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的孩子,過去在農村還活潑,進城一年多,老師說他獨來獨往不合群。怎麼辦?

司馬太師


我也是從農村走出來的,說實話,內心裡一直有種自卑感,大學四年畢業了,依然沒有擺脫這種陰影,現在步入工作,學會了調整,再加上閱讀量的增加,漸漸擺脫了這種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很多東西還是無法改變。

比如說,早上刷牙,就情不自禁地蹲了下來,吃飯的時候,如果一個人,還是習慣蹲著吃……當然了,這不是重點,重點想說明的是什麼呢?

我作為一個成人,這麼多年了,都沒有完全從過往中剝離出來,更何況是個孩子了?就算孩子適應能力強,學習新興事物強,但是,這也只適合於部分孩子。

可能我們孩子不屬於這個行列。儘管進城一年多了,但是很多方面都無法跟其它孩子共鳴,這種時候,孩子如果變得敏感起來,那麼情況就會變得嚴重起來。

因為不合群,所以不想跟其它孩子接觸。這種情況也加劇了其他孩子被咱家孩子的孤立。作為老師,發現了這種情況,還不能當著全班同學點破,因為很多時候,老師點破後,本想著讓其他同學跟咱家孩子玩,可能起到的效果更加不理想,甚至讓孩子變得更孤獨。

所以,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跟孩子溝通!

當然了,您也許會說,溝通了很多,沒有什麼作用。這個時候,不妨週六日帶孩子出去走走,去外面多看看。讓孩子走出去,通過開闊視野,儘快融入這個城市,儘快融入這個班級。

如果這一步做了,效果還不明顯,還可以這樣做,班裡哪個孩子跟咱們家住得近,週六日約上人家外出玩一玩。這麼做,就是先讓孩子在班裡有朋友,這樣的話,孩子的內心會漸漸開闊起來。

通過這個朋友,再交上兩三個朋友,進爾更多朋友。有了朋友,孩子就不會孤立了!

切記,孩子這種情況,不能再批評啊,也不要跟孩子說我每天上班這麼辛苦,把你從村裡帶到城市,你怎麼就不合群呢?這樣的話,千萬別說!

要學會換位思考!

要多體會孩子!

當然,相信各位老鐵還有更多的辦法,不妨一起來聊聊!


說文寫作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一般也就10歲左右,年齡不大,剛從農村學校轉到城裡上學,出現不合群現象,個人覺得是非常正常的。我們以前也是農村長大的,小學是在村裡的小學上,到中學後,到城裡上的初中,剛開始的時候,也跟上面的這種情況差不多。在這裡,可以分享一下,當年自己的故事,僅供參考。

記得當年小學剛畢業,剛進入初中時,很不習慣,沒有朋友,沒什麼人跟我說話,也沒什麼人跟我玩耍。現在想來,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同學不熟悉

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沒有朋友是非常正常的,跟同學都不熟悉,而且年紀太小,不擅長為人處事,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同學做朋友。有時候,就算下課想上個廁所,都找不到人一起去,只好一個人。

第二、跟同學交流經常不在一個頻道上

在農村讀書的孩子,每天的學習任務相對要輕鬆一些,從進學校開始,每天只有上課下課,然後放學後會有一些家庭作業,完成這些就夠了。其餘時間,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過。根本不存在城裡所謂的實習班、興趣班,這些東西基本上不會接觸。每天玩的是泥巴,上樹掏鳥窩,下河抓魚這些活動。而城裡的孩子,他們可能從小學的是畫畫、唱歌、跳舞、樂器、下棋等各類興趣特長,這些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遙遠的,只有電視上見過。顯然,交流起來不在一個頻道上。

現在的經濟條件好了,但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地區依然如此。

第三、學習成績存在差距

從農村小學剛到城裡上學,學習成績真的存在差距。農村小學的教學條件,老師的教學水平,以及農村家庭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散養為主,僅從成績上來看,跟城裡的學生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是中途轉學過去的,有可能會跟不上教學進度,教學深度上也可能會不適應。時間一長,自信心會受到一定打擊,心理素質如果不好的學生,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

第四、存在一定的“瞧不起”

實話實話,城裡的學生,極個人可能存在瞧不起來自農村的學生,在他們看來,這些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生活條件普通,學習成績可能也一般,而且還沒啥特長,又不太會跟人相處。他們打心眼時就有點覺得要比他們差一些,覺得來自農村的學生有點“土裡土氣”,不願意跟他們交往。

很多人可能覺得不以為然,但這些事情確實是存在的,也是我們當年的切身體會的感受。因為從人心來講,大部分人更願意跟比自己強的人做朋友,包括大人也是如此。願意跟比自己弱勢的人做交往做朋友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為了應對這個尷尬的局面,破除跟同學之間的僵硬關係,分享一下當年自己用過一小辦法,雖然有點“土”,但還是很管用。

第一、暗下決心提高成績

記得剛進入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期中考試,一個60個人的班級裡,排名30多名,中等水平,總體上還不算差。但是,以前在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班級裡前兩名,更多時候都是班裡第一的人來說,一考試才知道自己差距有多大。

顯然,成績在班級裡30名以往的學生,是不會在班級裡引人注意的,沒人會關注。為了不讓大家“瞧不起”,能夠在班級裡讓更多的人關注你,一起做朋友,提高成績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於是,痛下決心,苦讀了半學期,期末考試進入到了班級前15名,算是進入了成績不錯的學生隊列裡。從那開始,開始有同學主動來請教問題,一來二往,自然就熟悉了。

第二、從同桌開始

現在學校裡,很少有單獨坐的,特別是人多的班級裡,都是有同桌的。在學校裡,想要有朋友,最先要交往的就是同桌了,畢竟每天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平時故意有事沒事,找同桌聊天,就算會的題目,有時候也假裝不懂,找他請教,慢慢的同桌之間的信任建立了起來,關係自然也變好了。

跟同桌成了朋友以後,可以通過同桌,跟同桌的朋友再打成一片,時間一長,交際圈慢慢擴大,在班級裡就不用再獨來獨往。

第三、經常給同學帶農村特產

其實,學生不管怎樣,都還是比較單純的,特別是一個才十來歲左右的學生,就算壞,也壞不到哪去,最多是嘴上水饒人,偶爾打個架不得了了。那時候,為了跟更多同學搞好關係,每次放假回家,家裡也沒什麼好吃的東西,夏天從樹上摘點李子、桃子這種水果,冬天帶點紅薯幹這些農村特產。學生都是貪嘴的,有吃的,自然就成了朋友。

這些經驗做法,都是自己小時候親身經歷,而且覺得切實可行的小辦法,沒有各種大道理,對於現在的孩子同樣適合,只是環境稍微有了變化。

農村的孩子從小在農村長大,環境單純,但卻一般非常要強,獨立性自尊性也比較強。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先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被更多的同學接納。


教育有故事


小學四年級的孩子,過去一直在農村上學,到了城裡一年多,也沒有開始合群。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 第1點、陌生環境不敢跟別人接觸

我有一個鄰居,他家小孩人高馬大,個頭已經一米七幾了,但還是不願意跟別人接觸,小區的人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只要不上學,整天呆在家裡面,這主要源自於他的內向。

孩子經常獨來獨往,不跟同學交流,是因為原本生活在條件缺乏的地方,到了城裡看到花花綠綠,當然會不習慣。任何人都是一樣到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總歸會有一個熟悉期,但時間長短各不相同。


以前總跟農村裡的小夥伴一起玩,到外面大家都不認識讓他,不敢跟別人接觸,別人自然對他印象不深刻,孩子只能獨來獨往。

  • 第2點、孩子以前一直在農村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性格不瞭解

有可能孩子在老家,也是這種內向的性格,不願意跟太多人交流。城市裡的孩子相較於農村,總歸相對開放一點,如果他原本就是內向的性格,不管到哪兒都不敢跟別人接觸,何況是人群密集的城市?


  • 第3點、孩子可能在學校被看不起,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隱

農村的孩子生活在城裡,其實是有很大心理壓力的,別人的孩子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然而農村經濟條件沒那麼好,很多東西都得不到,看到別人有自己卻沒有,內心會有一種自卑感。

即使同學並沒有看不起的意思,他也很容易會曲解為看不起自己。

當然也有可能是同學不太願意跟他接觸,導致他長期以來,一直不願意開放胸懷接觸他人。

那麼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首先,家長要做的事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情況

問清他究竟是因為被別人看不起,才不跟別人接觸,還是性格內向,或者說感覺自己內心有自卑感?

其次,就是對症下藥。

如果孩子過於內向,要想孩子打開胸懷,接納他人,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道路。家長應該刻意營造一個交友氛圍,帶孩子去認識更多的人,久而久之,他就不會再那麼拘謹了。


如果孩子是因為在學校受了委屈,才不跟別人接觸的,那麼家長就應該聯繫老師瞭解具體情況,讓班主任幫忙在班級裡講明這件事情,鼓勵同學們跟孩子交流互動。

如果說孩子內心有一種自卑感,那麼這還是有補救機會的。家長可以選擇讓孩子多看一些,增強自信的視頻或者書籍,讓他汲取別人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多看書、多看視頻學習增強自信的方法,剋制內心壓抑。同時家長也要言傳身教,自己在別人面前首先就不能唯唯諾諾,需要家長以身示範。


作為家長的你,認為應該如何讓孩子打開胸懷,廣泛交友呢?


菜鳥微成長


孩子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她的心玩伴在老家農村,現在剛換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還不適應,孩子肯定會覺得無助,感到孤獨。自然就會獨來獨往不合群了。



多鼓勵和表揚孩子

  1. 要多鼓勵孩子,多表揚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養成上課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講的好習慣,學習表現好了,得到老師的誇獎和同學們的認可,孩子有了自信心,自然願意和同學一起玩了,也願意去學校了。
  2. 我兒子就是在初二轉學去另外一個學校的,當時我兒子就說:我不會結交新朋友的。當時我就明白孩子是有防禦心,其實他自己是害怕別人不接納他,他才主動先說不和別人成為朋友的。所以家長要給孩子製造條件。

家長要創造讓孩子和同學接觸的條件

  1.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慢慢的融入進新同學的圈子。比如,接送孩子時候多個同學家長溝通,和家長熟悉了,孩子自然也會熱絡起來。再就是要教會孩子多去幫助同學,這樣是拉進彼此之間距離的最好的方法。我記得我女兒小學時候我就給她說:你儘自己的能力每天做一件幫助同學的事情,哪怕很小的一件事也算,那樣你會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收到尊重和快樂。
  2. 我兒子一開始在新環境也是不開心,後來我就儘量找孩子同學主動跟我兒子玩了兩次,後來我兒子有一個喜歡的電影,他主動約同學去看電影(後來我給孩子們買單),讓孩子主動一次,下一次別的孩子就會主動聯繫他了。現在每個大周幾個同學都會出去玩一會,別的孩子愛打球,我兒子就在旁邊看書或者是玩遊戲,漸漸的就融入進去了。
  3. 一定要讓孩子打開心扉,其實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主動了會給別人很友好的感覺。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是這樣,去到一個新的環境,主動和被動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屬於慢熱型的,有的屬於活潑開朗型的,對於那種慢熱的孩子,一般都是有一些不自信,也可以說是自卑。所以就要求家長給孩子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學會主動和同學接近,慢慢的融入,適應心的我學習環境。


山東劉三姐


我說的第一點,可能令人不舒服。現今仍在農村的孩子,大概率上,家長的層次不會很高。也就是說,不是那種特別有闖勁、有能力的人。否則,早就離開農村去了城市。不是我要說傷人的話,而是城鎮化本就是階層分化的外在表現。所以農村的孩子,普遍膽小內向。所謂的“還算活潑”,不過是家長的主觀判斷罷了。此其一。

其二,進入新環境,有個適應過程。人的適應能力差別很大,很多人,比如我,換張床睡覺都睡不踏實。一般來說,敏感、內向的人,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適應新環境,需要主動融入,因為別人對你不瞭解,基於人與人之間天然的戒備心理,自然難交到朋友。

其三,學習成績跟不上,喪失自信。整體上,農村學校教學質量與城市學校存在一定差距,農村學校的優生,到了城市學校,很可能泯然眾人,難免產生心理落差而喪失自信,與新環境格格不入,變得不合群。

至於一些人認為的受到歧視和排擠,應該是不存在的。現在的社會,已不是農村與城市二元對立,城區學校的學生來源也比較多樣,學生不會以異樣眼光看待農村孩子。

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從集體中獲取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長時間獨來獨往,主動將自己邊緣化,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如何改變呢?

一、需要家長介入。家長髮現到孩子這種情況,不能掉以輕心,要主動介入。這時候,僅告訴孩子要多交朋友是沒用的,他迫切需要的,是一個“冷啟動”。最好的方法,是向老師尋求幫助,請求老師在課堂及活動中,多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適度表揚和鼓勵,幫助孩子重建自信。

二、與孩子談心。在老師採取一些措施之後,家長再尋找機會跟孩子深入談心。注意不要流於空洞的說教,要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的困難,以生動事例解開他的心結。

三、學習上給孩子提供幫助。送孩子去補課班,是不錯的選擇。不要將課外培訓機構妖魔化,對於真心希望進步的孩子,還是有作用的。

四、衣著、文具、零用錢等,物質方面,家長要保證孩子能和城市孩子平均水平看齊,防止因這些外部原因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五、鼓勵孩子帶同學回家玩,也鼓勵孩子參加同學的生日派對或其它活動,幫助孩子建立社交圈。

方法還有很多,無法一一列舉。總之,發現孩子不合群,家長不能聽之任之,一定要積極作為,盡力幫助孩子融入新集體。如果養成孤僻的性格,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慎之!


毫米


孩子轉學,融入新環境確實困難。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一起相處了幾年時間,感情已經建立。一個新生突然插入這個班級,如果沒有特別的性格優勢,必定要經過煎熬才能被新班級所接受。

這是客觀問題,很自然的現象,所以我不太建議家長中途給孩子調換班級或轉學。

既然已經轉學,家長沒有及時進行疏導,反而是老師提醒家長才意識到,作為家長是有點失職的,另外建議你對老師的用心關注表示感謝。

不過好的是題主現在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正在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相信通過共同努力,孩子的狀態肯定會發生改變。

我的建議是:

1、和孩子談心,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從農村來到城市,生活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孩子肯定會有所不適應。再說城市孩子視野寬一些,知識面也會廣一些,生活習慣也有不同。這些差距,有可能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2、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城市生活。週末多陪著孩子出去走一走,拓展孩子視野,瞭解城市生活,感受城市生活的不同。

3、鼓勵孩子,引導孩子主動表達交往願望。新人融入別人的“圈子”確實困難,但是如果孩子能夠主動向別人示好,相信同學沒有回應的可能也比較小。

4、家長主動邀約同齡的孩子到自己家中做客,給孩子創造練習交往的機會。

希望可以幫到你。


媽咪老師


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從小自由活動慣了,並且玩伴兒很多,田園生活會讓孩子天性得到釋放,並且在農村學校上學,學業成績的競爭壓力不大,孩子會學習很輕鬆。但是到了城裡後,孩子面對全新的環境,缺少了玩伴兒,由於學習壓力大了,加之孩子對城市融入感需要時間,接受新環境還相對有難度,才導致孩子感覺到很孤獨。怎樣改善孩子的現狀呢?下面我給家長几點建議。

第一,重點從培養孩子建立新的人際交往關係著手,讓孩子突破孤獨感。

要教孩子學會與同學往來的基本技能,如利用課間活動時間,和身邊的同學一起遊戲玩耍,主動記住對方的名字,每天到學校後,主動禮貌問候同學,這樣會讓同學感覺你非常有禮貌,才會願意和你往來。對於四年級孩子來說,只要有人願意主動和你玩兒,只要你講禮貌不粗魯,就願意接納你,在這方面家長要重點引導孩子。讓孩子先從同桌關係相處開始,而後慢慢擴大範圍,這樣做可以讓孩子不斷突破孤獨感。

第二,讓孩子知道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來城裡學習,更是鍛鍊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力。

凡是孤獨感很強的孩子,往往會在心裡有一絲絲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的形成,大都與孩子的學業成績有關係。當孩子發現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和別人相差一大截時,會慢慢在心裡產生沮喪感。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是因為這麼方面原因,可以想辦法通過補課,幫孩子突破學習思維與學習方法的瓶頸,鼓勵孩子必須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證明自己。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向身邊的同學謙虛請教,反而容易讓同學願意幫助你,同時還結識了好朋友。

第三,孩子的孤獨感還源於物質生活的攀比,導致孩子心裡非常壓抑。

從農村來城裡讀書的孩子,由於以往養成了特別樸素的生活觀,但是到城裡之後,發現自己的生活條件和同學相比差很多,就會在比較之下感覺自己很不如別人。這種由生活條件的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會讓孩子心裡非常壓抑,不願意和班上同學往來。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我們來城裡上學,就是為了改變命運,我們用不著去和別人攀比,上追三代你同學的父母其實也大都是從農村出來的,所以我們都有一樣的出身,有什麼可自卑呢?如果你從現在努力,改變你的心態,不去攀比那些東西,你反而是最沒有壓力的人一個好孩子。

第四,家長要主動結識孩子班上同學家長,為孩子主動創造課外一起玩耍的機會。

當孩子已經處於自我封閉的狀態時,靠說教暫時很難一下子突破。那家長不如從學校之外的時間去找機會,如通過班級群結識那些品質較好的家長,問詢家長們週末是否有帶孩子在外活動的機會,是否可以讓自己和孩子一起參與這樣的活動。如果家長能本著真誠的態度和孩子同學的家長們交往,你就會用真誠感動他們,願意接納你,關心你。因為對於善良的人來說是不分城裡和鄉下的。當家長果真給孩子製造了機會時,再引導孩子和同學在一起時要講究禮貌,用良好的表現去贏得同學的信任與尊重。同時要對同學父母也特別講禮貌,讓人家看到你非常懂事,是一個好孩子,才更願意以後讓他們的孩子和你往來。

結束語:孩子到城裡,有一個環境適應的過程,有些孩子因為家長引導到位,適應的週期就短,但如果家長只顧忙於自己的工作,忽略去幫助孩子拓展兒童人際關係,靠孩子自己還真有點難度。畢竟新環境下,很多城裡的孩子和鄉下的孩子生活習慣不一樣,玩法不一樣,還有學習成能力基礎也不同等很多因素。但不管怎麼說,都需要家長主動幫助孩子,而不是光看著孩子陷入孤獨之後焦慮不安。


寒石冷月


一年多還沒很好融入集體,時間好像是長了一點。不過也不見就是多大個事,因為孩子過去是活潑開朗的。所以,既不必過分擔心,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小孩兒從農村到城市環境變了,有個適應過程。如果生活方式、教學方法與他原本的環境差不多,則孩子一般適應起來會快一些。如果與小孩過去生活的環境反差大,孩子適應期可能就會長一些。尤其是,倘若孩子在學習上的基礎不紮實,跟不上城裡學校的節奏,那就有點麻煩。這種情況下,要是老師不細心不耐心,同學又加一點冷嘲熱諷,則孩子會產生一定的挫折感,嚴重的會留下一些陰影。



因此,家長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弄明白小孩為什麼不開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前二種情況還好說,對後一種情況,家長需要上點心,要與老師見面溝通,搞清楚具體狀況,請求老師給予幫助。



家長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要注重為小孩減壓放鬆,幫助孩子早日轉變角色。


摩心譽處


對孩子來說,從農村到城市,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在農村自由自在,田野裡,山坡上到處都是玩樂的場所,孩子們之間的相處也非常單純,沙子泥巴都是共同的玩具,生活水平也差別不大,相互攀比的現象較少。而遷到城裡,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原本熟悉的生活場景不見了,原來的朋友不能一起玩了,孩子感到無所適從,逐漸沉默寡言,不合群,家長對此擔心是很正常的,而我們要做的是找出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並幫助他融入城市環境和人群,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孩子遷到城裡,對環境不熟悉導致安全感缺失。家長應儘快幫孩子適應環境

我們知道,在陌生環境中,人出於自我保護往往會有退縮行為,變得不主動,不合群,而孩子也不例外,他變得不合群可能是跟自我保護有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儘快熟悉城市的生活環境,因為熟悉而敞開心扉,因為熟悉,而讓城市變成他的家。

家長在週末或空餘時間多帶孩子在所在城市走走,熟悉公交車路線,地鐵路線,圖書館地址,體育運動場所地址,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標誌性景觀等等,讓孩子熟悉環境,他才能揮灑自如。


二、孩子原有的交際圈被打亂,家長應儘快幫孩子建立新的朋友圈

孩子進城後原來的朋友不能一起玩了,城裡到處高樓林立,家與家之間的界限分明,串門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新的朋友圈還沒建立之前,跟陌生的同學、鄰居等交流幾乎為零,這時孩子變得內向孤獨,壓抑情緒無處排解。

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孩子主動跟新同學、新鄰居一起玩,多跟同學們交流,家長可以創造一些環境,讓孩子邀請同學回家做客,或者組織一些家庭活動,邀請新同學新朋友參加,總之“走出去,請進來”,讓孩子多與同伴溝通,孩子慢慢就會認識新朋友、新同學,逐漸融入新環境而開朗起來。


三、孩子可能在見多識廣、才華橫溢、家庭富裕的同學面前產生自卑感,而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找到自信,認識到每個生命都是獨特且值得尊重的,愛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城裡的同學們棋琴書畫樣樣精通,而自己五音不全,鋼琴都沒摸過;很多同學家裡經濟條件優渥,吃穿用度都是名牌,討論的也是名牌和最新的電子產品,而自己聽都沒聽過,更接不上話,生活習慣也與城裡孩子大不相同,還可能被同學冷落甚至排擠,漸漸地,自卑感油然而生,沉默了,不合群了。

我們應該做的是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值得被愛,沒有必要去攀比,如果想學且家庭條件許可,自己也可以培養文藝特長,除此之外告訴他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什麼物質,而在於他擁有什麼精神品質,教孩子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懂得喜歡自己,愛自己,愛自己的人會自帶光環,愛自己的人才不會被物質世界迷惑,在繁雜的世界中從容地做自己。人只有自尊自愛,別人才會愛你。



結語:孩子從農村遷到城市,環境改變讓他安全感缺失,退縮,人際關係改變讓他孤獨遠離人群,孩子需要家長的愛和幫助,家長要提供條件幫助他適應新環境,教孩子善交良友,愛惜自己和善待他人。


想要怒放的生命ing


主要是因為這個小孩子從農村到城市以後周圍環境發生了變化比較大,以前在農村時比較活潑,是因為她周圍有相對固定的朋友圈。

10歲左右的小朋友,突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他先要適應這個環境,而環境中也要有幫助他適應的同學和朋友。

這個過程比較複雜,家長要做好適當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這樣的環境。比如近,比如多帶孩子到城市裡各個環境,商場、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之類的地方。讓他在輕鬆歡快的範圍中,儘快的適應這樣的環境。還需要家長跟其他同學的家長多聯繫多接觸,給孩子和其他同學創造一起玩耍的空間。

孩子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適應下來,從而也就可以擺脫之前孤僻自閉的狀態。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父母多方介入,儘量引導孩子適應新的環境,迎接新的挑戰。不能說孩子已經有自主的能力了,父母就可以置身事外。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是父母必修的功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