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mic神


元朝是奴隶制度国家,不知道这算不算冷知识?

元朝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很多地方往往和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其中就有一些趣事记载于史,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冷知识。

奴隶制

奴隶制国家,元朝定都北京后,使用的是宋朝的官僚机构,、对人民统治却是实施的奴隶制。元朝把全国人等分为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对于汉人的奴隶和压迫非常的残酷,甚至制定了蒙古人杀害一个汉人的明码标价,没有刑事责任,只有民事赔偿,整个国家的蒙古人是不需要劳作的,要么作战,要么做官,要么在家等待政府分配供养和汉人奴隶。

当然,元朝的统治者虽然把汉人当做奴隶,而且实施这种奴隶管理制度,但是他们在对汉人的士人阶层还是比较重视,元朝同样也是开启科举制度,为朝廷选取人才,其实朝廷没有办法,在元朝的贵族圈里,能认识几个汉字的本就不多,要管理如此庞大的帝国,没有人才基本就抓瞎,从忽必烈开始,就非常重视汉人的士人阶层,并且朝中很多重要的职务都是汉人担任。

涮羊肉

说到忽必烈,关于他的冷知识还有几个,比如北京名菜“涮羊肉"就是忽必烈发明的,话说忽必烈远征途中,令厨子杀羊给他炖上,这羊刚杀上,还没下锅,敌军来了,忽必烈又饿得着不住,厨子没有办法,匆忙中就把羊肉直接片成片儿,往开水锅里一涮,捞起来直接拌上佐料就给忽必烈端上去了,忽必烈囫囵个的吞了下去,就出征了。

忽必烈得胜归来,觉得刚才吃的羊肉片是美味,就令厨子照这个做,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快捷、美味的“涮羊肉”。这其实就是后人附会了,想给北京涮羊肉找个有名气的祖宗。

倭寇、海禁

元朝时期,日本的浪人们就已经开始骚扰东南沿海了,元朝曾经出征过两次日本,两次均在海上遭遇飓风,元军损失惨重,这也让岛上那帮孙子更加相信有天照大神护佑,愈加猖狂,一些流浪浪人们自发组织到沿海一带进行洗劫掠夺。

元朝对这种小股海盗还真没有办法,索性就勒令百姓不得出海,中国历史上最先实施海禁的其实是元朝,当然元朝的海上贸易相对宋要少很多,国家的对外贸易还是一直存在,只是严格禁止百姓出海。

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规模不大,但是也有小有成就,曾经就在岸上掳掠过人口带往日本,倭寇们也把掳掠的人口分了四个等级:南人、汉人、色目人、蒙古人。

看看,这把元朝的等级分类给倒过来了,而且蒙古人直接杀掉,色目人和汉人作为奴役使用,南人地位要高些,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很简单:蒙古人野蛮,语言也不通,留着危险,南人呢,语言和倭寇的语言差异不大,可能更好交流。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统治特色,只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属于少数异邦,在文化和传统上与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啼笑皆非的冷知识。


沉墨I方之城


元朝有趣的冷知识确实很多,下面给大家讨论一些人民对元朝误解的冷知识。

1.四等人制度。

初听之下好像汉人南人好惨呀!更有段子说蒙古人杀南人只要赔一个羊腿就好了。你看,惨不惨?

可实际上呢?四等人制度实际上是元朝规定官员的定额(1314年重开科举)。由于南宋被征服最晚,所以官员数量的录取定额也就最少。

而在民间,一等人蒙古人因为经营不善被迫卖给四等南人为奴的例子数不胜数!元朝朝廷都看不下去了,自己花钱去赎。

蒙古人毕竟没搞出八旗制度。又何来的全民族优越?

在多说一句,没有科举制的时期依旧有大批的汉人知识分子在朝廷做官,高级官僚甚至宰相的也不在少数。

并且和你们想的不一样的是,哪怕到了明朝初期,知识分子们还有不少怀念元朝的情怀呢!比如叶盛的《水东日记》就对元朝统治非常认可。

2,初夜权

又有什么引证说某地有摔投胎的风俗。洒家都懒得举证了。你大明朝作为造反起来的大元头号对手都没这么造谣过。你们怎么好意思????

行!大明不好意思,咱们看看世界历史上的记载好嘛?博朗佳宾(Giovanni da Piano di carpine)、鲁不鲁乞(William Ruysbroeck)、洗满.圣康坦(Simon de saint Quentin)、孟德高维(Giovanni da montecovino)等,哪怕看看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旅行记述也好,总能找到只言片语吧?世界上黑蒙古的多了去了,怎么就没有“初夜权”呢?

3.蒙古人对汉人的大屠杀两个亿!!!!

真敢说。先不提南宋全国加上金国,西夏的全部人口有没有这么多。

就单说一下,南宋是投降的!!!!不战而降!!!!!

公元1267年就投降了!蒙古军队在伯颜的带领下,和平接收杭州!并且伯颜为了不搞大动静,依然让投降的南宋官员,军队留任。秋毫无犯。这一效果果然好,江南纷纷开城投降了。(估计是汉族士大夫出的建议)当然,得客观的说,大奸臣贾似道抵抗了,然后输咯。

不过接收前,南宋自己到搞了一场内讧,导致有一部分主战派逃出去带着赵家俩儿童出去继续抵抗的。

而北方,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才用中国税收制度收税,并且做得很好,导致了蒙古对中原王朝的统治政策是"中原化"的入乡随俗,并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如果有明朝肯定会大书特书的,如同“初夜权”一样,哪怕有一点实锤也不会放过的。

还有,杭州在元朝治理下更加繁荣。是到明代后才有所衰落的。还有被称为“刺桐”,在西方世界名震一时的国际贸易大港泉州也是明代开始衰败的。

再说一下,都说唐太宗治理下,死刑犯很少,其实元朝的死刑案件也很少,比宋代少多了。

4.蒙古治理下的文化发展?

要知道蒙古人不搞文字,对文化的态度是放任自流的!

元曲咱就不说了,哪怕在被蒙古人打的支离破碎的中亚地区,在帖木尔王朝的统治下,建筑物、绘画、抄本、陶器等成就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样有趣。不重视文化反而成就了文化!!!反观同时期的明朝却显得文化死气沉沉(这条部分明粉杠精肯定不赞同)。

5.蒙古统治者没文化?

貌似听到过这个结论,但不太流行。完全是低级黑为了黑而黑的。

先不说忽必烈在没统一中国前就已经有了大批汉人知识分子的协助了。就单说他的前任蒙哥汗在波斯文的相关记录中也是会数国语言,并且上至欧几里得几何学,下至古今东西诸学都有广泛的了解。

6.南宋很牛逼,能在蒙古军下撑那么久!

先不说蒙古间接性内斗和南宋对蒙古的上供求和政策保持的长期的和平年代。就单说忽必烈打襄阳城的时候。

动用的十多万军队里,除了速不台之孙,兀良哈台之子阿术担任主将的两千督战队外。大部分都是汉人和女真、契丹(也参杂着部分蒙古人)。其中华北的汉族军阀要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其实这场征服战斗主要还是用汉人打汉人。而不是你南宋战斗力多强。而是你们面对的也大多数是"伪军"而已。

实际上早在三十年前。窝阔台三子阔出就在南征,和窝阔台次子阔端打的西川侵略战交辉相应过。阔出就想过避开南宋的防御系统完善的城池,想顺汉水南下。不过这哥们和蒙哥汗一样,病死了,就算这样!没有统帅的蒙古军依旧可以分散不整的缠住南宋方面的城池(这点也看出南宋军队缺乏野战勇气)。最后因为缺乏攻城技术只能后退。让孟珙捡来的大便宜。否则阔出不死,他的“端平入洛”战略未必不能成功。

结论:你南宋跟日本也差不多,第一次阔出死,第二次蒙哥死。可第三次忽必烈却活了,还很长寿!

宋吹好意思吹吗?而且最重要的是,后来蒙古水师根据《元史》记载,光战船就五千艘。兵员七万多。你南宋最后引以为傲的屏障都没了!!!!!反而抗蒙第一线的名将吕文焕成了攻宋最前线,刺不刺激!

还有更刺激的呢!

由于中亚形势紧迫,忽必烈曾考虑过中止继续南下。保持住南宋称臣状态就好。恰恰是史天泽、吕文焕等“爱国”人士力主继续攻宋!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吧!

蒙古帝国可以说广义上讲是欧亚大陆的统治者,狭义上说元朝则是中国王朝。

虽说"元清非中国"论是站不住脚的。但不得不承认,元朝在军事上,政体上,财政方面等国家决策和外在化上是中国传统王朝色彩最淡的一个王朝。为什么这么说?

蒙古的治理方法很独特。是一种极端的重商主义。中央政府的税收八成以上是盐专卖所得的利润。再加上一成到一成五的商业税收。反而自古王朝赖以依存的农业税全部划归地方!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它才一百年左右吧?


不怂历史


聊一下元朝一个对中国人观念的影响吧。

大家知道,中国以前是有处女情结的,但是这个处女情结还不真是中国历史的传家宝。中国人以前是没有处女情结的。

比如春秋时期,那是乱得一塌糊涂,《诗经》里有很多描写嘿嘿嘿的故事。春秋还有一位用床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女人夏姬,她就嫁给了很多人。为了争夺她,引发了晋国楚国吴国多年的战争。

战国依然如此,秦国的秦宣太后公然养了一个外国小情人。秦始皇的妈赵姬当年也是吕不韦的小老婆,后面嫁给子异。当然不是什么处女了,可是一点也不耽误她成为秦国的国君夫人甚至太后。

到了汉朝,同样如此。刘邦就抢人家的老婆啊,也压根不在乎是不是处女什么的。汉文帝的妈妈薄姬原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老婆,被刘邦抢去当老婆。跟吕后叫板的戚姬以前是娱乐行业的,说是处女谁相信啊。所以汉朝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就是刘邦本人,据推测也是来路不明,史书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谁知道太公看到的这个蛟龙是什么鬼,说不定是一个外号叫阿龙的古惑仔,不然,像刘太公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有那么皮的一个儿子。

而据考证,秦汉时期乃至以前,可是很流行野合的。野合不是罪,车震也不是什么大事。看到避开就是,拿出手机拍,还传到网上就不对了。

汉武帝的妈,以前已经嫁过了,还生了娃。因为听说自己命中有福贵。所以跟老公离婚,进了太子宫。照样当皇后。

到了汉末,同样是无所谓的,曹操就是人妻控啊,专门勾搭熟女,还给儿子安排寡妇。

到了唐朝,得,不但不在乎是不是处女,连是不是小妈都不在乎了。武则天女士就是唐高宗的小妈。唐高宗不但把她从寺里找回来,还要封为皇后,搞得褚遂良大喊:那是先帝战斗过的地方!

但依然没拦住武则天成为皇后。

唐高宗娶了小妈,而唐玄宗基哥娶了儿媳妇杨玉环。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第一节课,就是论证杨玉环是不是处女。陈大师靠谱结论,绝对不是!但我们基哥绝对不在乎!

到了唐末五代十国,同样是不在乎的,后周的两位皇帝,一位郭威,连娶几任老婆全是寡妇,不是寡妇还不要。郭威给他的儿子柴荣娶的也是寡妇。这些不是处女的姑娘同样当皇后当太后。

好了,到了宋朝。很多人认为宋朝是处女情结的发源期,毕竟宋朝理学的兴起,讲的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嘛。

这是不太准确的。宋朝其实也很开放的,有一个说法叫脏唐乱宋,就是讲宋朝的风气之开放。就像小说里的武大郎娶金莲,宋江娶阎婆惜,杨雄娶的潘巧云都不是处女。鲁智深救的金翠莲,被郑屠夫霸占,后面不也嫁了员外,生了孩子?

这说明,宋朝其实也是不在乎是不是处女的。

而且宋朝理学讲的那一套男女大防,春秋也在讲啊,为什么春秋时没人听,汉唐没人听,到了宋朝,全民就听了呢?而且思想这种东西都是上层读书人的事,光靠讲是很难普及到老百姓当中去的。

一种观点的铺开,绝对是有什么大事件。

这个大事件就是元朝的入主中原。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统治中原,开始实行更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要求百姓把自己家的人口数、姓名都贴在门上。元朝还会派蒙古士兵入驻村子,充当一个村的监管。菜刀都被收到这个监管家里。更让人气愤的是,有一种初夜权,就是娶了老婆要先送到这个监管家里过一夜。

这样一来,就等于夺走了新娘的贞操。

这种事情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神经,他们把这种夺走贞操的事情视为奇耻大辱,久而久之,对贞操就更看重了。

所以,到了元时,处女情结才被推到了高处,而且在民间生根发芽,到后面明清,处女情结、贞操观念更被提到顶点,以前结婚时没人关注的那个东西被视为婚姻关系最重要的一点了。

这是元朝对中国人观念的改变,再讲一下元朝对中国区域的影响。

了解中国历史的亲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宋朝之前,军阀割据是很厉害的,战国争雄是一出,五胡乱华是一出,到了唐末,五代十国乱了七八十年。可谓达到了军阀割据的顶点。

到了宋朝,依然是有割据的,西夏就一直存在了西北边,你打或不打,他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但为什么到了元朝之后,割据的局面基本就不存在了呢?

其原因,大概在地图上。

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区域的划分。

一开始,中国的格局呈现部落聚居的形式,是完全依旧地理存在的。这里有一片平原,适合居住,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部落,这里有一个盆地合适居住,这里就会形成一个部落。

后面随着国家的出现,开始出现一种政治因素的划分,比如周朝的分封制,把家里的叔伯兄弟分到一块地方,但基本还是依靠地理的。像黄河,长江还有山脉这些地理切割物会自然的区分两个地方。比如春秋时期的,秦国跟晋国基本就是依照黄河来分地盘的。

后面的河南河北也是以黄河为界的。山东山西以是太行山分界的,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和长江来划分的。

这种人文自然的划分,有它的优势,就是大家交流起来很方便,语言习俗什么的都是相通的,但有坏处,就是很容易造成割据。我在这一块地方,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很容易培育自己的势力,别的地方也不容易插手过来,像是国中国,小王国一样。

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容易出现割据的地方就是四川,因为地理的原因,剑门关一关,四川就是一个独立小王国。所以人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那么,到了元朝时候 ,为什么这种局面不存在了呢,地方割据基本没戏了,就是清初,三藩之乱没折腾起来?

这就要说到元朝开始的行政区划了,元朝时,正式确定了行省制定。把一些地方划为一个省,另一些地方划为另一个省等等。

它的划分就不是像以前一样,以自然的地理、人文为依据,而是犬牙交错,大家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就没办法关起门来过小日子搞割据了。

看地图,大家知道,元朝的特点是大,它把原本不属于一个地理区域的地方划到一块,让你顾此失彼。比如江浙,就包括了浙江跟福建。湖广却把岭南外的广西地区也划到了湖南湖北。

到了明清时期就是细,主要目标是杂,把原本一块的地方拆成两块,或者把原本不是一块的地区凑到一块。

比如浙江跟福建的划分就很怪,像浙南的一些地区,比如温州丽水论地理上属于武夷山地区,应该更多偏向于福建的那一块,在以前温州这些地方,比如秦朝时,就属于闽这个地方。但它偏偏划到了浙江。而原本跟浙江杭州同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苏州却另起炉灶,建立了江苏省。

其原因很简单,武夷山脉没有尽入福建,而有一部分划归浙江,等于北边门户控制在浙江手里。福建要想形成割据就难多了。

同样的例子,四川的门户汉中在明代划到了陕西,这也是让四川却没办法割据的策略。

这可以说是自元朝留下的政治哲学,对维持中国的统一其实是有帮助的。另外,也利于打破地域隔绝,增加交流。

另外说一下,元明清唯一没有彻底摆平的区域大概就是蜀地了。

到了明末,张献忠还往四川跑,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也想往四川跑。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是中国唯一可以形成割据的地方。但是,因为上面我们说的,汉中已经在陕西了,所以他们最后也没有成功。


脑洞历史观


元朝皇帝的名字后缀都是帖木儿,如下:

元成宗铁木耳

元文宗图帖睦尔

元惠宗妥懽帖木儿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元世祖平章铁木耳

元成宗平章也先帖木儿

英宗朝亲王也先帖木儿

张无忌的老丈人察罕帖木儿

张无忌的小舅子王保保扩廓帖木儿

伯颜遍地走,脱脱多如狗。元朝比较著名的伯颜有三位,一位是元初勋将伯颜,曾任元世祖忽必烈征宋时的最高统帅;一位是元末学者伯颜,曾在丞相脱脱主持下参与编修《金史》。本文说的伯颜,则是元朝最后一位权臣。,伯颜在蒙语中是富裕的意思。

元朝实行过四次海禁,元史《刑法志》里的处罚规定是“违者舶商、船主、纲首、事头、火长各杖一百七,船物没官。”

在元朝到汉人中以张、王、刘、李、赵五个姓氏人员最多,伯颜甚至想杀光张、王、刘、李、赵五个大姓的汉族人民,结果遭到一贯顺从的元顺帝的强烈反对。

元朝的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90多年的统治历史,水灾次数高达1870次,为历代王朝之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纸币作为官方法定唯一货币的朝代。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年)便印发 “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

《元典章》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裹着青头巾。由此,“青头巾”就与娼妓之男性亲属有了联系。由于青、绿二色比较接近,又同属贱色,这就是“绿帽子”的来历。


文史大观园


元朝有很多谣言,比如典型的初夜权,摔头胎,十户一把菜刀,这些谣言盛传不衰,现在还有人继续信谣传谣,根本不带脑子。

关于元朝的初夜权谣言大致是这样的:就说元朝入主中原后,开始严格的户口管理,蒙古人会派士兵入驻村子,充当村子的监管,汉人娶了老婆得先让监管睡三天,把初夜权献给蒙古人,因此,汉人还有摔头胎的习惯。

这就是初夜权和摔头胎的谣言,稍微有点自己思维能力的人都能分辨谣言的真伪,但是有些比较懒的就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光看看蒙古人和汉人比例也不会信这样的谣言,有些为了黑敌人给自己祖宗头上泼脏水的智商也是让人醉了,相信这样谣言的智商,大概距离再次沦陷异族统治也不远了。

第一,蒙古人根本没有贞操观念。

第二,初夜权在正史毫无记载,特别是大明朝,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如果有初夜权,元末义军不得当起义的噱头用用啊!难道元末的人不知道,现在网络键盘造谣侠知道?

第三,元朝政府对国家基层掌控力很差,高层官员体制还很混乱,根本不可能到村级,朱元璋的话:帝(朱元璋)曰:“不然,朕欲闻元朝之失,正欲为朕之监戒。如行车者,前车既覆,后车不当循其辙也。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皇明宝训》

就是因为元朝不管事,只收税,所以基层才崩溃,所以才被说政治宽和,河南行中书省范孟端一个汉人小吏带着四五个同伴杀光全省蒙古色目高官,关闭黄河漕运,朝廷都发现不了,哪有人去深入基层执行初夜权?

第四,不想说了,谁爱信就信吧!这世上总是傻子太多造谣者不够用,认真辟谣的还被喷。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1、元朝的阿难答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希望成为皇帝的穆斯林;

元代的蒙古贵族们普遍还是信封佛教的,但当中也有小部分蒙古贵族是信奉伊斯兰教,阿难答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阿难答是安西王忙哥剌之子,在元成宗去世后,曾经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对帝位展开争夺,还差点就成为元朝皇帝,不过最终还是被海山击败。而是海山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因此他的继位避免了中国的伊斯兰化。

2、“环保帽”起源于元朝;

“绿”是一种颜色,但这种颜色的帽子可是广大男同胞们都很忌讳的,而这一切据说就是源自元朝。

《元典章》里有一条规定:娼妓之家长和亲属男子,需裹青头巾。于是,“青头巾”就和娼妓的男性亲属关联起来了。而“青”与“绿”相近,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今天的环保色了.......

3、元朝蒙古统治者的人名很有趣;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元史》中出现的人物,就有124个帖木儿、80个不花、23个伯颜和8个买住......

关键是,元朝有很多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普遍都特别的长,而且还很拗口。比如元仁宗,人家全名叫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还有一个大官,名字叫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

这些人的名字,如果你能记下,算你厉害!


这些历史要读


关于元朝最大的冷知识就是吃肉!我们现代能够吃肉跟元朝有莫大的关系。我们是农耕民族,历来不善于养殖,又有各种枷锁(比如不能吃牛)这使得中原的肉食比例一直非常低,往往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而元朝的时候,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这使得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影响中原汉人,蒙古人的肉食比例非常高,他们抛荒了田地梯田,在民间大规模的放牧牛羊马匹,对猪的养殖也开始增加。据统计,元朝时期普通平民百姓的肉食摄入量至少增加了5倍以上。所以呢,我们的养殖技术是向游牧民族学的。

其次,男女私奔。在元代以前,私奔的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有保甲制度。从秦朝商鞅变法开始,为了管理人口,当时商鞅提出了保甲制度,这是一种把人圈在当地的做法。一般是分十里百里,每十里设一名里正,离开当地十里的范围就必须向里正请假,一旦出现人口遗失里正有罪;每百里设乡正,没有乡正的批条(公文)不许离开当地。而客栈等是不能接待没有官方批文的顾客。所以呢,在元朝以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所谓的私奔,而且因为女人是深闺不出,基本上没机会上街碰到情郎的。元代由于是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居无定所,所以元朝统治者废除了保甲制度,这才使得私奔成了可能。


优己


其实关于元朝的冷知识还蛮多的呢。我在另外一个元朝有哪些冷知识的问题下面回答过一次。这里也贡献一个。

有多少人知道,元顺帝末年曾经想过到高丽避难?

大概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六年的时候,眼瞅着元朝大势已去,顺帝想了个主意,打算去济州岛避难。这件事在中国的史料中没有记载,是记载在《高丽史》中的。

至正二十七年,元顺帝派使者高大悲去高丽王京,赏赐高丽王和宰臣,《高丽史》记载说是因为元顺帝打算要前去避难,所以在济州存了很多金银财宝绫罗匹缎。又派使者从济州前往高丽王京进行赏赐。

为了做前去避难的准备,元顺帝还派了一帮工匠前去济州营建宫殿,然而还没等宫殿建好,大都就失守了。

过了两年,高丽恭愍王找这些工匠来参与营造影殿的工作,他们对宰相说:元朝皇帝就是大兴土木所以失了民心,自知不能保有四海,所以派我们来济州营造宫殿,还没建好元朝就亡了,我们也无以为生。现在让我们来造影殿,让我们有活可干,当然是万幸,可是元朝就是因为大兴土木而灭亡,高丽难道不吸取前车之鉴吗。希望宰相向王谏言。(其实有点怀疑这些话是宰相自己编的)

除了建宫殿,元朝早先还在济州岛养了两三万匹马,还有养马的牧子也是相当彪悍。当然这些马和牧子后来也没用上,明初朱元璋派人去要马,结果高丽王派去取马的官员竟然被负责养马的牧子全部杀掉了,当初元顺帝打算去济州岛避难,应该也有以这些牧子作为武装保卫力量的想法。(也有点怀疑所谓把使者都杀掉了是高丽人不想还马的借口)

说起来元顺帝对高丽还是挺有感情的,早先被流放大青岛,估计就觉得这个地儿不错,后来打破传统册立奇皇后,也显示出对高丽情有独钟,结果没想到朱元璋北伐势如破竹,速度奇快,一个月之间,徐达、常遇春统领的东路军就切断了从山东前往济州岛的道路,所以避难济州的计划没能实现,元顺帝只能逃亡上都、最后死在应昌,实在令人唏嘘。

这个有趣的情节是内师大历史系的李岭老师发现的,论文发表在.《北大史学》上,当时我还在上博士,我导师负责《北大史学》组稿工作,某日特意对我说:有篇文章很有意思。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原文。


pku小动物


我来说一个元朝奇闻吧。

这是至元四年河南省台孟端与人合谋,杀了河南所有的省级大员,并把持了行省政务长达五天之久的奇事。

孟端是河南杞县一个汉族小吏,一直郁郁不得志,有一次喝醉了,在县衙外墙上写了一首诗:

“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

他把无法升官归罪于全省的升官不识货,发誓 “我必杀行省掌权辈!”


(孟端)

经过谋划,他与朋友霍八失等四人约定:

“冬至那天几个人装成京城钦差,晚上到河南行省衙门,然后派人去喊孟端接旨。只要不出意外,大家都可立得富贵!”

冬至那于,几人依计而行。假扮的“钦差”来了行省衙门升堂,唤孟端接旨,宣布封他为 “河南都元帅”,然后,将平章月鲁不花,左丞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等河南高官一个个进来。


(孟端)

每进来一个,正跪听“圣旨”时,霍八失便挥动大铁骨朵,将这些大官砸死,就埋在衙门后院。

这时的孟端以“都元帅”的身份,收集全省各衙门印信,将最大的官印——平章印带在身上,派兵守城,同时下令封闭黄河,让全省各道来省城集合。

孟端从此成为“全省老大”,居然没有一个当官的怀疑。

甚至孟端还大张旗鼓的回杞县祭祖,着实风光了一把。

回省城后,又把全省各大衙门的“正官”集合起来,用老办法一个个的杀死。


(谋杀)

这种荒唐事过了许久都没人敢问。

有一天,一个叫冯二舍的小官,平常与孟端关系还好,趁阵端酒醉,对孟端说,也让自己见见京城下来传旨的大官,拍拍马屁,也好升个一两级。

孟端喝得迷迷糊糊的,顺口回答:“哪有什么朝廷宣旨的官,都是我派人假冒的!”

冯二舍觉得立功机会到了,他偷偷跑去找到一个副将,对他说:“钦差是假的,你们赶快抓住孟端,必定是大功一件。”


(冯二舍)

副将半信半疑,冯二舍指天发誓,这才让大家相信。 这些武官跟着冯二舍来到行省街门,冯二舍趁孟端酒后鼾睡之际,一刀把他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带着武官们追杀孟端的同党。

霍八失等人见大势不妙,窜入后园中躲避,都被抓住杀掉。

堂堂元朝一个行省,被孟端几个人骗得团团转,看着他杀了那么多省级高官,居然无人敢问, “百官皆俯首听命”,真是历史上最大的奇事。

这说明元朝腐败到何种地步。

参考资料:《新元史. 列传第一百六-脱脱》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郑和出生在元朝一个高干家庭。

郑和本姓马,这个马不是马援、马超的马,而有极大的可能来自穆罕默德。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马文铭是元朝云南行省的高官,当然其父亲马哈只也是。

马文铭和当时云南的梁王和大理段功都有交集,某种意义上,也是《孔雀胆》中的人物。

郑和父亲马哈只的陵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月山郑和公园内。

马哈只墓有完整保存的墓志铭。

墓志铭内容如下: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
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
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
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因为郑和实际上是被征讨云南的明军俘获并阉割的,所以贵显之后为其父亲写墓志铭的明朝大学士礼部尚书只好隐讳地表达,至于其父兄的政治身份,也只好含混了之。

郑和的六世先祖,就是忽必烈时代镇守云南的最高行政长官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 。

他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Sayyid Shams Din 'Umar),今译"赛义德·沙姆斯丁·奥马尔",他是中亚人,也是伊斯兰所谓圣裔(穆罕默德后裔,亦即阿里和法蒂玛的后裔),逝世后被忽必烈封为咸阳王、上柱国。

郑和后代子孙满堂,都是其长兄马文铭过继给他的儿子马恩来(郑恩来)的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