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用戶111498634487


截止2018年末,我國境內住戶的本外幣存款餘額為72.44萬億元,而同期的理財產品總規模約為25萬億(非保本理財22萬億,存量的保本理財約為3萬億),理財產品的規模僅為儲蓄存款規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大家都知道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遠遠高於定期存款,那為什麼這麼多人仍然選擇定期存款而拋棄理財產品呢?

飛單、虛假理財頻出

雖然銀行一直在加強內控管理,但只要未做到全自動化,有人為的環節存在,那麼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所以基本上每年都會有銀行理財“飛單”或“虛假理財”的案例發生,而這兩者一旦發生了,大部分的結局都是血本無歸,這種事件造成了部分人對於理財產品的不信任感,所以寧願選擇更為安全的定存。

資管新規

資管新規也對理財產品的購買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在2018年4月之前,我國的商業銀行是允許發行保本理財產品的,但自從資管新規落地後,銀行就不允許在發行保本理財,短短半年的時間,我國的理財產品的規模就從2017年末的近30萬億下降為2018年末的25萬億左右,隨著存量保本理財產品的到期,後續規模還會進一步下降。

資金的持有人

目前我國有儲蓄有存款的人群,主要還是中老年人,年輕一輩的人,80年後基本上被各類房貸、車貸壓著,而90後及00后里,月光族比比皆是,年輕人中儲蓄資金在5萬元以下最少佔比90%以上(而5萬元才是理財產品的起購點,雖然目前也有1萬元起購的,但是隻是少數產品)。年輕人相對容易接受有一定風險的理財,但是沒錢;老年人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於風險相對排斥,更願意選擇他們一直所熟悉的定存。


總結

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就是為什麼目前社會上很多人寧願選擇2%-3%的定存,而不去選擇4%-5%的理財產品的原因。其實大家常聽到的一句話叫做“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是卻不知道還有一句話叫做:“你不理財,財不坑你”。


鯉行者


親身感受,我身邊人還真是愛定存,不愛買理財,我父親、二伯、大舅他們都是如此,總結了下原因主要有三點:習慣、風險、利息差。

習慣了存定期

幾十年來,每次手頭有點錢,都是習慣去存銀行,長一點就存3年,短一點存一年,長此以往,形成了習慣。理財對他們來講,是個新事物,不太瞭解,也沒買過理財。

擔心風險

自去年以來,銀行打破了剛性兌付,理財產品也不再是以前那樣保本保息,買理財也存在風險,有可能出現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而且收益沒保障,因為已經不保本保息了,所以還是存銀行更安全,存銀行定期,利息和本金是有保障的。


買理財和存銀行,利息差很小

當前雖然說銀行存款利息是2%~3%,但實際上銀行為了吸引存款,只要客戶稍微存錢多點,銀行會把利息給調高點,一般能給到3.5%左右,這與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相差比較小,客戶心裡也是求個安穩,往往就選存定期了。

我想到的就是這些了,你們有補充的嗎?


招財福貓


我在銀行工作了8年,也在第三方財富公司幹過1年,現在在獨立理財顧問的路上堅持著。在這十多年的金融銷售工作中,我所接觸的客戶90%都更喜歡定期存款,而不喜歡理財,他們給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錢是要用來買房:為小孩的婚房、改善老家的住房、家鄉的房價還在漲,活期沒收益,定期靈活可變又安全。

2、本金不多,4-5%的理財收益比2-3%的定存多不了幾個錢,還要冒風險,不划算。

3、實業經營款,當下實體經營並不樂觀,手上的現金必要是能隨時支援經營週轉。

4、不能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定期收益率雖低,但對儲戶影響不大。

以前作為產品銷售, 確實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高收益的產品不要,就算不滿意定期利息卻依舊選擇存定期。直到自己從事獨立理財顧問後,從家庭財富管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才發現很多樸實的理財觀念其實一直根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愛存定期的儲戶幾乎都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銀行工作時,每個月都來存定期的人以外來務工的夫妻居多,他們生活節儉,幾乎把能省的錢都拿到銀行來存,為的就是改善老家的生活。不過隨著90後、00後成為職場的主力,他們有一部分人繼承了父母老一輩人的理財方式。

其次,堅持雞蛋不放一個籃子。不少選擇到銀行存款的儲戶,其目的就是為了安全和穩定。這並非其不能承擔風險,而是這一部分資金不能承受風險。很多人把不少資金投入到較高風險的領域,如投資實體商業、炒股、民間借貸、私募基金等。

再有,堅持不熟不碰原則。確實很多儲戶的金融理財知識並不多,但他們堅持自己的理財原則,即在收入來源穩定的情況下,始終以本金安全作為第一原則,不貪高收益,不碰高風險。堅持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財富積累觀念。

最後,我們不要簡單地拿收益高低去判斷一項金融產品的好與壞,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其財務背景和生活目標不同,其選擇的收益和風險配置組合就不同。我們外人認為好的、值得冒險的產品或資產,其實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或者立場才會有的結論。

金融市場 如此躁動,投資者們需要一股獨立客觀的力量來為他們護航!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那我也想反問幾個問題:

做生意更賺錢,為啥有人喜歡拿死工資上班?明明外面的職場也精彩,為何有人就是喜歡窩在事業單位?

明明貨幣基金閉著眼睛也跑贏活期,為啥要等馬雲推了餘額寶大家才去買它?之前大家都幹嘛了?

敢於買收益4%-5%理財的人,那麼敢不敢買7%-8%的理財?知道他們的區別嗎?


每個人的投資偏好,依據年齡、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和個性,千差萬別。以為站在投資鄙視鏈的頂端,但很可能其實山外有山。習慣買銀行理財的人,不理解存銀行定期的人。而習慣買基金的人,應該也不理解買理財的那批人,年化4%-5%的吸引力在哪裡?習慣股海浮沉的人,也不理解買基金的人有啥意思。


投資偏好不同、個性差異

前幾日,去銀行辦事,和理財經理閒聊,竟發現5年期國債又秒殺了——對於我來說,一個鎖定5年,利率只有4.27%的產品,似乎吸引力不大,但這並不妨礙一批比我“膽子小”,講究萬無一失、本金安全的投資者爭相購買——在國債的粉絲看來,如今央行降息降準,未來銀行理財利率將持續走低(去年銀行理財還有5%,如今難覓),銀行存款的安全度或許依然無法和國家背書的國債媲美,所以入手國債,鎖定5年的收益,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對於股民和基民來說,央行降息降準恐怕成了佈局投資股市的好時候,他們考慮的是該不該加倉,而不是趕緊買國債鎖收益。


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差異

經歷不夠、見識不夠,也可能是一部分人停留在存2%、3%銀行定期的原因。關於投資,不得不說,富人的孩子早當家。比如特朗普的大女兒,9歲據說就開了股票賬戶玩。比如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上,股東家的孩子們就能和巴菲特討論如何進行價值投資。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9歲,還是學習儲蓄的時間。


去銀行買理財的朋友都知道,是要做風險評估測試的,銀行理財分5個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一直到高風險。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對應的投資領域不同,能獲取的收益也不同。風險評估,目的就是為了把一批只有資金,但缺乏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進行勸退。


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一般投資方向是銀行間債市、高信用企業債、同業存款等較為安全的領域。而中高風險,高風險理財,可能掛鉤金融衍生品,或掛鉤股指,收益更高。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投資領域缺少基本的常識和認知,哪怕是產品放在眼前,他也無從判斷是否可買。


醒韭客


為什麼寧願放棄4-5%的理財產品?而去做2-3%的定期?

就象我父母一樣,他的錢基本都是做的3-5年的定期,從來就不去做理財,我也和他們探討過,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安全性不足。理財產品有風險,造成本金損失的情況確實存在,不如存款踏實。



第二,銷售管理不嚴。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取高額的提成,在銷售過程中,隱瞞了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



第三,銷售信用危機。特別是銀行櫃檯及工作人員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違規大肆推銷理財產品,給客戶造成損失時卻走為上計,銀行也通常採取與我無關的態度,受害人投訴無門,最後訴助於媒體曝光,造成極為不良的輿論影響。



第四,形象不良。

正是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加上營銷過程中的不專業,在老百姓眼中,理財產品=坑蒙拐騙,不良形象深入民心。



第五,市場品牌沒有樹立。市場上並沒有哪一個理財產品在老百姓眼中樹立口碑,亂象叢生。



第六,老百姓理財產品知識比較薄弱。沒有辦法分清辨別理財的風險與收益,理財的教育普及仍需要加強。


財來道


我是金融領域工作者,來回答就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願意做低收益的定存,也不願意做相對高收益的理財;

首先你說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那麼就表示以前不做定存的人轉化成了定存的客戶,那麼這個轉化是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定存與理財的區別來看。

1、收益率不同

定存的收益率一般只有年化2-3%,定存的期限越長,年華也越高,最高能超過4%;

理財的收益率一般會超過4%,更高的可以達到7%左右;

2、風險高低不同

定存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只要國家還在,定存就不會有風險;

理財要面對一定的風險,有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本金,收益率越高,風險越高;

3、流動性

定存雖然是定期存款,也約定了存款期限,但是定存仍然能夠隨時支取,只不過沒有到約定期限時利息會按照活期計算,所以定期流動性很高

而理財一般是約定了一個期限的,不到期限是拿不出來的,也有一些理財產品不到期限的話可以進行轉讓套現,但是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存款是比較低的;

4、便捷性

定期存款很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辦理,手續簡單,手機櫃臺上都可以操作;

理財產品就相對複雜了,有繁瑣的合同需要閱讀,簽訂各種文件,便捷行不如定期存款;

5、投資門檻

定存是完全沒有門檻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金額都可以;

理財則在門檻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最少幾十萬上百萬等。

知道了定存和理財的區別,那就不難分析出為什麼以前會買理財的人現在去做定存了。

1、定存利率相對調高了,由於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一般會在4%以上,這和一些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所以基於風險考慮,會選擇定存;

2、理財產品風險增高,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房地產的不景氣(以前理財產品主要投向了房地產領域),不時的就有理財產品兌付的問題,這也導致這部分人對理財產品失去信心,轉向了定存;

3、理財銷售員職業操守不夠,近些年爆出不少理財產品銷售為了業績,會故意隱瞞理財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這也造成了人們開始排斥理財產品,轉向了定存。

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補充。


經濟觀察哨


觀點:理財已經不再承諾保本,投資者擔心理財的風險性。而銀行定期存在,可以說是安全級別最高的理財,就算是銀行出現破產、倒閉,低於50萬資金的額度也能獲得全額補償。還有,就是對理財基本知識的缺乏。

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認知度不高:

通常銀行將理財分為了5個等級,標識分別為:低風險、中低風險、中等風險、中高風險、高風險,對應著不同程度的風險。低風險與中低風險,相對風險係數低,對本金沒有損失。因為低分險、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為保險理財、銀行儲蓄、大額存單、貨幣基金等,對本金多是沒有風險的貨幣類投資產品。

中等風險、中高風險或者高風險理財產品對本金存在風險,這類理財產品並不適合保守型、穩健型投資者。

通常低風險、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因為市場對資金流動性不同,理財年化收益率也有不同。現階段理財年化收益率在2.5%-5.5%之間。年化收益率要比同期銀行定期存款高。當然,理財產品有缺陷,就是不能隨意“違約”,除了貨幣基金以及靈活外理財以外,定期理財違約並不允許,或者是需要有很大的折價。

對定期存款的瞭解深刻

我國銀行業以及做普惠金融以來,銀行定期存款關注程度是最高的,安全係數高、回報率適中,並且能違約劃檔計息,在多重優勢下,保守型、穩健型的投資者首選理財產品就是定期存款。在進入銀行之後,銀行大堂經理通過了解客戶需求,往往最合適的也就是銀行定期存款。為什麼?

一般客戶的需求:1、通過銀行理財產品獲得剩餘價值的額外收益;2、擁有一定量的資金;3、未來可能存在潛在急需用錢的時候。銀行對應固定期限的理財,並不滿足需求,如果有貨幣基金式理財方式,那麼貨幣基金當屬最合適,可是銀行定期存款給予銀行的回報要高於貨幣基金。這時,不管是客戶需求,還是銀行需求,定期存款就成為了“最符合要求”的產品。

綜上所述:

一般投資者對理財產品認知程度不高,對於家庭資金的管理並不固定,在這種情況下,定期存款就成為了最適合理財的產品。


厚金說


你好,我是簡七。

從收益率上看,定期存款是明顯低於理財產品的,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選擇銀行定存呢?主要還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1.很多人不懂理財,怕自己被騙,所以不敢買理財產品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我們除了努力工作,提高工資收入外,還得靠投資理財來積累財富。可現實是,多數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毫不猶豫地踏入誤區,卻渾然不知。

一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盲目追求高收益。

比方說,聽到某個朋友或同事推薦一個理財產品,年收益率10%,感覺有點心動,就把錢投進去了,完全忽視了收益背後的風險,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個產品是什麼,它為什麼能替你賺錢,迷迷糊糊就把錢虧了。有了這一次教訓,就再也不敢去嘗試了。

近幾年,各類理財騙局也層出不窮。因為怕自己被騙、被坑,不想承受一丁點的風險,所以只好選擇自己覺得穩妥的理財方式——把錢存銀行,做定存。

說句實在的,只要你稍微懂點理財,就會知道,市場上也有很多風險低、收益也還不錯,甚至遠超於銀行定存的理財產品。

2.沿襲父母的習慣,認為把錢存銀行感覺更安全、可靠

父母那一代,和我們的生活背景差異很大。

他們年輕的時候,沒有接觸過很多金融、理財的概念,所以很多人都是極端排斥理財,覺得只要把錢存在銀行裡就是最安全的了。什麼理財產品,抵禦通脹,都不相信。

而學校裡也沒有理財這堂課,多數人缺乏財商教育,即便有所瞭解,懂得也不多。

把錢存銀行,保本保息,即便是銀行破產倒閉,本金和利息也能100%得到賠償的。

3.對中老年人來說,在銀行定存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不管是從各項數據還是身邊人的選擇來看,定存是一箇中老年人比較青睞的理財方式!因為這種定存都是直接去銀行,點對點服務的,他們看得見,摸得著,更加放心!

而對於網絡上的理財平臺,甚至一些小型銀行的理財產品來說,他們不太會操作,不熟悉,自然也就寧願放棄,選擇更安全的方式了!

而對於我們中青年人群來說,大家接觸的互聯網金融比較佔多,更偏向於這些4%-5%理財。

提醒: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不同,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

去銀行存過錢的人知道,每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是不一樣的,其中村鎮銀行的利率最高。

例如,定期存款,一年期2.25%,二年3.15%,三年4.125%,五年4.2625%。甚至有村鎮銀行一年期定存就給4.1%的利息。

而相對國有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1.75%,兩者相差2.35%。100萬存一年,利息相差23500。

所以,還準備在銀行定存的小夥伴,千萬要貨比三家!選利息最高的!


如果你認同我的回答,請你幫我點個贊, 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

關注我的頭條號後回覆“禮包”有驚喜哦!


簡七讀財


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理財有理財的好處,定存有定存的優勢。

至於為什麼有很多人不願意購買4%~5%的理財產品,而寧願選擇2%~3%的銀行定存,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定存安全性比理財產品更高。

存款是目前投資市場當中最安全的一種投資方式之一,普通的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到期之後可以連本帶息正常拿回來,而且能夠獲得多少利息在存進去的時候就非常清楚。而且50萬之內的定期存款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不管銀行出現什麼情況,這50萬之內的本息都可以無條件拿回來,沒有任何風險。

相對來說目前理財產品有一定的風險,雖然4%~5%的理財產品風險相對比較低,但從根本上來說它是不能保本保息的,如果銀行出現了一些特殊的意外情況,有可能這些理財產品會出現虧損的情況。

正因為存款比理財產品更安全,所以目前深受一些中老年人朋友的喜歡,特別對於老年人朋友來說,他們所存的錢基本上都是用於養老的錢,容不得有半點損失,所以很多人即便銀行存款利息低點,也更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裡面。

第二、有部分人深受理財產品騙局的影響。

雖然從整體來說,銀行理財產品是比較正規的,也比較安全,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各種理財產品的不斷推出,有些不懷好意的銀行工作人員就利用在銀行工作的便利,然後忽悠一些客戶去購買一些非法的理財產品或者飛單,結果導致很多客戶理財到期之後不能正常贖回資金。

類似的事情雖然不是經常發生,但每一次發生都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反響。特別對一些中老年朋友來說,一旦聽到這種理財負面消息之後,他們的擔心就會增加,這對他們理財的選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出於安全的考慮,很多人可能不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第三、定存的收益未必比理財產品低。

在很多人的認識當中,認為理財產品一定比銀行存款收益高,這個放在前兩年倒是行得通,但是最近兩年隨著各大銀行存款競爭的不斷加劇,目前各大銀行為了吸收更多的存款會上浮更高的利率。比如目前有一些銀行三年期的普通定存都可以給到3.85%左右的利率,有些小銀行甚至可以給到4.5%以上的利率。特別是對大額存款來說,銀行能夠給到的利率都相對比較高,比如目前大部分銀行三年期的大額存單都能夠給到4.18%的利率,甚至4.2625%的利率。此外現在有一些民營銀行推出的智能存款利率是是相對比較高的,有些銀行5年期的利率就能給到5.5%以上,這個相對來說會比一些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收益更高。

特別是從去年開始,隨著監管政策的加強,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之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跟著下降,目前市場上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只有4.5%左右,這個明顯要比一些小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更低。所以現在大家去銀行存款的時候有更多的選擇,而且利率也比以前高了一些,在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能夠獲得跟理財產品差不多的收益,你說大家會怎麼選擇呢?

第四、理財觀念的影響。

現在去銀行存款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在這些中老年人的觀念當中,銀行才是投資的正規渠道,存款才是最正規的投資產品,所以很多老年人就認定存款而不認可理財產品。

相對來說,目前大部分年輕人更傾向於購買理財產品,因為這些年輕人更開放,接觸的信息也更多,再加上這些年輕人熟悉互聯網,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購買理財產品,可見觀念對於大家的投資選擇影響還是挺大的。


貸款教授


首先要說明一下,目前銀行做定期存款,只有大額存單可以達到一年期2.2%附近,三年期的才有可能達到3%。一般的小額存款,是達不到2%-3%的理財收益。

其次,目前年化收益率較高的產品都可能存在風險。以前我們常說,年化收益率6%以下的產品,隨便投,風險不高,但隨著P2P行業的連鎖爆雷,現在6%以內的理財產品同樣要區分對待,只要稍有不慎,可能就會中槍倒地。

就在日前,招商銀行與錢端APP陷入羅生門式的風波,事情的簡要過程是這樣的:

1、招商銀行和錢端APP這個理財產品有合作。

2、招商銀行動員自己的員工推廣錢端APP,還將推廣結果作為員工考核的 KPI 之一。

3、很多員工將自己的親朋好友,平時服務的客戶推廣進來。

4、招商銀行和錢端的合作終止,沒有明確通知,甚至招行的員工也不知道。

5、錢端APP爆雷,大家才發現這款產品是P2P理財,很多人血本無歸。

有很多人會說,P2P產品收益較高,應該承擔其風險,作為金融員工,應該能區分出來並向客戶解釋風險與收益的關係。這個事件奇就奇在,這個P2P產品設計的年化收益率在5%左右,遠遠顛覆了金融民工對P2P理財的認知。

結果這個涉及14億的“錢端案”,目前已批捕錢端實控人陳強、招行前交易銀行部總經理左創宏等,但善後措施依然未有時間表。

由此可見,目前部分銀行的理財產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更多的朋友會選擇偏向低風險的投資為主,對銀行主導的理財產品從內心產生掏情緒。建議大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認清該產品的風險與收益情況,否則寧可不買,也不要買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