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博斯普魯斯的日落


攝影設備:尼康D810 14-24 適馬35MM1.4(人文主力鏡頭) 尼康70-200

音 樂:Can Atilla-Hamamda Ilk Gzyaslari(坎·阿提拉 《第一滴淚》)

文字及圖片均為本人創作。共三章,本文為第一章。

我是在一個冬天的傍晚到達了伊斯坦布爾的亞洲區機場,而我的旅館在海峽的那一邊——位於城市西邊的歐洲區。因此我必須面對城市裡夾雜在各種古建築和現代建築之間的複雜交通,乘車穿過各種大路小道,再穿越博斯普魯斯大橋,還要在老城區走過一段石頭鋪成的老路之後,才能真正算得上抵達目的地。

我到的這座城市,北有黑海,南有馬爾馬拉海,地處歐亞大陸的兩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在中間將其隔斷,海面上的大橋又將東西方相連。千年以來,人們曾這樣稱呼它: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它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中心,也是拿破崙心目中最理想的“世界的首都”。

這是一座擁有宏大氣魄和壯麗史詩的城市,在過去超過1600年的歷史中,伊斯坦布爾,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長期以來,對旅行者而言,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都極具“煽動性”——它是由一個個令人歡欣的故事築起來的城堡,而城堡的裡面,卻又滿藏了無數個讓人魂牽夢繞的悲傷的夢。

我愛故事,也喜歡做夢,在我的印象裡,這座城市的故事和夢,一個在最初,一個在後來。我是在後來的後來才來的這裡,我的目的,就是帶著我的相機,去見證歷史的遺蹟,去尋找阿拉·古勒攝影作品中的廢墟,去尋味奧爾罕·帕慕克筆下的記憶和“呼愁”,以及去拍攝屬於自己的夢和故事。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長期處於維修維保狀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一、特殊的城市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聯袂出席日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

在這個星球上,僅就歷史和文化而言,伊斯坦布爾的複雜程度可與耶路撒冷和長安相提並論;而綜合經濟、政治、地理等因素來看,伊斯坦布爾則是縱觀古今的特殊存在。

伊斯坦布爾的特殊,特殊在優越地理所賦予它的天賦和責任,特殊在它建城近2500年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特殊在它身上發生的一次次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信仰廢立以及王朝更迭。它讓西方人覺得像東方,東方人覺得它更像西方;基督徒認為這是他們的聖所,而穆斯林覺得這裡有他們的“金蘋果”。

從拜占庭到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爾,它歷經了無數次大起大落,它變得和諧而又矛盾、曖昧但又包容。在伊斯坦布爾,早上,你可能是在一家現代風格的酒店裡睡醒,然後去清真寺時遇到了一群又一群前來做禮拜的非洲穆斯林,中午去了威尼斯人的餐廳,然後在下午光顧了希臘人開的商店,接著又去猶太人的聚居區巴拉特去拍照,晚上又用著奧斯曼風格的餐具,吃著kebab,和一群不認識的中國人大聊古今中外。

這會是充滿奇遇的一天。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位老人在鏡子中“分開”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古董店裡的古董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位讀報的大叔,神情嚴肅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巴拉特區,咖啡廳外的一對猶太情侶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土耳其國旗下的議事圈,畫面正中叼著菸頭的大叔正在談笑風生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土耳其國旗下的議事圈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束光剛好打在這位食客的臉上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前來旅行的團隊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石頭鋪成的小路在老城區到處都是,一位穆斯林婦女正小心翼翼地走下坡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巴拉特區的猶太教堂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架飛機從教堂頂上飛過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位“罩袍”路過彩色樓房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一位中國遊客正路過巴拉特的網紅斜坡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巴拉特街區,一對主動讓我為他們拍照的猶太情侶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工人小哥在我拍完後看了下照片,說了句very good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大步流星


記憶與“呼愁”——伊斯坦布爾掠影(一)

老牆,前面是各式海景樓頂餐廳,再前方是亞洲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