭遇,去慢慢重合一起。然後,去衝破內心的黑暗,勇敢選擇自己所想要的日子,是愛情、親情、真實自我的重視。我想,這才是平淡之後,最值得守護的東西。

或許,這也是安迪在面對魔鬼老闆米蘭達的壓迫之下,才會去直視內心,聽從內心的想法,從而去改變自己,選擇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③、直視內心,聽從內心的想法,適當改變自己。

在復讀第二遍《穿普拉達的女王》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安迪的內心一直在掙扎,這並不是她所想要的生活,作為2號助理,像個保姆似的。最終,她選擇了直視內心,聽從內心的想法,並去適當改變自己。

寫到這裡,停了很久。作為一個職場達人,我反覆問了自己的內心,自己想要什麼呢?或許是燦爛的生命之花?或還是歸於平淡的自己所喜歡的日子呢?其實,我也不懂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二者不可得兼,只能矛盾著。或許,我們都是俗人,才會缺乏勇敢。

但凡有著成熟的人,他們都能聽到自己內心想法,直視它並聽從內心所需要的,再去適當的改變自己。這是個很矛盾的過程,改變的同時就是種失去,就好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首席助理位置,這更像是一種勇氣。

生活給了我們成長,但也剝奪了我們年輕時候的勇氣了。再也沒有多少的熱血,也沒有一怒之下為紅顏的衝動勁了。

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去直視內心,聽從內心的想法,適當改變自己。或許,老去的時候,就能減少點後悔了。

縱觀人生路,總能留下多少的後悔。那時候,也已經晚了,留下感嘆。所以,忙碌的同時,偶爾聽聽內心的想法,它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是燦爛,或是平淡。

《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安迪成功了,成功讓思想近了一步,或許以後有著經濟的困擾,但也是一個瀟灑之人了,這是讓多少人所羨慕的。

豆瓣8.2《穿普拉達的女王》:燦爛的生命之花,終究要歸於平淡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第一部讓我先看影版,再去看書籍的小說。書如人生,人生百態都在書籍裡。久久不能釋懷這種感覺,在讀完的時候,忍不住的哭泣,曾經的,也失去了。

但是這讓又如何呢?生活需要繼續的負重前行,得到、失去,又得到、又失去的輪迴,已經無法逃脫了,也就越來越看淡了,冷漠了。對了,人們管它叫“成熟”。

《穿普拉達的女王》:我們成熟的背後,註定是種失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