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和道家思想

茶,壶和道家思想

道家认为壶虽小,但自成乾坤。久饮上品之茶能羽化成仙,从侧面反映了茶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和茶的文化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提出了『道』的概念,视『道』为超越形器的宇宙万物的最高法则,故壶中亦别有洞天。持壶饮茶,常使人陶醉于飘飘欲仙的感觉之中,其味不就更浓吗?

饮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据清代初期的大学者顾炎武考证,饮茶品茗发源于四川。顾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后,饮茶在汉代较为流行,汉人王褒《僮约》一文已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记载。

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们对于制茶及饮茶的方式渐渐讲究起来。至唐代,从采摘鲜叶到制成茶叶,有极为繁复的七道工序。陆羽《茶经》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既然制茶都有这样一套繁文缛节,煮茶用的水与炭自然也不能随随便便。

首先,水就需要进行仔细选择。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把天下之水分成二十等: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上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地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六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其次,烧水使用的炭也需讲究。唐代温庭药《采茶录》指出:『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这就是说,烧水需用活火,活火即用『炭之有焰者』

再者,水烧开了,只能达到『二沸』。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涌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

茶,壶和道家思想

唐宋两代饮茶的方法迥然不同。唐人的饮茶,不用冲泡而用煎煮。唐人煎茶采用鼎镬,宋人则以瓶煮水。唐人饮茶多以盐、姜为佐料,而宋人已摒弃了这种方法,改以饮用纯茶为主。

苏东坡《东坡志林》指出:『唐人煎茶用姜~又有用盐者也。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

总之,宋人饮茶较之唐人有很大的进步。宋人论茶,已注意到『色、香、味』三个特点。蔡襄《茶录》特别提到了『色』,他指出:『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由于加工后的茶有不同颜色,故甄别茶品的高低,如同相术家观察人的气色一样。

那么,具体又如何观察呢?『隐然察之于内,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试茶,以青白胜黄白~』

茶,壶和道家思想

由于宋人的品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宋人对于采茶的要求也变得相当严格。唐人只是做到『晴采之』,而宋人的『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烯(干),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腆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凌晨时刻,太阳尚未升起,茶芽饱受雾露滋润,精华内含,此刻及时采摘,就不会因阳光照射而变得枯萎。

北宋时代入贡的茶叶,已加以『龙脑』等香料。但人们同时也认为,这种做法会侵夺茶叶原来的清香,并不妥当。蔡襄《茶录》论道:『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取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但是到了南宋,人们在茶叶内添加花瓣,以增香气,已经变得较为普遍。

茶,壶和道家思想

不言而喻,饮茶自然需要一些相应的器具。唐人饮茶用碗,宋人饮茶则多用盏,盏是一种小型的碗,敞口小足。

至于茶壶,大抵至明代才开始使用。在明代冯可宾撰写的《岕茶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段探讨茶壶的文字:『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似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倘要追本溯源,『壶』的初义,就是葫芦,壶本身是葫芦的仿造物,可以用来装水盛酒。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家道教人物似乎同这个『壶』即葫芦有许多瓜瓜葛葛,不解之缘。

茶,壶和道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列子的先生就名『壶子』,这位壶子道术超人,以精湛的气功方法应战一位号称『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的郑国神巫,似神龙变化,高深莫测,最后使得这位神巫如坠迷雾,只得惊慌而逃。

与列子几乎同时代的还有两位哲学家,道家庄子与惠施。这两人学识渊博,碰在一起就会唇枪舌剑,大肆辩论。惠施有一次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成熟之后有五石的容量,太大了,用它盛水,恐怕不够坚固;把它剖开来当瓢,则瓢大无处可容。

在惠施看来,这个内囊空虚的大葫芦有什么用处呢?然而庄子从道家的观点观察,认为这种中间空虚,看似无用的葫芦却大有用处。庄子回答说:葫芦既然这么大,为什么不把它当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

庄子这个观点极为机智。从哲学的角度考察,有用与无用不可能是绝对的,将会随一定的时间、条件而转移。

茶,壶和道家思想

一般人注重实体的作用,老子却独具只眼地指出了空虚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罐盆,因为中间是空的,罐盆才可发挥盛物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由于中间是空的,房屋才可以住人。所以老子强调: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空虚(无)本身也能发挥作用。

有了这样的『空虚』哲学论作指导,庄子就会在平凡的葫芦中看出它的不平凡之处。

后来道教人物对于葫芦更是十分垂青偏爱。宋初有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叫陈传,斋中有大瓢挂壁上。有人也许要问,道教人物何以独独偏爱葫芦呢?原来,道家哲学惯于以小见大,或者以大见小。当初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囊篇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把天地大宇宙譬喻为一个空气流动的大风箱。现在,道教人物反其道而行之,把葫芦看成一个独自一统的小宇宙,小乾坤。

葫芦中间空虚,如同宇宙天地之间蕴涵了一片太虚之气,倘如一分为二,就是成了瓢,如同浑沌之气分成二气,形成天地万物。总之,一个葫芦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小世界。它气象万千,奥妙无穷。

茶,壶和道家思想

东汉时期,有一位老翁,高悬一只大葫芦在市中卖药。太阳下山后,老翁就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美酒珍肴充满其中,俨然是一位活神仙。这位老翁自名『壶公』,与当年列子的先生自名为『壶子』一样,不消说,内中含义都是十分深长的。

仔细考察一下,不独壶,而且还有茶,与道家都有很多联系。

壶象征一个小乾坤,小宇宙,故得到道家喜爱。而茶呢,道家认为服之可以羽化而成仙。《茶寮记》记载:『陶弘景云苦茶换骨轻身,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是梁代一位著名道教人物,人称山中宰相。《壶居士食忌》说:『苦茶久食羽化』。五代时期毛文锡《茶谱》认为,饮四川的蒙顶茶,可以驱除疾病,返老还童,眉发绿色,即为地仙矣。

茶,壶和道家思想

宋代徽宗皇帝对于道教极其崇拜,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也偏爱于茶,作了一卷《大观茶论》说:『茶之为物,擅匝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察,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在企图脱胎换骨、长生不老的道家着来,茶原来蕴含天地山川之灵气,那么,饮之可以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也就不会出人于意表之外了。(文:张荣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