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軍在投降前還有幾百萬軍隊,為什麼不拼死一戰?

奇葩歷史大觀


雖然有幾百萬軍隊,但是,希特勒沒資源啊!

二戰時,已經進入了高水準的熱武器戰爭。尤其是歐洲戰場,雙方拼的不是人數,而是拼工業生產,拼坦克、飛機、大炮、彈藥、石油等物資的生產和供應。我來列舉幾項,看看希特勒在1945年有多窮。

縱觀整個二戰,希特勒生產37毫米以上口徑的各型號“炮”,多達37萬門。然而,在1945年,德國僅生產了16700門。其中,最著名的“88炮”,德國在二戰共計生產了兩萬多門。在1945年僅生產了1064門!

再看坦克,德國共計生產了大約28000輛坦克。但是,在1945年,僅生產了不足1000輛各型號坦克。東線戰場上,德軍僅有1000多輛坦克,而蘇軍卻有1.4萬輛坦克。。。

還有飛機,德國在二戰生產了11萬架各類型的飛機。在1945年,僅生產了約7000架飛機。而在1943年,德國最強盛時,飛機年產量為35076架。

更要命的是,德軍在1944年中旬,就失去了90%的石油供應!沒有石油,飛機坦克就是擺設啊。再加上盟軍的轟炸,德國很多工業體系都癱瘓了。

沒武器,怎麼打?這又不是古代,拿根棍子就能“揭竿而起”!這是二戰,必須有源源不斷的重武器和物資支援。

拿我國舉例:抗戰時,幾十萬日軍為什麼能打下大半個中國?我們人少嗎?光投降的偽軍就有三百多萬。我們就是敗在武器裝備不行上面了。我們要是有跟日軍一樣的武器,日軍在我們面前連個屁都不敢放。。。

所以,等到1945年,希特勒雖然有數百萬大軍在手。但是,由於缺少武器資源,難以應對盟軍進攻。所以,希特勒沒有讓下令讓軍隊拼死一搏!即使希特勒下了命令,手下的軍隊也會因為沒有彈藥物資,很快投降的。甚至,還會對希特勒倒戈一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在納粹德國戰敗前夕,希特勒還擁有著五六百萬軍隊,那麼希特勒為何選擇自殺而不是拼死來一次絕地反擊呢。



其實希特勒自己以及納粹德國的高級軍官幾乎都知道知道無論怎樣德國都會戰敗,而希特勒沒有下達這個命令其實也是有外部作用的。

首先,希特勒這最後的幾百萬軍隊大多都是在戰爭後期拼湊起來的,並沒有經過多長時間的訓練就投入了戰場,比起剛開戰的德國軍隊可以說這部分軍隊的戰鬥力大為下降。


所以基於最精銳的德國軍隊都在戰爭中持續的被消耗掉了,這些二流軍隊幾乎時註定好失敗的,所以是否抵抗都挽救不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其次,在戰爭中德國的國力無力支撐多線開戰,東邊有蘇聯,西邊有英、美,而且蘇聯的陸軍人數眾多,而英、美在空海軍方面有佔據優勢,尤其時英國控制了大西洋之後,切斷了德國的海外資源的輸入,供血不足,所以沒有資源取支持納粹軍隊的戰鬥。


最後,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納粹德國的體制有問題。我們知道二戰前的德國時封建君主制度,而君主之下都是各地的封建領主,大地主以及商人階級。

在一戰戰敗後,德皇出逃,德國建立共和國,但是根基並不穩定,並沒有得到廣大的領主的支持,甚至還在打壓商人階級。於是希特勒就很好的取得領主以及商人階級的支持,並逐步的控制了中央。

這部分人都是原來的貴族領主,他們支持希特勒發動戰爭是為了重新分配利益,獲取利益的。但是轉眼間看到打不贏的時候,那自然是果斷投降,賠錢,及時止損,所以這些軍事貴族自然也就不聽希特勒的了。這也是歐洲封建領主之間的一種默契,並不會對戰敗方趕盡殺絕。

但是希特勒作為一個鄉下來的人,就算很有能力,但是他沒有龐大的家族支持,只有憑藉原來的軍事貴族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野心。所以希特勒更像是一群軍事貴族推到前臺的代表。

所以在德國快要戰敗的時候,希特勒就是作為首領用來平息歐洲人民怒火的,所以希特勒無論如何都是難逃一死。


這個歷史很正


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德國戰敗已經成了定局繼續抵抗已經失去了意義,雖然還有軍隊但投降已經是最好的選擇。此時的美軍從意大利和法國兩個方向攻入德國本土加上東線攻入德國本土的蘇聯軍隊,德軍生存的空間已經非常的狹小。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國陷入被動

德國的閃電戰非常的成功,整個歐洲大陸基本淪為德國的殖民地。除了英國依靠海峽苦苦支撐,剩下的只有蘇聯可以和德國一戰。德國對蘇聯的突襲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佔領了蘇聯的大片國土逼近蘇聯首都莫斯科,只可惜蘇聯寒冷的天氣和戰鬥民族的不屈意志讓德國人最終沒能攻佔莫斯科。

此後德軍全力圍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持續了近一年,雙方投入了幾百萬軍隊進行了殘酷的爭奪戰,最終德國戰敗北方集團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蘇軍乘勝追擊德軍並實現了全面反攻,此後德國在歐洲的戰局陷入被動變為守勢。

諾曼底登陸加快了德國失敗的步伐

為了儘快結束歐洲戰事,也為了瓜分勝利的果實美軍實施了諾曼底登陸。此時蘇軍已經攻入了東歐,美軍快速解放了法國向德國的本土迫近,另一路美軍也從意大利逼近德國本土,失敗的陰雲已經籠罩了德國法西斯。

從美軍和蘇軍的絕對實力看,德軍已經無力迴天。加上美國強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對德國工業區的不間斷地毯式轟炸,德國已經無力再繼續維持戰爭,雖然德國的科技在當時是最先進的但沒有生產能力也是無用武之地。

雖有同盟但成了孤軍投降是唯一的選擇

1945年的德國雖然有同盟國,但是此時的意大利已經戰敗投降被美軍佔領,日本也被美軍壓縮回了本土,在歐洲戰場德國就是孤家寡人,1945年5月蘇軍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此時的德國抵抗已經失去了意義。

西線的美軍也攻入了德國腹地和蘇軍順利的會師,而德國只能接受失敗的結果無條件投降了,因為只有投降才是唯一的選擇。

德國法西斯已經覆滅,德國軍隊也不會為他們繼續工作,戰爭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和平才是人們的期盼,因此德軍選擇了投降而不是繼續抵抗!


秋雨魯北說歷史


二戰中,希特勒領導的德軍一開始所向披靡,連連取勝,但到二戰後期,就有些漸漸處於下風了,其實,縱使德軍很勇猛,但畢竟是寡不敵眾,最終在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開槍自殺。5月7日,繼任者鄧尼茨宣佈德國無條件投降,並且在5月8日向蘇美英法等四國代表遞交了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投降書。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時投降的德軍,依然有300萬人,為什麼德國不拼死一搏?

第一:無疑是以卵擊石

說德軍還有幾百萬軍隊,那盟軍還有上千萬的兵力。德軍後來的部隊大多都是臨時拼湊的,沒有經過什麼訓練,大多戰鬥力底下。此時的德國幾乎被盟軍全部包圍,戰線很長,後期補給也跟不上。德國的戰敗只是時間問題,還不如投降以減小不必要的傷亡。

第二:德國資源短缺

二戰後期德軍只剩德國本土的一點地盤,德國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他們本國所實際擁有的資源也並不多。而且,德國面臨多方面作戰的局面,起初,在攻打英法的同時又派出支隊去進攻蘇聯。這麼多條戰線,所需的戰略物資當然不會少。慢慢的,德國就漸漸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來。都說做事情要專心致志,德國偏偏不信這個邪,這不,越打越吃虧,最後不得不投降。

第三:德國的軍民沒有被全部洗腦

德軍不是日本,日本這個被軍國主義嚴重洗腦的國家,在極有可能面對國家淪陷的情況下,發動了所謂的“玉碎”計劃,號召本國的一億人民團結起來將侵略者趕出國土之外,而但是德國除了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之外,大部分都是正常人,沒有人會因為這個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世間美好永在


經過一戰和二戰的消耗德國軍民的厭戰情緒越來越高漲,沒有希特勒的吹捧式的法西斯統治的加持德軍自潰千里!說白了這不是正義的戰爭,是反人類反種族的戰爭!那些德國軍隊也是正常的人,看穿了希特勒等一批法西斯主義的真正嘴臉,不願意再去送死了,再就是反法西斯聯盟國家的相互協作發出來了巨大威力。


知行合一lt


【歷史小八卦迷】來解答: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可謂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啊呢。但是當了後期,德軍在還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卻選擇了投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簡單分析了一下,總結了幾點原因。具體如下:

第一、希特勒自殺了。

希特勒是誰?納粹德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希特勒是更是德軍的精神領袖。

只要還有一個德國人活下來,戰爭就將繼續。

——希特勒

一個號召著德國軍隊繼續前行的首領自殺了。這是對德國軍民精神上的一擊重擊,可想而知,德軍士氣一落再落,以致崩潰。他們肯定會一定程度上自我懷疑,是不是做錯了?

第二、形勢的緊迫,抵抗已毫無意義。

德軍戰略上陷於兩線作戰,德國國土面積和人口使他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強大的敵人。

此時德軍的對手,不僅有法國和波蘭,而且還有著一千多萬大軍的超級大國蘇聯和一個已經完全動員起來的大英帝國,最關鍵的是背後還有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雖然這個時候,德軍還有幾百萬的軍隊,但是德國的精銳部隊早已完完。就形勢來說,基本上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繼續打下去,也只是徒增德軍的死亡罷了。

第三、德軍中不是所有人都想打仗的。

很多明眼的德國人都明白,德國已經輸了,唯一能補救的辦法就是如何結束戰爭。當時有很多德國軍官想要發動政變炸死希特勒來結束戰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國陸軍統帥也在勸希特勒結束戰爭,只不過希特勒依舊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爾。

話說,希特勒在上臺之前就是靠著洗腦,走上了德國的最高政治與軍事舞臺。戰鬥初期,德軍士兵都像喝了雞湯似的鬥志昂揚,可是到了後期,由於多次戰爭的失敗,導致許多士兵開始厭惡了戰爭,於是他們也就順勢繳械投降了。

End

不得不說,從長遠角度來看,二戰德軍的投降不失為一次明智之舉。畢竟這樣一來,德國不僅順勢保存了勢力,還攪亂了世界格局。


歷史小八卦迷


為何不拼死一戰我認為有以下二個原因:

壯丁軍隊戰鬥力不足

德國投降前的軍隊可不是在二戰初期的那波精銳部隊了,基本都是屬於老弱病殘或者其他國家志願參加德軍的雜牌部隊,這些人中還有不少是臨時抓來充數的士兵,電影《狂怒》中就有展現,有很多士兵都是小孩子,這樣的部隊何來士氣想要拼死一戰。

所以看著數量不少,但戰鬥力和戰鬥決心不足,自然也沒法拼死一戰

形勢嚴峻

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德軍官兵中尤其是國防軍中很多軍官以自己的職業素養就會發現根本打不贏了,這些軍官和所屬的士兵大部分也是職業軍人,不是狂熱的納粹黨徒,形勢對自身不利,如果打不贏的話投降也沒有什麼不可取,所以百萬軍隊中佔大多數的國防軍士兵在這種形勢下,拼死一戰不投降的還是少數。


歷史之殤以之為鑑


二戰末期,德國已經沒有翻盤的可能了,從蘇聯庫爾斯克戰役以後,德國能做的就是維持住局面,等待蘇聯和美英等國鬧掰的機會,無論是哈爾科夫反擊戰,還是阿登森林反擊戰,德國都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但是頹勢已經無法扭轉,最後能做的就是打出一些談判條件,和像誰投降能爭取到最大利益的問題,剩餘的軍隊幾乎都是處於被盟軍或者蘇聯紅軍合圍的狀態,再就是佔領區和後方的軍隊,要說戰鬥力也是有,但是面對全面潰敗的局勢已經起不到作用了。


蒙娜俊夫


問得好,幾百萬殘兵敗將,拼死一戰能打出來啥效果麼?無非就是徒增幾百萬人的死亡罷了,扭轉不了戰局。而且,這幾百萬人等待的就是投降的命令,而不是反攻的命令。

二戰在阿登反擊戰之後,德國就徹底的喪失了任何的打贏的希望了。1945年的局勢就是敗局已定,而且還是誰都能看出來用不了多久就是輸了的。東西兩線,英美盟軍和蘇軍都是高歌猛進,德國被動防禦,成建制的軍隊被消滅,或者是投降。

兵力上,德軍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德國在1945年有幾百萬人,而對手是上千萬人,還是東西兩線夾擊,外帶戰略打擊,削弱其戰爭能力。

1945年開始,蘇軍先後佔領東普魯士和西普魯士,盟軍從西線也打到了萊茵河,B集團軍群也被消滅。等4月份,美軍和蘇軍在易北河會師,德國全境也沒剩啥了,隨即開始的就是柏林戰役,直接進攻德國人老巢。


等到凱特爾和盟軍籤協議投降的時候,德國差不多有二百多萬部隊,分別駐紮在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地。說好了這是部隊分散,說難聽點,這就是一盤散沙,殘兵敗將。這些人打了幾年仗,早就厭煩了,天天盼著戰爭結束呢。

另外,你這200萬人其實也是被分割包圍了,孤立無援。不僅如此,德國的戰爭機器也蕩然無存了。失去了魯爾區,失去了羅馬尼亞,沒法造武器,又沒有油。再繼續打,結果沒啥變化,該輸還是輸。


尤其是德國基本全境淪陷了,再繼續抵抗能有多大意義呢?柏林也沒了,拼死一搏,能搏出啥來?無非就是200萬屍體。


軍武文齋


戰死到最後一兵一卒?好像只有古代少數幾個國家這麼幹過,比如迦太基,然後就是滅族,殘存老弱婦孺全變為奴隸。


當然,迦太基這是不得不戰,是羅馬不肯放過。但是二戰時候的德國,並不是只有這種選擇。


幾百萬軍隊,等於是德國最後的大多數青壯年男丁,死光了基本等於滅族,為啥還要全軍戰死為止?就為了給希特勒陪葬?還有比這個更愚蠢的嗎?二戰時候的德國人,並不都是傻子。


如果這些死人,知道投降後沒多久,日本和德國就一度成了世界第二、第三強國。是不是會活過來,把主張“拼死一戰”的人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