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理財
說起理財過度,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近期出現的一個悲劇事件,比特易的創始人因為100被槓桿做空比特幣爆倉而疑似跳樓自殺的情況,這就屬於理財過度了,危害是什麼?那就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並非個例……
什麼是理財過度
還記得以前的期貨大佬劉強嗎?2015年其高槓杆參與期貨導致爆倉,據說也是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看來這些都屬於理財過度的行為,而危害依舊是付出生命。
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理財,都是用自己的閒錢來進行,資本市場有這樣一句話,新手死於追高,老手死於抄底,高手死於槓桿,這句話實際上足夠衍生出很多的東西。
新手死於追高
既可以用膽子大來形容,也能用膽子小來形容,說膽子大是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漲得厲害的股票,在新手眼裡越好,衝進去那是毫不猶豫,說膽子小是因為新手害怕虧錢,沒有風險意識,一虧損就割肉了,幾個來回下來,本金就沒剩下幾個了。
老手死於抄底
膽子小,自預經驗豐厚,同樣害怕虧損,但是因為經驗,所以不一定會割肉,可以定會補倉,往往一輪行情下來沒能及時出場,回落之後便開始補倉,理由通常很簡單,我覺得已經跌到位了,可結果往往是左臉打了打右臉,抄底抄在半山腰上,最後只能被動等待。
高手死於槓桿
資本市場的高手是很多的,但是能活得長的,不多,因為高手總是認為自己天下無敵,所以10倍槓桿都是看不上的,於是100倍槓桿參與,結果被市場秒秒鐘打爆,剩下一堆的爛攤子,心理素質強的,用以後的幾十年還錢,心理素質沒那麼好的,就選擇了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某種意義上講,上面三種情況都能用過度理財來形容,我舉個最真實的例子,以槓桿為主。
今年剛開年的時候,我當時公司的一名客戶,有點小錢,大概二三十萬,當時我還在投顧公司工作,那名客戶眼看著年初的行情特別瘋狂,巧的是那段時間場外配資開始重新冒頭,於是這名客戶在場外選擇了10倍槓桿的配資,他把手上的股票都清倉了,也不跟我們公司聯繫了。
差不多上個月初的時候,突然聯繫我以前的公司,說要跟著做,可惜的是他的本金只有三萬塊錢了,其餘的錢哪兒去了?當然是因為槓桿而沒控制好風險,賠完了唄。
我也是聽前任同事偶然提起這事兒,我能做什麼呢,搖頭嘆息而已,這就屬於咱們身邊看得見的過度投資。
再舉個例,去年我接手了一名客戶,通過聊天知道這名客戶從300萬虧到當時只剩下50萬,怎麼虧的?2015年進入股市後的牛尾巴被他抓住了,賺了點小錢之後以為股市就是提款機,把家裡所有的流動資產全部湊起來放在了股市,差不多就300萬。
意氣風發的跟老婆說年底就能賺錢買套房子,結果得到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虧掉了一套房子。
我接手之後,通過聊天發現,這傢伙跟公司合作的想法是在半年內能夠讓他的50萬重回300萬,我滴個乖乖,你想的也太美了吧,哪家投顧公司有這本事你找哪家去。從跟他溝通的情況中我發現,這傢伙並沒有認識到股市賺錢的艱難,也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哪些問題。
我自然花了些時間幫助其瞭解資本市場的一些常識問題,同時從理念的角度來幫他理順投資的邏輯,幾個月後,幫助其找回了一部分,可距離其賺回300萬還差著老遠,開始的兩個月還好,後來又不滿足於慢慢回本了,於是問我是否有快速賺錢的投資。
我當然說有啊,但是我們公司沒有除股票以外的服務,他說這個無所謂,於是我告訴他期貨來的比較快,但是風險比股票還高,哎喲,不說還好,這一說立馬就像去開戶了,後來咱們就很長時間沒有聯繫了。
前段時間突然找我聊天,說還能跟你們公司合作嗎?我說我都離職半年了,他說要不我跟著你做吧,我信得過你,那不行,我現在沒有任職公司,不能讓你跟著我做,萬一給我來一頂操縱市場的帽子,受不了,他說那怎麼辦呢,我這隻剩下不到三十萬了,你不救我一把,我就沒辦法了,我也就只能幹看著,真沒法幫你……
這個情況也是同樣可以歸結到過度理財,方式方法全都有問題,心態始終無法調整過來,淪為市場韭菜的概率太大了。
危害就不用說了,過度理財,要麼傾家蕩產妻離子散,要麼從哪裡來回哪裡去,似乎沒有其他的可能,至少我還沒見過過度理財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情況。
總結
我們的身邊總是充斥著各種因為不正確的理財方法導致的悲劇事件發生,有的人這可謂是傾家蕩產,這並不少見,很大程度上,過度理財主要是因為兩點,一是高估了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二是高估了自己的投資能力。
這兩點可以說是投資者的通病,以前在我身上這種缺點一樣很明顯,我能快速調整過來,主要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看書,學習別人身上好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前文提到的劉強,他有一本書叫做《期貨作手》,再比如利弗莫爾的《股票作手回憶錄》,還有青澤的《十年一夢》,這些書籍都充分的告訴了我們風險,跟多的不是在教你如何理財,而是在教你怎麼看待風險。
所以,做投資,首要的當然是為了賺錢,但在賺錢的同時,一定要儘可能的控制風險,過度理財實際上就是你自己放大了風險,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那怎麼辦呢,你只有從心理上徹底看明白了,才能合理的判斷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以及投資能力……
關注螺絲釘,為您帶來更多優質原創內容。
易論招財圈
很多人不瞭解過度理財的表現都有哪些,甚至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屬於理財過度了。下面我來分享幾個理財過度的案例。
一、理財佔比過大
理財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太大。賬戶裡有10萬,10萬都存成定期存款。這就屬於理財過度。它的劣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應急資金
做理財方案,最忌的就是不給自己留任何應急資金。如果全辦理定期存款還好,還可以提前支取,要是存理財或是保險,那就慘了。錢大概率取不出來,即使取出來,也有可能會損失不少本金。
第二:機會成本高
資金全部投在了某一種或幾種理財,如果遇到了更好的理財,那就失去了這個投資的機會。比如把資金都壓在了房子上,萬一房子不升值,股票升值了,你就只能乾瞪眼。
第三:生活質量下降
全部資金都用於理財,就會剩餘很少的資金用於生活,生活質量必然下降。理財的目標是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這樣過度理財就是本末倒置了。
二、槓桿理財
把自己的資金全部用於理財,倒還不算最壞的。最壞的是借錢來理財,這問題就嚴重了。借錢理財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不能賠
一般借錢都是投資到股票上,股票漲跌很平常,一旦賠了那就讓自己的資產變成負數了。
第二:收益不能低
借錢有成本,而且成本還不低。收益如果低於借錢的利率那就算賠了。所以加槓桿來理財,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抗風險能力得足夠強才行。
三、期望太高
有些人總想要靠理財一夜暴富,拋開市場合理理財利率不顧,只一廂情願要追求10%甚至更高的利率。這也是一種理財過度的表現。
一般理財利率超過6%都算是超出市場合理水平了。如果你還要追求更高的利率,那就說明你是在過度理財了。
總結:
過度理財說白了就是過度使用資金理財,過度追求高利率。
銀行研究僧
子曰:過猶不及也!放在理財上講,過度理財也是不會理財,甚至不如不理財。
我說兩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過度理財的案例,讓大家加深瞭解一下過度理財的危害。
案例一:過度使用槓桿
我一個朋友,對股票投資很感興趣,也非常有頭腦,炒股幾年後,在股市上確實賺了不少錢。
2007後,股市不太景氣,賺的錢差不多都還回去了。後來股市漲漲跌跌,陸續又賺了點錢,炒股水平自覺提升不少,總感覺選股技術很高了,可是資金量太小,以至於賺錢太慢。
幾年前開通融資融券業務,感覺還是不過癮,開始借錢炒股,利用借的錢再加上融資槓桿,資金量確實可以了,每天收益最高能超過4萬元。
但是好景不長,股市上沒有永遠的贏家,2018年,幾乎全軍覆沒,不但賺的錢全部賠進去,連借的錢都還不上了。
這是典型的利用槓桿投資高風險項目,賺的快賠的也快,賺的時候飄飄然,賠的時候傾家蕩產。
案例二:缺乏風險意識
還有一個案例,也很有意思。前兩年,餘額寶收益很高,都在4%以上。一個朋友聽別人說買貨幣基金賺錢,不明白基金的區別,稀裡糊塗的就從支付寶裡買了混合型基金。
結果傻人有傻福,2017年買的基金非常好,到年底投資收益接近40%,一時間成了投資高手,經常有人向他請教投資技巧。
第一年投資沒敢多投入,2017年底到2018年初,很多人家看好A股入摩概念,自己也覺得很有道理,認為2018年一定會有不錯的行情,因此,2018年加大投入,結果可想而知,全年損失超過40%。
這是典型的不瞭解產品風險,缺乏風險意識,盲目投資的結果。
通過上面兩個案例說明,過度投資就是超過自己控制能力的投資,往往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主要表現在:一是過度利用槓桿,加大投入;二是對風險認識不足不,盲目投資。需要大家引以為鑑。
共享互聯網金融紅利,歡迎關注互金直通車。
互金直通車
我是入門老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感謝大家認可,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
首先來說什麼是過度理財?過度理財我認為就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購買一種或多種理財產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既然這樣,那麼過度理財必然會帶來幾個方面的危害:
投入大量時間,投入大量金錢,投資分散缺乏專業性。1.投入大量時間
有些朋友天天沉迷於理財不能自拔,以炒股為例,天天研究戰法,打聽股市消息,全天候盯盤,生怕錯過了一點,有的人甚至研究到半夜。這種投入大量時間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全天候盯盤其實沒必要,除非極端行情,一天內波動有限;研究到半夜,身體和第二天的精力都無法保障,長期來看損害的是健康;過度投入精力必然顧此失彼,生活和工作的質量將無從保證。舉個例子,有優秀青年一位,在國企上班,月工資1.5萬左右,由於某個機會炒股賺了一點,便忘乎所以天天泡在股市,導致工作出錯,被調離關鍵工作崗位,工資也一落千丈。
2.投入大量金錢
這些常常發生在那些嚐到一點甜頭的人身上,這類人的特點就是急於求成,甚至想一夜暴富,最起碼是想多賺一點。這時候最容易放鬆警惕,加倉,加槓桿,直到滿倉。這樣的後果就是風險大增,同時手裡沒有活動資金,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丟掉很多投資其他項目的機會,機會成本太高。這樣的理財行為也是不可取的,是過度理財的典型危害。
3.投資過於分散
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本來應該是教育我們不要孤注一擲,不要滿倉或重倉投資。很多人理解成既然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那就放在多個籃子裡好了,當然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恰恰你這幾個籃子都距離太遠了,你天天忙在放雞蛋取雞蛋的路上。比如,本來股票做的好好的,看這段時間黃金白銀漲了,去開個戶;過幾天又看人家做外匯的賺錢了,覺得股票來錢太慢了,還只能多,不能空,於是又想做點外匯。這樣折騰來折騰去,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雞飛蛋打。所以投資分散也是一種過度理財,危害就是你沒時間或者精力去打理而導致虧損。
4.怎麼樣防止過度理財
理財之前請先正確評估自己的收入,富餘資金,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理財產品對自己的適用性。明白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建議如果不是全職理財或者交易員,請把你的重點放在工作和生活上,投資你的健康和技能,長期來看,這是最保險最有價值的投資。
入門老手
理財過度,就是在理財這件事上,投入了過度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以期通過理財獲得更大收益。具體表現為:
時間投入過度
現象1:天天研究。這類人喜歡天天研究各平臺上的各類產品,殊不知產品間的區別並沒有到天差地別的地步。金融產品同質化一直是非常嚴重現象,畢竟金融要防風險,而創新意味著不確定性,意味著風險。所以,金融產品的創新是比較難的。所以,真沒有必要天天盯著各產品研究那零點零幾的收益率差異。
建議:瞭解幾個主流平臺上產品的主要類型就好,如支付寶、天天基金,其主打產品是有一些差異的,瞭解天天基金上期限理財的起購點起碼5萬起,明顯高於支付寶就可以。這樣,根據投入資金選擇平臺就好。
現象2:頻繁操作。每天看到各類產品,就想將手裡換成新產品。這類人,通常投資的都是短期產品,如30天理財,到期就換產品。或者頻繁換基金、股票。這樣的頻繁操作除了贖回費等成本的增加,時間成本也是顯著增長,畢竟資金買入到到賬都是有2-3天的時間差的,很少有實時到賬的
建議:選定產品,儘量長期持有。要知道投資理財,很多都是以時間換收益。你以為30天3.3%的收益,沒有30天3.32%的收益好,要換產品。殊不知,這樣下來,一年連11個30天的收益都享受不到。有30-40天都是資金在路上白白浪費。不如直接購買一年期的產品要好,節約了時間差,每一天都在計息。
金錢投入過度
現象1:不留日常開支,不留應急金。這類人恨不得把手裡的一塊錢都用來投資理財。我有個朋友,近一年基本上每4-5個月會找我週轉一下資金,時間很短,最長一週時間,最短1天。問其為什麼呢?原來是要交房租、要還房貸(期房),但是理財的錢要緩兩天才能到賬。還好我倆比較熟悉,也願意借其週轉。
建議:理財的錢,一定是除了生活開支的錢,同時要預留好應急資金。否則,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現現金流斷裂。情況好點,能找到熟人週轉,情況不好,很可能借助信用卡、花唄等借款渠道。反而需要支付更高利息。
現象2:加槓桿、舉債投資。這類股市投資很多,但是慢慢地,我發現周邊也有人借信用貸款進行投資,以獲得利息差。如果投資渠道靠譜,產品安全性高,那還好,風險小一點。p2p很火的時候,很多人借款投資,或借款投資到民間借貸中,最後落得血本無歸。
建議:再次強調,理財的錢,一定是自己暫時不用的錢,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超高收益就是意味著超高風險,借用別人的話“你看上人家的利息,人家看上你的本金”。
以上是針對理財過度的現象說明,及給出的建議。
而過度理財的危害就是一心只想著賺錢,而忽略風險、無視自我發展。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能在長期內保持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不是冒險、激進,受其所累。所以,針對過度理財的人,我建議:
追求合理收益率。做好資產配置後,耐心持有,擅長用複利的時間效應。平和好心態,請相信,理財不能一夜暴富,只是為更好生活的錦上添花。
加大對自我的投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技能提升,尤其是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以提高主動收入,加快本金積累速度。二是理財知識學習,以更理性地方式打理資產,增加被動收入。
理財分享者
過度理財或者理財過度,在各種線上百科詞條都沒有相關的收錄和解釋,但這種現象確確實實在身邊時有發生,也許是中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毒。理財過度,通俗的講就是為了達到理財這一目的,過度的使用了自己的能力。
過度理財有很大的危害,會導致理財的誤入歧途、適得其反。
危害一:幾乎所有錢都拿去理財,影響了生活。
過度理財第一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將個人的所有收入,僅留一點點生活必須費用,然後全部投到理財產品當中去。他們以收益最大化為追求的目標,不考慮未來的用錢計劃,一旦出現急需的用款需求,就很難把投出去的錢拿回來應急。過度省吃儉用而影響了生活。
結論:在沒有第一桶金之前,無論你如何理財,都不可能靠理財發家。
危害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錯誤的“鑽研”理財技巧。
過度理財的第二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對理財的熱愛超乎想象,像著了魔一般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學習理財知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種理財書籍、理財文章、喜馬拉雅理財專欄等地方,理論那是一套套,但實踐確實很糟糕。
結論:在沒有一定財富基礎之前,無論理財知識再豐富,也不可能靠理財致富。
危害三:藉助槓桿賺錢,刀口上舔血。
過度理財的第三類危害就是盲目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將所謂的“錢生錢”、“高槓杆”引入到自己的理財實踐,這是十分危險的一件事。過度理財者堅信最高生財之道:借別人的錢讓自己致富。於是,從銀行、朋友、小貸公司借錢,用於投資理財。最典型的就是股票配置,很多朋友通過股票配資讓自己返貧。最近股市火了,配資的人又多了起來,切忌過度!
過度理財像一個心魔,它確實有可能提升個人的理財能力,但更可能的是將個人資金、個人能力、個人財富帶理財的另一個極端,即越理財越貧窮!我們需要不斷培養個人的理財能力,但一定要避免過度理財。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後,資深金融科技人士,用專業的知識、大白話的方式為您科普投資理財,讓天下沒有難懂的金融!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任何事情過了一個度,都是不好的,造成的結果就是物極必反。
就好比過度攝入熱量就會變得肥胖;過度迷戀遊戲,就會變得不務正業;過度迷戀女色,就會傷神傷身等等。
那什麼叫做過度理財呢?就是透支了自己的財力,精力,時間,甚至是一些其他條件從而對於自己造成一種傷害的結果。
第一種過度理財,就是用了槓桿。
無論是哪一種理財的方式,加入槓桿就是最愚蠢的過度理財方式,就好比槓桿存款,槓桿買保險,槓桿買股票等等。
因為理財的目的是為了保值和升值,對於目前的大趨勢來說,通貨膨脹率造成的貶值率達到了7%左右。那麼想要達到保值甚至升值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這個時候再加入了槓桿,無疑就是加重了自己的成本負擔,造成一種心態和壓力上的影響,從而導致理財失敗,甚至虧錢。
第二種過度理財,就是過度依賴他人。
無論是哪一種理財,都要相信自己!世界上沒有人會“免費”和“熱心”地幫你打理理財,甚至推薦你理財產品,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利益的關係。
所以說,你所要接受到的任何理財知識,決定,都是要經過自己深思熟慮以後在做的操作,而不能過度依賴他人的推薦,指導,以及出謀劃策。
第三種過度理財,就是投機和博弈!
理財中也包括一種叫做投資的東西,它是一種風險較大,但是回報率較高的理財方式,常常表現為房產投資,股票投資等等。但是要明白的是,無論是哪一種投資,都不是一個能夠立竿見影見到回報的過程。
所以想要獲得一個穩定,持續,甚至較大的回報,你必須能夠避免短期的誘惑,擁抱長線的價值投資收益,這是投資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門檻。
可惜大部分的人把這種理財方式看成了博弈和投機,從而追求短期獲得巨大回報的結果,最終就成為了過度理財,造成輸多贏少的結局。
結論:
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當今社會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不同的理財方式,有聰明的,有笨的,有安全的,有風險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要掌控在自己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不要過度。
特別是對於槓桿的運用,對於投機博弈的把握,一定要做到杜絕。否則,你的理財就是在糟蹋自己的財富,適得其反。
還有就是要聚焦,理財的方法非常多,你不需要樣樣精通,因為人的精力和資金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抓得住所有的發財機會;僅僅抓住自己熟悉的領域中的投資機會,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投資者了。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點贊關注我⭐帶你瞭解財經背後更多的邏輯。
琅琊榜首張大仙
過度理財或者理財過度,在各種線上百科詞條都沒有相關的收錄和解釋,但這種現象確確實實在身邊時有發生,也許是中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毒。理財過度,通俗的講就是為了達到理財這一目的,過度的使用了自己的能力。
過度理財有很大的危害,會導致理財的誤入歧途、適得其反。
危害一:幾乎所有錢都拿去理財,影響了生活。
過度理財第一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將個人的所有收入,僅留一點點生活必須費用,然後全部投到理財產品當中去。他們以收益最大化為追求的目標,不考慮未來的用錢計劃,一旦出現急需的用款需求,就很難把投出去的錢拿回來應急。過度省吃儉用而影響了生活。
在沒有第一桶金之前,無論你如何理財,都不可能靠理財發家。
危害二: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錯誤的“鑽研”理財技巧。
過度理財的第二類危害就是過度理財者對理財的熱愛超乎想象,像著了魔一般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學習理財知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種理財書籍、理財文章、喜馬拉雅理財專欄等地方,理論那是一套套,但實踐確實很糟糕。
在沒有一定財富基礎之前,無論理財知識再豐富,也不可能靠理財致富。
危害三:藉助槓桿賺錢,刀口上舔血。
過度理財的第三類危害就是盲目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將所謂的“錢生錢”、“高槓杆”引入到自己的理財實踐,這是十分危險的一件事。過度理財者堅信最高生財之道:借別人的錢讓自己致富。於是,從銀行、朋友、小貸公司借錢,用於投資理財。最典型的就是股票配置,很多朋友通過股票配資讓自己返貧。最近股市火了,配資的人又多了起來,切忌過度!
過度理財像一個心魔,它確實有可能提升個人的理財能力,但更可能的是將個人資金、個人能力、個人財富帶向理財的另一個極端,即越理財越貧窮!我們需要不斷培養個人的理財能力,但一定要避免過度理財。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怎樣理財叫過度?是不是應該理解為超過正常所能承受的理財範圍,那麼有理財的意識是好事,如果過度理財會有什麼危害呢?
能夠理財說明手中多了一筆可調動的資金,而理財帶給我們被動收益快樂的同時卻有一些人忽視了理財的風險性。過度的理財會讓投資者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忽視了主業,當主業和副業都沒穩定時卻過分依賴被動收入,最後哪一邊都不討好。
一、過度理財使人斤斤計較
過度理財會讓人把大部分資金投入理財產品,留下一小部分省吃儉用。每一筆支出都會盤算半天,到底值不值得,心裡想著“花了就沒了,不花的話還有一筆收入”,對生活過分的計較,能走路絕不坐車、沒必要絕不聚餐、東西沒用到爛絕不換新等等,恨不得省出每一筆錢都投到理財獲取收益。過度理財對這樣的生活難道真的有幫助嗎?只會給生活積極性和人脈社交起到負面作用。
二、過度理財讓精力過分集中
當在享受理財帶來被動收益的快樂時,會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理財上並不斷最求高收益。而每次嘗試後收益的遞增,往往會忽略風險也在增加。比如投資股票都有賺點就馬上認為自己能力可以,運氣和市場行情都不錯,進而盲目的加大資金槓桿,一旦出現風險可能連之前的錢都血本無歸。又比如銀行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初試時可能還選擇保本保息的正常利率產品,當嚐到甜頭後不再滿足,慾望和野心不斷增長時,膽子也越來越大,從3%到6%,最後甚至賭博式的投10%以上的產品,前期本金和收益不斷疊加投入,想著利滾利,結果有一天當看到平臺倒閉了,產品虧損了,理想的大廈瞬間坍塌,陷入自責後悔中,最後維權之路漫漫。
總之是否過度理財還是要看個人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果一個月拿出了收入70%以上用來購買中高風險理財,我認為就算過度理財了,如果只是一些低風險性如貨幣基金、銀行儲蓄等,並且可以靈活使用的,那麼還算是有合理的理財意識。理財的意義是在保障生活品質的同時如何去提高,而不是不願意花錢甚至大幅縮減生活剛需消費。如果偏離了理財真正的意義而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那將真正失去理財賺錢的快樂。
MR火羽白
理財過度既過度理財,意味著儲戶在現有的環境下將資金大部分或是全部用於理財投資,導致日常的生產生活出現問題,日常的資金流被擠佔。
萬事萬物皆有度,過猶不及。過度理財其實是對資產規劃不瞭解,大局統籌觀不足,缺乏理財知識。過度理財會將資金鎖死,大量資金甚至是全部的資金用於理財中,家庭可用的資金量將會變的很少,有時在購置大件物品時,可用資金往往會捉襟見肘 。
一方面過渡理財,手裡現金流過少,會導致生活水平的下降。萬一需要日常開銷外的花費時,無足夠的現金應對,就會考慮借錢或是貸款,畢竟這只是短期的拆借,但是卻加了槓槓。加大了日常生活的成本。
另一方面,過度理財是資產配置不平衡的表現。投資講究多元化,分散化,但不是過度化。大量的資金投資於理財中會導致風險失衡,理財不同於定期存款和活期。理財中途無法提前支取,這會導致大量的資金鎖死在理財中,無法及時變現,存在流動性風險。而且理財是銀行類機構將儲戶資金吸收後再次用於投資。各個銀行的理財收益不一樣,也就導致不同的理財投資的對象各不相同。
最後市面上在售的理財五花八門,無法保證投資的產品全部達到既定收益。將大部分的資金集中投資於理財類產品時,萬一出現理財產品爆雷,就會導致大量資產受損,風險暴露水平太高。資金過於集中,會導致無法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