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

偉大的安格斯



說到黃河,大家都不會陌生。在世界還處於矇昧時期,黃河就已經浩浩蕩蕩地“奔流到海不復還”。天地悠悠,歲月無痕,黃河仍然瀟瀟灑灑,於是,這裡便開始出現條條道路,座座村莊。


(九曲黃河)


黃河,一條溫柔的河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是我國北方唯一一條橫貫東西的大河,華北的“生命之泉”,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


早在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6000多年前,這裡就已經開始出現農事活動,4000年前,已經形成了血緣氏族部落,以炎帝、黃帝兩大部落為例。後來,黃帝戰勝了炎帝,並逐步融合其他部族,“華夏民族”形成。


(黃河的源頭,溫柔的清流)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青銅器在這裡出土,“七大古都”在這裡建城,“四大發明”在這裡產生,唐詩宋詞也在這裡熠熠生輝……


黃河,一條兇猛的河


再溫柔的母親,也有發脾氣的一天。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加上是地上懸河,黃河氾濫成為了中國曆代王朝的心病。


(大禹治水)


從先秦古籍《禹貢》中的“大禹治水”起,人們開始和黃河鬥智鬥勇。時至今日,4000多年裡,所記載的黃河決堤高達1593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每一次的決堤,黃河都會給社會帶來沉重的打擊,瘟疫、蝗災接踵而來,因此,“黃河決堤”也成為了農民揭竿起義的真正號角。公元611年推翻隋朝的瓦崗寨起義,和公元1351年終結元朝的紅巾軍起義等,黃河決堤都是直接的導火索,而這些起義也都改寫了朝代的走向。


(治理黃河為治國之重)


所以,治理黃河是歷代統治者的必修課之一,縱觀歷史,黃河的存在感非常高,所謂“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一條多泥沙的河


黃河,全長5464公里,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和星宿海,呈“幾”字形,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以及山東9省,最後流入渤海。


(壺口瀑布)


為什麼黃河會有這麼多泥沙?主要原因是黃河流經了地球上生態系統最為脆弱,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黃土高原。因此,每年十幾億噸的黃土被雨水裹挾著流入黃河。


自1919年黃河有水文記錄以來,黃河實測的最高含沙量為911公斤/立方米,最大的年輸沙量達到了39.1億噸。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既然如此,為什麼沒有填滿深度不到20米的渤海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黃土高原)


黃河泥沙為什麼沒有填滿渤海?


1. 黃河泥沙減少

黃河之所以叫黃河,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含沙量高,水呈黃色,所謂“一碗水,半碗沙”。但是近年來,隨著人為治理和氣候變化,黃河水已經在逐漸變清。所以,準確來說,每年“16億噸含沙量”已是過去式。


現在的黃河,在非汛期,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而且,從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對攔沙也有顯著成果。2000以來,黃河的含沙量銳減,相較1950-1999年的年均值減少了11.39億噸。


(黃河含沙量持續降低)


2. 黃河曾多次改道

事實上,黃河的河口位置十分不穩定,歷史上的黃河下游曾經過無數次的改道,北到海河,南至江淮。流入渤海也是在1855年黃河改道經由山東導致的,距今也不過160餘年,而且,今天的黃河入海口(東營)時間更短,是1976年,人為治理才形成的。


(歷史上的黃河改道示意圖)


3. 渤海海底在下沉

除此之外,渤海的自身原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渤海地處中國大陸的東部北段,是一個近封閉的內海。但渤海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它的形成,在地質史上經歷了從陸地——湖泊——大海的“沉降式”滄桑演變。儘管現在下沉的速度在變慢,但也算為自己爭取到了一絲絲喘息的機會。


(春秋戰國時,渤海灣地圖)


不過,查看先秦地圖的話,可以很明顯看到,渤海的確在變小。因黃河泥沙在入海口的沉澱,東營也在不斷向海擴張。至於有朝一日泥沙能不能填滿渤海,這大概只有讓時間來證明。


關注“全歷史”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全歷史


黃河是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攜帶16億噸黃沙入海,為什麼至今還沒有把大海填平呢?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然而這個疑問實際上是不成立的,因為這個問題中的結論並不實際,因為黃河曾經填平了大面積的海域,可以說它一直都在填平大海,不然就不會有我們的華北大平原。


數百萬年前我們的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還是不存在的,大致從洛陽以北的孟津開始,向東還都是大面積的海洋,但是黃河帶來的泥沙不斷地填充著這片廣闊的海域,海岸線不斷的向東延伸,而且也正是由於黃河含沙量太大,所以它的河道也經常被淤積,因此歷史上黃河不斷的改道。


在有記載的2000多年曆史中,黃河就經歷了26次大改道,還有1000多次決口,它曾經北城海河入海,南奪淮河入海,可以說曾經縱橫整個大華北大平原,這也說明歷史上黃河的河道不斷地翻滾,不斷的填充著大片海域,哪裡地勢低窪,它就奔向哪裡,那裡距海較近,它就從哪裡入海,因此涵蓋整個華北平原的海域,不斷地被黃河的泥沙填充,漸漸成了坦蕩如砥的大平原(也有海河淮河等的泥沙衝擊作用),華北平原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十大平原,比渤海的面積(7.72萬平方公里)大多了。


生活在距離渤海西海岸和黃海海岸一二百公里以內的朋友們一定都聽老一輩人說過,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以前曾經是大海邊,比如滄州的鐵獅子鎮海吼,公元953年建成,當時距離渤海邊並不遠,然而現在距離海邊已經100多里地了。歷史上黃河也曾從黃海入海,給黃海的海岸線東擴也做過很大貢獻,比如如今的鹽城,連雲港一帶,也都有部分土地是黃河泥沙貢獻的。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黃河竟然每年攜帶那麼多泥沙,那麼為什麼還沒有填平渤海呢?實際上渤海的面積也一直在縮小之中,在近2000年的歷史上,渤海的面積至少已經縮小了1/3,這其中當然還有遼河和海河等的泥沙填充作用,但最主要的還是黃河泥沙的填充作用最大。

有地質學家認為渤海一代的地殼有一定的沉降作用,所以人們認為黃河之所以沒有填平渤海和這個原因有關,實際上這個原因並非定論,相反渤海的面積也一直在遼河海河與黃河的衝擊作用下不斷的變小,比如山東省東營市,面積達8200多平方公里,這個地區的大部分土地面積形成的時間都不足300年。



曾有水利學家估計,如果黃河海河遼河仍然像以前那樣攜帶大量泥沙入海的話,那麼不足200年,渤海就很可能被填平,因為渤海雖然有7.7萬多平方公里,但是渤海的水深非常淺,只有16-18米深,而且以每10年一米的速度變淺中,因此無需200年,渤海就有可能被填平。

不過在現階段,或者說近20年來黃河每年入海的水量都由於工農業和生活用水變得很少,10年前時有幾年還經常斷流,而且由於近年來上游的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做得比較好,黃河含沙量也已經沒有那麼大了,現在每年攜帶的泥沙入海量已經沒有16億噸,而遼河海河等河流也由於工農業用水等導致入海的水量大減,因此這些河流對渤海的泥沙衝擊作用有所減弱,因此渤海被填平的速度也將因人為因素減慢不少,但是由於渤海已經足夠淺,而且沿海有20多條河流匯入其中,每條河裡的含沙量都不算小,所以渤海海域面積今後還將處於不斷減少中,只是被填平的時間會被延長而已。


人類的方向


黃河不是沒有可能將渤海填平!實際上渤海的海域面積每年都在縮小。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不斷的向前推進。


黃河是全世界範圍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這不僅僅使得黃河的水渾濁不開,更使得整個黃河中下游以及入海口不斷被沉積下來的泥沙填平!

其實黃河之所以目前還沒有這樣整個渤海填滿,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渤海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小,而黃河每年的泥沙沉積量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威力巨大。


其實喜歡看中國地圖的都知道。黃河三角洲本身就已經是突出到渤海之中的一塊土地。也就是說整個黃河三角洲都是黃河所攜帶的泥沙不斷沉積的結果。而如果繼續往更早的時間點追溯,我們會發現整個華北平原其實都與黃河有關!其實華北平原的形成有一部分黃河的功勞!

而且黃河儘管含沙量高達16億噸。但是渤海海灣也擁有著自身的自淨能力。利用地球自轉和太陽月亮之間的關係,通過潮汐運動,渤海也在不斷的將海底的泥沙搬運帶走!



黃河之所以沒有將整個渤海填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黃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改道,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黃河的入海口都是在整個黃淮海平原之間的任意位置!這也是為何黃河的故道多達十幾條!這在全球範圍內的大江大河中都是獨一份。


所以我們相信只要給黃河足夠的時間,將渤海填平並不困難。畢竟整個渤海海域並不算太大,同時海水的深度並不算深。渤海的平均水深只有18米。


珞珈山的貓


渤海百年之內會被泥沙堆滿,億畝良田可期,對於耕地面積少的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如果規劃幾個大型湖泊的話,需要的時間更少,如果人工引導干預的話(比如往渤海底部有序排列混凝土空心方塊,)需要的時間將大大縮短,總之可見渤海灣成為億畝良田。到時限制發展城鎮,作為國家戰略糧食生產基地,可以大大緩解我國糧食依賴進口的局面。

有個人工干預引導圖,給各位參考一下,以作拋磚引玉。



大力水手2539


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我國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三江源地區,自西向東蜿蜒約5464公里、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流入渤海。千百萬年以來,黃河以母親的情懷默默的滋養著流域內各族兒女。

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本來是自然存在的一種地理現象,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然而,自秦漢開始,由於大量的毀林開荒、建造房屋宮殿等,大批的樹木遭到砍伐,地表植被被破壞,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不斷減弱,加劇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終形成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以及黃河含沙量大的特殊景象。

我們都知道,黃土高原大約形成於第四紀,它是強大的冬季風從大西北乃至中亞地區裹挾的沙塵受到太行山、秦嶺等山脈的阻擋經過了一百多萬年逐漸沉積而來,在黃土高原形成之初也曾是植被茂盛、森林密佈,水土流失不是很嚴重。

而且,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通過打壩淤地、修建水庫等措施已取得了明顯成效,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量有所降低,遠遠低於16億噸每年。即便如此,黃河每年的泥沙只有約1/4在河口三角洲沉積,絕大部分泥沙隨著下游地勢平緩水流降低而在河床淤積,使得河床抬高成為“地上河”,而黃河徑流量的減少則加劇了河道的淤積。

另外也可以通過渤海的庫容、地質結構以及與外海水體交換等來分析一下黃河泥沙對渤海的影響。

渤海是我國最靠北的內海,總面積約7.7284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18米,按此計算渤海的總庫容可達1391112000000立方米,即便是16億噸的泥沙全部匯入也要869.445年,如果是4億噸的話也要3477.78年,但這是不可能的。

從渤海的自身環境來看,渤海是屬於地殼下沉的盆地,其下沉速度遠遠大於泥沙的沉積速度,不僅如此渤海通過渤海海峽與黃海相通,且海底地勢呈現出由西向東傾斜狀,通過海水水體的交換也可使得大量泥沙被帶出渤海,因此渤海是不可能被黃河泥沙填滿的。


地理那些事


這個問題有太多誤解了,我來說說。

華北平原不是平白無故來的

今天看到的華北一個廣闊的大平原,但距今70萬前在太行山、魯西山地、燕山、伏牛山等之間還是一個範圍很廣的古湖盆,這是華北平原的古地貌,注意的是這時黃河還沒有形成。湖盆只是接受周邊山地碎屑材料,由河流送入湖盆。隨著送入的材料越來越多,湖盆逐漸被分割為不相連的的小湖盆,湖盆萎縮。距今15萬前華北被分割成多個小湖,黃河形成了,攜帶的泥沙開始填充湖盆的窪地,同時有河道流入渤海。距今一萬年黃河泥沙開始推進到渤海海域形成陸地。由此可見,在黃河泥沙大規模入海之前,首先要完成建造華北平原的小目標。根據估計,到1970年時,黃河從三門峽輸出的泥沙大概估計7萬億噸泥沙,其中71.5%用於建造華北大平原,1.5%淤積在河道中,26%流入海洋。泥沙大部分用於填充華北大平原了,以至於現在會有人疑問,黃河下游為什麼沒有大型湖泊。下圖中數字3代表沖積平原。

黃河在渤海海域沖積出了多個黃河三角洲

上述說到黃河有26%的泥沙流入海洋了,在大概15萬年的行河歷史中除了中間有幾百年的從蘇北入黃海外,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從渤海入海。這些泥沙入海之後,形成多個三角洲,包括了天津、河北滄州、山東利津、江蘇的連雲港一帶都曾經是黃河入海的地方,並形成了10-12個三角洲。下圖的彩色區域為黃河三角洲及泥沙淤積帶。現代黃河三角洲還以每年1.8公里的速度向渤海延伸,也就是說,無論從歷史的角度還是以現代角度看,黃河一直很努力去填海,它就像中國神話故事裡的精衛一樣鍥而不捨,只要給它的時間,填渤海的任務就可達成了。

16億噸的數字要更新了

一直都有人說黃河運沙16億噸,但要注意的是這是多年平均的值(1950年-2015年),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河道中,4億噸淤積在入海口,其他的入海懸浮。而擴大更大的時間角度看,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被稱為“黃河”也就追溯到唐代,而之前都是以“河”相稱,也就是說,唐朝之前黃河並不是如唐之後來呈現出來含沙量特別高。這其中的原因是,作為產沙區黃土高原在歷史也並不如現在水土流失嚴重,黃河並沒有一直保持16億噸高輸沙量。事實上隨著黃河中游產沙區的保護措施工作進展,近年來黃河已出現變清的情況了。下圖為2016,2017年黃河各水文站監測泥沙量與多年平均值的比較,黃河泥沙已大幅縮小。隨著黃土高原植被恢復,黃河要想填滿渤海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了。


崑崙還東國


首先黃河入海萬年時間,入海口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僅有記載的幾千年時間裡,黃河改道就有二十多次,基本是繞著山東半島南北入海,有時在渤海,也有時在黃海。有記載也就兩千多年,至於黃河形成於什麼時間,更早時間是怎麼入海的這些都沒有文字記載,所以當前黃河所帶來的泥沙淤積渤海只能計算幾百年。另外,黃河之所以泥沙含量高,並不是最初便攜帶有高泥沙,黃河與長江的發源地其實相隔並不遠,不同的是黃河流經西北、華北之時,由於當地沙漠化嚴重,水土流失才使得黃河水泥沙變高。而黃土高原地區因為降水量少,黃河在流經這一地區之時經常斷流,上萬年時間黃河斷流已經不計其數,所以換算時間也不能以萬來計算。
當然,即便將上面兩個因素全都考慮在內,黃河泥沙進入渤海後也使得渤海面積縮小了很多,海平面也有相應的抬高,最明顯的就是東營入海口不斷增長的造陸面積。但是渤海也與世界海洋相連,有著海洋潮汐狀態,有著海底暗流狀態,這便相當於海洋的自我調節能力,通過潮汐、暗流也能將一部分泥沙“旋”出渤海灣,完成自我修復。
當前已經越來越重視山花土地的治理,相信未來黃河也有變清的可能,否則永無止境的預計,早晚有一天渤海會消失。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很有趣,黃河的流沙不是全部存入渤海,因海水也是流動的,流動的海水把泥沙衝到遠方,又通過海潮把泥沙衝到海岸線,又經過狂風把泥沙捲入天空,又酒向地球各處,泥沙也是流動的,落到入海口的泥沙很少一點。


我的名字白興長明白嗎


查一下歷史,黃河真正入渤海沒有多少年。東營市每年新增灘塗地3萬畝不是吹的,這是國土局局長親自說的。只要黃河不改道,過不了多少年,渤海會變成平原的,但是不是良田不好說。現在東營濱州地下水都是苦鹹水。


漫步雲端185287031


石家莊地區以前也是海底 我小時候在大坑裡的沙層發現過厚厚一層大量的貝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