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王朝興替


傳統認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始設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曆四十三年(1615),增立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三旗鑲以紅色,紅旗鑲以白色。上述八旗,也稱八旗滿洲。

其實這種上述說法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

其一,努爾哈赤在最初確定的並非黃、白、紅、藍四旗,而是青、黃、赤、白、黑五旗,五色旗中每一種顏色代表天干中的兩個字,如青代表甲、乙。

其二,純色四旗和鑲色四旗出現的時間並非萬曆四十三年。在努爾哈赤天命六年(1621)9月至天命七年(1622)1月之間,清代只有黃、白、紅、青四種顏色旗,同時又有有無畫龍旗,也即此時八旗為:畫龍的四旗(黃旗畫黃龍、赤旗畫青龍、青旗畫黑龍、白旗畫黃龍)和不畫龍的四旗(黃、白、紅、青)。

天命七年(1622)二月之後,才形成純色四旗和鑲色四旗共八旗的情況,其中以藍旗取代青旗。

另外,在等級上,也有不同。在順治之前,除了大汗或者皇帝所領旗外,其餘各旗多按照長幼準備順序排列。皇太極繼位不久,即發動兩黃、兩白改旗事件,將自己領的兩白旗換位兩黃旗,從此兩黃旗為皇帝自領

。皇太極剛去世,多爾袞擅權,使自己從原來只掌半旗牛錄的鑲白旗旗主成為獨掌正白全旗的旗主,並將地位提升至兩黃旗之下,位列第三位,順治八年,多爾袞被治罪,其所領的正白旗也被收為順治所有。此後遂形成皇帝領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白旗即“上三旗”與諸王所領其餘五旗即“下五旗”的局面。


楚邾


每旗設都統(大清立國後,被封為旗主王爺),轄五甲。甲設參領,轄五牛錄,牛錄設佐領。八旗兵丁平時生產,戰時從軍。八旗官員,平時管理民政,戰時充當將領。八旗子弟都有當兵義務,到了年齡就入兵營,故稱八旗子弟為八旗兵。

因滿清人數有限,戰事擴大,地盤增多,到清太宗皇太極時,又先後建立蒙古八旗和漢八旗。

漢八旗等級最低,滿八旗地位最高。滿清八旗中,一般情況下,正旗高於鑲旗。八旗中因正、鑲兩黃旗一般為皇帝親自掌握。故又高於其他旗。到清世宗順治(福臨)時,因兩黃旗和正白旗(原屬於多爾袞,實力雄厚)被福臨接管,故又稱滿清上三旗。八旗中等級難分高低,主要靠旗主王爺的地位和權勢大小。回答至此,謝謝!


聊以自娛2


清朝八旗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8旗。其中,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為最早設立。八旗制度是滿清特有的一種高效軍事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得滿洲軍隊具備了極強的戰鬥力。

後來,隨著滿清(後金)勢力得擴張和政權的發展,八旗由從原來的滿八旗基礎上,分別增設蒙八旗和漢八旗。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八旗;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在之前的漢軍旗基礎上,完成漢八旗的編制。至此,清朝八旗制度才算最終形成,新建成的八旗,統率滿

八旗八旗和八旗,因此後來入關的清軍,才有滿漢蒙三軍之稱。

而在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6旗分別由皇帝子侄統領。後來,到順治八年(1651年),隨著多爾袞離世,順治帝親政。順治將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也收歸自己統領。最終形成了我們後來常提到的“上三旗”與“下五旗”。

也就是說,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於是皇帝直接統轄,因此地位較其餘5期要高,權力也自然要大一些。


這些歷史要讀


旗人,即隸屬於八旗的人,俗稱八旗子弟。雍正帝一再說:"八旗為本朝根本,國家莫有要於此者。八旗滿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國家之根本。"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使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女真人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誌,做導引而避免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興兵,以黑旗為幟。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隨著建州三衛的統一,努爾哈赤統治的人丁也不斷增多。因而隨後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親領,將黑旗軍交由胞弟舒爾哈齊指揮。

明萬曆二十一年(1601)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他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後的牛錄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努爾哈赤麾下的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

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努爾哈赤、皇太極在勢力壯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蒙古人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八旗蒙古。後金天命九年(1624),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八旗滿洲。清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已有蒙古二旗的記載,當時稱為左右二營。清皇太極天聰八年(1634),左右二營改稱左翼兵和右翼兵。清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後金在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編審,將其正式編組為若干蒙古牛錄,分屬八旗。至此,八旗蒙古確立。

努爾哈赤進入遼瀋地區後,大量漢人被掠為奴,編入八旗滿洲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莊)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努爾哈赤又從為奴的漢人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漢人共同出錢購買。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漢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漢人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而是將漢人編莊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

這些漢人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漢人官員來管理。清皇太極天聰五年(1631),漢軍被單獨編為一旗。清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分漢軍為二旗,旗色玄青,兩年後又分二旗官兵為四旗。清皇太極崇德七年(1642),漢軍被擴為八旗。至此,八旗漢軍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一致。至此,滿洲、蒙古、漢軍各為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此後皇太極與福臨兩朝因權力鬥爭而更改八旗顏色與旗主,不過到了順治五年後又趨於穩定。清順治七年(1650),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清世祖順治開始親政。他為了加強對八旗的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滿洲(女真)與清初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清政府賦予八旗子弟種種特權,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將其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在清朝中後期及末期,八旗幾乎毫無戰鬥力,朝廷不得不依靠綠營軍以及漢族地方軍隊。而旗人也成為了把持特權、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代名詞。


煮酒君


八旗制度,是滿清的社會生活軍事等的一種組織。初期只有紅、白、黑三旗,1615年努爾哈赤將原由的三旗拆分增加為八旗,也就是把原有的紅旗分為鑲黃和正黃二旗;把原由的白旗分為正白、正藍、鑲白三旗;把原有的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在八旗當中,鑲黃旗為頭旗,正黃旗次之,而正白旗被作為上三旗。

後在皇太極時期,為了擴大兵源,壯大隊伍,又分別創建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和滿清八旗的編制一樣。

現在袍哥來把具體的八旗分類給大家說明一下:

第一、正黃旗。

以旗幟顏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在八旗中為上三旗,上三旗中都沒有王,都歸皇帝直接管轄,都是皇帝的兵,皇帝身邊的侍衛也是從這三旗中挑選而來,其他旗的人無論武功再高都沒有被挑選的資格。

第二、鑲黃旗。

旗幟為黃色鑲嵌紅邊得名,是上三旗,旗內無王,都歸皇帝直管。很多皇室成員和朝廷大員,都來自鑲黃旗。慈禧原是鑲藍旗,後為提高身份,被抬旗進入鑲黃旗。

第三、正白旗。

以旗幟顏色純白而得名,也是上三旗,旗內無王,順治時期,正藍旗本為上三旗,並沒有正白旗,多爾袞是正白旗,他把正白旗提為上三旗,把正藍旗降為下五旗,此後正白旗就成為清朝的上三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都是正白旗。

第四、鑲白旗。

旗幟顏色為正白鑲嵌紅邊得名,屬於下五旗,不屬於皇帝自己管理,由王爺、貝勒、貝子等分管。

第五、正紅旗。

因旗幟顏色純紅得名,屬於下五旗,不屬於皇帝自己管理,由王爺、貝勒、貝子等分管。都清朝末期,成為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旗。乾隆時期大貪官和珅和作家老舍都是正紅旗人。

第六、鑲紅旗。

旗幟顏色為紅色鑲嵌白邊得名,屬於下五旗,由王爺、貝勒、貝子分管。光緒帝的珍妃就是鑲紅旗。

第七、正藍旗。

旗幟顏色為純藍得名,順治帝前正藍旗為上三旗,後因多爾袞是正白旗,把正白旗提升為上三旗,把正藍旗降為下五旗,不由皇帝親統,而由諸位王爺、貝勒、貝子分管。

第八、鑲藍旗。

因旗幟顏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也是八旗中的下五旗,由諸位王爺、貝勒、貝子分別管理。慈禧本是鑲藍旗,後被抬旗進入上三旗中的鑲黃旗。著名相聲藝術家侯寶林也是鑲藍旗。

以上就是清朝的八旗,如果各位大咖有其他不同的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


閬裡巴人


八旗制度是個很有意思的玩意,清朝成也八旗敗也八旗。當然我不是在埋汰八旗子弟,我覺得八旗子弟是被抹黑最嚴重的群體,相反我認為八旗制度的成敗在於是否適用於社會需求。

八旗按照旗分可以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大類,按照編制可以分為鑲黃、正黃、正白、鑲白、正弘、鑲紅、正藍、鑲蘭。目前根據我的研究,滿洲和漢軍上層勳貴的待遇存在差距,而三大旗分的底層旗民待遇差距並不大。不過也有漢軍勳貴待遇高於滿洲勳貴的案例,比如說范文程家族,范文程一生兢兢業業,但是後世子孫多不爭氣,尸位素餐者不少,但是基本都被清室包庇並委以重任,理由很簡單,范文程子孫無大僚,嘉慶年其後代還有以漢軍補滿缺的,也是讓當時人稱異。
在清初,主要是在清朝還未入關的時候,八旗制度體現出了其優勢,那就是行政效率高於明朝。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八旗的結構非常簡單,就是汗、皇帝——固山——甲喇——牛錄這四級結構,管理層級簡單,避免了像明朝那樣龐大的官僚機構帶來的冗官、冗兵、冗費以及行政效率低的問題,因而能集中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戰爭當中。

更為優越的是,此時八旗子弟耕戰一體,輪流披甲。這樣的好處是,隨時可以保障前線、後方有足夠的兵源作戰以及足夠的勞動力從事經濟生產,儘可能將有限的人力資源進行最大化利用,從而保障了清朝在軍事上的優勢。由於每個男丁都有上戰場的機會,因而每個男丁都可以通過軍功獲得財富、奴隸以及社會地位,這也是八旗制度的激勵作用。同時這也保證了八旗子弟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財力給自己準備精良的武器和盔甲。
防護精良的滿洲盔甲

但是入關之後,八旗制度就已經出現頹勢,尤其是從康熙時期開始就已經暴露出八旗制度的缺點。清朝入關後,除了黑龍江、吉林的駐防八旗尚能維持耕戰一體之外,關內的八旗子弟逐漸從經濟生產方面剝離,但是因為階級的不同有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對於八旗勳貴來說,八旗制度變成了政治上的利益團體,因為打天下坐天下的理念,八旗勳貴獲得了很多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對於底層旗民來說,由於經濟生產從八旗當中剝離,八旗制度演化為軍事制度,曾經的輪流披甲變成了常備軍,這也為日後八旗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在清初,由於八旗人口稀少,壯丁僅八、九萬人,根據丁口人口一比五的比例估算,此時八旗應該只有五十萬左右的人口,所以這使得八旗男丁幾乎每個人都有差事,此時問題還不明顯。可是到了康熙中後期,由於人口的增加,八旗生計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因為兵額以及軍費都有定額,越來越多的底層旗人無法補缺獲得工作,使得大量的旗人成為閒散旗人,當然也有不少心術不正者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

但是由於清朝在軍事上的成功以及八旗子弟尚武的血性,這些問題還不是特別明顯。乾隆年間頻繁的徵調八旗子弟參戰,我覺得這也是為了通過戰爭消耗八旗人口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同時也轉移八旗內部矛盾,通過戰爭來強化旗人的認同,並要求旗人忠君愛國,轉移底層旗人的注意力。
另外,由於旗人往往集中居住,沒有批准不得離開駐防地三十里,否則即是逃旗,而且清朝沒有對八旗子弟的從業限制,這就造成了旗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即僱主有限,勞動力供大於求,所以八旗子弟要打工,只能通過壓低報酬的方式獲得工作機會。以我老家為例,遼南旗屯裡的旗人過的基本都是苦日子,咱們漢人日常能就著鹹魚鹹菜吃苞米麵餅子,過年過節還能吃上大米白麵和肉,而旗人家別說過年過節,平常日子連苞米麵粥都吃不上。我們家族曾經聘請過旗人當西席先生,他們幾乎都是一個共同點,就是報酬特別低甚至不要報酬,只要些糧食夠一家老小的吃食就滿足了。好在中國人都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我家又是傳統的書香門第,每逢年節還能給先生送些米麵肉食。按照中國傳統,婦女是不能拋頭露面的,但是八旗婦女卻少不了拋頭露面,因為要和男人一樣出去幹活養家餬口,替人做一些針線活或者是洗衣服。老舍先生在懷念他母親的時候就說過。

所以,我經常為八旗子弟的遭遇不勝唏噓。這是在遼南的情況,關內漢官對旗人遭遇的描述我有時都看不下去,形同乞丐是最多的評價,而漢官們面對這些底層旗人往往見之鼻酸。我們還可以看一下《滿族簡史》當中是如何描述旗人窮困的:因糧餉缺乏,已將所有物件變賣餬口。現在無可折變,衣敝履穿,形同乞丐。

還有一首清朝旗人當中流傳的歌謠:今晚月兒怎麼那麼高’騎白馬,跨腰刀,腰刀快,剁白菜,白菜老,剁皮襖,皮襖厚,剁羊肉,羊肉肥,剁毛賊,光著腳丫上八旗,沒馬褂乾著急,當了褲子買炕蓆,豆汁飯就蘿蔔安兒,看你著急不著急。

既然八旗有這麼多的問題,那麼清朝統治者注意到了沒有,我想是注意到了,但是沒有實質的解決辦法,全是治標不治本的。

第一、清朝八旗實質上是愛新覺羅家的家奴。清朝官方檔案中,經常稱呼八旗子弟為八旗世僕、國之世僕,這說明清朝統治者是把旗人當做家奴使喚,畢竟八旗官員在給皇帝的請安折當中稱呼皇帝為ejen(主子),自稱aha(奴才)。既然是家奴,就要替主子分憂,所以八旗勳貴成為了平衡漢族文官的重要政治力量。雖然歷史大勢是滿漢逐漸趨同甚至因為共同的利益而合流,但是清朝皇帝們依然強調滿洲或者八旗認同,以平衡漢官。

第二、八旗是清朝的兵源之一。根據清朝的軍事制度,八旗兵額約在二十萬左右,綠營在六十萬左右,而且八旗由於是皇帝的家奴,因而在裝備上、待遇上優越得多,但是前提是八旗子弟每逢戰事必須要奮勇作戰。

這對旗人影響很大,以前看過瓜爾佳氏一支的族譜,裡面有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我們瓜爾佳氏的子弟,只有攻入敵陣獲得戰功,或者是被封為巴圖魯,死後才有資進祖墳。這是因為清朝一直在激勵八旗子弟尚武立戰功,為此還有滿不點元的潛規則。所以,清朝兩百多年來八旗子弟的戰鬥意志一直是最高的,尤其北方、西北是戍邊的任務基本上都交給了八旗子弟來負責。

但是說實話,其實清朝入關後,八旗制度就應該廢除了,因為八旗制度對旗人來說是對人身自由的禁錮。即便是保留八旗的軍事職能,也應該廢除《逃旗法》這類禁錮旗人人身自由的玩意。這樣旗人可以自由選擇僱主,以勞動創造價值而非一味的追求當兵。

只不過,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八旗制度的劣勢被清朝無限放大,底層旗人也愈加窮困,實際上清末搞新政旗人也是支持的,只要沒了八旗制度的限制,旗人的生活會更自由。所以清朝滅亡對於底層旗人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八旗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八旗的等級由來: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

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八旗制度最開始只是女珍族內部的等級制度,到了清朝統一中原以後逐漸有了漢人的加入,最終才發展為我們今天的八旗制度。





康宣堂


清朝八旗制度的來歷。

1584年,努爾哈赤在建州起兵,以十三副甲冑起兵,並以黑旗為旗幟,遂被稱為黑旗軍,而這就是八旗最初的雛形。1589年,努爾哈赤經過長達的5年的戰爭,他統一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這建州三衛,而隨著人口的增加,他又建立一支以紅旗為旗幟的軍隊,名曰紅旗軍,努爾哈赤親率紅旗軍,而黑騎軍則有他的弟弟舒爾哈齊指揮。

1601年努爾哈赤利用17年的時間大概統一了三分之二的女真部落,而此時的紅黑兩軍已經不能滿足努爾哈赤及其部落發展的需求,所以在這一年他對治下的子民和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並採用了女真人所流行的猛安謀剋制,即戰時為兵,閒時為民。他以300人為一牛錄,而這些牛錄又分別劃歸黃、白、紅、藍四旗統領。

在1615年,努爾哈赤基本已經吞併了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此時的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有五六萬人,之後他並再次對其治下進行了重大的改變,先是廢除黃、紅和藍三旗,之後將紅白黑三旗分為八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和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和鑲藍三旗,

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正紅、鑲紅和鑲藍八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龍首朝前,同時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自此清朝的八旗制度遂成型。

當然此時的八旗的顏色並不固定,在1626年努爾哈赤死後,剛登上汗位的皇太極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先是在當年將多鐸和阿濟格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後又將自己親領的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之後又將杜度的鑲白旗改為鑲黃旗。1635年又將莽古爾泰的正藍旗和皇太極的正黃旗混編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後又將豪格統領的鑲黃旗重新改成了正藍旗。

清順治時期,豪格因被多爾袞所害,其統領的正藍旗就被多爾袞所得,而多爾袞則將其與自己的正白旗混編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之後又將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而到了此時之後的清朝滿八旗就再也沒有變換過顏色。

清朝的八旗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

1615年在八旗滿洲成立之後,在1635年皇太極征服察哈爾蒙古後,遂將歸順於後金的蒙古人依據滿八旗的制度,將其改編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和鑲藍八旗,是為八旗蒙古。

八旗蒙古地位低於八旗滿洲,但高於八旗漢軍。

1631年皇太極登基之後,為了降低滿人與投降過來的漢人的衝突,遂廢除了努爾哈赤將漢人作為八旗滿洲的奴隸的政策,並決定將這些漢人獨立編製成一旗,由漢人自己管理,而這就是八旗漢軍最初的來及。而在1642年隨著後金實力和土地的急劇擴張,投降過來和俘獲的漢人也越來越多,遂皇太極決定將其擴編為八旗,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和鑲藍八旗,是為八旗漢軍。自此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成為了清朝賴以生存的三大主力部隊,並幫助滿清奪的了明朝的整個天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其實都是在八旗組織下的,只不過是看這個牛錄組成的部分是什麼民族,比如說正黃旗第十三佐領是蒙古人組成的牛錄,那麼他就是蒙古正黃旗的人,再不如第十三佐領是漢人組成的牛錄,那麼他就是漢軍正黃旗的人,其實本質上他們都是八旗下正黃旗的人,而之所以會有滿蒙漢八旗之分只不過是滿清為了區分滿蒙漢而特意設立的罷了。

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八旗滿洲的地位雖高於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但是他們的內部也是有上下之別的。在清朝皇太極之後,滿洲的八旗有鑲黃旗、正黃旗與正白旗這三旗是有皇帝親領的,當然在滿清有沒有入關之前,只有鑲黃旗是真正有皇帝親自統領,其餘的兩旗都是有宗室王公代為統領,但是到了滿清入關後,順治帝為了更好的掌控自己的權力,就將正黃旗與正白旗這兩旗徹底的納入到了皇帝的掌控中,自此之後鑲黃旗、正黃旗與正白旗併成為皇帝的“家旗”,而其餘五旗就有那些宗室王公們所掌控,自此並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從此之後上三旗的旗人就是皇帝的奴才,而下五旗的旗人就是宗室王公的奴才,且再順治之後,皇宮中的侍衛就只能是上三旗的人才能擔任,由他們負責皇帝的安全,而下五旗的人則駐守京師及各地。

那麼可想而知作為皇帝的奴才上三旗的人肯定要比作為王爺的奴才的下五旗的人地位要尊貴的多。而這也形成了清朝後期的一個慣例,那就是一個皇子或者王爺登基為帝后,他都會將自己的親信抬入到上三旗中,而在後宮中,皇后或者說是皇帝所寵愛的妃子們,如果她們原本是下五旗的人,皇帝就會將他們抬入到上三旗中,而這就是清朝獨有的“抬旗”制度。

八旗的編制。

清朝八旗每300人為一牛錄,由佐領統領;每5牛錄為1甲喇,由參領統領;每5甲喇為1固山,由都統或旗主統領。歷代八旗的編制並不固定,所以無法詳細說明,但是據宣統末年的記載,自宣統而終,滿清八旗共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和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牛錄。當然需要注意這個牛錄只是單純的是指士兵的數量,而非人口數。

其中正黃旗佔有92個牛錄和2個半的牛錄,共約15萬人;鑲黃旗共有84個牛錄和2個半的牛錄,共約13萬人;正白旗共有86個牛錄,共約13萬人;鑲白旗共有84個牛錄,共約13萬人;正紅旗共有74個牛錄,共約11.5萬人;鑲紅旗共有86個牛錄,共約13萬人;正藍旗共有83個牛錄和11分之5的牛錄,共約13萬人;鑲藍旗共有87個牛錄和1個半的牛錄,共約13.5萬。


澳古說歷史


從八旗的由來、旗名、旗幟、統領和任務、服飾及駐地轄區六個方面來回答

八旗由來及旗名

八旗”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時,創建的一套兵民合 一的軍事制度,又稱牛錄。它以不同的顏色旗幟和盔甲相區別, 共分有: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隨著軍事勢力的擴大,到皇太極時又增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八旗旗幟


八旗統領及任務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 旗,是皇帝的親兵,擔任警衛皇宮的任務

由諸王、貝勒統轄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 旗。下五旗守衛北足內城及周圍地區。

八旗服飾


八旗駐地轄區

兩黃旗居北城:正黃旗駐德勝門內;鑲黃旗駐西安門內。 兩白旗居東城:正白旗駐東直門內;鑲白旗駐朝陽門內。 兩紅旗駐西城:正紅旗駐西直門內;鑲紅旗駐阜成門內。 兩藍旗駐南城: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鑲藍旗駐宣武門內。



以上為八旗基本情況


歷史與讀書


清朝八旗是指:正黃旗、正紅旗、正藍旗、正白旗、鑲黃旗、鑲紅旗、鑲藍旗和鑲白旗。


八旗又有滿洲,漢軍,蒙古八旗之分。八旗制度做為清朝一項政治制度,延續始終直至滅亡。八旗制度集軍、政、民一體,使整個建州女真部成為軍事集團,每個人成為戰爭機器的一員,最終戰勝人口十倍,百倍的蒙古、漢等民族。

鐵騎錚錚,踏破山海關。八旗制度也是一項民族隔離,民族歧視制度。旗人與漢族不通婚,旗人在政治、經濟等特權。

1.、滿族人主要出任高級別的官職,漢人不能進入權利核心。如果有官缺,滿族官員可以任漢族官員的缺,而漢族官員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位,滿族的權力大於漢族;

2。漢人入仕基本要通過科舉考試,但滿人入仕,則無此限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薦舉、捐納、世襲等等;

3。滿族人只能是職業的軍人,不用從事生產活動,每一個滿族男孩誕生,立刻就有一份戰士的薪餉,滿族人的生活全靠政府財政供應,滿人除服兵役外,不再有漢人平民所有的各種賦役負擔;

4。對滿族實行與漢族不同的法律,如果是滿漢糾紛,滿人所受到的處罰要遠遠輕於漢人;

5。滿漢不准許通婚,滿族女性不可以嫁於漢人,而漢族女子則可以嫁於滿族男子。


到清末,由於財政空虛,使許多旗人失去經濟來源,又無所長,落魄生活。坐吃山空,賣地賣房,挖祖墳,末代王爺拉車成為當時一景。



大多數旗人最終融入漢族,改為漢姓。比如吳京,祖上是鑲白旗人。


那英,姓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一族。
英達,也是旗人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