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没有选择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你怎么看?

0oo时雨oo0


(电视剧《虎啸龙吟》里的高平陵之变)


我觉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曹爽在掌握了皇帝曹芳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向司马懿认输。


我觉得曹爽认输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时曹爽得到的信息,司马懿不是“谋乱”,而是奉郭太后懿旨;要知道汉朝最终孝道,号称“以孝治天下”,历代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曹魏虽然已经取代汉朝,但是本质上可以看做是东汉的延续,至少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上曹魏和东汉没有区别,类似于清帝国取代明帝国,但是价值观取向没变。清乾隆帝还专门设《贰臣传》。

所以,司马懿的行动是有合法性的,并不是“谋乱”。


第二,曹魏老臣元老当时也站在司马懿一边的,事实上曹爽执政后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清理曹丕、曹睿留下的老臣,虽然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曹丕和曹睿都是壮年早逝,所以遗留了大批老臣,而这些老臣在曹爽执政后在政治上都失势了,心里当然是有怨气的;如果曹爽执政屡立大功也就罢了,可曹爽伐蜀汉又惨败,靠边站的老臣们更不服气曹爽了,他们觉得曹爽是“乱政”,他们不能眼看着曹魏天下被曹爽糟蹋。


所以才会出现蒋济、陈泰(陈群之子)轮番到城外劝说曹爽认输,因为蒋济、陈泰在当时被司马懿蒙蔽,认为司马懿这么做是“拨乱反正”。


而对于曹爽来说,这些元老重臣出城劝他,代表着曹魏老臣集体站在司马懿这一边,当时曹魏在外领军大将多数也属于元老这一派,曹爽有信心PK司马懿,但是他可能没信心对垒曹魏的元老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皇帝曹芳不是明帝曹睿的亲生儿子,只是养子。


这就要说到魏明帝与曹氏皇族的关系了,因为魏明帝是曹丕废后甄皇后的之子,所以曹睿继位后和近支宗室是不亲的,所以曹睿才故意找了远支宗室的孩子做自己的养子。但事实上这是严重违反封建礼法的,因为曹芳并不是曹丕这一支。也就是说将来元老重臣都死光了,曹芳真正大权独揽,他有可能要“认祖归宗”,追封他的亲生父亲,这就等于曹丕这一支很可能从曹芳开始,从大宗变小宗。

(电视剧里曹爽俯首缴兵权)


所以曹爽手里的皇帝曹芳其实是不足恃的,确实存在曹爽带着小皇帝去洛阳,然后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废黜曹芳另立新君的可能,而且我个人觉得假设曹爽真带着小皇帝去了洛阳,那么司马懿十有八九会请郭太后废黜曹芳的。


事实上真实历史中,司马懿废掉曹芳后,改立的也是曹丕第五子东海王曹霖的孙子曹髦,这其实是非常符合封建礼法的,因为这保证了曹丕这一支依然是大宗。


第四,就是公元244年伐蜀汉的惨败严重打击了曹爽的信心,从此他在军事上丧失了信心,也正是244年伐蜀汉的惨痛失败,才使得曹爽把重心从对外开拓转移到对内政争上去。因此,曹爽本人在军事上是没有信心能和久经沙场的司马懿较量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假设诸葛亮从汉中回师成都以“昏庸”为罪名废黜刘禅,刘禅有信心在军事上击败诸葛亮吗?可能是没有的,曹爽也是同样情况。


第五,司马懿在诛杀曹爽兄弟以前,一直是曹魏“诸葛亮”形象出现的,可以说是曹魏第一忠臣;谁会不相信“诸葛丞相”的保证呢?谁会怀疑“诸葛丞相”的信誉呢?


综合以上原因,所以曹爽思前想后决定认输。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回过头来看曹爽假设带着皇帝曹芳去洛阳,号召曹魏领军将军共讨司马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曹爽在军事上已经丧失了信心)


第一,司马懿肯定会请郭太后废黜曹芳,改立新君,而且大肆宣扬曹芳是远支,而且不孝,欺凌郭太后;那么曹芳的合法性至少削弱一半。


第二,由于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许都,那么留在洛阳的曹魏元老很大可能会继续支持司马懿,这样,外藩将军究竟听司马懿的还是听曹芳的,这就要打一个问号了。当时驻守关中、河北、河东、淮南等地的曹魏将军不是司马懿老部下,也是某一个元老的老部下。


第三,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汉惨败,关中地区对曹爽意见很大,而且这也暴露了曹爽在军事上的无能,真要到了“双皇并立”的时候,曹芳背后是曹爽这个二世祖,而且曹芳还是远支,新皇帝背后是郭太后和久经沙场的司马懿以及一票元老,新君还是曹丕的直系后裔,说不好这些外藩将领会支持谁。


至少我可以肯定,关中曹魏将领应该是会支持司马懿,或者说宁愿保持中立也不会公开支持曹爽。


那么,假设曹爽真不认输,坚持和司马懿斗,当然不是100%的死路一条,至少也是电影《鹿鼎记》里陈近南所说的“九死一生”,曹爽赢面其实不大,在司马懿没有暴露他其实是奥斯卡影帝之前,以曹爽二世祖性格,他是绝不会冒“九死一生”风险的。


兰台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素来被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

首先,我们看所谓高平陵之变,这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一起,驾幸高平陵。趁着曹爽不在洛阳的机会,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三千死士首先占领了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连接着内城和外城的武库。丧失司马门以后,内城的禁军没有武库,也就没有充足武器,这就已经彻底丧失了战力,而外部的禁军没有内部的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整个皇城已经彻底被一分为二。

在这之后,司马懿选择去见了当时的郭太后,并且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从郭太后那里得到了讨伐曹爽的诏书。这时洛阳已经完全被司马懿所掌握,司马懿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筹码。他很快就下令接掌全城防务,命令高柔假节接管曹爽的军马,同时命令大司农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兵马,控制洛阳全城。

但是司马懿没料到的是,桓范根本没有听从他的号令反而出城找了曹爽。桓范对曹爽表示,如果此时发动兵马,直接去许昌搬来救兵,那击破司马懿就是易如反掌。但是曹爽却没有同意,气的桓范直接开始骂娘。其实曹爽这样操作,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曹爽的家人都还在洛阳城内,如果曹爽去许昌,只怕这些人都没命了;其次,如果曹爽去了许昌,那么司马懿凭借着多年在军中的威望和郭太后诏书,恐怕会调集更多兵马前来洛阳,曹爽还未必是司马懿对手;最后一点,曹爽这个人的谋略和智慧远远比不上司马懿,在当时曹爽实际上就是害怕司马懿才选择投降。

所以综上所述,曹爽的选择其实也是当时他最有可能的一个选择,只是他不知道,司马懿无论他投降与否,都会对他赶尽杀绝罢了。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249年,沉寂了十年之久的司马懿,突然静极思动,依靠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郭太后、京城洛阳。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旨免去大将军曹爽本兼各职,并以洛水为誓,许诺曹爽,不要他的性命,让其回家当个富家翁。曹爽天真地相信了狡猾的司马懿的鬼话,乖乖交出兵权。然而,最后,曹爽兄弟三人,还有亲信何晏、桓范等人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如果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鬼话,选择抵抗到底,他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个人认为曹爽依旧改变不了失败被灭族的命运,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皇帝曹芳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其一,曹爽优柔寡断,决定了他一事无成,斗不过奸诈的司马懿。

据记载,曹爽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他父亲曹真的魄力。他在权力争斗中,和司马懿差得太远了,远远不及格。如果司马懿的政治学科是100分的话,曹爽应该只有可怜的10分,严重的不及格。因此,不及格的曹爽,和司马懿相斗,简直是找死,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曹爽的政治如此差,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优柔寡断,遇事不坚决,没有司马懿的那种坚忍,不服输精神。

正是由于曹爽的这种优柔寡断性格,即使他没有交出兵权,而是选择和司马懿鱼死网破,他也不是杀伐果断的司马懿对手。当年,蜀汉诸葛亮的疯狂伐魏,如果不是司马懿技高一筹,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御敌于国门之外,长安多半就丢失了。

因此,司马懿是能和三国“智绝”诸葛亮一争高下之人,而曹爽是依靠自己父亲曹真的威名,才有了现在的权势,无论是实战经验,还是军事才能,他和司马懿相比,差得很远。如果曹爽在战场上延误战机,在战场上犹疑不决,即使拥有优势兵力,拥有几十万大军,也不一定能斗得过司马懿。

其二,司马懿得到了门阀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却失去了门阀大族的支持。

曹操时期,他一直重用曹氏、夏侯氏宗族,对门阀士族一直采取防范的态度。而曹丕为了获取士族的支持,他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为称帝奠定了基础。这时,曹魏实际上是曹氏家族与门阀士族共天下的情形。这时,曹丕为了集权,加大了打压曹氏宗族的势力,同时提拔了重用门阀士族的人物,如司马懿就是和曹丕关系好,受到了重用。

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他委任曹爽和司马懿两个托孤大臣,这两人分别是曹氏宗族和门阀士族的代表。曹爽升司马懿为太傅,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了司马懿的权力。这时,曹爽是明智的,因为经过曹丕、曹叡两代皇帝对曹氏宗族的打压,曹氏宗亲早已江河日下,很少有掌权的大人物了,而相对应的门阀大族却蒸蒸日上,他们以司马懿为首。

曹爽虽然打压的不是司马懿一个人,而是打压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势力,给他们一个警告。这样,曹爽也得罪了以司马懿为首的门阀大族。这些人有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司空王凌、陈群之子陈泰等人。这些人相当于大半的曹魏朝堂大佬了,他们大都支持司马懿,反对曹爽。

其三,皇帝曹芳的态度不明确,可能倒向司马懿。

大将军曹爽在掌权后,耀武扬威,谁也不放在心上。他“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架空司马懿,成为了一个十足的权臣。最致命的是,正始八年(247年),他听从了何晏等人的馊主意,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给幽闭起来。

虽然郭太后不是皇帝曹芳的亲生母亲,可是她对曹芳也有养育之恩。八岁时,养父曹叡就去世了,幼小的曹芳对郭太后是有感情的,应该还非常深厚。曹爽还私自带走魏明帝的七、八个才人作为自己的妻妾,他的饮食、车马和衣服效仿皇帝,与皇帝的相差无几。《晋书》中记载如下:
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因此,曹芳对曹爽的做法应该是非常不满的,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次,曹芳看到司马懿匡扶正义,讨伐权臣曹爽,他还可能感激司马懿,除掉曹爽。因此,曹芳不一定受曹爽的摆布,听从曹爽的话。如果有机会,曹芳是会和当年的汉献帝从李傕郭汜手里逃跑一样,从曹爽那儿逃跑,回到洛阳,挥师讨伐曹爽。

总结:由以上三个原因可知,无论是从曹爽自身、门阀士族,还是皇帝曹芳,哪个方面,曹爽都不占优势。即使曹爽没有交出兵权,在大司农桓范的辅佐下,起兵讨伐司马懿,获胜的机会还是渺茫。这么看来,曹爽交出兵权,想要当一个富家翁的想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魁哥说历史


249年初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深思熟虑之后,一举发动的。以司马懿的老奸巨猾,肯定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曹爽的不战而降上。他是做好了和曹爽斗下去的准备的。那么,我们看看双方的底牌分别是什么。

司马懿方面,硬件上占据了首都洛阳,控制了郭太后,以及首都的兵力、粮草、武器。同时,当时司马懿扮演的还是曹魏忠臣,而曹爽则是激进改革派,司马懿得到了朝中元老们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软件上说,司马懿本人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在全国和军中拥有很高威信,且用兵水平和智谋都远远胜过曹爽。

曹爽方面,硬件上控制了皇帝,有随身的御林军。当然以这些兵力对抗司马懿是比较困难的。但曹爽身为大将军,假节钺,又是先帝曹睿的头号托孤大臣。他实际上可以调动全国各地的兵马。大司农桓范把印绶也带出来了,可以带粮食。曹爽的表弟夏侯玄、表叔夏侯霸当时都在关西带兵,雍州军区是掌握在曹爽一党手中的。而东部淮南军区司马懿长期未能插手,那边的将领和曹爽也关系不错。

曹爽最大的问题是软件方面。他带领一群少壮派进行激进改革,对元老们而言就是破坏既有秩序的捣乱分子,所以元老们才都站到司马懿一边。曹爽自己手下这班人,水平一般,名气也一般,很难撑得起场面。至于曹爽本人的军事才能和智谋,就更是猪头一只了。

所以,比较双方实力,应该说各有所长。曹爽牌面强得多,但司马懿打牌的水平高得多。如果曹爽不投降,双方拉开了大战,胜败很难说。毕竟历史上类似的斗争,以弱胜强的也有,恃强凌弱的也有。唯一可以确认的,至少曹爽不会死的如此窝囊。


巴山夜雨涮锅


其实,曹爽是有绝对把握打败司马懿的。他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爽剧照)

其一,曹爽手中有天子。

有天子多重要啊!当年他的老祖宗曹操能够在各路诸侯中耀武扬威,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只要你手中有天子,你就可以命令各路诸侯听你的话。谁敢不听呢,不听就是造反,这是当时人的基本常识。所以,只要曹爽举起这杆旗,大家都会拥护他。

其二,曹爽手中有粮草。

当时桓范从城里冲出来,前往投奔曹爽,并对曹爽说,我手里有大司农的印章,只要我向全国发布号令,大家就会把粮草送到我这里来。全天下的粮草都归曹爽调集,他还会缺粮草吗?

其三,曹爽手中有武器。

当时朝廷有一个很大的武器库在许昌,同样是桓范,已经给曹爽策划好,到许昌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许昌,打开武器库,武器有的是。

其四,曹爽手中有军队。

从桓范和曹爽的对话我们知道,有两支非常重要的军队可以供曹爽支配,一支是驻扎在城南的中领军别营,一支是洛阳的典农,也就是屯田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可以立刻就用。同时,凭着手中有天子,还可以迅速召集更多的人马。

其五,曹爽手中有宗室。

曹爽是宗室成员的代表,司马懿只是个外人。虽然当时曹家对宗室成员没有进行太大的封赏,宗室的力量不强。但是,毕竟这是司马家族与曹家的一次博弈,曹爽只要振臂一呼,大造舆论,曹家宗室必然会站起来,支持曹爽的。

(司马懿剧照 )

曹爽手中有五大优势,要战胜司马懿,那得有多大的把握啊!可是,为什么曹爽最终选择投降司马懿,做一个缩头乌龟,也因此造成他被杀的结局呢?曹爽顾虑的究竟是什么呢?

顾虑一:打仗能力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显然是当时魏国打仗的第一把好手,曾经南征北战,打了不少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曹爽的打仗能力显然不行。他掌权后,刚发动了一场对付蜀国的战争,可是打得大败。这让他对自己的作战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可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不敢打仗。

顾虑二:觉得自己的号召力不足。

刚领兵和蜀国打了一场大败仗,搞得大家都不满意他,部下对他多有怨言,羌胡对他也是怨声载道,对他的领导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兄弟安插在朝廷中,他几兄弟把持了朝政。这其实让宗室的人对他很不满。或许不是宗室的人还没什么,尤其是宗室的人,对他更加不满。因此,他和司马懿对决的时候,宗室的人想的可能并不是曹家与司马家族的对决,仅仅是司马懿和曹爽的对决,他们甚至巴不得司马懿把曹爽拿下来。我认为,曹爽当时一定想到了这些。

曹爽手中虽然有天子,但是这个天子曹芳的号召力十分有限。朝廷中,实际上一切都是听曹爽的,曹芳起不了什么作用。也正是这一点。曹爽没有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多大的魔力。

就比如当年的曹操,如果曹操能力不强,就算手中有天子,又起什么作用呢?当年董卓手里依然有天子,为何他却没有“以令诸侯”成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曹爽都觉得成功的把握性很小。

(曹芳剧照)

顾虑三:不想过艰苦的战争生活。

曹爽本身是纨绔子弟,从小在京城里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根本不想去过艰苦的打仗生活。如果决定和司马懿战斗到底,姑且不论能不能打败司马懿,但从此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四处奔逃是一定的。那样的生活,对于曹爽来说是要命的,他可不愿意去经历。

顾虑四:妻儿老小在京城里面。

曹爽和曹芳出来祭陵,但是曹爽的妻儿老小在京城里。如果和司马懿打起来,妻儿老小的性命肯定不保。为了妻儿老小,曹爽不敢冒险打仗。

同时,曹爽也没有看到司马懿狠毒的一面,他一直认为司马懿是个老好人,司马懿那样做,也是被他逼的。现在只要把权力交还给司马懿,司马懿应该就可以善罢甘休了。那样,他还可以过一种富家翁的生活,想起来其实也是蛮不错的。

有如此众多的顾虑,最终,司马懿放弃了抵抗,选择投降。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是没得打,但胜算不大,问题在于曹爽自身性格。


很多人觉得曹爽控制着皇帝就拥有绝对优势,其实不然。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斗争,曹爽所拥有的优势是他们几兄弟几乎控制了宫廷禁军。而这个绝对优势,从他们兄弟一起带着皇帝出门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没了。


反观司马懿这边。由于此前曹爽为了让党羽夏侯玄能出任征西将军掌管军权,只能妥协让出少部分禁军指挥权给了司马师。而在这次政变中,正是司马师麾下的这一点点禁军和他阴养的死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政变,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


政变一开始,司马家就迅速的控制了皇宫、太后,并且很快得到诸多朝臣的支持,在当时的人看来,司马懿不是发动政变的乱臣贼子,而是革除祸害的正义之士。因此,不难想象,即便曹爽“挟持天子”,也未必能做到我们假设的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


如果曹爽不乖乖投降而是一拼到底,说实话,他的实力不如司马家;以他的性格来推断,很可能是战事稍有不利就又一次缩卵的机会性可能比较大。


色国丞相


历史有时候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时候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老顽童,就在天下人都认为司马懿就这么老死一生的时候,结果高平陵政变发生了。

高平陵政变本质上是一场权力的争夺和重新分配,曹爽无德无才仅仅凭借出身就取得了对司马懿这个功高劳苦士族代表的权力支配地位,或者说曹爽之所以能独掌大权,就是因为司马懿这只老狐狸的欲擒故纵。



司马懿在曹魏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风格以及两面派作风,对待敌人,司马懿是一手安抚,一手剿灭,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灭孟达,司马懿一面写信安抚孟达,一面八天急行军1200里歼灭孟达,还有对王凌也是同样手段。

对待盟友,司马懿同样是欺骗,比如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的盟友蒋济、陈泰等,说好了不杀曹爽,只是夺取,事变成功之后就翻脸不认人,杀了曹爽一党五千多人,气得蒋济在事变之后不久就郁郁而终。



司马懿恶化了曹魏的政治生态,将权力的争夺变成了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肆意杀戮,但在表面上,司马懿却长着一张慈祥的脸庞,隐忍的性格,和低调的行事风格,司马懿表面与内心的巨大差别,堪称同时代的奥斯卡表演奖。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以自已被曹爽排挤的可怜相,博得了被曹爽排斥的一大批朝中重臣的同情,包括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尚书陈泰等等,还包括当朝郭太后,而郭太后是司马懿唯一可以扯起的旗号和法统。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的成功是靠着拉拢一大批人,以及欺骗一大批人来成功的,当然也有司马懿一辈子为官攒下的威望和名声,以及他在暗中培养的三千死士

司马懿之所以敢这么做,敢趁着曹爽兄弟带着皇帝出城就封闭都城洛阳的城门,最以太后的诏书去欺骗曹爽,就是吃定了曹爽这个人,吃定了曹爽的懦弱、无能、愚蠢以及贪恋富贵与不敢反抗,司马懿看得很准,所以曹爽投降了,司马懿成功了



如果曹爽不投降的话,能不能斗得过司马懿呢?

如果前提是曹爽不投降,那么曹爽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斗过司马懿

因为曹爽没有投降,就说明他听从了桓范的建议,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



真是如桓范说的这样吗?

确实是这样,桓范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

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洛阳城有多少禁军呢?不足一万人。就算司马懿还有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令限于洛阳城内,而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再加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我都觉得这事有可能成功。

再说了,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而最最重要的是皇帝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



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绝对的政治正确秒杀造反的司马懿。

这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



你如果说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了,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



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你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这可是历史啊,不是你是个人才,你就能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



前提是曹爽只听从桓范的建议,铁定就能打赢司马懿,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司马懿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事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遗憾地告诉你,即使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坚决反抗,不投降的话,也斗不过狡诈的司马老贼。这两人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若是换成曹爽的父亲曹真,倒还有有些反抗的实力,可是曹爽就算了。

为啥这么说呢?虽然曹爽是魏明帝曹睿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子曹芳钦定的托孤大臣,以及辅政大臣,可是曹爽资历太浅了,加上他手下都是些酒囊饭袋,以为自家主公曹爽已经掌握了朝政大权,就能够一劳永逸、万无一失了。可是他们错了,仅仅不到几个月,就被诈病的司马懿给轻松除掉了。就是在高平陵上,结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曹爽天真地以为掌控了皇帝,就能够掌控朝政大权,可他忘了资历和威望。虽然曹爽算是曹氏宗亲,但在威望和资历上却远远不如司马懿,若是换成他父亲曹真,高平陵之变就不可能发生。一切都源于曹爽资历不够,要不然怎么会在一天之间,司马懿就完完全全掌握了大局。


司马懿可是魏国老臣了,无论是在曹操时代,还是在曹丕时代,他都算得上三朝元老,更别说多次击退蜀国的诸葛亮了,执掌兵权十几年,在军中威望早已经高于曹爽了。就凭一场高平陵之变,就拿下了曹爽,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司马懿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夺走了曹氏四代人打下的江山。


青史回声


我们先来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司马懿为什么敢发起高平陵之变,为什么嬴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爽,难道只是一场看似简单的高平陵之变吗?

我们知道,曹睿托孤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安排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而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人,其中秦朗是曹操的养子,而其他的都是曹魏的宗室,不管是曹姓,还是夏侯姓。

其实这个安排是很合理的,因为都是宗室做为托孤大臣,这样做的好处,那就是大权不会旁落,而曹室宗亲共掌大权,也有利于互相制衡。

但是在曹叡身边的侍中,刘放与孙资的影响下,因为他们与夏侯献、曹肇有仇,另外还有曹宇个人过于谦虚,导致了,变成了由曹爽和司马懿两个人共同做为托孤大臣。

我们知道曹操是重用庶族的,也就是寒族,像他所有的武将大基本是这类的,还有一部份谋士,曹操不问出身,不问品德,惟才是举,所以曹魏很好的发展起来。

可是到了曹丕这里,一方面曹丕不具体曹操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在曹魏的发展之中,士族的力量也是起到很大的作用了,比如弘农杨氏,河内司马氏,清河崔氏,毕竟士族人才辈出,所以曹丕为了称帝,就接近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开始的设计是好的,那就是根据人的能力来分品阶,可是到后面,却变成了主要看家世,然后再看能力,这样就变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我们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士族都是支持司马懿的,他们反过来劝曹爽要投降。

如果曹爽真的听了桓范的话,将曹芳带到许都,然后号召曹魏进行勤王的话,这里面有几个问题。

第一,曹爽能不能顺利的到达许都。

第二,各郡县,各将军是听曹爽的,还是听司马懿的。

第三,以曹爽的能力,他具体与司马懿对抗的能力吗?

或者曹爽这样做,他不是立马失败,可是离失败也是不远了,因为他的能力实在是有限,即使有桓范这样的智囊,也是失败的,比如袁绍、吕布也是如此。


历史简单说


在三国演义里面,曹爽可谓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愚蠢的人,在与司马懿的对抗中,他选择了投降,最后将曹操三代呕心沥血建立的曹魏政权拱手送给司马氏。而且在投降之后,他自己也被司马懿灭了三族。

在曹爽和皇帝出城的时候,司马懿在洛阳城中暗中联络一些同样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发动了兵变,一举占领了洛阳城。曹爽得知了消息之后,吓得大惊不知所措,这时候还是属于他这一阵营的大司农桓范出城,力劝曹爽千万不要投降司马懿,而是要举兵和司马懿进行对抗到底,给曹爽指了一条明路。

当时曹爽身边有天子在,可以以天子和曹爽大将军的名义,调集天下的兵马攻打司马懿,不管怎么说,还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不过当时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曹爽周边的人并没有多少愿意跟随曹爽去一路走到黑的。因为司马懿要对付的是曹爽,其他很多人事实上和这件事没有太大的关系,别人犯不着把全家的性命搭上去为曹爽一个人。

还有一点,曹爽在排挤司马懿之后一直都显得非常的嚣张,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司马懿很好的掩盖了他的野心,并且说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可以让他做一个富家子弟。而曹爽做一个官二代,平时荣华富贵享受惯了,没有勇气,也没有担当去像桓范所说的那样直接起兵和司马懿对抗到底。而且当时还有蒋济陈泰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被司马懿所欺骗,和曹爽说司马懿只要他的兵权,担保他没事。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曹爽舍弃不了洛阳城中的富贵和妻儿,所以最终回到了洛阳城,交出了兵权。谁知道交出兵权之后,司马懿立刻翻脸,杀了他的三族。可惜了桓范,本来和这件事情关系不是那么大,却因为力劝曹爽最后也被司马懿给诛灭。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