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二战爆发之前,苏联也小动作不断,如果德国没有发动二战,苏联会发动二战吗?

狼君历史



这是大脑多么清新出奇才能提出的问题!依西方的历史观,二战的爆发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假设德国安分守己的话,苏联是绝不会冒然发动战争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对苏联欲除之而后快。一个长期在孤立、封锁中求存的国家,时刻防备他人联合对己的颠覆,它向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攻必然会遭到西方包括德国一致的反击!有如一战后的17国联合干涉!有如1939-1940年冬季战争,英、法欲对苏作战!有如真实的历史中斯大林时刻畏惧英德联合!他门夹驴踢了才会作出如何疯狂的举动!

除了个希特勒基于保证苏联不干涉入侵波兰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苏联在欧洲又有什么小动作让后世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于苏联为何不是二战的挑起者、发动者?无知与仇恨!很像愚蠢的波兰人和别有用心的西方人。


历史扒粪机


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尤其是一步一步的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鉴于德国的重新武装,欧洲的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开始了外交之间纵横捭阖,当时欧洲的几个大国法国、苏联、英国、德国都是四处拉帮结伙,力图在日后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多找几个帮手。

苏联和法国之间,首先是苏联提出了集体安全的要求,希望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共同遏制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就和一战时期一样,如果德国发动战争,那么就又有一个东线和西线,再次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1934年10月9日,主张同苏联一同推进集体安全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斯-巴特和南斯拉夫国王一同被刺,可以认为巴特的死意味着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概念的破产。

张伯伦回到英国,向机场欢迎的人挥舞着希特勒写的字条,宣布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

只提苏德互不侵犯会条约,不提慕尼黑协定是不公正的,可以说没有慕尼黑协定,就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倒是对这个集体安全挺感兴趣,当时这个外交部长神秘的被刺杀后,苏联、法国之间的这个集体安全也就没有了下文。英法开始执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让苏联和德国首先火拼。不过,苏联也不是善男信女,你可以祸水东引,我也可以祸水西引,既然和英法尿不到一壶里边,那我就和德国划分一下势力范围,特别是法国抛弃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小协约国,协助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同盟谈判就更加是流于形式了。

苏联人希望把苏军打造成这样,可以参照后来的美军,苏联人有这个雄心,也有这个能力,不过德国人没有给苏联人时间。

后来,1941年的阅兵只能是这个样子。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扩军备战就是必然的选择。德国人的重整军备令人瞩目,但是苏联人的扩军备战也是雄心勃勃,而且苏联的扩军备战比德国人的更加彻底,如果按照苏联人的计划完成,那么手里端着svt40半自动,一水的T-34,天上飞着雅克、米格飞机的苏军,可就不是德国人啃得动了。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曾经说过,如果到了1943年我们就能准备的更好了,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老实话。

斯大林其实是打算等英法和德国人拼一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动手,但是德国人在一个月内击败法国使这个美梦破灭了,而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势力范围内,苏联试图强迫芬兰交换领土而爆发的苏芬战争确是以苏军的惨胜而告终,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反差是绝对的刺激。

如果德国人不动手,那么苏联也没有可乘之机,本身苏联内部的矛盾挺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粮食堆上的工业化,但是苏联的工业化是首先完成重工业化,对于轻工业和农业其实伤害很大,苏联人本身也是开始准备调整调整,斯大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没有好处的事情不会做。


有痰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苏联在战前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即防御轴心国的侵略。因此,苏联的“小动作”,是出于防御目的,而不是进攻,有人认为苏联可能先动手,但这种说法不符合苏联的行为逻辑。

在当时,苏联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很简单,采取恰当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什么是恰当的措施呢?可以理解为灵活的对外策略。例如,日本人在远东搞事,企图对苏联发动试探性进攻。于是乎,在诺门罕,苏联搞了一场反击,把日本人打懵了,随后用外交手段,压住了日本。

从这可以看出,苏联的外交策略,是比较灵活的。以当时苏联在远东的实力,如果与日本全面开战,是不太划算的,给日本人一个教训,让他们害怕苏联的军事力量,可以换取几年“和平”。这也可以说明,谈判桌上的结果,依托于战场上的成绩,如果苏联没能打赢日本,则苏日之间的“和平”条约就未必签署了,日本会得寸进尺,蚕食苏联的远东地区。

在欧洲,苏联起初是与英法结盟,共同对付德国。但是,英法两国的政客,觉悟是比较低的,他们敌视苏联,想着搞祸水东引。这个套路,被斯大林看明白了,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全,苏联暂时与德国签约,这是对英法“祸水东引”策略的反制,同时也是要稳住德国,把战争拖延几年。

有人感到疑问,苏联会不会先动手?答案是不会。苏联的能力上限,是实现自保,没有先发制人打击德国的能力,如果有人把一些所谓的战争构想和假想当作“事实”,那就不太理智了。在真实的历史进程中,苏联战前的策略,就是稳住德国,防止祸水东引。

当然,苏联与德国“瓜分”了波兰,这件事并不光彩。但是,要考虑一下苏联的处境,评价这一段历史,要学会全面的分析,要考虑当事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一个很明显的逻辑,即波兰肯定是守不住的,必然要落到德国人手中,如果苏联坐视不理,放任德国占领整个波兰,请问这对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肯定不利于苏联自身的安全。

有人说,这个时候苏联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对这片地区实施“保护”,使其免受纳粹的荼毒,这对波兰来说,是有好处的。对这一段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站在苏联人的角度考虑,这么做,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可总归是创造了一个缓冲区。

苏联与芬兰爆发“冬季战争”,其主要原因,是苏联不明白盟军与德军的战略意图。如果德国和盟军联合起来对付苏联,局面会很糟糕。苏联出于保护西北方的目的,对芬兰发动进攻,也是一个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但这件事情的性质,就不太好分析了。

然而,历史事实摆在那里,芬兰在初期加入了轴心国,对苏联形成了威胁。如果一定要追本溯源,这都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恶果,假如英法不搞“祸水东引”的套路,苏联岂会对英法失去信任呢?所以说,芬兰和波兰的遭遇,真正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英法。

文 / 图维坦


图维坦


苏联会等待德国和英国两败俱伤时进攻德占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从而加入二战,就像一战和二战中的美国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