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mic神


元朝是奴隸制度國家,不知道這算不算冷知識?

元朝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在很多地方往往和中原文化有很大的衝突,其中就有一些趣事記載於史,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冷知識。

奴隸制

奴隸制國家,元朝定都北京後,使用的是宋朝的官僚機構,、對人民統治卻是實施的奴隸制。元朝把全國人等分為了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蒙古人對於漢人的奴隸和壓迫非常的殘酷,甚至制定了蒙古人殺害一個漢人的明碼標價,沒有刑事責任,只有民事賠償,整個國家的蒙古人是不需要勞作的,要麼作戰,要麼做官,要麼在家等待政府分配供養和漢人奴隸。

當然,元朝的統治者雖然把漢人當做奴隸,而且實施這種奴隸管理制度,但是他們在對漢人的士人階層還是比較重視,元朝同樣也是開啟科舉制度,為朝廷選取人才,其實朝廷沒有辦法,在元朝的貴族圈裡,能認識幾個漢字的本就不多,要管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沒有人才基本就抓瞎,從忽必烈開始,就非常重視漢人的士人階層,並且朝中很多重要的職務都是漢人擔任。

涮羊肉

說到忽必烈,關於他的冷知識還有幾個,比如北京名菜“涮羊肉"就是忽必烈發明的,話說忽必烈遠征途中,令廚子殺羊給他燉上,這羊剛殺上,還沒下鍋,敵軍來了,忽必烈又餓得著不住,廚子沒有辦法,匆忙中就把羊肉直接片成片兒,往開水鍋裡一涮,撈起來直接拌上佐料就給忽必烈端上去了,忽必烈囫圇個的吞了下去,就出徵了。

忽必烈得勝歸來,覺得剛才吃的羊肉片是美味,就令廚子照這個做,於是就發明了這種快捷、美味的“涮羊肉”。這其實就是後人附會了,想給北京涮羊肉找個有名氣的祖宗。

倭寇、海禁

元朝時期,日本的浪人們就已經開始騷擾東南沿海了,元朝曾經出征過兩次日本,兩次均在海上遭遇颶風,元軍損失慘重,這也讓島上那幫孫子更加相信有天照大神護佑,愈加猖狂,一些流浪浪人們自發組織到沿海一帶進行洗劫掠奪。

元朝對這種小股海盜還真沒有辦法,索性就勒令百姓不得出海,中國歷史上最先實施海禁的其實是元朝,當然元朝的海上貿易相對宋要少很多,國家的對外貿易還是一直存在,只是嚴格禁止百姓出海。

倭寇對沿海地區的騷擾規模不大,但是也有小有成就,曾經就在岸上擄掠過人口帶往日本,倭寇們也把擄掠的人口分了四個等級:南人、漢人、色目人、蒙古人。

看看,這把元朝的等級分類給倒過來了,而且蒙古人直接殺掉,色目人和漢人作為奴役使用,南人地位要高些,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很簡單:蒙古人野蠻,語言也不通,留著危險,南人呢,語言和倭寇的語言差異不大,可能更好交流。

其實,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有的統治特色,只是由於元朝統治者屬於少數異邦,在文化和傳統上與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區別,才會在歷史上留下一些啼笑皆非的冷知識。


沉墨I方之城


元朝有趣的冷知識確實很多,下面給大家討論一些人民對元朝誤解的冷知識。

1.四等人制度。

初聽之下好像漢人南人好慘呀!更有段子說蒙古人殺南人只要賠一個羊腿就好了。你看,慘不慘?

可實際上呢?四等人制度實際上是元朝規定官員的定額(1314年重開科舉)。由於南宋被征服最晚,所以官員數量的錄取定額也就最少。

而在民間,一等人蒙古人因為經營不善被迫賣給四等南人為奴的例子數不勝數!元朝朝廷都看不下去了,自己花錢去贖。

蒙古人畢竟沒搞出八旗制度。又何來的全民族優越?

在多說一句,沒有科舉制的時期依舊有大批的漢人知識分子在朝廷做官,高級官僚甚至宰相的也不在少數。

並且和你們想的不一樣的是,哪怕到了明朝初期,知識分子們還有不少懷念元朝的情懷呢!比如葉盛的《水東日記》就對元朝統治非常認可。

2,初夜權

又有什麼引證說某地有摔投胎的風俗。灑家都懶得舉證了。你大明朝作為造反起來的大元頭號對手都沒這麼造謠過。你們怎麼好意思????

行!大明不好意思,咱們看看世界歷史上的記載好嘛?博朗佳賓(Giovanni da Piano di carpine)、魯不魯乞(William Ruysbroeck)、洗滿.聖康坦(Simon de saint Quentin)、孟德高維(Giovanni da montecovino)等,哪怕看看馬可波羅、鄂多立克等旅行記述也好,總能找到隻言片語吧?世界上黑蒙古的多了去了,怎麼就沒有“初夜權”呢?

3.蒙古人對漢人的大屠殺兩個億!!!!

真敢說。先不提南宋全國加上金國,西夏的全部人口有沒有這麼多。

就單說一下,南宋是投降的!!!!不戰而降!!!!!

公元1267年就投降了!蒙古軍隊在伯顏的帶領下,和平接收杭州!並且伯顏為了不搞大動靜,依然讓投降的南宋官員,軍隊留任。秋毫無犯。這一效果果然好,江南紛紛開城投降了。(估計是漢族士大夫出的建議)當然,得客觀的說,大奸臣賈似道抵抗了,然後輸咯。

不過接收前,南宋自己到搞了一場內訌,導致有一部分主戰派逃出去帶著趙家倆兒童出去繼續抵抗的。

而北方,耶律楚材勸諫成吉思汗才用中國稅收制度收稅,並且做得很好,導致了蒙古對中原王朝的統治政策是"中原化"的入鄉隨俗,並沒有大規模的屠殺。如果有明朝肯定會大書特書的,如同“初夜權”一樣,哪怕有一點實錘也不會放過的。

還有,杭州在元朝治理下更加繁榮。是到明代後才有所衰落的。還有被稱為“刺桐”,在西方世界名震一時的國際貿易大港泉州也是明代開始衰敗的。

再說一下,都說唐太宗治理下,死刑犯很少,其實元朝的死刑案件也很少,比宋代少多了。

4.蒙古治理下的文化發展?

要知道蒙古人不搞文字,對文化的態度是放任自流的!

元曲咱就不說了,哪怕在被蒙古人打的支離破碎的中亞地區,在帖木爾王朝的統治下,建築物、繪畫、抄本、陶器等成就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有時候世界就是這樣有趣。不重視文化反而成就了文化!!!反觀同時期的明朝卻顯得文化死氣沉沉(這條部分明粉槓精肯定不贊同)。

5.蒙古統治者沒文化?

貌似聽到過這個結論,但不太流行。完全是低級黑為了黑而黑的。

先不說忽必烈在沒統一中國前就已經有了大批漢人知識分子的協助了。就單說他的前任蒙哥汗在波斯文的相關記錄中也是會數國語言,並且上至歐幾里得幾何學,下至古今東西諸學都有廣泛的瞭解。

6.南宋很牛逼,能在蒙古軍下撐那麼久!

先不說蒙古間接性內鬥和南宋對蒙古的上供求和政策保持的長期的和平年代。就單說忽必烈打襄陽城的時候。

動用的十多萬軍隊裡,除了速不臺之孫,兀良哈臺之子阿術擔任主將的兩千督戰隊外。大部分都是漢人和女真、契丹(也參雜著部分蒙古人)。其中華北的漢族軍閥要佔絕大多數。也就是說,其實這場征服戰鬥主要還是用漢人打漢人。而不是你南宋戰鬥力多強。而是你們面對的也大多數是"偽軍"而已。

實際上早在三十年前。窩闊臺三子闊出就在南征,和窩闊臺次子闊端打的西川侵略戰交輝相應過。闊出就想過避開南宋的防禦系統完善的城池,想順漢水南下。不過這哥們和蒙哥汗一樣,病死了,就算這樣!沒有統帥的蒙古軍依舊可以分散不整的纏住南宋方面的城池(這點也看出南宋軍隊缺乏野戰勇氣)。最後因為缺乏攻城技術只能後退。讓孟珙撿來的大便宜。否則闊出不死,他的“端平入洛”戰略未必不能成功。

結論:你南宋跟日本也差不多,第一次闊出死,第二次蒙哥死。可第三次忽必烈卻活了,還很長壽!

宋吹好意思吹嗎?而且最重要的是,後來蒙古水師根據《元史》記載,光戰船就五千艘。兵員七萬多。你南宋最後引以為傲的屏障都沒了!!!!!反而抗蒙第一線的名將呂文煥成了攻宋最前線,刺不刺激!

還有更刺激的呢!

由於中亞形勢緊迫,忽必烈曾考慮過中止繼續南下。保持住南宋稱臣狀態就好。恰恰是史天澤、呂文煥等“愛國”人士力主繼續攻宋!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吧!

蒙古帝國可以說廣義上講是歐亞大陸的統治者,狹義上說元朝則是中國王朝。

雖說"元清非中國"論是站不住腳的。但不得不承認,元朝在軍事上,政體上,財政方面等國家決策和外在化上是中國傳統王朝色彩最淡的一個王朝。為什麼這麼說?

蒙古的治理方法很獨特。是一種極端的重商主義。中央政府的稅收八成以上是鹽專賣所得的利潤。再加上一成到一成五的商業稅收。反而自古王朝賴以依存的農業稅全部劃歸地方!

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它才一百年左右吧?


不慫歷史


聊一下元朝一個對中國人觀念的影響吧。

大家知道,中國以前是有處女情結的,但是這個處女情結還不真是中國歷史的傳家寶。中國人以前是沒有處女情結的。

比如春秋時期,那是亂得一塌糊塗,《詩經》裡有很多描寫嘿嘿嘿的故事。春秋還有一位用床戲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女人夏姬,她就嫁給了很多人。為了爭奪她,引發了晉國楚國吳國多年的戰爭。

戰國依然如此,秦國的秦宣太后公然養了一個外國小情人。秦始皇的媽趙姬當年也是呂不韋的小老婆,後面嫁給子異。當然不是什麼處女了,可是一點也不耽誤她成為秦國的國君夫人甚至太后。

到了漢朝,同樣如此。劉邦就搶人家的老婆啊,也壓根不在乎是不是處女什麼的。漢文帝的媽媽薄姬原本是項羽部將魏豹的老婆,被劉邦搶去當老婆。跟呂后叫板的戚姬以前是娛樂行業的,說是處女誰相信啊。所以漢朝根本就不關心這個。就是劉邦本人,據推測也是來路不明,史書說[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誰知道太公看到的這個蛟龍是什麼鬼,說不定是一個外號叫阿龍的古惑仔,不然,像劉太公這麼老實的人怎麼會有那麼皮的一個兒子。

而據考證,秦漢時期乃至以前,可是很流行野合的。野合不是罪,車震也不是什麼大事。看到避開就是,拿出手機拍,還傳到網上就不對了。

漢武帝的媽,以前已經嫁過了,還生了娃。因為聽說自己命中有福貴。所以跟老公離婚,進了太子宮。照樣當皇后。

到了漢末,同樣是無所謂的,曹操就是人妻控啊,專門勾搭熟女,還給兒子安排寡婦。

到了唐朝,得,不但不在乎是不是處女,連是不是小媽都不在乎了。武則天女士就是唐高宗的小媽。唐高宗不但把她從寺裡找回來,還要封為皇后,搞得褚遂良大喊:那是先帝戰鬥過的地方!

但依然沒攔住武則天成為皇后。

唐高宗娶了小媽,而唐玄宗基哥娶了兒媳婦楊玉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第一節課,就是論證楊玉環是不是處女。陳大師靠譜結論,絕對不是!但我們基哥絕對不在乎!

到了唐末五代十國,同樣是不在乎的,後周的兩位皇帝,一位郭威,連娶幾任老婆全是寡婦,不是寡婦還不要。郭威給他的兒子柴榮娶的也是寡婦。這些不是處女的姑娘同樣當皇后當太后。

好了,到了宋朝。很多人認為宋朝是處女情結的發源期,畢竟宋朝理學的興起,講的就是男女授受不親嘛。

這是不太準確的。宋朝其實也很開放的,有一個說法叫髒唐亂宋,就是講宋朝的風氣之開放。就像小說裡的武大郎娶金蓮,宋江娶閻婆惜,楊雄娶的潘巧雲都不是處女。魯智深救的金翠蓮,被鄭屠夫霸佔,後面不也嫁了員外,生了孩子?

這說明,宋朝其實也是不在乎是不是處女的。

而且宋朝理學講的那一套男女大防,春秋也在講啊,為什麼春秋時沒人聽,漢唐沒人聽,到了宋朝,全民就聽了呢?而且思想這種東西都是上層讀書人的事,光靠講是很難普及到老百姓當中去的。

一種觀點的鋪開,絕對是有什麼大事件。

這個大事件就是元朝的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了統治中原,開始實行更嚴格的戶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數、姓名都貼在門上。元朝還會派蒙古士兵入駐村子,充當一個村的監管。菜刀都被收到這個監管家裡。更讓人氣憤的是,有一種初夜權,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這個監管家裡過一夜。

這樣一來,就等於奪走了新娘的貞操。

這種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經,他們把這種奪走貞操的事情視為奇恥大辱,久而久之,對貞操就更看重了。

所以,到了元時,處女情結才被推到了高處,而且在民間生根發芽,到後面明清,處女情結、貞操觀念更被提到頂點,以前結婚時沒人關注的那個東西被視為婚姻關係最重要的一點了。

這是元朝對中國人觀念的改變,再講一下元朝對中國區域的影響。

瞭解中國歷史的親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宋朝之前,軍閥割據是很厲害的,戰國爭雄是一出,五胡亂華是一出,到了唐末,五代十國亂了七八十年。可謂達到了軍閥割據的頂點。

到了宋朝,依然是有割據的,西夏就一直存在了西北邊,你打或不打,他就在那裡,不離不棄。

但為什麼到了元朝之後,割據的局面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其原因,大概在地圖上。

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國區域的劃分。

一開始,中國的格局呈現部落聚居的形式,是完全依舊地理存在的。這裡有一片平原,適合居住,這裡就形成了一個部落,這裡有一個盆地合適居住,這裡就會形成一個部落。

後面隨著國家的出現,開始出現一種政治因素的劃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把家裡的叔伯兄弟分到一塊地方,但基本還是依靠地理的。像黃河,長江還有山脈這些地理切割物會自然的區分兩個地方。比如春秋時期的,秦國跟晉國基本就是依照黃河來分地盤的。

後面的河南河北也是以黃河為界的。山東山西以是太行山分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和長江來劃分的。

這種人文自然的劃分,有它的優勢,就是大家交流起來很方便,語言習俗什麼的都是相通的,但有壞處,就是很容易造成割據。我在這一塊地方,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勢力,別的地方也不容易插手過來,像是國中國,小王國一樣。

比如中國歷史上最容易出現割據的地方就是四川,因為地理的原因,劍門關一關,四川就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所以人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那麼,到了元朝時候 ,為什麼這種局面不存在了呢,地方割據基本沒戲了,就是清初,三藩之亂沒折騰起來?

這就要說到元朝開始的行政區劃了,元朝時,正式確定了行省制定。把一些地方劃為一個省,另一些地方劃為另一個省等等。

它的劃分就不是像以前一樣,以自然的地理、人文為依據,而是犬牙交錯,大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就沒辦法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搞割據了。

看地圖,大家知道,元朝的特點是大,它把原本不屬於一個地理區域的地方劃到一塊,讓你顧此失彼。比如江浙,就包括了浙江跟福建。湖廣卻把嶺南外的廣西地區也劃到了湖南湖北。

到了明清時期就是細,主要目標是雜,把原本一塊的地方拆成兩塊,或者把原本不是一塊的地區湊到一塊。

比如浙江跟福建的劃分就很怪,像浙南的一些地區,比如溫州麗水論地理上屬於武夷山地區,應該更多偏向於福建的那一塊,在以前溫州這些地方,比如秦朝時,就屬於閩這個地方。但它偏偏劃到了浙江。而原本跟浙江杭州同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蘇州卻另起爐灶,建立了江蘇省。

其原因很簡單,武夷山脈沒有盡入福建,而有一部分劃歸浙江,等於北邊門戶控制在浙江手裡。福建要想形成割據就難多了。

同樣的例子,四川的門戶漢中在明代劃到了陝西,這也是讓四川卻沒辦法割據的策略。

這可以說是自元朝留下的政治哲學,對維持中國的統一其實是有幫助的。另外,也利於打破地域隔絕,增加交流。

另外說一下,元明清唯一沒有徹底擺平的區域大概就是蜀地了。

到了明末,張獻忠還往四川跑,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最後也想往四川跑。這大概是因為當時的四川是中國唯一可以形成割據的地方。但是,因為上面我們說的,漢中已經在陝西了,所以他們最後也沒有成功。


腦洞歷史觀


元朝皇帝的名字後綴都是帖木兒,如下:

元成宗鐵木耳

元文宗圖帖睦爾

元惠宗妥懽帖木兒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元世祖平章鐵木耳

元成宗平章也先帖木兒

英宗朝親王也先帖木兒

張無忌的老丈人察罕帖木兒

張無忌的小舅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

伯顏遍地走,脫脫多如狗。元朝比較著名的伯顏有三位,一位是元初勳將伯顏,曾任元世祖忽必烈徵宋時的最高統帥;一位是元末學者伯顏,曾在丞相脫脫主持下參與編修《金史》。本文說的伯顏,則是元朝最後一位權臣。,伯顏在蒙語中是富裕的意思。

元朝實行過四次海禁,元史《刑法志》裡的處罰規定是“違者舶商、船主、綱首、事頭、火長各杖一百七,船物沒官。”

在元朝到漢人中以張、王、劉、李、趙五個姓氏人員最多,伯顏甚至想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個大姓的漢族人民,結果遭到一貫順從的元順帝的強烈反對。

元朝的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嚴重的自然災害,90多年的統治歷史,水災次數高達1870次,為歷代王朝之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紙幣作為官方法定唯一貨幣的朝代。元世祖於中統元年(1260年)便印發 “中統交鈔”和“中統元寶寶鈔”。

《元典章》規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裹著青頭巾。由此,“青頭巾”就與娼妓之男性親屬有了聯繫。由於青、綠二色比較接近,又同屬賤色,這就是“綠帽子”的來歷。


文史大觀園


元朝有很多謠言,比如典型的初夜權,摔頭胎,十戶一把菜刀,這些謠言盛傳不衰,現在還有人繼續信謠傳謠,根本不帶腦子。

關於元朝的初夜權謠言大致是這樣的:就說元朝入主中原後,開始嚴格的戶口管理,蒙古人會派士兵入駐村子,充當村子的監管,漢人娶了老婆得先讓監管睡三天,把初夜權獻給蒙古人,因此,漢人還有摔頭胎的習慣。

這就是初夜權和摔頭胎的謠言,稍微有點自己思維能力的人都能分辨謠言的真偽,但是有些比較懶的就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光看看蒙古人和漢人比例也不會信這樣的謠言,有些為了黑敵人給自己祖宗頭上潑髒水的智商也是讓人醉了,相信這樣謠言的智商,大概距離再次淪陷異族統治也不遠了。

第一,蒙古人根本沒有貞操觀念。

第二,初夜權在正史毫無記載,特別是大明朝,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如果有初夜權,元末義軍不得當起義的噱頭用用啊!難道元末的人不知道,現在網絡鍵盤造謠俠知道?

第三,元朝政府對國家基層掌控力很差,高層官員體制還很混亂,根本不可能到村級,朱元璋的話:帝(朱元璋)曰:“不然,朕欲聞元朝之失,正欲為朕之監戒。如行車者,前車既覆,後車不當循其轍也。朕觀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寬。——《皇明寶訓》

就是因為元朝不管事,只收稅,所以基層才崩潰,所以才被說政治寬和,河南行中書省範孟端一個漢人小吏帶著四五個同伴殺光全省蒙古色目高官,關閉黃河漕運,朝廷都發現不了,哪有人去深入基層執行初夜權?

第四,不想說了,誰愛信就信吧!這世上總是傻子太多造謠者不夠用,認真闢謠的還被噴。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1、元朝的阿難答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成為皇帝的穆斯林;

元代的蒙古貴族們普遍還是信封佛教的,但當中也有小部分蒙古貴族是信奉伊斯蘭教,阿難答就是其中之一。

這位阿難答是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在元成宗去世後,曾經與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對帝位展開爭奪,還差點就成為元朝皇帝,不過最終還是被海山擊敗。而是海山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因此他的繼位避免了中國的伊斯蘭化。

2、“環保帽”起源於元朝;

“綠”是一種顏色,但這種顏色的帽子可是廣大男同胞們都很忌諱的,而這一切據說就是源自元朝。

《元典章》裡有一條規定:娼妓之家長和親屬男子,需裹青頭巾。於是,“青頭巾”就和娼妓的男性親屬關聯起來了。而“青”與“綠”相近,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今天的環保色了.......

3、元朝蒙古統治者的人名很有趣;

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元史》中出現的人物,就有124個帖木兒、80個不花、23個伯顏和8個買住......

關鍵是,元朝有很多歷史人物,他們的名字普遍都特別的長,而且還很拗口。比如元仁宗,人家全名叫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還有一個大官,名字叫公哥列思八衝納思監藏班藏卜。

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你能記下,算你厲害!


這些歷史要讀


關於元朝最大的冷知識就是吃肉!我們現代能夠吃肉跟元朝有莫大的關係。我們是農耕民族,歷來不善於養殖,又有各種枷鎖(比如不能吃牛)這使得中原的肉食比例一直非常低,往往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肉。而元朝的時候,由於蒙古族入主中原,這使得他們的生活習慣開始影響中原漢人,蒙古人的肉食比例非常高,他們拋荒了田地梯田,在民間大規模的放牧牛羊馬匹,對豬的養殖也開始增加。據統計,元朝時期普通平民百姓的肉食攝入量至少增加了5倍以上。所以呢,我們的養殖技術是向遊牧民族學的。

其次,男女私奔。在元代以前,私奔的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為有保甲制度。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為了管理人口,當時商鞅提出了保甲制度,這是一種把人圈在當地的做法。一般是分十里百里,每十里設一名里正,離開當地十里的範圍就必須向里正請假,一旦出現人口遺失里正有罪;每百里設鄉正,沒有鄉正的批條(公文)不許離開當地。而客棧等是不能接待沒有官方批文的顧客。所以呢,在元朝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所謂的私奔,而且因為女人是深閨不出,基本上沒機會上街碰到情郎的。元代由於是遊牧民族,他們本來就是居無定所,所以元朝統治者廢除了保甲制度,這才使得私奔成了可能。


優己


其實關於元朝的冷知識還蠻多的呢。我在另外一個元朝有哪些冷知識的問題下面回答過一次。這裡也貢獻一個。

有多少人知道,元順帝末年曾經想過到高麗避難?

大概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六年的時候,眼瞅著元朝大勢已去,順帝想了個主意,打算去濟州島避難。這件事在中國的史料中沒有記載,是記載在《高麗史》中的。

至正二十七年,元順帝派使者高大悲去高麗王京,賞賜高麗王和宰臣,《高麗史》記載說是因為元順帝打算要前去避難,所以在濟州存了很多金銀財寶綾羅匹緞。又派使者從濟州前往高麗王京進行賞賜。

為了做前去避難的準備,元順帝還派了一幫工匠前去濟州營建宮殿,然而還沒等宮殿建好,大都就失守了。

過了兩年,高麗恭愍王找這些工匠來參與營造影殿的工作,他們對宰相說:元朝皇帝就是大興土木所以失了民心,自知不能保有四海,所以派我們來濟州營造宮殿,還沒建好元朝就亡了,我們也無以為生。現在讓我們來造影殿,讓我們有活可幹,當然是萬幸,可是元朝就是因為大興土木而滅亡,高麗難道不吸取前車之鑑嗎。希望宰相向王諫言。(其實有點懷疑這些話是宰相自己編的)

除了建宮殿,元朝早先還在濟州島養了兩三萬匹馬,還有養馬的牧子也是相當彪悍。當然這些馬和牧子後來也沒用上,明初朱元璋派人去要馬,結果高麗王派去取馬的官員竟然被負責養馬的牧子全部殺掉了,當初元順帝打算去濟州島避難,應該也有以這些牧子作為武裝保衛力量的想法。(也有點懷疑所謂把使者都殺掉了是高麗人不想還馬的藉口)

說起來元順帝對高麗還是挺有感情的,早先被流放大青島,估計就覺得這個地兒不錯,後來打破傳統冊立奇皇后,也顯示出對高麗情有獨鍾,結果沒想到朱元璋北伐勢如破竹,速度奇快,一個月之間,徐達、常遇春統領的東路軍就切斷了從山東前往濟州島的道路,所以避難濟州的計劃沒能實現,元順帝只能逃亡上都、最後死在應昌,實在令人唏噓。

這個有趣的情節是內師大歷史系的李嶺老師發現的,論文發表在.《北大史學》上,當時我還在上博士,我導師負責《北大史學》組稿工作,某日特意對我說: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原文。


pku小動物


我來說一個元朝奇聞吧。

這是至元四年河南省臺孟端與人合謀,殺了河南所有的省級大員,並把持了行省政務長達五天之久的奇事。

孟端是河南杞縣一個漢族小吏,一直鬱郁不得志,有一次喝醉了,在縣衙外牆上寫了一首詩:

“人皆謂我不辦事,天下辦事有幾人?袖裡屠龍斬蛟手,埋沒青鋒二十春”。

他把無法升官歸罪於全省的升官不識貨,發誓 “我必殺行省掌權輩!”


(孟端)

經過謀劃,他與朋友霍八失等四人約定:

“冬至那天幾個人裝成京城欽差,晚上到河南行省衙門,然後派人去喊孟端接旨。只要不出意外,大家都可立得富貴!”

冬至那於,幾人依計而行。假扮的“欽差”來了行省衙門升堂,喚孟端接旨,宣佈封他為 “河南都元帥”,然後,將平章月魯不花,左丞劫烈、總管撒裡、萬戶完者不花等河南高官一個個進來。


(孟端)

每進來一個,正跪聽“聖旨”時,霍八失便揮動大鐵骨朵,將這些大官砸死,就埋在衙門後院。

這時的孟端以“都元帥”的身份,收集全省各衙門印信,將最大的官印——平章印帶在身上,派兵守城,同時下令封閉黃河,讓全省各道來省城集合。

孟端從此成為“全省老大”,居然沒有一個當官的懷疑。

甚至孟端還大張旗鼓的回杞縣祭祖,著實風光了一把。

回省城後,又把全省各大衙門的“正官”集合起來,用老辦法一個個的殺死。


(謀殺)

這種荒唐事過了許久都沒人敢問。

有一天,一個叫馮二舍的小官,平常與孟端關係還好,趁陣端酒醉,對孟端說,也讓自己見見京城下來傳旨的大官,拍拍馬屁,也好升個一兩級。

孟端喝得迷迷糊糊的,順口回答:“哪有什麼朝廷宣旨的官,都是我派人假冒的!”

馮二舍覺得立功機會到了,他偷偷跑去找到一個副將,對他說:“欽差是假的,你們趕快抓住孟端,必定是大功一件。”


(馮二舍)

副將半信半疑,馮二舍指天發誓,這才讓大家相信。 這些武官跟著馮二舍來到行省街門,馮二舍趁孟端酒後鼾睡之際,一刀把他的腦袋砍了下來,然後帶著武官們追殺孟端的同黨。

霍八失等人見大勢不妙,竄入後園中躲避,都被抓住殺掉。

堂堂元朝一個行省,被孟端幾個人騙得團團轉,看著他殺了那麼多省級高官,居然無人敢問, “百官皆俯首聽命”,真是歷史上最大的奇事。

這說明元朝腐敗到何種地步。

參考資料:《新元史. 列傳第一百六-脫脫》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鄭和出生在元朝一個高幹家庭。

鄭和本姓馬,這個馬不是馬援、馬超的馬,而有極大的可能來自穆罕默德。

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經跋涉千里,朝覲麥加,因而被當地百姓尊稱為“哈只”,即“巡禮人”或“朝聖者”之意。鄭和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哥哥叫馬文銘,馬文銘是元朝雲南行省的高官,當然其父親馬哈只也是。

馬文銘和當時雲南的梁王和大理段功都有交集,某種意義上,也是《孔雀膽》中的人物。

鄭和父親馬哈只的陵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月山鄭和公園內。

馬哈只墓有完整保存的墓誌銘。

墓誌銘內容如下: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偉,風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恆保護賙給,未嘗有倦容。
以故,鄉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勳,縉紳鹹稱譽焉。嗚呼!觀其子而公之積累平日,與義方之訓可見矣。
公生於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於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於寶山鄉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
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
旹,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

因為鄭和實際上是被征討雲南的明軍俘獲並閹割的,所以貴顯之後為其父親寫墓誌銘的明朝大學士禮部尚書只好隱諱地表達,至於其父兄的政治身份,也只好含混了之。

鄭和的六世先祖,就是忽必烈時代鎮守雲南的最高行政長官賽典赤·贍思丁(1211~1279) 。

他全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Sayyid Shams Din 'Umar),今譯"賽義德·沙姆斯丁·奧馬爾",他是中亞人,也是伊斯蘭所謂聖裔(穆罕默德後裔,亦即阿里和法蒂瑪的後裔),逝世後被忽必烈封為咸陽王、上柱國。

鄭和後代子孫滿堂,都是其長兄馬文銘過繼給他的兒子馬恩來(鄭恩來)的後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