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敬畏野生动物?

人为什么要敬畏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人类划定的一个动物界别。

这个概念,就是说这一类动物不用依靠人类的豢养,完全处于人为管制之外的动物种群。如果仔细想想的话,野生动物,其实是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有更强的自我成长能力,有自己独立空间的这一类动物们。

与非野生动物们比较起来,它们具备更强的适应自然与环境的能力,或者更具智慧。

从科学的角度,人非常坦诚地承认自己是从野生动物开始,一步步进化而来的,然后给自己定位为万物之灵长。

在没有发现更具智慧和能力的动物之前,人的地位暂时无人挑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大地万物的主宰。

很多宗教都认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哪怕再弱小的物种,都有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和非凡的意义,拥有自己的王国、种群、地盘,甚至有远远超越人类的生理能量。

人为什么要敬畏野生动物?

这一点,人类也不否认。

自然界组建的这个团队,人类并不是主宰。

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可以改造自然,开山僻路,遇水架桥,但对于大地上的诸多物种,我们还是小小心翼翼地不要过多地冒犯它们,免得破坏生态上的平衡。

比如我们架设在青藏高原上的铁路,不是鲁莽地把大地山川切割开来,而是要在铁路所到之处,要留出野生动物们季节性迁徙的道路来。人类需要走出自己的捷径,动物界也需要自己的生命通道。

我们从小就看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到了景阳冈,日近黄昏,按照这个时辰,人是要避讳在从冈上走过。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景阳冈上有一只老虎,黄昏时候,是老虎行动的时间,人再经过,就会有生命危险。

这是人和老虎心照不宣的相处方式。老虎不会冒然下山去捕猎路人,路人最好也躲过这个危险的时间段,各自安好。

武松打虎就是破坏了这个规矩,所以从这里开始,才有了武松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带,野生动物数量不多,有的也多是小型动物。比方说黄鼠狼,我们偶尔可见它们的身影,不那么招人喜欢,但终究能和睦相处。

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黄鼠狼的传奇故事,可以说神乎其神。但有一点,是有亲身体会的,黄鼠狼本身就是一种传奇。比方说,村里谁家的百年老屋里,寄居着一家黄鼠狼,数量众多,就是一个庞大的并且管理有序的大家庭。

黄鼠狼平时不怎么做坏事,基本上以捉老鼠为生,但是到了饥饿难耐的时候才会抓小鸡吃。即便村里大多数人家的鸡都有被黄鼠狼咬死吃掉的事实,但一墙之内,它们所在的这家人的鸡从来不会有任何的损失,甚至它们还会帮着主人看护这些小鸡,免受外来物种的侵害。

这是动物之灵。

还有蝙蝠,这种丑类的小动物就寄居在人的屋檐下,有时候白天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安静地吊在那里。它们与人两不相害,除了需要你的一个屋檐。

多年前的农村生活,夏日的黄昏,蚊虫纷飞的时候,这些蝙蝠们会非常欢快地飞出来,在低空里徘徊,捕捉蚊虫作为晚餐,那情景非常壮观。传统的认知里,人们把蝙蝠以福的谐音,作为吉祥的物种,家有寄居的蝙蝠,意味这个家庭是良善之家,增福增寿。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平衡,并且民间有足够的佐证和力量相信并且遵守这种平衡。

人为什么要敬畏野生动物?

在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基本已经确定这种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并且可能来自蝙蝠。同时网上有人爆料,蝙蝠已经被一些变态的食客端上餐桌。如果是,这就是因果。

大自然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包括人类自己,相互之间早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在这个链条上,蝙蝠从来就不是作为人类的食材来定义的。

你永远不要认为你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自然的和谐就在于彼此的相爱相杀。

因为破坏自然法则,人们所经历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无论社会如何进步与发展,自然的平衡都不可以置之不顾。

就如一个个体的人,可能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秀,但如果继续你的傲慢与贪婪,终会成为你人生的短板,被教训是迟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