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飯長大的常香玉

一代豫劇大師常香玉,她的“戲比天大”的名言廣為所知。而與許多豫劇大師們一樣,常香玉的出身也是相當窮苦。

1923年10月,在河南省鞏縣(現為鞏義),一個小女孩呱呱墜地。這個小女孩出生時,哭聲響亮,父親張茂堂就給她取名張妙玲。由於自己是唱戲的出身,所以他也希望妙玲今後也能以唱唱戲來謀生。而這個張妙玲就是後來的豫劇大師常香玉。

出生後,張妙玲最初由奶奶帶著。7歲時,奶奶去世,由於生活所迫,妙玲不得不跟著母親討飯吃。一次,小妙玲到一個富戶家討飯。這家正在吃餃子,小妙玲看著眼饞,就多停留了一會兒,而這家的一條大狗竄了出來,小妙玲趕緊躲閃,碰到了一棵樹上,胳膊也受了傷。因此說,妙玲的童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點也不為過。

9歲時,一次,妙玲的姑姑到孃家走親戚,得知小妙玲已經9歲時,建議其哥嫂讓妙玲當童養媳,而小妙玲聽後死活不答應,她向父母提出了自己想唱戲的想法。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父親的同意。隨後,父親張茂堂就帶著小妙玲來到密縣(今新密)安了家。由於白天需要下煤窯,張茂堂就利用晚上的時間教女兒唱戲,有時也到戲班裡串個場。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小妙玲喜歡唱戲,並以此為樂,白天她常常看演員練功,夜晚就在家裡苦練。同時,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她也逐漸有了演唱、表演的功底。一天,戲班演出《老包鍘陳世美》,一位小演員因生病不能上場,臨時救急,戲班就建議讓9歲的小妙玲上場。正是這不經意的一次救場,讓小妙玲第一次有了登臺唱戲的機會。而這次演出,小妙玲演得還蠻像那麼回事。

常言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那時,唱戲被被為下九流。當張茂堂與女兒張妙玲演出的事,被傳到了老家人的耳朵裡後,張家族人就給張茂堂發話,如果小妙玲還是唱戲,她決不能再姓張姓。無奈之下,張茂堂就將小妙玲認給了一位小飯鋪老闆、戲迷常會慶。既然認了乾爹,還得有個新名字。張茂堂與常會慶兩人經過商量,就取《三國演義》裡楚霸王項羽的諧音“香玉”作為小妙玲的新名字。從此,常香玉的名字就叫開了。

1935年,常香玉隨周海水的太乙班來到開封。此時,開封的戲曲舞臺名角輩出,有陳素真、馬雙枝、司鳳英等名家,特別是陳素真更是獨佔鰲頭,被譽為“豫劇皇后”。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豫西調的太乙班,以及還不出名的常香玉來說,想要立足談何容易。初開始,周海水為常香玉安排的都是墊戲,後來他逐漸被常香玉的表演、唱功所打動,就把常香玉推上了前臺。而常香玉經過幾年的磨練,也不負眾望,在古城汴梁漸有名氣,而到13歲時,她已經成為該戲班的主演,並轟動了開封城。


\u0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